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奕沉聲道:“諸卿,若是你們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治國理政還是和以前一樣,那我們所中興的大乾,也隻能說,也不過是恢複了貞元二十年之時的盛世罷了。”
“可是在這之後呢?”
“若是幾十年之後,孤老了,力不從心了,朝中的大臣們又開始了黨同伐異。”
“大乾是不是又要大廈將傾?”
“而到時候,還會不會出現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子?”
“若是沒能挽天傾,大乾也會走上前朝的老路,也會泯滅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那我們這些年來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麽?”
“商鞅變法,才能使得秦朝壯大,從而一統六國,結束戰國紛爭。”
“如今,我們也要變。”
“要做好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準備,也要大膽一些,不要害怕,前路荊棘,那我們就一路披荊斬棘!”
“總要建立一個更大、更輝煌、更為繁榮昌盛,甚至是能保國祚傳承幾百年的泱泱大乾!”
“爾等,可有信心?”
大臣們紛紛躬身施禮,說道:“臣等願意遵從殿下之教導,輔佐殿下建立盛世大乾!”
這碗雞湯,隨我們一起幹了!
大臣們真的就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頗有一些熱血沸騰呢。
第二天。
邸報上就出現了大篇幅的報道。
其中,頭版頭條就是監國太子寫出來的《富國論》。
以前總說什麽國富民強。
而如今,太子殿下卻要說民富而國強。
富強即民富國強也。
‘富’是民之本。
‘強’是國之基。
富強乃王朝興盛之目標所在。
亦是國之內聖外王、民之安居樂業的夙願。
於大乾之發展來看。
富強不僅僅是中興,也不僅僅是恢複往日之繁榮昌盛,還要建立一個幼有所教、病有所治、老有所依、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萬民得以安居樂業,王朝得以千年不衰。
文明是王朝進步的重要標誌。
人知禮,而後立。
文明是王朝發展的必要要求,也是中原民族發展壯大的重要標誌。
大乾,是孤的,卻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
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才能使得國家更為穩定,發展更為穩固。
……
蕭奕寫了差不多一千多字。
占據了邸報的一個非常大的版麵。
當真是每個人讀起來,好像都有一些所得,都有了一些想法。
除此之外。
就是狄晏在朝堂之上所說的王朝興盛之源。
也被讀書人奉為經典。
王朝之更替,源自於朝堂。
朝堂亂,天下亂。
這種大肆談論國家大事,談論王朝更替之源,談論民富國強之言語,當真是古往今來少有。
不少讀書人也都感覺到了。
連在江東大船廠,忙著造船,打算出海,去東瀛看一看的蕭政,都在拿到邸報之後,看的津津有味。
“不愧是大哥,這份胸襟,本王就不及也。”
若是他坐在那個位置上,恐怕連邸報都要給禁了,還要禁止讀書人妄議國事。
畢竟嘛,他們爭著爭著,可能就覺得他得位不正,可能就要覺得他乃是一個昏君了。
官字下麵兩個口。
什麽都是他們說了算,百姓們也很可能會被這些人的謠言所帶動,做出一些事情來。
畢竟,曆史本來就是人所寫,是讀書人寫出來的。
至於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誰又能清楚呢?
司馬遷寫曆史,不也有著自己的私心嗎?
