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營造一個和睦的家
第一節 理解、尊重病人
病人需要愛來滋養
在越來越物質化的今天,你是否還在相信愛?也許,那隻留在你心底深處,不會提起,對著旁人你會對愛不屑一顧,不相信,更無法理解愛能創造奇跡。但是,世間就是存在著某種深刻的愛,這種愛可以延續生命,與死神抗衡。
21年前的一天,下著下雨,胡新姣吃完中飯,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在上班的路上她被迎麵開來一輛貨車撞飛,重重地摔在了路邊的護欄旁……肇事司機逃跑,胡新姣被好心的路人送到醫院搶救。
當遠在外地出差的丈夫接到消息趕迴家時,一下子懵了:好端端的妻子已高位截癱,生命垂危。
醫生預言,她活不過一個星期。
然而,一星期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二十一年過去了,胡新姣不僅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看到了孩子成家,孫子出世。
這為曆經人生最大的打擊——高位截癱的婦女是如何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呢?她說,“能活到現在,是家人的愛在養著我”。
是啊,21年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控,丈夫堅持為妻子換尿布,體貼入微;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縮,他天天都按時給妻子按揉四肢;他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妻子。
看了這樣的真實故事,你是不是也一樣被感動,相信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胡新姣也曾想過自殺,但是家人的溫暖讓她舍不得離開。是的,我想胡新姣能活這麽久,絕不單單因為藥物的作用,更多的是家人的愛和需要讓她覺得,活著才能看到幸福。
愛可以為你解開不死之謎。在病魔麵前,病人肯定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候,這時他最需要的是愛,隻有愛才能給他戰勝病魔的巨大勇氣與力量,而一切魔鬼在愛的麵前終歸會退縮。
也許你認為病人需要的是最高超的醫療,其實,有時病人最渴望,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愛。那麽,作為家人,該如何付出你的愛呢?病人讓你做什麽就做什麽?為病人做一切你所能做的事?隻充當病人撒氣發火的迴收站?愛,不是這樣的。
首先,家中有人生病,特別是嚴重的疾患,最為忌諱的是家人先亂了方陣,不知所措。有些家人甚至會比病人更緊張,痛苦,表現出悲觀情緒。要知道,此時,病人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他們本身已經心理壓力重重,若再被如此悲哀情緒所包圍,隻會影響他們康複的進程,甚至求生的念頭。
所以,作為家人,當麵對病人突如其來的疾患時,你首先要保持冷靜,鎮定,你可能無法掩飾自己的擔心、痛苦,但必須承認並接受這樣的現實,與病人溝通,做病人心中苦痛的聆聽者。也許,你真的不願意聽,聽了讓你更難受,但我相信隻要有愛,你可以理解病人的痛,你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一個病人發現自己患了重症,可能在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會產生極大的悲痛。這都是正常的。作為家人,你需要告訴他無論何時,你都會陪在他的身邊,不會因為疾病而放棄他。難關,需要家人和病人共同闖過。
生病的人,難免會出現焦慮、煩燥的情緒,每一個家人都會急切地想幫助他。若是這樣的話,最好征求一下病人的意見:“需要幫忙嗎?”然後了解一下病人煩燥的原因是什麽。
不過,此時,也是最容易引起誤會之時,應明白病人語言中的真正含義。有時病人自暴自棄,他可能會說:“別再管我了,反正我已經這樣了”等,這些話語都是情緒化的,並不能當真,更不能接著他的話繼續說下去,要想辦法平複他的心情,並繞開話題。
如:“要不要吃個蘋果,看這蘋果多漂亮”;或者“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出去透透風”等,這樣做,你可以巧妙的避開他煩燥的心情,讓他順著你的思維進入一個平靜的狀態,而病人也能在這樣的對話中體會到你對他的好,令他感到剛才自己的傻話是多麽可笑。
當然,有時病人也會提出無禮的要求,你也不必一味地忍受,可以平心靜氣的告訴他:“你現在的樣子,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也和你一樣的難過,甚至比你還多。因為我愛你,我願意忍受,但你要是總這樣,我可真的支持不住了啊。”這樣說的目地,表明你了解病人的感覺,而同時也坦誠地表達了你自己的感受,讓他覺得你也需要理解和關心。
總之,必須記住的一點:和病人相處,你應該給予更多的愛;你是傾聽者,千萬不要因為你自己焦急而搶著來表達。在病痛中病人本來就有許多需要找人傾訴,可又不知道應該從哪裏說起,所以有時候表現出相對無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有時,愛就是無言也可以傳遞。我們能夠給病人的就是用大愛養著他們。
病人心理你了解多少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大的反應,概括起來,病人容易於產生如下各種心理活動。當我們了解了病人的心理後,才能理解病人的行為,更好的去照顧病人,幫助他與病魔對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抑鬱
抑鬱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情,它主要是因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的。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隨著喪失,因此大多數病人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但病人抑鬱情緒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有的少言寡語,對外界任何事物沒什麽興趣;有的故作姿態、極力掩飾;有的哭叫連天或是飲泣不語;還有的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
嚴重的抑鬱又往往會引發失助感和絕望情緒。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無路可走、悲憤自憐的情緒狀態,大多發生在患有預後不良或麵臨生命危險的病人身上。因此,麵對病人的這種心理,家人應積極引導,幫助他走出抑鬱情緒。
焦慮
任何人在一生之中都難免會有焦慮時刻。病人患病,當然更避免不了焦慮情緒。焦慮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鬱。
引起病人焦慮的因素很多。比如,疾病初期對病因及疾病轉歸,特別是預後不明確,可導致與疾病無關的焦慮,或者是對病因、疾病轉歸和預後過分擔憂。此時,若醫生、護士、家人不及時向病人講清楚,就會出現誇大病情嚴重性的傾向。
總之,病人生了病,是不愉快的情緒刺激,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會事事處處不順眼,總感到心煩意亂,在這種心境之下,就很容易出現焦慮或是消沉的情緒反應。男性會多表現為為一點小事吵吵嚷嚷,而女性則多表現為抑鬱哭泣。特別是當遇到病情有變化,或是做特殊檢查,或準備手術時,情緒更易激惹,睡不好,吃不好,動輒生氣,甚至任性。
不過,也有的人會出現一些反常行為,比如:有的人突然理發刮臉、梳洗打扮;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東西來;有的揮筆大量寫信,也有的長時間向窗外眺望,還有的會蒙頭大睡等。
要想完全消除病人的焦慮是不容易的,何況輕度的焦慮狀態對治療疾病還有益處。不過,家人、醫生對極端焦慮和長期處在焦慮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視,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避免妨礙對疾病的治療,以及誘發其它疾病。
懷疑
病人的懷疑多數一種自我消極暗示,因為缺乏根據,常常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患病後會變得異常敏感,一聽到別人低聲細語,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病情嚴重或是無法救治。即使是對別人的好言相勸也是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慮重重,總擔心誤診,怕吃錯了藥、打錯了針。
也有的單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後;害怕藥物的副作用;擔心偶爾的醫療差錯或是意外會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當身體某部位稍有異常感覺,就亂作猜測。若是嚴重偏執,甚至還會出現病理性的妄想。
