蕭奕本就有心想要培養這些新晉的大乾進士們辯證思維。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分出一個對錯來。


    也不是什麽事情,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在黑和白之間,還有灰色區域。


    這八百進入殿試的學子,最後會留下七百多人。


    至於最後的名額是多少,還是要看他們的最後表現,在殿試的環節,表現的不那麽差,都會被留下來的。


    武舉就比較簡單了,一千米長跑、射箭、舉重等,然後就是擂台分名次。


    在文舉進行筆試的時候,武舉也開始了第一場測試。


    文舉進行殿試的時候,武舉也要進行擂台比武。


    當然,文舉在前,武舉在後。


    而這一場殿試,簡單來說,進士們要做的是扣著題目寫出一篇同時拍太子殿下馬屁與指出大乾施政弊端、解決方法等的政治策論文出來。


    隻要馬屁拍得好,同時策論的到位,那這就是一篇典型的殿試好文章,不愁有個好名次,更不擔心被刷下去。


    八百篇糊了名字的文章,太子蕭奕不可能挨個看完,隻是要求尚書、九卿、侍郎、舍人從四品之上的官員們一起審閱,定下大略排名,然後選取優秀的定名詞。


    非但如此,隨著開始正式糊名審卷,不管是何等出身,太子蕭奕禦筆一旦定下名次,都不許做任何更改。


    試卷還要貼到宣德樓外的告示欄上麵供人觀看,以示朝廷無私。


    但是,有些卷子,哪怕是糊了名的,也可以透過一手文章引得集英殿中的君臣們各自愕然,謹慎對待。


    比如趙玖拿著趙玖望著手中這份寫滿了顏體工整小字的試卷,從頭看到尾,隻覺得內心震撼已經不足以表達其心情。


    比如,蕭奕現在手中拿著的就是文天祥所寫的殿試文章,通篇一萬多字。


    關鍵是,這一萬多字通篇幹貨,直指時弊,猶如出自積年幹員之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這三個問題融合為一個整體,大局意識充斥全文。


    開篇第一句話就是,“奸相當道,太守稱王,四夷虎視眈眈,大乾風雨飄搖,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然自太子監國起,朝廷行事不拘凡俗,亂世重典,方有統一之局。然既統一,治世以安民為先,安民以立法為要。”


    簡單來說最重要的是就是讓新收複地區的老百姓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


    然後就是從治水到安民心,從治水、安民心到祖宗之法是否可變,條理清晰無比,還有不少確實是能夠值得稱讚的策論,就算是六部九卿的大臣們看了,也是讚不絕口。


    僅僅隻是這一卷殿試答論,大家就覺得這是個幹尚書的苗子。


    結合題目,指出休養生息肯定沒錯,怎麽做漢文帝時期就有了模板,但本朝更進一步地發展了均田製度和攤丁入畝,這是體恤農民的千古善政,一定不能因為中間出現了問題就反複。


    好的國策就要一直堅持施行,有礙於發展的國策,就要想辦法改製和廢除,還要重視底層政治,防止良法惡厲,加強監督最好建立體係。


    關鍵是,這後麵直接寫出了底層百姓們的需求,也寫出了底層百姓如今的生活狀態,以及底層百姓們如今遇到的一些難題。


    比如,因為連年征戰造成的青壯勞動力不足,就算是太子殿下創造了曲轅犁,極大地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可是因為青壯不足,導致很多村落隻有老弱病婦幼。


    好在如今的大乾政吏清明,地方上也沒有盜匪出現,百姓們也都得以安居樂業。


    然而,如今邊關戰事不多,可以進行小規模的裁軍,讓地方上多一些青壯勞動力,如此一來,不僅僅能夠穩定地方,也可以促進發展,開墾更多的耕地,提高糧食的產量。


    最後又補充了一句,他不能麵麵俱到,隻能把認為有用的建議寫在試卷上。


    蕭奕非常滿意,通篇就沒什麽祖宗之位君權天授,全是從民生政治的角度談論,不愧是曆史上的名人。


    蕭奕指著卷子說:“此人當為狀元啊。”


    真的是很欣慰,力排眾議推行新學,終於改變了一些精英的思維。


    話說,太子蕭奕坐在那裏看著這篇文章,先是嘖嘖稱奇,然後是驚豔一時,再是失態大笑,最後又說出這樣一句話來,早已經引得殿中上下重臣一起側目,不曉得是何等文章。


    也都想要看一看,能夠一一張試卷讓太子殿下當著百官們的麵露出如此神態的,必然不簡單。


    眼饞了。


    而蕭奕看完之後,迴過神來,也毫不在意,隻是將此文交給了身邊的三寶太監,讓他傳給六部九卿的重臣們來看。


    狄晏一目十行,看過後沒有表態,隻是滿臉微笑地將其傳閱給戴光,而後是郭子儀、包拯至李大亮等人。


    眾人是一直叫好,也是一樣很欣慰,大乾以後有了這樣的治世之才,他們以後老了,也能放心把大乾交給這樣的人。


    於是乎,這一封書卷也就成為了殿試的第一名,也就直接定下了狀元郎的名額。


    至於試卷的撰寫者,那自然不用問了。


    肯定就是他們已經見到過的那個人,也是太子殿下在見到此人之後,就來了興趣,專門帶著張久陵等人找到他們所在的酒肆,聽一聽這位的高談闊論,廬陵人——文天祥。


    待到下午時分,隨著八百篇文章盡數送達。


    一眾準進士或忐忑或自信出西華門而歸國子監,眼瞅還得再等幾日放榜。


    卻不知這邊集英殿內,太子蕭奕帶著朝中大臣們早已經從簡從速得了大略結果。


    講究的便是一個效率。


    畢竟他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就比如文天祥在策論裏麵所寫的內容,就值得他們君臣一起討論,然後看一看能不能實施,若是能夠實施,就要寫在國策之中。


    等到放榜之後,再把文天祥的策論張貼出來,然後國策也會隨之而出。


    僅僅是兩天後,在京兆尹官差的宣告之下,第二天一早,大學士們都擠在了宣德門前。


    “放榜!”


    一聲高唿。


    榜單出來了。


    文武榜都有。


    而這一次,六榜加起來,一共是七百六十五位進士,其中,狀元郎乃是廬陵人文天祥。


    武舉也是六榜,加起來是七百三十二位武士,直接加封為校尉,其中武狀元乃是寧州彭原人李彥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乾監國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鄴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鄴餘並收藏大乾監國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