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不要說兩個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個朝代皇位更迭,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動。可是在五代就有這麽一位官場不倒翁,曆經四個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有人罵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讚他一心為民。他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


    這個人叫做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他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經代表後晉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關係,一共做了十一個皇帝的臣子。


    後人很多痛罵馮道是小人,一味苟全而活,沒有羞恥之心。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罵他為“奸臣之尤”。宋元時期的胡三省稱其雖然“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朝通俗小說家蔡東藩,一個落魄書生更是怒斥“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


    其實,曆史上的馮道,雖然八麵玲瓏,遊走於曆朝的帝王之中,卻是典型的道德君子。他愛護百姓,憐惜蒼生,不貪享樂。至於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莊宗,一個就知道聽戲唱戲卡拉ok的皇帝,忠於他?那你得會唱戲。唐明宗好點,馮道也沒有不忠於他啊。到李從厚,太短了,做皇帝才個把月時間。馮道跟李從厚還沒樹立感情呢。後麵李從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個唐明宗半子,一個唐明宗義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皇族家務事,馮道管他幹什麽,誰做不都是你們自已人?而當耶律德光滅掉後晉,占領汴梁,蹂躪中原時,已外放做官的馮道主動進京。可他絕不是來爭官做的,說不定耶律德光還會抓他迴遼國(石敬瑭賣國求榮時,馮道出使契丹,誰知道一去就被耶律德光留住了。後來馮道裝可憐,將耶律德光的賞賜全買了炭。德光奇怪:你有收集炭的喜好嗎?馮道流淚:我不習慣北方冷天氣,隻好多存些炭,免得凍死了。耶律德光於心不忍才放馮道迴國)。馮道此次進京,隻是在盡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馮道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雖自幼家貧,但他卻能安貧樂道。因為他擅長寫文章,所以在天佑年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辟為掾屬。馮道一腔熱血,滿腦子壯誌,他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所以非常想當魏征。乾化元年,劉守光決定攻打定州,問屬下的意見。馮道勸他三思而後行,結果被劉守光下了大獄,劉守光兵敗後,揚言幾天之後就送馮道上路,讓他到陰曹地府去侍候偉大的天可汗。


    馮道沉默了,既然劉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讓劉守光殺死或者從今往後言聽計從就是忠臣嗎?換個主子不行嗎?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於是馮道逃到太原投奔了晉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後唐,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後唐滅後梁後,馮道又被提拔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史稱馮道“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後梁時,住在茅草房裏,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盡心。


    馮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半夜聽到消息,連衣服也不穿就走。馮道的確是個孝子。


    當他為父親守孝時,農田大饑荒,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並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裏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鬥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當時契丹聽說了馮道的事跡,甚至想把他擄到契丹做官。因為有邊將守護,契丹才沒有得逞。


    馮道喪期滿後,被朝廷拜為翰林學士,讓他到洛陽赴任。恰逢此時,李嗣源被叛軍擁立為帝。馮道不顧好友勸阻,毅然決然的前往洛陽。莊宗死後,李嗣源繼位,即後唐明宗。明宗先是拜他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次年又任命他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馮道在任期間,提拔天下寒士子弟,對於浮躁的世人一律棄用。


    明宗年間,中原曾一度相對安定,糧食獲得豐收。一次明宗問他:“天下雖熟(農業大豐收),百姓得濟(渡過難關)否?”


    馮道迴答:“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往往被曆來的聖君賢相所忽視。


    他曾向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秋穀,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聽後感動得一塌糊塗,立即命人寫下,經常誦念。意在告誡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裏,不可有一刻忘記自己的責任。


    一次馮道對唐明宗說,自己“曾奉使中山,經井陘之道,憂馬有所蹶失,不敢怠於銜轡;及至平地,則無複持控,為馬所顛仆,幾至於損”。


    這一段話,就是成語“不跌於山而跌於垤”的出處。他以切身經驗告誡明宗要居安思危。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並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當潞王李從珂造反的時候,後唐湣帝離開洛陽逃亡衛州,留下來的馮道開城迎接李從珂,還是繼續當宰相。不過幾個月後,因李從珂聽說他不適合在當亂世中擔任要職,還是將他罷相,授予了司空等沒有實職的官位。


    後來石敬瑭為了篡奪後唐江山,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馮道被再次拜相。不管怎樣,石敬瑭需要一個人出使契丹表達誠意。石敬瑭遍視群臣,發現這個任務非馮道莫屬,但是這終究是替皇上認幹爹去,稍有羞恥之心的人誰願意?但是馮道答應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猶豫地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這一句話,就讓馮道留下了千載罵名。後世學者範文瀾對其大為不齒,忍不住口吐蓮花——好個奴才的奴才!