有些病人由於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學的生理、藥理知識,總是以封建迷信來理解自己生理機能的不正常現象。一旦病程與他自己預想的不一致時,就陷入迷茫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家人和醫護人員需在和病人交談中,或從其病友的反映中發現病人的種種疑慮,努力幫助解決。
孤獨感
有些病人,由於病情原因需要住院,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周圍接觸的全都是陌生人。醫生也隻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時與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較少。如此,病人就很容易產生孤獨感。所以,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可以盡快熟悉環境,希望能盡快結識病友,也希望親友的陪伴。
有的病人夜間不容易入睡,煩躁不安,有的起來踱步,也有的多次按信號燈借故與值班人員說幾句話。醫護人員應當理解病人這種孤單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讓他安靜入睡。
社會信息剝奪和對親人依戀的需要無法滿足是病人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條件允許之下,親友應經常探視或晝夜陪護。
被動依賴
病人一旦進入病人角色之後,大都會產生一種被動依賴的心理狀態。這是由於一個人一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人的關心照顧,即便往常在家中或是單位地位不高的成員,現在也會突然升為被人關照的中心。而且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軟綿綿的不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變得順從、嬌嗔、被動、依賴,變得情感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
隻要親人在場,本來完全可以自己幹的事也會讓別人來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非要幾經勸說才吃下去;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了信心;一向意誌獨立性很強的人也變得沒了主見;即使是一直做領導工作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人,對醫務人員的囑咐也是百依百順。此時,他們的愛和歸屬不斷增加,希望能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可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當前護理學新的理論觀點認為,病人患病後所產生的這種被動依賴心理對疾病是不利的,因此提出了“健康自控”之說,主張發揮病人在病程轉歸當中的積極主動性。因此,主張不應遷就姑息病人的依賴心理,而應盡力鼓舞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自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否認
在臨床上,有的病人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特別是對癌瘤等預後不良的疾病,否認心理更為常見。
有一位主任醫師,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卻矢口否認,當她看到病曆上寫的診斷時,還說是經治醫生寫錯了。有的醫護人員會對這種現象會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這正是某些病人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
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於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否認猶如瞳孔對光的反射,一旦遭遇外界的強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縮,以此來避免視網膜免受過分的刺激。而病人的否認也有類似作用,當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能夠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
否認雖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護作用,可在許多情況下又起貽誤病情的消極作用。比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卻矢口否認,拒絕治療,在半年內就因腦轉移而死亡。有人對乳腺癌的女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那些延誤診治的人,大都是帶有否認傾向的人。
僥幸
病人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僥幸心理。比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願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特別是那些對疾病不敏感的人,僥幸心理就尤其嚴重。有些已經明確診斷的人,也會往往存在僥幸心理。
有這樣樣兩種情況,一是對自己疾病的診斷仍在半信半疑,所以,有時不按醫囑行事;二是缺乏醫學知識又缺乏科學態度的人,說什麽“不要聽大夫嚇唬人,老天不一定和我過不去”。
其實,這樣貽誤病情以及導致不良後果的病人是常有的。所以,家人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心理,仔細解釋,耐心說服,盡量讓病人樹立對疾病的科學態度,以克服僥幸心理。
為病人做正確的事
溝通是指兩個人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想法、情感、需求和打算等。其目的在於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同時也可促進個人的自我理解,促進雙方的滿足。
很顯然,溝通十分重要。對健康人而言,溝通可促進我們生活的豐富度和幸福度。夫妻之間有效溝通可增進感情,同事之間經常溝通,可令工作順利,效率提高,同樣家屬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也是極為重要的。
若是家屬和病人都能將自己真實的感受、想法、情緒、需要、打算等,彼此溝通,相互理解,很多事情就好辦了。相互理解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還能夠促進每個人的自我理解。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我們每個人自我理解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自己的內心世界用確切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也促進了雙方各自對自己的更深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物質生活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和情感上的需要。若雙方經過溝通,彼此理解,就有利於各種需要的滿足。
而從對病人關心的角度講,溝通顯得更加重要。這是家人首先應為病人做的事情。
溝通不但可以了解病情的變化,也是對病人最有效的照料和治療。比如,病人有某些健康的想法、健康的需要或高層次的追求,這本身就意味著病人在健康方麵有著積極因素。
反之,通過溝通我們能夠了解到病人的需求及追求有所減少,我們就應該意識到,病人的病情可能在惡化。所以,單純著眼於精神症狀是不夠的,要全麵了解病人有怎樣的感受、想法、需求和打算。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對病人進行全麵的評價,對疾病可能發展的趨勢作出更加精確的推斷。
作為病人家屬,應盡量支持病人、愛護病人,與病人積極溝通的同時,還應讓病人對其自身的健康負責任,幫助病人主動地參與到康複活動中來。
所以,在照顧病人時,我們要盡量將他看成是有能力承擔責任的人,而不要將他看成毫無自救能力的人。對此,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有些病情不要隱瞞
很多家人總認為對病人隱瞞病情是為了不影響他的心情,但往往弄巧成拙,對治療疾病十分不利。正確的做法應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是否該對癌症患者隱瞞病情,可根據患者的閱曆、學識、性格、社會地位、心理狀態、承受能力以及病期早晚,以及預後情況,酌情決定。