說白了。
蕭政不太相信讀書人。
然而,蕭奕卻能廣開言路,直接在邸報上連連報道朝廷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施以仁政,又是如何變法。
這種做法,這種手段,蕭政自問自己是做不出來的。
他可能還會為了掌握至高無上的權柄,直接把一些反抗他的人給埋了。
看完了邸報。
蕭政也在思索,王朝的更替之源的原因是什麽。
也在思索,蕭奕這樣廣開言路,讓所有人,甚至是黎民百姓都能妄議國事,好處是什麽,壞處又是什麽。
他佩服於蕭奕的大膽,以及那等匪夷所思的手段之外,其實也有一些擔憂。
擔憂這樣做,會讓大乾走上另外一條路,甚至是可能最後走向亡國。
可是,思來想去,他也想不明白,蕭奕這樣做,會有什麽壞處。
想不明白,索性也就不想了。
蕭政放下邸報,帶著幾個親衛,出了門,散散步。
他想先看看這黎民百姓,在聽完了讀報人讀完了邸報之後,會有什麽說辭。
同福茶樓。
這是皇商楊家的產業。
楊家就是當今太子妃楊玉環的娘家,家主是太子妃的大哥。
楊家的主要商業就是茶業,如今出現了不少茶葉,什麽青茶、紅茶、花茶,然後還有什麽碧螺春、雨前茶、毛尖茶等。
最高端的就是雨前茶,一罐上等的雨前茶,可以賣到非常高的價格。
蕭政來到了茶樓的時候,這裏已經坐著不少人。
大概是聽完邸報之後,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便來到了茶樓,想要找人議論一番。
果然,蕭政坐在那裏,很快就聽到了旁邊的桌子上,開始了談論。
“殿下有言,民富而國強,某深以為然。”
——
“是啊,以前都說什麽國富民強,可是這國家富有,百姓怎麽就強了呢?”
“如今再聽民富國強,便驚為天人呢,當真是聖人之言,也是天大的道理。”
“也隻有黎民百姓富有之後,國家才能強大,若是都像是以前那般,人人貧困潦倒,國家又談何強大?”
——
“想想以前,我們若是坐在這裏談論這些,必然是妄議國事,說不得,還會因言而獲罪。”
“可是現在,殿下設邸報,每每都有微言大義,也每每都有引人深思的言論。”
“也讓我們可以坐在這裏暢所欲言,說不得,在天下讀書人的談論之中,還真的會出現一些非常好的治國之策呢!”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能群策群力,必定會讓大乾繁榮富強,還會超越貞元二十年那時候的繁榮昌盛。”
“我現在都能想象到,那般盛世的到來,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場麵。”
——
“不說別的,就說這臨安城三月初建立起來的國醫館,聽聞,其中還有一位禦醫坐鎮。”
“我家一親戚犯了病,請了好幾個大夫都束手無策,最後還是去國醫館,住進了那醫館中,好幾個大夫紛紛為其把脈,最後討論病情,才確定了得了個頑疾。”
“但是不到兩個月,就治好了。”
“國醫館現在還收了不少貧苦百姓,免費為其看病拿藥治病呢。”
“試問,古往今來,又有那位帝王可以做到這般?”
“僅僅是這一個,便足以稱得上是流芳百世的仁政了。”
——
“你那不過是聽聞,我可是親身見到的。”
“國醫館那邊,如今可是門欄都要踏破了,裏麵有著不少犯病的人。”
“也有不少被醫治好了的,非要送一些自家的蔬菜、雞蛋什麽的給那醫館的大夫。”
“這官府可是有著明文規定,不能亂收費,也不能貪汙納賄。”
“醫館的人哪裏敢收啊。”
“可尋常百姓本就看不起病,如今能夠得到醫治,便是救命之恩。”
“古往今來,這救命之恩就恩重如山。”
“他們自然是感恩戴德,拿出自己能夠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
“醫館的人不敢收,他們還不走,堵在了醫館。”
“最後,還是燕王殿下仁義,發下話來,醫館們才收了,然後卻又把這些送給了其他窮苦的百姓。”
