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奕的意思也很明顯,開民智。
首先要開的便是這朝堂之上百官們的眼界,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一直都是上行下效。
也一直都是遵從二八原則,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資源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
而這個百分之二十,自然就是坐在這朝堂之上的皇帝以及文武百官。
若是不能改變這些文武百官們的思想,開民智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很有可能就直接人亡政息。
蕭奕坐在監國太子的寶座上,在這宣政殿中,大聲道:“孤以前有言,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王朝更替,真的是五德相克、天道循環嗎?”
蕭奕說完,看向了狄晏,這位如今的尚書,若是丞相製度還在,他必然能夠位列左相之位。
“狄尚書,你且說一說你的看法。”
狄晏狄仁傑出列躬身,施禮道:“迴殿下,王朝本是天子視朝之意。《周禮·地官·師氏》記載: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所謂王朝,自三皇五帝之始,於夏王朝建立之初,便存在於曆史長河之源頭,從此往後數千年,王朝的權位繼承,也都是父子相傳。”
“臣以為,王朝更替,並非是什麽五德相克、天道循環,西漢209年,東漢195年,西晉51年,東晉103年,前朝37年。”
“強盛如漢朝,也有四百年的統治,往後,晉朝也有一百餘年,而前朝隻有短短三十七年。”
“若說什麽五德相克,那三國歸晉,又是什麽說法?”
“前朝了解五胡之亂,再一次讓中原歸於漢家天下,又是什麽說法?”
狄晏算得上是張久陵的高徒了,本人這幾年,在蕭奕的身邊,也算是慢慢地開拓的眼界。
特別是在了解了蕭奕想要建立的一個前所未有的王朝之後,看的也就更遠了。
他有時候,也在想這樣的問題。
王朝的更替,到底是什麽原因。
直到蕭奕說出了那句話,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才稍微有一些明了。
說到這裏,他直起身,抬起頭,聲音渾厚、深沉,環視了身邊的官員們,才繼續道:“故此,臣以為,王朝的更替之根本,在於朝堂之上。”
“先秦時期,七國紛爭,中原大地連年戰火不斷,不少地方的百姓,一會兒是秦人,一會兒是趙人。”
“七國也都有著自己的文字,也有著自己的言語。”
“直到始皇帝一統天下,才終結了周王朝之後分裂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王朝。”
“然後便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語言、統一思想,廢除分封製、設立郡縣製。”
“這才算得上是王朝的真正開端。”
“從此之後,王朝就算是再怎麽更替,郡縣製從未廢除,皇帝也一直被尊為九五之尊。”
“若是朝堂之上,有著昏君,天下必亂,若是朝堂之上奸臣禍亂朝綱,天下必亂。”
“古往今來,也未有這等變故,也未有朝堂亂,才導致天下亂。”
“這便是王朝更替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不得不說。
這狄晏是真的什麽都敢說,也非常大膽。
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員,臉色都變了,都小心翼翼地看著監國太子殿下。
狄晏這意思就很明顯了啊。
王朝的更替,主要原因就是皇帝的昏庸無能。
這樣的話,多少有一些大逆不道。
“好!”
蕭奕拍著手,欣賞地說道:“當真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狄尚書所言,也足以是震耳發聵、引人深思。”
“歐陽修,明日的邸報上,孤要見到狄尚書今日之所言所思所感!”
歐陽修連忙出列,躬身施禮,道:“喏。”
瘋了。
百官們都覺得監國太子這是要瘋了不成?
這樣的話,不僅僅是讓狄晏在朝堂之上說了出來,更是要上邸報,讓天下人都看看?
這就有一點兒像是罪己詔了啊!
有人連忙站出來,躬身道:“殿下,不可。”
“狄公之言,雖然頗有道理,但是……但是萬萬不能公之於眾啊!”
蕭奕直言道:“有何不可,聖人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作為大乾帝國的掌權者,難道就不應該三省吾身嗎?”
“每每稱讚於帝王,什麽虛心納諫、廣納諫言、賞罰分明、施以仁政、愛民如子等等。”
“可你們就能夠保證每一位帝王都可以做到這般英明神武嗎?”