不過,告知病情一定要注意講究策略和藝術。告知的目的是為了爭取病人積極的配合治療,而不是去增加病人的思想包袱。因此,對於有承受能力的患者,應該選擇適當時機將病情和盤托出,令之迅速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創傷,更好的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恢複健康。
而對於那些心理較脆弱的患者,在婉轉告知病情的同時,還應著重介紹當相似病情已恢複的生動事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不過,若是麵對一個病情十分嚴重甚至已經瀕臨死亡的病人,從人性的仁慈是不應該再增添其恐懼、悲傷和絕望情緒的,因此,對於這樣的病人隱瞞病情不僅是可以的,也是明智的選擇。
不可事事代勞
有不少家人對病人的一切都包辦,這看起來好象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其實家人的這些行為反而促使病人更加懦弱,令其有了更深的“寄托感”。作為病人,也需要對自己身心健康負責任。而事實上,若病人沒有了這種責任,那病魔就更加容易催毀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很多病人會因為疼痛、乏力,以前輕輕鬆鬆就可做的事可能做不下了,此時大多數的家人可能會直接想辦法盡量地幫助他,替他做這做那,包括病人還沒想到的,甚至就連病人能自己做的也全部攬下來,認為這樣可以讓病人更好的放鬆,休息,以為這才是很好的關心他、愛護他,事實上這種幫助方式正好孤立了病人,讓他少了與疾病作鬥爭的一項基本武器。
不要在病人麵前談論治療費
在病人生病後,常常會抱怨自己很沒用,變成了家裏的負擔,不但需要家人的照顧和幫助,往往還要承擔高額的治療費,這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非常自責。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或是重症病人,這樣的想法就更加嚴重。所以,家人應該盡量不要在病人麵前談治療費,避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
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康複活動
每一個家人都期望病人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恢複健康,那我們就應該告訴病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且,在鼓勵病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的同時,對於他所作出的不依靠他人的生活自理行為,要予以愛護、鼓勵和支持。同時,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的提醒和幫助他,不要單單在他身體虛弱時才這樣對待他。
若是對病人所有的關心愛護隻是出於他身體的虛弱,那麽,疾病就會成為他的一種寄托,造成他精神上的頹廢,從而無法激勵他恢複健康。
第二節 你知道嗎?家人和你一樣痛苦
不要對家人說惡毒的話
我們都有自己的家人,父母、妻子、丈夫、兒女……他們是我們最近親的人,家人的愛無處不在。也許,平時太忙綠,或是已經習慣家人的存在,沒有感覺到那樣的愛,更多的可能因為你並沒有理解它。
父母瑣碎的叮囑,是對兒女的關心,可是,兒女有可能會覺得父母太“羅嗦”、太“嘮叨”;妻子不斷的電話,僅僅是出於對丈夫安全的擔心,丈夫可能理解為“不信任”;當我們生病時,麵對家人的關心,覺得是理應享受的……就是這樣無數的錯誤理解,漸漸疏離了我們和親人的感情。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過於在意自己,關注於自己的痛苦,忽略了家人的痛苦。“一個人認識自己的痛苦很容易,認識別人的痛苦較難。”當你生病時,你認為你應該被家人理解,於是肆無忌憚的向家人索取愛。你難受了,疼痛了,心情鬱悶了,便衝著家人隨便發火,說狠話,你的行為漸漸的隻會讓“愛”變成“受”。
於是,“受不了”“受夠了”……這些針尖和麥芒,就會粗暴地跳出你的嘴唇,刺傷那些愛你和你愛的人。
所以,無論何時,都請不要對家人說惡毒的話,我們痛苦時,也要理解家人的痛苦。
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他看到了一隻受傷的小熊。於是,他好心將小熊帶迴家,給小熊包紮傷口,而後,又為小熊準備了一頓非常豐富的晚餐。到了晚上,樵夫睡在自己的床上,而小熊就睡在他的床下。
第二天,小熊向樵夫告辭。小熊說:“非常感謝您對我的救助,我給您添了不少的麻煩。以後您到山上,請一定要到我的家裏坐坐,我會好好招待您。”
樵夫卻搖了搖頭說:“不用客氣,我非常喜歡你,唯一不喜歡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那股臭味,真讓我受不了。”
小熊聽後,悶悶不樂地走了。
很多年以後,樵夫又遇到已經長大的小熊,問起它身上的傷口如何了,熊說:“哦,那次痛了一陣子,後來也就不痛了,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可是,那次您說的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雖然樵夫對熊有救命之恩,可小熊還是沒能忘記樵夫那句飽含傷害的話。即使樵夫當時並沒有惡意傷害它的想法。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心無傷人意,可卻說了傷害人的話。這樣的錯誤多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麵對家人,我們總是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隻急著訴說自己的痛苦。
不要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可以隨意的惡語相向,這不是你傷害家人的理由。想想,當你生病時,是誰徹夜守在你的病床前?是誰為你說盡要努力、堅持的話語?是誰為你默默垂淚,轉身抹去,不願你看到?是誰就是你罵他,他依然笑嗬嗬的對著你?是誰在醫院跑前跑後,求醫生,找護士?
為你做這些事情的人,是你的家人。當他們麵對你的痛苦時,最恨自己無法為你分擔身體的疼痛,恨不得躺在病床上的是他們。麵對這樣的親人,麵對這樣的愛,你怎麽忍心說出惡毒的話呢?
瞧瞧你說的這些話:“不要管我了,用不找你管”;“讓我死了算了,反正我不想活了”;“這什麽飯,這麽難吃,你們不知道我病了,還做這無味的東西”……等此類的話,有發泄,有想解脫,可讓家人聽來是多麽傷心。
無論你說時是否意識到會傷害家人,可是你的這些惡毒之語對家人造成的傷害肯定是實實在在的。語言傷害,刺傷的是心、是靈魂,有時它超過肉體所遭受的侵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也許,麵對你這個病人,家人不會多與你計較,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受到傷害。他們可能將這樣的傷害深埋在內心,漸漸成為一種難以撫平的精神疤痕。時光流逝,也是無法衝不走傷害引起的隱隱灼痛。
惡毒的語言,會如一把彎刀,就那麽幾個字,也可以給人帶來沉重的傷害。雖然你病了,也不能隻顧自己說話痛快,發泄情緒,而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當然,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都應該保持語言的文明,麵對家人,我們更不應該那些尖刻、惡毒的話。即使是在憤怒、痛苦之中;哪怕家人犯了錯誤;哪怕真的是家人讓我們傷心了……也不能說惡毒的話,家不是你丟棄壞情緒的垃圾箱、家人也不是你的出氣筒。
家人的痛,你知多少
病人,特別是重症病人,難免會怨天尤人,亂發脾氣,這樣不僅影響了家人的工作、休息,甚至還會將生活弄得一團糟,卻不知道,因為自己的生病,家人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痛苦,你再這麽一折騰,家人心力交瘁。
因此,病人也應該理解家人,支持你的家人,雖然病在你身,但痛在家人心,他們也會被這突入襲來的疾病感到恐慌,我覺得作為病人,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家人的心理,看看他們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首先是恐懼與不安,當確診病人患上了重病之後,家人會一下子感到難以置信,不願意相信現實,突如其來的打擊,容易讓病人的家人出現思維混亂,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失控,泣不成聲,嚴重的甚至因承受不了這樣的精神刺激而暈倒,昏迷。
其次是悲傷與絕望,如果病人患上了重病,尤其是癌症,家人會十分悲傷,越是深愛對方,越是難以接受現實,越覺得悲傷和絕望。比如感情深厚的夫妻,一旦一方患上重病,即將離世,另一方的悲傷、絕望程度會比子女更加深切,這種痛苦是其他家屬無法比擬的。
