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中,一片寂靜。


    狄晏呆滯了片刻,方才開口問道:“殿下,是想要全麵開展變革嗎?”


    戴光等大臣的神情,從不可置信轉變為自我懷疑。


    他們跟著的太子殿下,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呐?


    以前,覺得太子殿下英明神武,文能治世、武能安國,乃是千古少有的明君。


    可這幾日,他們發現越來越不對勁兒了。


    太子殿下喜歡在朝堂之上講述很多很多,他們聽起來就好像是天方夜譚,可是細細品味,卻又覺得很有道理。


    然而,有道理是有道理,卻又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感。


    一開始針對宗室親王的國策,他們自然是拍手稱快,或許,並未觸碰到他們自身的利益,也或許,是因為宗室親王的待遇,連他們自己都看不下去,如今削減了宗室親王們的俸祿,還削減了宗室親王的等級,還要讓他們自力更生,這樣的做法,自然是非常好,也是值得稱讚的。


    可是當富國論、王朝更替、國運這樣的議題出現之後,文武百官真的有一些摸不著頭腦,越聽越糊塗,越聽越是心驚,總覺得,有什麽不得了的想法要冒出來。


    可是卻又好像,隻是要冒出來,這種感覺就非常難受了。


    蕭奕搖了搖頭,還是堅定地說道:“孤所言,你們可能還沒有領悟,隻能說,變法是一定要變的,關鍵在於怎麽變,在於如何變,在於能不能變好。”


    狄晏不禁問道:“殿下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嗎?”


    蕭奕迴道:“有,‘氣運’是真正的天人所能洞悉的,而‘時勢’是凡人所能掌握。”


    “所謂事在人為,時勢造英雄,如今的大乾已經沒有了內憂外患,也已經破而後立,但此時機,我們就應該思變,而不是繼續守舊,隻想著恢複到貞元二十年的貞元盛世,而不是一個我們所能創造出來的更大的盛世。”


    蕭奕所謂的富國論,顯然過於超前,讓文武百官,就算是狄晏這樣的人,一時間都有一些難以接受,但卻直指曆史重重迷霧後的本質真相。


    你說殿下說的不對吧。


    這些言語卻又讓他們一時間無法反駁,曆史的發展、王朝的更替好像就是這樣,真相如此。


    你說,殿下說的對吧。


    可又對在什麽地方?


    難道說,大乾從此之後,就要尊民意,百姓說是什麽就是什麽?


    又或者說,學習商鞅變法一樣,再來一次全麵的變法改革?


    可要改什麽?


    變什麽?


    文武百官的神色也鄭重了起來。


    他們必須要摸清楚殿下的心思,這樣才能做事情,才能跟隨著殿下的腳步一起。


    還有一個就是,若是殿下走錯了,他們也能及時發現,及時諫言,及時改正。


    好不容易平定了內憂外患,好不容易有了中興之象,絕對不能輕易就這麽沒了。


    狄晏躬身道:“殿下,臣還有一問。”


    蕭奕現在就像是一個老師,自然是鼓勵文武百官這些學生積極提出心中的疑問,他也能稍加解釋,讓他們能明白,自己天天在朝堂之上說這些的真正意義所在。


    “且說。”


    狄晏沉聲問道:“殿下所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農業的進步促進了王朝的發展,也促進了國家的進步,如果有一天農業技術再次進步了,那是不是就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大乾也會因此亡國?”


    文武百官們聽了狄晏的這一問,頓時也練練表示,俺也一樣。


    這不就是他們想要問的嗎?


    若是按照殿下所說的,刀耕火種變為協同耕作,從而有了夏王朝的滅亡,促進了周王朝分封製、宗法製、井田製確立。


    在之後,協同耕作變為鐵犁牛耕,商王朝沒能變法,改變自身治國理政的思想,讓諸侯慢慢地擁兵自重,從而有了周王朝的滅亡,促進了秦王朝郡縣製、中樞集權製、土地私有製確立。


    現在依然還是鐵犁牛耕的生產力,但是大乾開啟了航海,大力發展商業,想要民富國強,好像生產力沒有改變,生產關係有所變化。


    那麽,這樣的變化中,會不會導致大乾也會因此而產生內亂,最後走向滅亡?


    畢竟,海商的壯大帶來的錢財越來越多,百姓們也確實越來越富有,人口也會越來越多,朝廷還一直鼓勵生育,當人多了,以大乾現在的疆域,其實好像也養不了那麽多的人。


    苦寒之地,誰願意去啊。


    蕭奕點點頭道:“很不錯,你能很快就學會孤所講述的內容,並且有了這樣一問,也算是問到了點子上。”


    蕭奕停頓了片刻,無奈說道:“諸卿有沒有想過,孤講述的這些,很有道理,但是於你們而言,而是模棱兩可、捉摸不透,但是卻也能想到一些,那麽,你們有沒有想過,若是孤不去變法,以祖製治國,又能走多遠呢?”


    “到時候,會不會也出現一個東乾、西乾、南乾什麽的?”


    “然後,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諸侯並起,直到又出現一位天下明主,結束紛爭,建立天下一統的王朝?”


    “接著,又是和曆史上王朝更替一樣,繼續走下去?”


    聽聞此言,文武百官都愣在了原地。


    好像確實是這樣啊。


    一種深深地無力感,突然就湧上心頭。


    就好像,他們累死累活,總算是平定了內憂外患,使得政吏清明,一切都走向美好,未來也一定是繁榮昌盛的。


    可突然,太子殿下告訴他們,大乾可能也不過百年之國祚,也逃不過王朝更替的天道循環。


    那他們的所有努力,都會被否定的。


    就有一種,行了,既然如此,那還兢兢業業、盡心盡力治國理政作何?