    耶律德光很欣賞馮道的才華,還想留著他在契丹。不過馮道以退為進,找了理由溜迴了中原。當耶律德光因為後晉新皇帝不聽話,滅掉後晉時,再次與馮道見麵。耶律德光沒有好氣的說:“你怎麽又來見我了?”


    馮道則恭敬的表示:“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幾乎用罵人的口氣問道:“你是什麽樣的老頭子?”


    馮道則完全沒有針鋒相對,自嘲的說:“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這樣的低聲下氣,當然讓耶律德光火氣消掉了。但是,當耶律德光問馮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時候,馮道卻沒有半點讓步:“佛祖救不了蒼生了,隻有靠皇帝你自己來救百姓。”


    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後世如何攻擊貶低馮道,當時因這一句話,中原百姓存活下來的數不勝數。當馮道死後出殯時,開封民眾自發組織列隊道旁,紙錢飛舞滿天,路旁的樹葉都成了灰色。


    劉知遠建立後漢後,收複鎮州,馮道歸漢。乾佑元年,馮道被後漢授以太師的職位,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郭威建立後周後,馮道又被拜為太師和中書令。因為馮道的再三叛降,司馬光罵他是奸臣之尤。而蘇軾、南懷瑾等人卻因馮道一心為民,不貪汙、不弄權力挺他。


    當郭威起兵攻入汴梁時,馮道坦然麵對他的跪拜,沒有半分慚色。這讓郭威知道還不是篡漢自立的時候,不過等到郭威真正建立了後周,馮道又是一如既往的恭敬和順從,被拜為太師、中書令。


    郭威死後,五代十國中最為優秀的皇帝柴榮橫空出世。不過當時柴榮從沒有領兵打仗,威望不高,連久經官場的馮道也看走了眼,對這個新皇帝不屑一顧。


    柴榮要攻打北漢,馮道力勸不能出征。柴榮解釋道:“當初唐太宗都是禦駕親征的。”馮道卻搖搖頭:“陛下你不如唐太宗!”柴榮壓住火說:“我以泰山壓頂之勢攻打北漢,何愁不滅?”馮道繼續頂撞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馮道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計不過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餘,每帝僅三年餘。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在位也隻有八年。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則是趁亂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人樣,其餘都劣跡斑斑,暴政累累。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國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這些帝王大多是“亂臣賊子”、昏君暴君,稱之為豺狼虎豹也並不過分。麵對這樣一些野獸皇帝,自保都是問題,馮道卻都能夠從容應對。


    馮道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現在能夠及時辯明政治風向,調整政治立場和服務對象。每當政權鼎革之際,馮道從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場,隻有到新政權全麵控製局麵時,他才會站到台前來幫助新皇帝“穩定”局勢,理順方方麵麵的頭緒,使新政權盡快進入角色。他永遠跟成功的當權者合作,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從來不以“忠君”為圭臬。後唐明宗死後,湣帝即位,馮道仍為宰相。這時潞王李從珂反於鳳翔,湣帝遂出奔衛州。一看湣帝大勢已去,馮道便“視其君如路人”,親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從珂入,接著便擁立李從珂為後唐末帝,馮道則繼續擔任宰相一職,百官在他的帶領下也迅速各歸其位。末帝即位時,湣帝還在衛州,三日後,湣帝被殺。後來每次的政治風雲中,馮道都能及時調轉船頭,短時間內把在前一朝累積的官聲名望轉換為取信後一朝的政治資本。


    馮道這個人的好處是慢慢體現出來的,大家開始也試過別人當宰相,結果一個不如一個:豆革盧是個逗逼,“唯事修煉,求長生之術”;韋說屁都說不出來,“政事得失,無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還跟人爭,最後被罷相。大家看來看去,就馮道這個人好,有點本事,還不恃才傲物,不該爭的不爭,不該碰的不碰。時間一長大家都認可這個人了。