此外,自責與內疚也常常伴隨家人左右,當得知病人即將不久於人世,家人除了悲傷、痛苦外,還會感到非常自責與內疚,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病人,以前做過對不起病人的事情,這些都會令家人陷入無盡的內疚和自責的情緒。他們會覺得自己從前做的事情不對,而今後又無法彌補,從而感到後悔萬分。特別是因為各種原因和病人產生誤會、隔閡的親人,在此時的內疚負罪感將更加嚴重。
病人的家人長期受這種不良情緒的影響,也會影響到自身的健康。一項調查表明,癌症病人的家屬在得知病情後,食欲、體力、精力、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等各方麵都發生一些不良的變化,同時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不關心,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身心處於極度疲憊狀態。
我們知道,家人身心健康是照顧病人的基礎,如果連家人都病了,更無法照顧好病人,所以,家人應該進行合理的心態調適,緩解心理壓力。
全力醫治病人
即使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家人也不能放棄希望,要盡全力為病人醫治,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有可能產生奇跡。永不放棄不僅能為病人挽迴生的希望,家人心理也會感到安慰,即使結果不盡人意,但至少已經盡全力了。
給臨終的病人溫暖的關懷
如果病人即將離開人世,家人應做好臨終關懷,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讓病人不帶遺憾地離開人世。這樣做家人也感到問心無愧,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做好自我安慰
病人的離去,就給家人帶來無法承受的痛苦,但這是一個事實,誰也無法改變,家人不能總生活在痛苦之中,應學會自我安慰,調整心態。人總是要死的,有一天自己也會離開人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家人也悲傷過度,痛不欲生。
所以,病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他不希望由於他的離去給家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悲傷,而是希望家人能夠堅強的好好生活。家人應該為了愛你的人好好活下去,這是病人的心願。
避免過於自責
也許你與病人曾經發生過矛盾,這個矛盾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你的心裏,久久不能釋懷,而如今,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你感到無比的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對待他。其實,這種想法隻是你自己認為的,也許在病人心中早已經原諒了你,是你自己無法原諒自己。
如果實在想不通,最好在病人還清醒的時候向他承認錯誤,並請求病人的原諒。還可以用行動來表達,做一切自己能夠做到的對病人有益的事情來彌補過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你心理的不安與自責。
最後還需提醒大家一點,家人應重視與病人的溝通,在家中照顧重病人是頗為吃力的,很多時間花於行動上,往往容易忽視彼此的溝通,若能夠盡量抽出時間與病人交談,傾訴與聆聽彼此的看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節 病人的家庭應該處處灑滿陽光
麵對重病,團結起來
生活中,一個人難免會遇上重病,甚至癌症這樣的絕症。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癌症也不一定是絕症。然而,其治愈率依然很低,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對患者本身來說,無疑就是一種災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癌症患者剛剛得知自己有癌症時,一般會產生一種否認心理,如:在他們內心中會激烈地反應“不,這不可能是真的。”“我怎麽會得了這樣的病呢”這種否認心理是一種防禦機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強大刺激對於心理的傷害,可是,由於癌症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否定機製無法長期起作用,患者始終要麵對現實的。
當殘酷的現實再一次被清楚地擺在患者眼前,否定機製就會被打破,這時很多患者會進入拒食、發脾氣、自虐。這都是他們用以宣泄內心痛苦的一種手段。
作為患者的家屬,其心理上的反應往往要經曆和患者一樣的曆程,從否認事實到非常悲傷。由於家人和病人接觸密切、距離近,因此,二者之間的壞情緒容易進入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對患者的治療和康複都非常不利。
此外,部分患者和家人還不得不麵對經濟的壓力,這令他們更加感覺到無助和傷痛。所以,癌症患者與家人必須適度調整自己的情緒,讓生活變得陽光。
首先,遲早要認清現實,盡管麵對現實是殘酷的,可是隻逃避更是無濟於事,承認現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在內心告訴自己這個痛苦是正常的。不論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感到痛苦,但要和自己的痛苦做鬥爭,采取正確的方式去宣泄痛苦,比如,可以向別人傾訴。
然後,積極了解相關知識。恐慌與無助是癌症患者,以及家屬最常見的心理反應。一般來說,當我們對一件事物不了解的時候,就更易出現恐慌感,如:剛開始我們對流行性腦膜炎很恐懼,那就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流腦,不知道它的治療方法。
對於癌症也一樣,若是我們僅僅認為癌症就是絕症,那麽內心的恐懼感就會加強,而最好的辦法是諮詢醫生,查閱相關資料,一旦你對患病原因,以及治療方案有一定了解,內心恐慌就會降低。
其次,要積極尋找癌症康複案例,來對患者及家人進行鼓勵。在隨著醫療條件的發展,有很多癌症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癌症患者的家人可以嚐試著找一些這方麵案例,與癌症患者共同學習,學習應對困難的能力和一種樂觀態度,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來麵對疾病。
再次,尋找一個圈子,以獲取情感支持。癌症患者及家人不妨有意識地尋找一個圈子,由於圈子成員擁有某些共同遭遇,因此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最後,豐富自己生活,轉移注意力。如聽聽音樂,散散步,養養花這些業餘愛好都可以很好地轉移注意力。所以,在保證患者休息基礎上,也要積極豐富他們的生活,讓生活有滋有味起來。
總之,病人和家人應一起努力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來對抗疾病,與疾病做鬥爭,隻有樂觀的精神,良好的環境,正規的治療才會是靈丹妙藥。
給癌症病人一個溫暖的家
癌症屬於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我國大約有150萬人發生癌症。由於癌症治療複雜,康複期時間較長,不可能令所有癌症病人長期都在醫院裏進行康複治療,相當多的癌症病人在醫院經綜合治療以後,需要迴到家中繼續進行治療和渡過康複期,所以,作為癌症病患者的家屬,應該考慮如何為癌症患者獲得一個溫馨的家?
這個家的“質量”對癌症病人的治療和康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癌症患者在自己家中療養,能夠得到周圍親人的照顧和關懷,可以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醫生完成治療方案,有助於達到早日康複的目的,作為家屬,應該在以下方麵多加注意:
創造一個修養環境
要注意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幽雅、舒適和諧的家庭休養環境,令病人逐漸了解自己的病情變化,及學會自我照料的方法。
穩定病人情緒
癌症病人往往有“求生不成,求死不能”的消極情緒,會對自身的康複失去自信,對家庭成員和醫生出現懷疑,也會對周圍環境常產生厭煩及憤怒情緒。
那麽,應針對病人的種種心理變化,從各個方麵進行心理調節,穩定病人情緒,消除不良因素,維持心理平衡。千萬不要在病人麵前悲傷,盡量與病人說說笑笑,談談愉快的事情,莫要談及諸如“某某人生癌死了”這類等悲哀的話題。
注意談話方式
在家庭中照顧病人應注意言談話語,語言是人們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癌症患者容易急躁、發脾氣,因此家人應該注意談話方式。正所謂:“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半句六月寒”,聽到病人不順耳的話,應該耐心解釋,絕不可以牙還牙,以“惡語”泄憤。