“帝王若是做錯了,是一定要有大臣站出來諫言,引導他改正,這才叫做輔國之臣!”
蕭奕揮揮手,讓那人退迴去了。
“孤倒是也有一些想法,王朝的更替,也不僅僅是在於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諸卿可以把‘生產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也就是說,糧食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才能讓黎民百姓活下去。”
“也會出現一些不從事耕種,可以做其他事情的人。”
“從這之後,也就誕生了中層階級、高層階級,也就能維持一個王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很明顯的例子,便是三皇五帝的部落爭鬥,再到最後的部落統一,耕種的糧食產量也就多了起來,然後就有了王朝。”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
“為什麽為什麽要說奮六世之餘烈?”
“便是因為秦朝積累了六位帝王的文治武功,讓百姓們能夠吃得上飯,還能養活百萬大軍。”
“這其中,商鞅變法,便是扭轉了大秦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
“秦朝時期,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製之策。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製度,創立了適合秦朝壯大起來的新製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從上到下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原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商鞅在商業一道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製。”
“想來,你們肯定是讀到過商鞅變法,也知曉這等變革的內容,卻又無法深刻領會。”
“就比如這土地私有製,在你們看來,似乎也比較平常,可卻從來沒有往深處看,也從來沒有站在一個黎民百姓的角度去看。”
“畢竟,你們一開始,就是讀書人,而不是田舍郎。”
“土地的私有,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也就有了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
“你們想想,當黎民百姓都擁有了自家的土地,他們是不是就有了更大的希望,也就有了使不完得勁兒,天天照顧自家那一畝三分田,好種出來更多的糧食,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這樣一來,全國上下的糧食,是不是也就多了起來?”
“黎民百姓都知道,這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種出來的糧食,都是自己的。”
“吃不完,可以賣了換成錢。”
“而不是說,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是別人的,是佃主的,是鄉紳、大家族的,和我本身沒有一點兒關係。”
“那我為什麽要盡心盡力去耕種,田地裏麵出現了雜草,我見到了,為什麽要去除草?坐著吹吹風,隻要是秋收的時候,達到了主家想要的產量,不就行了?”
“我自己得到了我自己應得的那一份,才是重要的。”
“至於這一畝三分地本來會產出更多的糧食,卻因為這良田不是我自己的,也就不需要去盡心盡力,讓它多種出來一些糧食。”
“這才是土地私有製的好處。”
狄晏等人細細品味‘土地私有製’這五個字。
想一想,這王朝曆史的變遷,以及從商鞅變法之後的時代來看。
確實如此。
戰國時期,也就隻有秦朝用了這個國策,才使得隴右道那等地方,竟然能夠生產不少的糧食出來,養出來大乾百萬之大軍。
也正是從此之後,才讓黎民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也才有了戶籍、田產之說。
蕭奕繼續道:“在國政上,直接改變了舊的血緣宗法製度,施行以國法治天下,也就是說,國法在前,再大的家族,也要遵循國法,殺人必定償命,如此,才有了律法之說。”
“這就相當於是為王朝建立了法製,定下了規則製度,告訴百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從此之後,殺人償命、偷盜受罰,謀反論罪等等。”
“法治製度的出現,才讓更多的人去尊禮。”
“無法無以禮製。”
“孤之所以讓人一直在修改大乾律法,就是因為隨著國策之改變,疆域之遼闊,人員之流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違法現象,也會出現更多損害黎民百姓之利益的事情出現。”
“若是朝廷坐視不理,到時候,便是官逼民反,黎民百姓被逼無奈,直接揭竿造反!”
“而在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商鞅變法這一個點,就能看出來,王朝之興盛之始。”
“王朝在發展,思想在進步,學識在開拓,格物致理、明辨是非,你我都在往上走,而製度卻還停留在原地,這就是墨守成規、抱殘守缺、迂腐頑固,從而導致王朝的生產力無法再進一步,王朝和黎民百姓之間的矛盾增大,從而引起了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
首先要開的便是這朝堂之上百官們的眼界,對於這個時代來說,一直都是上行下效。
也一直都是遵從二八原則,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資源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
而這個百分之二十,自然就是坐在這朝堂之上的皇帝以及文武百官。
若是不能改變這些文武百官們的思想,開民智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很有可能就直接人亡政息。
蕭奕坐在監國太子的寶座上,在這宣政殿中,大聲道:“孤以前有言,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而王朝更替,真的是五德相克、天道循環嗎?”