“我親眼見了,便直接紅了眼,感動不已啊。”
“生於這樣的大乾,何其幸也。”
——
蕭政聽著,聽著。
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麽。
卻又感覺,自己還是沒有抓到那個要點。
不過,從這些人的言談之中,也能看出來,自己的大哥並沒有走錯。
“我不如也。”
這已經是蕭政第二次說出這句話來了。
……
“前幾日,我們討論了王朝之更替,孤有言生產力這三個字,今日,便是還是這三個字。”
“上古時期,可以分為原始時期、石器時期、鐵器時期,而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也就很大程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能夠讓一個人能耕種更多的田地,從而生產更多的糧食,也就是,一個農戶,可能養活一家三口,還會有剩餘。”
“這個剩餘也就能夠供養一個夏王朝,再到後來,隨著鐵農具越來越多,牛耕也越來越多,糧食也就越來越多。”
“糧食多了,人口就多了。”
“人多了,他們的需求也就多了起來,然而,王朝卻沒能有辦法提升自身製度建設,最後就隻能更替。”
“商王朝也就出現了。”
“伴隨著商王朝的出現,也就有了諸侯,而擁有土地越多的諸侯,就能供養越多的人口,獲得更多的兵源和稅基,進而在封建兼並戰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這之後,自然是諸侯們擁兵自重,又因為王朝更替之源,也就是昏君的出現,商王朝走向了滅亡,出現了武王伐紂。”
“周王朝分封天下,其實和商王朝並沒有什麽區別,還是諸侯國的天下,也就有了春秋戰國,至此,一直到秦朝的商鞅變法,秦國全麵轉入‘耕戰’體製,生產力再一次決定了生產關係。”
“而同時,經濟基礎也開始決定上層建築,秦國統一天下後,廢分封、設郡縣,建立以丞相和三公九卿製為核心的中樞集權製度。”
“不僅如此,秦朝還有一個變化,那就是黎民百姓不再是諸侯們的奴隸,為他們耕種田地,產出糧食,養活軍隊。”
“而是廢除分封製,變革為郡縣製。”
“從此之後,黎民百姓為一國而創造財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就出現了最大的一次變革,這個變革一直延續至今。”
“或許,從今往後,也不會再變。”
“因為這是一條最好的路,國家、國家,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家必不能安寧,然,沒有千萬家,何以有國?”
百官聞之,心跳都有一些加速了,又是傳世之言、聖人之言啊。
“可是在這之後呢?”
“若是幾十年之後,孤老了,力不從心了,朝中的大臣們又開始了黨同伐異。”
“大乾是不是又要大廈將傾?”
“而到時候,還會不會出現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子?”
“若是沒能挽天傾,大乾也會走上前朝的老路,也會泯滅於曆史的長河之中。”
“那我們這些年來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麽?”
“商鞅變法,才能使得秦朝壯大,從而一統六國,結束戰國紛爭。”
“如今,我們也要變。”
“要做好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準備,也要大膽一些,不要害怕,前路荊棘,那我們就一路披荊斬棘!”
“總要建立一個更大、更輝煌、更為繁榮昌盛,甚至是能保國祚傳承幾百年的泱泱大乾!”
“爾等,可有信心?”
大臣們紛紛躬身施禮,說道:“臣等願意遵從殿下之教導,輔佐殿下建立盛世大乾!”
這碗雞湯,隨我們一起幹了!