調整病人飲食
調整病人飲食很重要。可適當增加蛋白質、糖、水果、蔬菜的攝入,同時應本著少而精、少食多餐的原則。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道感染;對臥床不起的病人,應防止發生褥瘡,對可活動的病人,應鼓勵和協助病人積極進行適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引導病人自我管理
注意引導癌症病人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有的癌症病人,尤其是早、中期病人,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控製和緩解,這時,有的病人會要求上班工作,參加正常活動等,我們應該看到,病人的這種要求說明他們已經順利闖過了恐癌關,同時樹立了戰勝癌症的信心。不過,家屬在鼓勵病人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動的同時,勸告病人注意休養,防止過度疲勞。
防止感染
癌症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細菌的侵襲而發生感染之類的疾病,比如:扁桃體炎、急性咽炎、肺炎、菌痢、腸炎、流感等,出現這些疾病必然會導致病人身體抵抗力降低,免疫力隨之下降,容易令某些癌症複發或惡化,所以,防止感染對癌症病人的康複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家中一人生癌,全家人心理都非常沉悶,在與病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很多控製之外的問題,家人不僅應該讓癌病人得到恰當的治療和照顧,還應鼓勵病人用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與家人一起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從而令他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這樣可以有效地延長病人的生存期。
第一節 理解、尊重病人
病人需要愛來滋養
在越來越物質化的今天,你是否還在相信愛?也許,那隻留在你心底深處,不會提起,對著旁人你會對愛不屑一顧,不相信,更無法理解愛能創造奇跡。但是,世間就是存在著某種深刻的愛,這種愛可以延續生命,與死神抗衡。
21年前的一天,下著下雨,胡新姣吃完中飯,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在上班的路上她被迎麵開來一輛貨車撞飛,重重地摔在了路邊的護欄旁……肇事司機逃跑,胡新姣被好心的路人送到醫院搶救。
當遠在外地出差的丈夫接到消息趕迴家時,一下子懵了:好端端的妻子已高位截癱,生命垂危。
醫生預言,她活不過一個星期。
然而,一星期過去了,一年過去了,二十一年過去了,胡新姣不僅活下來了,而且活得很好,看到了孩子成家,孫子出世。
這為曆經人生最大的打擊——高位截癱的婦女是如何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呢?她說,“能活到現在,是家人的愛在養著我”。
是啊,21年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控,丈夫堅持為妻子換尿布,體貼入微;為了防止妻子肌肉萎縮,他天天都按時給妻子按揉四肢;他每天起得早,睡得晚,幾十年如一日的照顧妻子。
看了這樣的真實故事,你是不是也一樣被感動,相信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胡新姣也曾想過自殺,但是家人的溫暖讓她舍不得離開。是的,我想胡新姣能活這麽久,絕不單單因為藥物的作用,更多的是家人的愛和需要讓她覺得,活著才能看到幸福。
愛可以為你解開不死之謎。在病魔麵前,病人肯定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候,這時他最需要的是愛,隻有愛才能給他戰勝病魔的巨大勇氣與力量,而一切魔鬼在愛的麵前終歸會退縮。
也許你認為病人需要的是最高超的醫療,其實,有時病人最渴望,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愛。那麽,作為家人,該如何付出你的愛呢?病人讓你做什麽就做什麽?為病人做一切你所能做的事?隻充當病人撒氣發火的迴收站?愛,不是這樣的。
首先,家中有人生病,特別是嚴重的疾患,最為忌諱的是家人先亂了方陣,不知所措。有些家人甚至會比病人更緊張,痛苦,表現出悲觀情緒。要知道,此時,病人最需要的是鼓勵和支持,他們本身已經心理壓力重重,若再被如此悲哀情緒所包圍,隻會影響他們康複的進程,甚至求生的念頭。
所以,作為家人,當麵對病人突如其來的疾患時,你首先要保持冷靜,鎮定,你可能無法掩飾自己的擔心、痛苦,但必須承認並接受這樣的現實,與病人溝通,做病人心中苦痛的聆聽者。也許,你真的不願意聽,聽了讓你更難受,但我相信隻要有愛,你可以理解病人的痛,你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一個病人發現自己患了重症,可能在一時之間難以接受,會產生極大的悲痛。這都是正常的。作為家人,你需要告訴他無論何時,你都會陪在他的身邊,不會因為疾病而放棄他。難關,需要家人和病人共同闖過。
生病的人,難免會出現焦慮、煩燥的情緒,每一個家人都會急切地想幫助他。若是這樣的話,最好征求一下病人的意見:“需要幫忙嗎?”然後了解一下病人煩燥的原因是什麽。
不過,此時,也是最容易引起誤會之時,應明白病人語言中的真正含義。有時病人自暴自棄,他可能會說:“別再管我了,反正我已經這樣了”等,這些話語都是情緒化的,並不能當真,更不能接著他的話繼續說下去,要想辦法平複他的心情,並繞開話題。
如:“要不要吃個蘋果,看這蘋果多漂亮”;或者“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出去透透風”等,這樣做,你可以巧妙的避開他煩燥的心情,讓他順著你的思維進入一個平靜的狀態,而病人也能在這樣的對話中體會到你對他的好,令他感到剛才自己的傻話是多麽可笑。
當然,有時病人也會提出無禮的要求,你也不必一味地忍受,可以平心靜氣的告訴他:“你現在的樣子,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我也和你一樣的難過,甚至比你還多。因為我愛你,我願意忍受,但你要是總這樣,我可真的支持不住了啊。”這樣說的目地,表明你了解病人的感覺,而同時也坦誠地表達了你自己的感受,讓他覺得你也需要理解和關心。
總之,必須記住的一點:和病人相處,你應該給予更多的愛;你是傾聽者,千萬不要因為你自己焦急而搶著來表達。在病痛中病人本來就有許多需要找人傾訴,可又不知道應該從哪裏說起,所以有時候表現出相對無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有時,愛就是無言也可以傳遞。我們能夠給病人的就是用大愛養著他們。
病人心理你了解多少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大的反應,概括起來,病人容易於產生如下各種心理活動。當我們了解了病人的心理後,才能理解病人的行為,更好的去照顧病人,幫助他與病魔對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抑鬱
抑鬱是一種悶悶不樂、憂愁壓抑的消極心情,它主要是因現實喪失或預期喪失引起的。疾病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多少都伴隨著喪失,因此大多數病人都會產生輕重不同的抑鬱情緒。但病人抑鬱情緒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有的少言寡語,對外界任何事物沒什麽興趣;有的故作姿態、極力掩飾;有的哭叫連天或是飲泣不語;還有的自暴自棄,放棄治療,甚至會出現輕生的念頭。
嚴重的抑鬱又往往會引發失助感和絕望情緒。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無路可走、悲憤自憐的情緒狀態,大多發生在患有預後不良或麵臨生命危險的病人身上。因此,麵對病人的這種心理,家人應積極引導,幫助他走出抑鬱情緒。
焦慮
任何人在一生之中都難免會有焦慮時刻。病人患病,當然更避免不了焦慮情緒。焦慮是一個人感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恐懼和憂鬱。
引起病人焦慮的因素很多。比如,疾病初期對病因及疾病轉歸,特別是預後不明確,可導致與疾病無關的焦慮,或者是對病因、疾病轉歸和預後過分擔憂。此時,若醫生、護士、家人不及時向病人講清楚,就會出現誇大病情嚴重性的傾向。
總之,病人生了病,是不愉快的情緒刺激,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會事事處處不順眼,總感到心煩意亂,在這種心境之下,就很容易出現焦慮或是消沉的情緒反應。男性會多表現為為一點小事吵吵嚷嚷,而女性則多表現為抑鬱哭泣。特別是當遇到病情有變化,或是做特殊檢查,或準備手術時,情緒更易激惹,睡不好,吃不好,動輒生氣,甚至任性。
不過,也有的人會出現一些反常行為,比如:有的人突然理發刮臉、梳洗打扮;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東西來;有的揮筆大量寫信,也有的長時間向窗外眺望,還有的會蒙頭大睡等。