蕭奕說完,看向了狄晏,這位如今的尚書,若是丞相製度還在,他必然能夠位列左相之位。
“狄尚書,你且說一說你的看法。”
狄晏狄仁傑出列躬身,施禮道:“迴殿下,王朝本是天子視朝之意。《周禮·地官·師氏》記載:居虎門之左,司王朝。所謂王朝,自三皇五帝之始,於夏王朝建立之初,便存在於曆史長河之源頭,從此往後數千年,王朝的權位繼承,也都是父子相傳。”
“臣以為,王朝更替,並非是什麽五德相克、天道循環,西漢209年,東漢195年,西晉51年,東晉103年,前朝37年。”
“強盛如漢朝,也有四百年的統治,往後,晉朝也有一百餘年,而前朝隻有短短三十七年。”
“若說什麽五德相克,那三國歸晉,又是什麽說法?”
“前朝了解五胡之亂,再一次讓中原歸於漢家天下,又是什麽說法?”
狄晏算得上是張久陵的高徒了,本人這幾年,在蕭奕的身邊,也算是慢慢地開拓的眼界。
特別是在了解了蕭奕想要建立的一個前所未有的王朝之後,看的也就更遠了。
他有時候,也在想這樣的問題。
王朝的更替,到底是什麽原因。
直到蕭奕說出了那句話,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他才稍微有一些明了。
說到這裏,他直起身,抬起頭,聲音渾厚、深沉,環視了身邊的官員們,才繼續道:“故此,臣以為,王朝的更替之根本,在於朝堂之上。”
“先秦時期,七國紛爭,中原大地連年戰火不斷,不少地方的百姓,一會兒是秦人,一會兒是趙人。”
“七國也都有著自己的文字,也有著自己的言語。”
“直到始皇帝一統天下,才終結了周王朝之後分裂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的王朝。”
“然後便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語言、統一思想,廢除分封製、設立郡縣製。”
“這才算得上是王朝的真正開端。”
“從此之後,王朝就算是再怎麽更替,郡縣製從未廢除,皇帝也一直被尊為九五之尊。”
“若是朝堂之上,有著昏君,天下必亂,若是朝堂之上奸臣禍亂朝綱,天下必亂。”
“古往今來,也未有這等變故,也未有朝堂亂,才導致天下亂。”
“這便是王朝更替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不得不說。
這狄晏是真的什麽都敢說,也非常大膽。
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員,臉色都變了,都小心翼翼地看著監國太子殿下。
狄晏這意思就很明顯了啊。
王朝的更替,主要原因就是皇帝的昏庸無能。
這樣的話,多少有一些大逆不道。
“好!”
蕭奕拍著手,欣賞地說道:“當真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狄尚書所言,也足以是震耳發聵、引人深思。”
“歐陽修,明日的邸報上,孤要見到狄尚書今日之所言所思所感!”
歐陽修連忙出列,躬身施禮,道:“喏。”
瘋了。
百官們都覺得監國太子這是要瘋了不成?
這樣的話,不僅僅是讓狄晏在朝堂之上說了出來,更是要上邸報,讓天下人都看看?
這就有一點兒像是罪己詔了啊!
有人連忙站出來,躬身道:“殿下,不可。”
“狄公之言,雖然頗有道理,但是……但是萬萬不能公之於眾啊!”
蕭奕直言道:“有何不可,聖人有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作為大乾帝國的掌權者,難道就不應該三省吾身嗎?”
“每每稱讚於帝王,什麽虛心納諫、廣納諫言、賞罰分明、施以仁政、愛民如子等等。”
“可你們就能夠保證每一位帝王都可以做到這般英明神武嗎?”
“帝王若是做錯了,是一定要有大臣站出來諫言,引導他改正,這才叫做輔國之臣!”