大臣們真的就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頗有一些熱血沸騰呢。
第二天。
邸報上就出現了大篇幅的報道。
其中,頭版頭條就是監國太子寫出來的《富國論》。
以前總說什麽國富民強。
而如今,太子殿下卻要說民富而國強。
富強即民富國強也。
‘富’是民之本。
‘強’是國之基。
富強乃王朝興盛之目標所在。
亦是國之內聖外王、民之安居樂業的夙願。
於大乾之發展來看。
富強不僅僅是中興,也不僅僅是恢複往日之繁榮昌盛,還要建立一個幼有所教、病有所治、老有所依、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萬民得以安居樂業,王朝得以千年不衰。
文明是王朝進步的重要標誌。
人知禮,而後立。
文明是王朝發展的必要要求,也是中原民族發展壯大的重要標誌。
大乾,是孤的,卻也是天下黎民百姓的。
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才能使得國家更為穩定,發展更為穩固。
……
蕭奕寫了差不多一千多字。
占據了邸報的一個非常大的版麵。
當真是每個人讀起來,好像都有一些所得,都有了一些想法。
除此之外。
就是狄晏在朝堂之上所說的王朝興盛之源。
也被讀書人奉為經典。
王朝之更替,源自於朝堂。
朝堂亂,天下亂。
這種大肆談論國家大事,談論王朝更替之源,談論民富國強之言語,當真是古往今來少有。
不少讀書人也都感覺到了。
連在江東大船廠,忙著造船,打算出海,去東瀛看一看的蕭政,都在拿到邸報之後,看的津津有味。
“不愧是大哥,這份胸襟,本王就不及也。”
若是他坐在那個位置上,恐怕連邸報都要給禁了,還要禁止讀書人妄議國事。
畢竟嘛,他們爭著爭著,可能就覺得他得位不正,可能就要覺得他乃是一個昏君了。
官字下麵兩個口。
什麽都是他們說了算,百姓們也很可能會被這些人的謠言所帶動,做出一些事情來。
畢竟,曆史本來就是人所寫,是讀書人寫出來的。
至於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誰又能清楚呢?
司馬遷寫曆史,不也有著自己的私心嗎?
說白了。
蕭政不太相信讀書人。
然而,蕭奕卻能廣開言路,直接在邸報上連連報道朝廷如何治理天下,如何施以仁政,又是如何變法。
這種做法,這種手段,蕭政自問自己是做不出來的。
他可能還會為了掌握至高無上的權柄,直接把一些反抗他的人給埋了。
看完了邸報。
蕭政也在思索,王朝的更替之源的原因是什麽。
也在思索,蕭奕這樣廣開言路,讓所有人,甚至是黎民百姓都能妄議國事,好處是什麽,壞處又是什麽。
他佩服於蕭奕的大膽,以及那等匪夷所思的手段之外,其實也有一些擔憂。
擔憂這樣做,會讓大乾走上另外一條路,甚至是可能最後走向亡國。
可是,思來想去,他也想不明白,蕭奕這樣做,會有什麽壞處。
想不明白,索性也就不想了。
蕭政放下邸報,帶著幾個親衛,出了門,散散步。
他想先看看這黎民百姓,在聽完了讀報人讀完了邸報之後,會有什麽說辭。
同福茶樓。
這是皇商楊家的產業。
楊家就是當今太子妃楊玉環的娘家,家主是太子妃的大哥。
楊家的主要商業就是茶業,如今出現了不少茶葉,什麽青茶、紅茶、花茶,然後還有什麽碧螺春、雨前茶、毛尖茶等。
最高端的就是雨前茶,一罐上等的雨前茶,可以賣到非常高的價格。
蕭政來到了茶樓的時候,這裏已經坐著不少人。
大概是聽完邸報之後,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便來到了茶樓,想要找人議論一番。
果然,蕭政坐在那裏,很快就聽到了旁邊的桌子上,開始了談論。
“殿下有言,民富而國強,某深以為然。”
——
“是啊,以前都說什麽國富民強,可是這國家富有,百姓怎麽就強了呢?”
“如今再聽民富國強,便驚為天人呢,當真是聖人之言,也是天大的道理。”
“也隻有黎民百姓富有之後,國家才能強大,若是都像是以前那般,人人貧困潦倒,國家又談何強大?”
——
“想想以前,我們若是坐在這裏談論這些,必然是妄議國事,說不得,還會因言而獲罪。”
“可是現在,殿下設邸報,每每都有微言大義,也每每都有引人深思的言論。”
“也讓我們可以坐在這裏暢所欲言,說不得,在天下讀書人的談論之中,還真的會出現一些非常好的治國之策呢!”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人都能群策群力,必定會讓大乾繁榮富強,還會超越貞元二十年那時候的繁榮昌盛。”
“我現在都能想象到,那般盛世的到來,會是一個什麽樣的場麵。”
——
“不說別的,就說這臨安城三月初建立起來的國醫館,聽聞,其中還有一位禦醫坐鎮。”
“我家一親戚犯了病,請了好幾個大夫都束手無策,最後還是去國醫館,住進了那醫館中,好幾個大夫紛紛為其把脈,最後討論病情,才確定了得了個頑疾。”
“但是不到兩個月,就治好了。”
“國醫館現在還收了不少貧苦百姓,免費為其看病拿藥治病呢。”
“試問,古往今來,又有那位帝王可以做到這般?”