要想完全消除病人的焦慮是不容易的,何況輕度的焦慮狀態對治療疾病還有益處。不過,家人、醫生對極端焦慮和長期處在焦慮之中的病人要格外重視,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避免妨礙對疾病的治療,以及誘發其它疾病。
懷疑
病人的懷疑多數一種自我消極暗示,因為缺乏根據,常常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患病後會變得異常敏感,一聽到別人低聲細語,就以為是在說自己的病情嚴重或是無法救治。即使是對別人的好言相勸也是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原意。疑慮重重,總擔心誤診,怕吃錯了藥、打錯了針。
也有的單憑自己一知半解的醫學和藥理知識,推斷藥物,推斷預後;害怕藥物的副作用;擔心偶爾的醫療差錯或是意外會不幸降落在自己身上;當身體某部位稍有異常感覺,就亂作猜測。若是嚴重偏執,甚至還會出現病理性的妄想。
有些病人由於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學的生理、藥理知識,總是以封建迷信來理解自己生理機能的不正常現象。一旦病程與他自己預想的不一致時,就陷入迷茫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終日。
家人和醫護人員需在和病人交談中,或從其病友的反映中發現病人的種種疑慮,努力幫助解決。
孤獨感
有些病人,由於病情原因需要住院,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周圍接觸的全都是陌生人。醫生也隻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時與病人說幾句話,護士定時打針送藥,交談機會較少。如此,病人就很容易產生孤獨感。所以,在他們住進病室的第一天時常有度日如年之感。他們希望可以盡快熟悉環境,希望能盡快結識病友,也希望親友的陪伴。
有的病人夜間不容易入睡,煩躁不安,有的起來踱步,也有的多次按信號燈借故與值班人員說幾句話。醫護人員應當理解病人這種孤單寂寞的心情,耐心安慰病人,讓他安靜入睡。
社會信息剝奪和對親人依戀的需要無法滿足是病人產生孤獨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條件允許之下,親友應經常探視或晝夜陪護。
被動依賴
病人一旦進入病人角色之後,大都會產生一種被動依賴的心理狀態。這是由於一個人一生了病,自然就會受到家人和周圍人的關心照顧,即便往常在家中或是單位地位不高的成員,現在也會突然升為被人關照的中心。而且通過自我暗示,病人自己也變得軟綿綿的不再象以往那樣生氣勃勃,變得順從、嬌嗔、被動、依賴,變得情感脆弱甚至帶點幼稚的色彩。
隻要親人在場,本來完全可以自己幹的事也會讓別人來做;本來能吃下去的東西非要幾經勸說才吃下去;一向自負好勝的人變得沒了信心;一向意誌獨立性很強的人也變得沒了主見;即使是一直做領導工作和處於支配地位的人,對醫務人員的囑咐也是百依百順。此時,他們的愛和歸屬不斷增加,希望能得到更多親友的探望,希望可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溫暖,否則就會感到孤獨、自憐。
當前護理學新的理論觀點認為,病人患病後所產生的這種被動依賴心理對疾病是不利的,因此提出了“健康自控”之說,主張發揮病人在病程轉歸當中的積極主動性。因此,主張不應遷就姑息病人的依賴心理,而應盡力鼓舞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自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否認
在臨床上,有的病人懷疑或否認自己患病。特別是對癌瘤等預後不良的疾病,否認心理更為常見。
有一位主任醫師,明知自己患有癌症,卻矢口否認,當她看到病曆上寫的診斷時,還說是經治醫生寫錯了。有的醫護人員會對這種現象會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這正是某些病人應付危害情境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
研究證明,一定程度的否認,對於緩解心理應激是可取的。否認猶如瞳孔對光的反射,一旦遭遇外界的強光刺激,瞳孔就自行收縮,以此來避免視網膜免受過分的刺激。而病人的否認也有類似作用,當難以承受的惡劣病情襲來時,自我否認能夠避免過分的焦慮與恐懼。
否認雖在一定程度上起自我保護作用,可在許多情況下又起貽誤病情的消極作用。比如:有位女青年身患肺癌,自己卻矢口否認,拒絕治療,在半年內就因腦轉移而死亡。有人對乳腺癌的女患者進行調查,發現那些延誤診治的人,大都是帶有否認傾向的人。
僥幸
病人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僥幸心理。比如,疾病初期不少人遲遲不願進入病人角色,總希望醫生的診斷是錯誤的。特別是那些對疾病不敏感的人,僥幸心理就尤其嚴重。有些已經明確診斷的人,也會往往存在僥幸心理。
有這樣樣兩種情況,一是對自己疾病的診斷仍在半信半疑,所以,有時不按醫囑行事;二是缺乏醫學知識又缺乏科學態度的人,說什麽“不要聽大夫嚇唬人,老天不一定和我過不去”。
其實,這樣貽誤病情以及導致不良後果的病人是常有的。所以,家人和醫務人員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心理,仔細解釋,耐心說服,盡量讓病人樹立對疾病的科學態度,以克服僥幸心理。
為病人做正確的事
溝通是指兩個人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想法、情感、需求和打算等。其目的在於促進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同時也可促進個人的自我理解,促進雙方的滿足。
很顯然,溝通十分重要。對健康人而言,溝通可促進我們生活的豐富度和幸福度。夫妻之間有效溝通可增進感情,同事之間經常溝通,可令工作順利,效率提高,同樣家屬與病人之間的溝通也是極為重要的。
若是家屬和病人都能將自己真實的感受、想法、情緒、需要、打算等,彼此溝通,相互理解,很多事情就好辦了。相互理解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會,還能夠促進每個人的自我理解。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我們每個人自我理解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自己的內心世界用確切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也促進了雙方各自對自己的更深理解。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物質生活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需要和情感上的需要。若雙方經過溝通,彼此理解,就有利於各種需要的滿足。
而從對病人關心的角度講,溝通顯得更加重要。這是家人首先應為病人做的事情。
溝通不但可以了解病情的變化,也是對病人最有效的照料和治療。比如,病人有某些健康的想法、健康的需要或高層次的追求,這本身就意味著病人在健康方麵有著積極因素。
反之,通過溝通我們能夠了解到病人的需求及追求有所減少,我們就應該意識到,病人的病情可能在惡化。所以,單純著眼於精神症狀是不夠的,要全麵了解病人有怎樣的感受、想法、需求和打算。了解得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對病人進行全麵的評價,對疾病可能發展的趨勢作出更加精確的推斷。
作為病人家屬,應盡量支持病人、愛護病人,與病人積極溝通的同時,還應讓病人對其自身的健康負責任,幫助病人主動地參與到康複活動中來。
所以,在照顧病人時,我們要盡量將他看成是有能力承擔責任的人,而不要將他看成毫無自救能力的人。對此,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有些病情不要隱瞞
很多家人總認為對病人隱瞞病情是為了不影響他的心情,但往往弄巧成拙,對治療疾病十分不利。正確的做法應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是否該對癌症患者隱瞞病情,可根據患者的閱曆、學識、性格、社會地位、心理狀態、承受能力以及病期早晚,以及預後情況,酌情決定。
不過,告知病情一定要注意講究策略和藝術。告知的目的是為了爭取病人積極的配合治療,而不是去增加病人的思想包袱。因此,對於有承受能力的患者,應該選擇適當時機將病情和盤托出,令之迅速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創傷,更好的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恢複健康。
而對於那些心理較脆弱的患者,在婉轉告知病情的同時,還應著重介紹當相似病情已恢複的生動事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不過,若是麵對一個病情十分嚴重甚至已經瀕臨死亡的病人,從人性的仁慈是不應該再增添其恐懼、悲傷和絕望情緒的,因此,對於這樣的病人隱瞞病情不僅是可以的,也是明智的選擇。
不可事事代勞