蕭奕揮揮手,讓那人退迴去了。
“孤倒是也有一些想法,王朝的更替,也不僅僅是在於坐在這個位置上的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生產力的發展。”
“諸卿可以把‘生產力’暫時理解成‘種植糧食的能力’,也就是說,糧食多,才能養活更多的人,才能讓黎民百姓活下去。”
“也會出現一些不從事耕種,可以做其他事情的人。”
“從這之後,也就誕生了中層階級、高層階級,也就能維持一個王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很明顯的例子,便是三皇五帝的部落爭鬥,再到最後的部落統一,耕種的糧食產量也就多了起來,然後就有了王朝。”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
“為什麽為什麽要說奮六世之餘烈?”
“便是因為秦朝積累了六位帝王的文治武功,讓百姓們能夠吃得上飯,還能養活百萬大軍。”
“這其中,商鞅變法,便是扭轉了大秦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
“秦朝時期,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製之策。通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製度,創立了適合秦朝壯大起來的新製度。”
“改革推動了秦國從上到下的發展和壯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原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商鞅在商業一道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製。”
“想來,你們肯定是讀到過商鞅變法,也知曉這等變革的內容,卻又無法深刻領會。”
“就比如這土地私有製,在你們看來,似乎也比較平常,可卻從來沒有往深處看,也從來沒有站在一個黎民百姓的角度去看。”
“畢竟,你們一開始,就是讀書人,而不是田舍郎。”
“土地的私有,從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延續到了現在,也就有了土地兼並的現象出現。”
“你們想想,當黎民百姓都擁有了自家的土地,他們是不是就有了更大的希望,也就有了使不完得勁兒,天天照顧自家那一畝三分田,好種出來更多的糧食,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這樣一來,全國上下的糧食,是不是也就多了起來?”
“黎民百姓都知道,這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種出來的糧食,都是自己的。”
“吃不完,可以賣了換成錢。”
“而不是說,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是別人的,是佃主的,是鄉紳、大家族的,和我本身沒有一點兒關係。”
“那我為什麽要盡心盡力去耕種,田地裏麵出現了雜草,我見到了,為什麽要去除草?坐著吹吹風,隻要是秋收的時候,達到了主家想要的產量,不就行了?”
“我自己得到了我自己應得的那一份,才是重要的。”
“至於這一畝三分地本來會產出更多的糧食,卻因為這良田不是我自己的,也就不需要去盡心盡力,讓它多種出來一些糧食。”
“這才是土地私有製的好處。”
狄晏等人細細品味‘土地私有製’這五個字。
想一想,這王朝曆史的變遷,以及從商鞅變法之後的時代來看。
確實如此。
戰國時期,也就隻有秦朝用了這個國策,才使得隴右道那等地方,竟然能夠生產不少的糧食出來,養出來大乾百萬之大軍。
也正是從此之後,才讓黎民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也才有了戶籍、田產之說。
蕭奕繼續道:“在國政上,直接改變了舊的血緣宗法製度,施行以國法治天下,也就是說,國法在前,再大的家族,也要遵循國法,殺人必定償命,如此,才有了律法之說。”
“這就相當於是為王朝建立了法製,定下了規則製度,告訴百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
“從此之後,殺人償命、偷盜受罰,謀反論罪等等。”
“法治製度的出現,才讓更多的人去尊禮。”
“無法無以禮製。”
“孤之所以讓人一直在修改大乾律法,就是因為隨著國策之改變,疆域之遼闊,人員之流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違法現象,也會出現更多損害黎民百姓之利益的事情出現。”
“若是朝廷坐視不理,到時候,便是官逼民反,黎民百姓被逼無奈,直接揭竿造反!”
“而在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為秦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商鞅變法這一個點,就能看出來,王朝之興盛之始。”
“王朝在發展,思想在進步,學識在開拓,格物致理、明辨是非,你我都在往上走,而製度卻還停留在原地,這就是墨守成規、抱殘守缺、迂腐頑固,從而導致王朝的生產力無法再進一步,王朝和黎民百姓之間的矛盾增大,從而引起了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