    不如直接及時行樂,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躺平吧。


    有人的心髒都有一些受不了了,就有一種,聽天書,然後不知其所以然,腦子一片混沌了。


    差一點兒,就直接叫出來,‘殿下,你這是在妖言惑眾!’


    但是他們卻又不敢,隻能是繼續渾渾噩噩地聽著。


    蕭奕繼續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打下了天下,建立了真正統一的王朝,也沒能解決王朝更替的天道循環,秦皇漢武、一代雄主,卻束手無策。”


    “可諸卿可有想過,製度本就是人建立起來,是人想出來的?”


    “從部落到王朝,從分封製到郡縣製。”


    “以後,還會不會出現更好、更先進的製度?這個製度又是什麽,適不適合如今的大乾呢?”


    “而現在的大乾,又該適合什麽樣的製度?”


    “孤在這裏,可以堅定的一點是,大乾如今依然要實施十三道、州、郡縣製度。”


    “依然要實施土地私有製。”


    “還要加強法治建設,依法治國。”


    “除此之外,我們現在要解決的追主要的問題,其實是人地矛盾。”


    幾天的小課堂下來。


    大篇幅的報道富國論,又是一番讓文武百官好像聽天書一樣的言論,到了這時候,也終於是露出了他真正的心思。


    人地矛盾。


    說白了,就是要阻止土地兼並,同時,還要實施攤丁入畝這個國策。


    蕭奕緩緩說道:“諸卿也看到了,孤在鼓勵生育,也在鼓勵農桑,這是想要保住黎民百姓們的飯碗,想要讓他們不在餓肚子,不在有饑寒交迫。”


    “可是,你們去問一問戶部,問一問天下十寺九觀所擁有的良田有多少?”


    “一座寺廟,本來也不過是傳佛門禮法之所,也不過是讓黎民百姓上香禮佛、尋求佛門佛祖之庇護和保佑,求得一個安慰。”


    “可是呢,佛門之人卻利用這一點來迷惑百姓,談什麽佛祖庇佑,什麽佛法無邊,什麽我佛慈悲。”


    “然後就拿出香火錢來借貸,十兩錢借出去,迴來的便是三十兩、四十兩,百姓們沒辦法還?”


    “那好,直接拿了他們的土地,作為佛門的田產,再把這些土地租出去,讓人耕種,他們就能坐享其成。”


    “佛祖的金身,比國庫之黃金還要多呢!”


    “經過漫長的兼並,‘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當人口總量達到了一定的數量,而土地卻都掌握在這些人手中,通常也會讓國家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積累到了極大的地步,內亂自然也就會再一次出現。”


    “災荒、起義、叛亂、蠻夷之族再次反叛等等,推翻大乾帝國,也不是沒有可能。”


    震驚!


    無比震驚!


    文武百官們已然明白,太子殿下講了這麽多,這是要拿佛門和道門來開刀啊!


    太子殿下已經無法忍受佛門的香積廚,也無法忍受道門的青苗貸。


    朝堂之上,自然也有和佛門交好,也有和道門交好的人。


    畢竟儒道佛三家差不多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有點兒不分彼此的感覺。


    在大乾京師長安城,可是有一座最大的寺廟—相國寺。


    他們可是清楚,相國寺的底蘊,也清楚相國寺所做的那些事情。


    隻不過,佛門東傳以來,在前朝皇帝的擁護之下,已經很快發展壯大起來。


    而大乾太祖自然是開始重道抑佛,想要平衡這兩家,不讓其中一家獨大。


    也正是因為如此。


    有人信奉佛門的因果,也有人信奉道家的無為。


    “殿下。”狄晏瞪著一雙滿是血絲的眼睛看著蕭奕,“殿下,臣請殿下三思啊,佛、道兩家牽連甚廣,其信徒無數,若是貿然施為,很有可能會引起百姓們的反抗啊。”


    “這好不容易才平定了內憂外患,怕是又要紛爭四起。”


    蕭奕冷哼一聲,說道:“你都說了,若是孤貿然施為,必將紛爭四起,那若是下一位帝王、下下一位帝王做了呢,試問,他可有那個聲望,那個能力,平定這樣的一場紛爭?”


    “孤不做,難道說,要留給後人來做?”


    “難道說,明知道,這將會讓大乾大廈將傾,讓百姓們再一次流離失所,便不要去做?”


    “孤寧可現在亂起來,來一個破而後立,也不願讓以後的大乾,因此而分崩離析!”


    狄晏張了張嘴,卻說不出什麽來。


    文武百官同樣都是低著頭,若有所思。


    有人自然看出來,這將是他們的一個機會,做的好了,那就能入了太子殿下的眼,大好的仕途,正在前方等著他們呢!


    第二天。


    邸報上,原本寫三國演義的版塊,也迎來了最後的結局。


    三國歸晉。


    這樣的結局,自然是讓很多人有一口氣堵在了心口。


    浩浩湯湯、波瀾壯闊、英雄輩出、武將謀士數不勝數的一個讓人歎為觀止的時代,最後卻是走向了這樣一個結局。


    當真是有一口氣,堵在了心口,恨不得迴去,殺了那司馬懿,一泄心頭之恨。


    卻又不知道,自己這恨意到底是怎麽升起來的。


    而隨之,在版麵的末尾,那位蔡大家寫著,下一本,將會是一個光怪陸離,講述一個和尚取經的故事。


    這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朝堂之上的官員們都知道,殿下要對佛門和道門動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一個開端?


    而佛門卻在見到這個邸報之後,以為是太子殿下要信任佛門,頓時高興不已,連忙開始號召所有大寺廟主持,要在京師長安辦一場最大的水陸法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乾監國太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鄴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鄴餘並收藏大乾監國太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