有不少家人對病人的一切都包辦,這看起來好象是“體貼入微”、“關懷備至”、其實家人的這些行為反而促使病人更加懦弱,令其有了更深的“寄托感”。作為病人,也需要對自己身心健康負責任。而事實上,若病人沒有了這種責任,那病魔就更加容易催毀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很多病人會因為疼痛、乏力,以前輕輕鬆鬆就可做的事可能做不下了,此時大多數的家人可能會直接想辦法盡量地幫助他,替他做這做那,包括病人還沒想到的,甚至就連病人能自己做的也全部攬下來,認為這樣可以讓病人更好的放鬆,休息,以為這才是很好的關心他、愛護他,事實上這種幫助方式正好孤立了病人,讓他少了與疾病作鬥爭的一項基本武器。
不要在病人麵前談論治療費
在病人生病後,常常會抱怨自己很沒用,變成了家裏的負擔,不但需要家人的照顧和幫助,往往還要承擔高額的治療費,這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非常自責。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或是重症病人,這樣的想法就更加嚴重。所以,家人應該盡量不要在病人麵前談治療費,避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
鼓勵病人積極參與康複活動
每一個家人都期望病人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恢複健康,那我們就應該告訴病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且,在鼓勵病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的同時,對於他所作出的不依靠他人的生活自理行為,要予以愛護、鼓勵和支持。同時,我們應該時時刻刻的提醒和幫助他,不要單單在他身體虛弱時才這樣對待他。
若是對病人所有的關心愛護隻是出於他身體的虛弱,那麽,疾病就會成為他的一種寄托,造成他精神上的頹廢,從而無法激勵他恢複健康。
第二節 你知道嗎?家人和你一樣痛苦
不要對家人說惡毒的話
我們都有自己的家人,父母、妻子、丈夫、兒女……他們是我們最近親的人,家人的愛無處不在。也許,平時太忙綠,或是已經習慣家人的存在,沒有感覺到那樣的愛,更多的可能因為你並沒有理解它。
父母瑣碎的叮囑,是對兒女的關心,可是,兒女有可能會覺得父母太“羅嗦”、太“嘮叨”;妻子不斷的電話,僅僅是出於對丈夫安全的擔心,丈夫可能理解為“不信任”;當我們生病時,麵對家人的關心,覺得是理應享受的……就是這樣無數的錯誤理解,漸漸疏離了我們和親人的感情。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過於在意自己,關注於自己的痛苦,忽略了家人的痛苦。“一個人認識自己的痛苦很容易,認識別人的痛苦較難。”當你生病時,你認為你應該被家人理解,於是肆無忌憚的向家人索取愛。你難受了,疼痛了,心情鬱悶了,便衝著家人隨便發火,說狠話,你的行為漸漸的隻會讓“愛”變成“受”。
於是,“受不了”“受夠了”……這些針尖和麥芒,就會粗暴地跳出你的嘴唇,刺傷那些愛你和你愛的人。
所以,無論何時,都請不要對家人說惡毒的話,我們痛苦時,也要理解家人的痛苦。
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柴,他看到了一隻受傷的小熊。於是,他好心將小熊帶迴家,給小熊包紮傷口,而後,又為小熊準備了一頓非常豐富的晚餐。到了晚上,樵夫睡在自己的床上,而小熊就睡在他的床下。
第二天,小熊向樵夫告辭。小熊說:“非常感謝您對我的救助,我給您添了不少的麻煩。以後您到山上,請一定要到我的家裏坐坐,我會好好招待您。”
樵夫卻搖了搖頭說:“不用客氣,我非常喜歡你,唯一不喜歡你的地方,就是你身上那股臭味,真讓我受不了。”
小熊聽後,悶悶不樂地走了。
很多年以後,樵夫又遇到已經長大的小熊,問起它身上的傷口如何了,熊說:“哦,那次痛了一陣子,後來也就不痛了,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可是,那次您說的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雖然樵夫對熊有救命之恩,可小熊還是沒能忘記樵夫那句飽含傷害的話。即使樵夫當時並沒有惡意傷害它的想法。
想一想,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心無傷人意,可卻說了傷害人的話。這樣的錯誤多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麵對家人,我們總是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隻急著訴說自己的痛苦。
不要認為自己生病了就可以隨意的惡語相向,這不是你傷害家人的理由。想想,當你生病時,是誰徹夜守在你的病床前?是誰為你說盡要努力、堅持的話語?是誰為你默默垂淚,轉身抹去,不願你看到?是誰就是你罵他,他依然笑嗬嗬的對著你?是誰在醫院跑前跑後,求醫生,找護士?
為你做這些事情的人,是你的家人。當他們麵對你的痛苦時,最恨自己無法為你分擔身體的疼痛,恨不得躺在病床上的是他們。麵對這樣的親人,麵對這樣的愛,你怎麽忍心說出惡毒的話呢?
瞧瞧你說的這些話:“不要管我了,用不找你管”;“讓我死了算了,反正我不想活了”;“這什麽飯,這麽難吃,你們不知道我病了,還做這無味的東西”……等此類的話,有發泄,有想解脫,可讓家人聽來是多麽傷心。
無論你說時是否意識到會傷害家人,可是你的這些惡毒之語對家人造成的傷害肯定是實實在在的。語言傷害,刺傷的是心、是靈魂,有時它超過肉體所遭受的侵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也許,麵對你這個病人,家人不會多與你計較,這並不等於他們沒有受到傷害。他們可能將這樣的傷害深埋在內心,漸漸成為一種難以撫平的精神疤痕。時光流逝,也是無法衝不走傷害引起的隱隱灼痛。
惡毒的語言,會如一把彎刀,就那麽幾個字,也可以給人帶來沉重的傷害。雖然你病了,也不能隻顧自己說話痛快,發泄情緒,而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當然,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都應該保持語言的文明,麵對家人,我們更不應該那些尖刻、惡毒的話。即使是在憤怒、痛苦之中;哪怕家人犯了錯誤;哪怕真的是家人讓我們傷心了……也不能說惡毒的話,家不是你丟棄壞情緒的垃圾箱、家人也不是你的出氣筒。
家人的痛,你知多少
病人,特別是重症病人,難免會怨天尤人,亂發脾氣,這樣不僅影響了家人的工作、休息,甚至還會將生活弄得一團糟,卻不知道,因為自己的生病,家人也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痛苦,你再這麽一折騰,家人心力交瘁。
因此,病人也應該理解家人,支持你的家人,雖然病在你身,但痛在家人心,他們也會被這突入襲來的疾病感到恐慌,我覺得作為病人,也有必要了解一下家人的心理,看看他們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首先是恐懼與不安,當確診病人患上了重病之後,家人會一下子感到難以置信,不願意相信現實,突如其來的打擊,容易讓病人的家人出現思維混亂,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失控,泣不成聲,嚴重的甚至因承受不了這樣的精神刺激而暈倒,昏迷。
其次是悲傷與絕望,如果病人患上了重病,尤其是癌症,家人會十分悲傷,越是深愛對方,越是難以接受現實,越覺得悲傷和絕望。比如感情深厚的夫妻,一旦一方患上重病,即將離世,另一方的悲傷、絕望程度會比子女更加深切,這種痛苦是其他家屬無法比擬的。
此外,自責與內疚也常常伴隨家人左右,當得知病人即將不久於人世,家人除了悲傷、痛苦外,還會感到非常自責與內疚,認為是自己沒有照顧好病人,以前做過對不起病人的事情,這些都會令家人陷入無盡的內疚和自責的情緒。他們會覺得自己從前做的事情不對,而今後又無法彌補,從而感到後悔萬分。特別是因為各種原因和病人產生誤會、隔閡的親人,在此時的內疚負罪感將更加嚴重。
病人的家人長期受這種不良情緒的影響,也會影響到自身的健康。一項調查表明,癌症病人的家屬在得知病情後,食欲、體力、精力、睡眠時間、睡眠質量等各方麵都發生一些不良的變化,同時日常生活規律被打亂、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不關心,也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身心處於極度疲憊狀態。
我們知道,家人身心健康是照顧病人的基礎,如果連家人都病了,更無法照顧好病人,所以,家人應該進行合理的心態調適,緩解心理壓力。
全力醫治病人
即使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家人也不能放棄希望,要盡全力為病人醫治,隻要有一線希望就有可能產生奇跡。永不放棄不僅能為病人挽迴生的希望,家人心理也會感到安慰,即使結果不盡人意,但至少已經盡全力了。
給臨終的病人溫暖的關懷
如果病人即將離開人世,家人應做好臨終關懷,盡量滿足病人的需求,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讓病人不帶遺憾地離開人世。這樣做家人也感到問心無愧,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做好自我安慰