“僅僅是這一個,便足以稱得上是流芳百世的仁政了。”
——
“你那不過是聽聞,我可是親身見到的。”
“國醫館那邊,如今可是門欄都要踏破了,裏麵有著不少犯病的人。”
“也有不少被醫治好了的,非要送一些自家的蔬菜、雞蛋什麽的給那醫館的大夫。”
“這官府可是有著明文規定,不能亂收費,也不能貪汙納賄。”
“醫館的人哪裏敢收啊。”
“可尋常百姓本就看不起病,如今能夠得到醫治,便是救命之恩。”
“古往今來,這救命之恩就恩重如山。”
“他們自然是感恩戴德,拿出自己能夠拿出來的最好的東西。”
“醫館的人不敢收,他們還不走,堵在了醫館。”
“最後,還是燕王殿下仁義,發下話來,醫館們才收了,然後卻又把這些送給了其他窮苦的百姓。”
“我親眼見了,便直接紅了眼,感動不已啊。”
“生於這樣的大乾,何其幸也。”
——
蕭政聽著,聽著。
似乎明白了一些什麽。
卻又感覺,自己還是沒有抓到那個要點。
不過,從這些人的言談之中,也能看出來,自己的大哥並沒有走錯。
“我不如也。”
這已經是蕭政第二次說出這句話來了。
……
“前幾日,我們討論了王朝之更替,孤有言生產力這三個字,今日,便是還是這三個字。”
“上古時期,可以分為原始時期、石器時期、鐵器時期,而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也就很大程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能夠讓一個人能耕種更多的田地,從而生產更多的糧食,也就是,一個農戶,可能養活一家三口,還會有剩餘。”
“這個剩餘也就能夠供養一個夏王朝,再到後來,隨著鐵農具越來越多,牛耕也越來越多,糧食也就越來越多。”
“糧食多了,人口就多了。”
“人多了,他們的需求也就多了起來,然而,王朝卻沒能有辦法提升自身製度建設,最後就隻能更替。”
“商王朝也就出現了。”
“伴隨著商王朝的出現,也就有了諸侯,而擁有土地越多的諸侯,就能供養越多的人口,獲得更多的兵源和稅基,進而在封建兼並戰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這之後,自然是諸侯們擁兵自重,又因為王朝更替之源,也就是昏君的出現,商王朝走向了滅亡,出現了武王伐紂。”
“周王朝分封天下,其實和商王朝並沒有什麽區別,還是諸侯國的天下,也就有了春秋戰國,至此,一直到秦朝的商鞅變法,秦國全麵轉入‘耕戰’體製,生產力再一次決定了生產關係。”
“而同時,經濟基礎也開始決定上層建築,秦國統一天下後,廢分封、設郡縣,建立以丞相和三公九卿製為核心的中樞集權製度。”
“不僅如此,秦朝還有一個變化,那就是黎民百姓不再是諸侯們的奴隸,為他們耕種田地,產出糧食,養活軍隊。”
“而是廢除分封製,變革為郡縣製。”
“從此之後,黎民百姓為一國而創造財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就出現了最大的一次變革,這個變革一直延續至今。”
“或許,從今往後,也不會再變。”
“因為這是一條最好的路,國家、國家,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家必不能安寧,然,沒有千萬家,何以有國?”
百官聞之,心跳都有一些加速了,又是傳世之言、聖人之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