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釋道安所代表的北方沙門勢力,在北方胡人政權和東晉朝廷中,雖然更傾向於後者,但出於自身利益在南渡後難以得到保證,在暫時觀望天下形勢的同時,又跟各方勢力保持不同程度的妥協、合作。得以在秦、燕、晉短暫相持的這段時期內,成為各方出於不同目的,而爭相拉攏的對象。


    最關鍵的是,燕國的統治政策嚴重侵犯了這些次級士族和庶族的利益,佛圖澄依托後趙建寺近九百所,即便受石勒、石虎重視,但落實到各州郡出錢出力還要靠這些人,釋道安這些師事佛圖澄的中土名僧也大多出身這些家族。佛圖澄就好比一個百年老字號招牌,沒道理說佛圖澄一死,就讓這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招牌倒了,釋道安作為師事佛圖澄的弟子中名氣最響亮者,自然也就接手了這攤子勢力,繼續作為這些家族的代言人。


    釋道安帶著大批通曉儒學、佛法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多為官宦子弟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先是居住在地處嵩山起脈洛陽西南的陸渾,洛陽被燕軍攻克後又南下襄陽,要是能夠投靠燕國哪還用費這勁。


    這些人背後的家族想要南渡避亂,也不願意在東晉江北防線上當炮灰,目的地是相對安穩的江南。各自還有眾多依附人口,不僅渴望獲得大量田宅,還希望出仕高位庇護家族,這些訴求全都與掌握江左政權的權貴利益相衝突。


    而在東晉政權這邊,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皇室與權臣,權臣士族內部,南渡士族與本地士族,頂級士族與次級士族,士族與庶族。


    盡管有這麽複雜的利益衝突,但這些人都同屬東晉這家公司,在他們的認知中隻是為占股多寡討價還價而已。桓溫卻是不斷吞並,在成為大股東後仍不滿足,不僅要當董事長還想借殼上市將公司變為私有,於是其他股東被迫暫時緩和矛盾,桓溫也就成了眾矢之的。


    晉太和四年(369年)三月,桓溫第三次北伐出兵前,邀請徐兗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江州刺史桓衝一同出兵。


    郗愔是晉太和二年(367年)因庾希救援高平及魯郡不力被彈劾免職後受桓溫推薦,桓溫所覬覦的是郗愔部下軍隊,這些流民帥軍隊是郗愔的父親郗鑒鎮京口時所組建,就是後來的北府兵前身。


    全然不知桓溫謀算的郗愔迴信,表示願意與桓溫共輔晉室一同出兵,郗愔長子郗超是桓溫謀主,早就知道桓溫心思,於是截獲原信毀掉,另外偽造一封信件給桓溫。郗超在信中以父親郗愔名義,借口年老多病將乞骸骨,勸桓溫並領徐兗二州。桓溫得信大喜,當即改任郗愔為會稽內史,自己兼任徐兗二州刺史,將郗愔部下軍隊吞並。


    郗超進入桓溫幕府,是在晉永和四年(348年),桓溫因平蜀之功進位征西大將軍時。而習鑿齒因江夏相袁喬多次在桓溫麵前誇獎其才幹,在晉永和二年(346年)就被升遷為西曹主簿,到晉永和十二年(356年)故意激怒桓溫去剛收複的滎陽擔任太守前已是別駕,無論隨軍還是留守都執掌機要。


    晉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桓溫之邀任其司馬,謝安早知桓溫野心,此舉乃是另有目的。


    因為兩年前(358年),先是豫州刺史謝奕(謝安長兄)病逝,謝萬(謝安弟弟)升任豫州刺史。次年(359年),謝萬與郗曇(郗愔之弟)兵分兩路北伐燕國,謝萬率軍入渦潁準備支援洛陽,郗曇因病退迴彭城,謝萬卻誤以為郗曇是因燕軍兵強而退,於是倉促下令撤退,導致士卒自行潰敗,許昌、潁川、譙郡、沛郡等郡縣也相繼陷落,單騎狼狽逃還的謝萬被廢為庶人。


    對於王、謝這些高門,司馬氏皇族是既利用又防備,碰上謝萬大敗這事,正好順勢削弱。謝氏的權勢因此受到嚴重威脅,已近四十歲的謝安自然沒法再優哉遊哉的高臥東山,他入桓溫帳下其實是脅迫朝廷重用謝氏。整日談論桓溫得意功績,吹捧的桓溫心花怒放,實際上卻是各種出工不出力,一梳頭就是小半日這種把戲玩的賊溜。桓溫出於野心,當然希望爭取到謝氏的支持,當局者迷的他光顧著拉攏謝安,卻忽略了被利用的可能。


    晉興寧元年(363年)桓溫進位大司馬,以王坦之為長史、郗超為參軍、王珣(王導之孫)為主簿(時年十四歲),謝玄(謝奕之子)此前與王珣同時被辟為桓溫掾屬,之後轉任桓豁麾下,而郗超與謝安、謝玄叔侄關係惡劣,相互深恨之。


    王、謝這種頂級門閥,真要鐵了心投靠桓溫,郗超也就可以靠邊站了,好不容易被桓溫重用,自然護食一樣生怕地位被取代。晉升平五年(361年)桓溫再次準備北伐,謝安借著謝萬病逝以奔喪為名離開桓溫,朝廷很快就任他為吳興太守,之後就進位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令謝氏重迴到權力中心。


    直到晉太和四年(369年)出兵,數年時間裏桓溫多次準備北伐,都遭到來自建康的阻撓,按下葫蘆浮起瓢,沒完沒了的內耗。


    這就便宜了釋道安所暗中效力的秦國,連發現端倪的習鑿齒都故作不知,反而為其與謝安接通關係。因為此時的桓溫已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又駐兵姑孰,建康近在咫尺。經過郗超偽造書信之舉後,京口的流民帥軍隊也被桓溫納入麾下,和姑孰一東一西對建康施壓。這時候要是再拒絕桓溫的北伐之請,不怕他直接引軍進逼建康嗎?畢竟桓溫早幹過這種事,隻能答應讓他出兵。


    此前,桓溫第二次北伐收複洛陽(356年),雖然不久便撤兵南迴,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也再次失陷,但他個人的威望卻得到提升。而且桓溫之所以沒能保有北伐成果,並非軍隊戰力不濟,更多是出於政治考量,擔心長期出兵在外,朝中反對勢力趁機發難。


    燕國在中原地區的統治談不上穩固,桓溫的用兵風格又很謹慎,第三次北伐看起來勝算極高,這恰恰是建康朝廷中大部分人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釋道安在向建康傳遞北方態勢的同時,也不斷從希望桓溫北伐失敗的東晉眾臣那裏獲得情報,他們以為這些情報會流向鄴城,卻沒想到是去往長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雍涼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油之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油之手並收藏雍涼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