    其實馮道跟五代亂世是互相成全的,要知道宰相這個位置,想要幹點好事不容易,但是幹點壞事太容易了,比如後漢蘇逢吉拜相之後,“凡盜所居本家及鄰保皆族誅”——這話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你家鄰居做了賊,那麽就要殺你全家……這純粹是要官逼民反了。馮道在宰相的位置上雖然沒有太多的政績,然而能保持政策基本穩定不大折騰就已經是很難得了。


    馮道生於亂世,皇帝輪流做,他巋然不動。因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傳統觀點,後世的人總是罵他。直到近人範文瀾修《中國通史》時,還對馮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人會要求婦女從一而終,在那個王朝不斷更迭的曆史背景下,連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我們怎麽能要求馮道不事二主呢?


    其實馮道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隻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夠不做惡,救民於水火,已經難能可貴了!效忠於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如果主上昏庸殘暴,做臣子的也要和他同生共死嗎?


    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五代,知道五代為臣的不易,說法還算公道“道之履行,鬱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但下麵轉彎了,用了個然而。“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新五代史的作者歐陽修就沒有這麽客氣了:馮道自號長樂老還洋洋得意,不但算不得忠臣,且是一臉皮厚,不知禮儀廉恥為何物的家夥。


    到司馬光資治通鑒裏,馮道更不堪了“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


    司馬光接著論忠臣: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對國家要像對自己小家一樣盡心。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皇上有過錯要力諫。國家敗亡則要以死謝國。嘴上說說寫寫當然容易。歐陽修、司馬光出生在宋真宗澶淵之盟後,天下已平定,且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人,所以他們才大唱皇上好,皇上棒,皇上好得呱呱叫。讓他們活在五代試試,不知道會不會以死殉國。


    到了元代,有位學者胡三省更對馮道加倍的義憤填膺,他說馮道——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過真是奇怪了,漢人在元代,已經是亡國之人了,這位胡兄為什麽還活著呢?廉恥何在?隻因為他不是宰相這樣的人臣之極,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著?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馮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馮道之惡浮於商紂王,其禍烈於盜蹠矣!


    真不知道馮道是怎樣傷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麽資格這樣評價馮道。滿清也是外族,王夫之怎麽不去死呢?


    迴到宋朝,偉大的文學家歐陽修、偉大的史學家司馬光,他們一邊在大罵馮道無華夷之防,無人臣之節的時候,一方麵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立為正朔朝代。也就是說,一邊罵馮道不該給夷人打工,一邊又承認夷人創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們運用了什麽樣的標準,站在了什麽樣的立場。


    按照他們的理論,馮道早就該死了,他至少應該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更換,他都應該殉葬;尤其是麵對耶律德光的時候,他應該橫眉戟指,大罵不絕,然後引頸向刀,為民族留一段千古佳話,在皇帝的忠臣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話說石敬瑭稱耶律德光為父,石重貴稱耶律德光為爺。主子不要臉,憑什麽要求臣子忠於自己?能避免或減少百姓死亡,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馮道微時曾有詩雲:


    莫為危時便愴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時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


    狼虎叢中也立身。


    全詩大意是說,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隻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過什麽,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夠找到出路。在眼前這個朝代頻繁更替的世界,奪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黴的人,就要勇於離棄他。生當亂世,也絕不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但不必固執於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條!往哪裏走都是一片通塗。隻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窩裏也能安身立命。


    這裏說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評價的三不欺:“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而且是“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點,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這一點,馮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隻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樣一個“狼虎叢中”,隻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是佛、菩薩、聖人,其他的一切都不應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調,就是假道學。