病人的離去,就給家人帶來無法承受的痛苦,但這是一個事實,誰也無法改變,家人不能總生活在痛苦之中,應學會自我安慰,調整心態。人總是要死的,有一天自己也會離開人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家人也悲傷過度,痛不欲生。
所以,病人的心理也是一樣的,他不希望由於他的離去給家人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悲傷,而是希望家人能夠堅強的好好生活。家人應該為了愛你的人好好活下去,這是病人的心願。
避免過於自責
也許你與病人曾經發生過矛盾,這個矛盾一直深深地埋藏在你的心裏,久久不能釋懷,而如今,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你感到無比的自責,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對待他。其實,這種想法隻是你自己認為的,也許在病人心中早已經原諒了你,是你自己無法原諒自己。
如果實在想不通,最好在病人還清醒的時候向他承認錯誤,並請求病人的原諒。還可以用行動來表達,做一切自己能夠做到的對病人有益的事情來彌補過錯,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緩解你心理的不安與自責。
最後還需提醒大家一點,家人應重視與病人的溝通,在家中照顧重病人是頗為吃力的,很多時間花於行動上,往往容易忽視彼此的溝通,若能夠盡量抽出時間與病人交談,傾訴與聆聽彼此的看法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節 病人的家庭應該處處灑滿陽光
麵對重病,團結起來
生活中,一個人難免會遇上重病,甚至癌症這樣的絕症。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癌症也不一定是絕症。然而,其治愈率依然很低,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對患者本身來說,無疑就是一種災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癌症患者剛剛得知自己有癌症時,一般會產生一種否認心理,如:在他們內心中會激烈地反應“不,這不可能是真的。”“我怎麽會得了這樣的病呢”這種否認心理是一種防禦機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強大刺激對於心理的傷害,可是,由於癌症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否定機製無法長期起作用,患者始終要麵對現實的。
當殘酷的現實再一次被清楚地擺在患者眼前,否定機製就會被打破,這時很多患者會進入拒食、發脾氣、自虐。這都是他們用以宣泄內心痛苦的一種手段。
作為患者的家屬,其心理上的反應往往要經曆和患者一樣的曆程,從否認事實到非常悲傷。由於家人和病人接觸密切、距離近,因此,二者之間的壞情緒容易進入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對患者的治療和康複都非常不利。
此外,部分患者和家人還不得不麵對經濟的壓力,這令他們更加感覺到無助和傷痛。所以,癌症患者與家人必須適度調整自己的情緒,讓生活變得陽光。
首先,遲早要認清現實,盡管麵對現實是殘酷的,可是隻逃避更是無濟於事,承認現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在內心告訴自己這個痛苦是正常的。不論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感到痛苦,但要和自己的痛苦做鬥爭,采取正確的方式去宣泄痛苦,比如,可以向別人傾訴。
然後,積極了解相關知識。恐慌與無助是癌症患者,以及家屬最常見的心理反應。一般來說,當我們對一件事物不了解的時候,就更易出現恐慌感,如:剛開始我們對流行性腦膜炎很恐懼,那就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流腦,不知道它的治療方法。
對於癌症也一樣,若是我們僅僅認為癌症就是絕症,那麽內心的恐懼感就會加強,而最好的辦法是諮詢醫生,查閱相關資料,一旦你對患病原因,以及治療方案有一定了解,內心恐慌就會降低。
其次,要積極尋找癌症康複案例,來對患者及家人進行鼓勵。在隨著醫療條件的發展,有很多癌症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癌症患者的家人可以嚐試著找一些這方麵案例,與癌症患者共同學習,學習應對困難的能力和一種樂觀態度,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來麵對疾病。
再次,尋找一個圈子,以獲取情感支持。癌症患者及家人不妨有意識地尋找一個圈子,由於圈子成員擁有某些共同遭遇,因此更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最後,豐富自己生活,轉移注意力。如聽聽音樂,散散步,養養花這些業餘愛好都可以很好地轉移注意力。所以,在保證患者休息基礎上,也要積極豐富他們的生活,讓生活有滋有味起來。
總之,病人和家人應一起努力營造一個輕鬆的氛圍來對抗疾病,與疾病做鬥爭,隻有樂觀的精神,良好的環境,正規的治療才會是靈丹妙藥。
給癌症病人一個溫暖的家
癌症屬於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我國大約有150萬人發生癌症。由於癌症治療複雜,康複期時間較長,不可能令所有癌症病人長期都在醫院裏進行康複治療,相當多的癌症病人在醫院經綜合治療以後,需要迴到家中繼續進行治療和渡過康複期,所以,作為癌症病患者的家屬,應該考慮如何為癌症患者獲得一個溫馨的家?
這個家的“質量”對癌症病人的治療和康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癌症患者在自己家中療養,能夠得到周圍親人的照顧和關懷,可以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醫生完成治療方案,有助於達到早日康複的目的,作為家屬,應該在以下方麵多加注意:
創造一個修養環境
要注意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幽雅、舒適和諧的家庭休養環境,令病人逐漸了解自己的病情變化,及學會自我照料的方法。
穩定病人情緒
癌症病人往往有“求生不成,求死不能”的消極情緒,會對自身的康複失去自信,對家庭成員和醫生出現懷疑,也會對周圍環境常產生厭煩及憤怒情緒。
那麽,應針對病人的種種心理變化,從各個方麵進行心理調節,穩定病人情緒,消除不良因素,維持心理平衡。千萬不要在病人麵前悲傷,盡量與病人說說笑笑,談談愉快的事情,莫要談及諸如“某某人生癌死了”這類等悲哀的話題。
注意談話方式
在家庭中照顧病人應注意言談話語,語言是人們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癌症患者容易急躁、發脾氣,因此家人應該注意談話方式。正所謂:“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半句六月寒”,聽到病人不順耳的話,應該耐心解釋,絕不可以牙還牙,以“惡語”泄憤。
調整病人飲食
調整病人飲食很重要。可適當增加蛋白質、糖、水果、蔬菜的攝入,同時應本著少而精、少食多餐的原則。還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道感染;對臥床不起的病人,應防止發生褥瘡,對可活動的病人,應鼓勵和協助病人積極進行適量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引導病人自我管理
注意引導癌症病人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有的癌症病人,尤其是早、中期病人,經過治療,病情得到控製和緩解,這時,有的病人會要求上班工作,參加正常活動等,我們應該看到,病人的這種要求說明他們已經順利闖過了恐癌關,同時樹立了戰勝癌症的信心。不過,家屬在鼓勵病人進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動的同時,勸告病人注意休養,防止過度疲勞。
防止感染
癌症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病毒、細菌的侵襲而發生感染之類的疾病,比如:扁桃體炎、急性咽炎、肺炎、菌痢、腸炎、流感等,出現這些疾病必然會導致病人身體抵抗力降低,免疫力隨之下降,容易令某些癌症複發或惡化,所以,防止感染對癌症病人的康複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家中一人生癌,全家人心理都非常沉悶,在與病人相處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很多控製之外的問題,家人不僅應該讓癌病人得到恰當的治療和照顧,還應鼓勵病人用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與家人一起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從而令他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這樣可以有效地延長病人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