    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真正為窮苦百姓著想,不為名利,不顧成敗,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仁慈,因為善良,因為軟弱,他們往往不能夠成功,而後人根據成王敗寇的定性思維,偏偏視他們為昏君奸賊;而不擇手段謀取私利,不分忠奸斬草除根的反而被看成明君英雄,這樣的引導實在是錯誤!以後做人還講不講仁義?所以我們今天看待曆史評論英雄,應該看他的動機而不是看結果!那些為了個人權利為了子孫富貴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值得崇拜;為了百姓生存不幸犧牲自己,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人,即使失敗了也不必痛恨!個人成敗與百姓生命相比,自然後者為重!作為普通百姓,人家保全了你的生命,你罵他是昏君奸賊;人家殺了你同胞自立為王,你卻說他是明君英雄豪傑!若死人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句話不錯,可你不能說老百姓可殺我不可辱啊!就連歐陽修也承認:“人皆謂契丹不以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馮)道一言之善也”。與馮道相比,大明的方孝孺就是個傻逼!馮道麵對外族,尚且以百姓生命為重;而方孝孺麵對的是明室朱氏子孫的奪位爭鬥,在勝敗已分之際,他完全可以學習唐初名相魏征,另事新主,施展自己的濟世才能,實現輔主治國的政治抱負。再不濟,也可以學習李靖、李世積等人,不摻和其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方孝孺偏要批龍麟、撩虎須,嘲弄、挖苦、諷刺和激怒朱棣。


    1402年六月,南京城亂如麻。方孝孺靜坐家中,等待被捕的一刻。


    3年前,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對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兵前,他的軍師姚廣孝跪地囑托,說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不要殺他。


    “殺方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姚廣孝意味深長地說。


    朱棣打下南京城後,方孝孺果然不逃,也不降。


    下獄後,朱棣再三請人去勸降,方孝孺終不從。


    等到朱棣準備登極時,為了借重方孝孺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氣,便要他起草登位詔書。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上殿,見朱棣。


    史書記下了兩人的對話。


    朱棣:先生請不要悲傷,我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現在哪裏?


    朱棣:他(指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死了。方孝孺:成王不在了,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


    朱棣:國賴長君(意為朱允炆之子年幼,不適合掌國)。方孝孺: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這是我們的家事,請先生不要過度操心。


    說完,命左右上紙筆。


    朱棣:登極詔書,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寫了幾個字,隨即擲筆於地,大哭。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難道你不怕誅九族?


    方孝孺:便誅十族奈我何!


    朱棣徹底被激怒,當場命人用刀割裂方孝孺的嘴巴,從臉頰割到耳朵。


    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門生,一個個在他麵前被處死,他都不為所動。


    輪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見地留下眼淚,弟弟反過來勸他,“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整整殺了7天,一共殺了873人


    最後才輪到方孝孺本人。他慨然赴死,並寫了一首絕命詞: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死時,年僅46歲。


    這是中國曆史上株連最廣的一次慘殺。方孝孺,此後成為“骨鯁之士”的代名詞,成為明朝最硬的“硬骨頭”。


    朱棣請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其實不過是做做樣子,寫不寫都是一樣!方孝孺偏偏不寫,且揚言滅十族也不寫!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與你同歸於盡?朱棣與朱允炆,誰有資格當皇帝?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說自話,本身就沒有公理可言,卻在偽命題中求解正義,結果肯定是緣木求魚!方孝孺無端連累家人、親友,以及知交、門生,看不懂有什麽意義。


    個人想法而已!信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大可不必生氣。主明而臣忠,夫賢而女烈;昏君匹夫,幹嘛要忠於或跟從他呢?


    五代時曆仕五朝的,還有後周的中書令趙暉


    公元889年,趙暉出生於澶州頓丘,字重光。作為澶州治所的頓丘城,早在《詩經》中就有跡可循,“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身為澶州人的趙暉從這裏起步,書寫了一篇反擊契丹強寇,使中原河山重光的華章。


    作為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鎮,曆來是出驕兵悍將的地方。剛剛及冠之年的小趙,跟著諸多戰友一起進入晉王李存勖的親兵隊。驍果異常的趙暉跟著喜歡衝鋒陷將的李天下,槍裏來箭裏去,經過百餘次大小戰役的熏陶,戰鬥力和指揮力都大幅提升。


    公元925年,趙暉隨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岌、招討使郭崇韜進軍四川,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幹淨利落地將蜀二代王衍掃進了曆史垃圾堆。趙暉作為老李的親兵,這迴自然也少不得為小李保駕護航。隻是,滅蜀後引發的一連串政治事件太突然了,讓吃瓜群眾無論怎樣腦補都想不明白,好端端的勝利者郭崇韜怎麽就秒變冤死者,半拉子英雄李存勖怎麽瞬間就跌下神座?幸好,此時的趙暉沒有跟著李繼岌卷入政治漩渦之中,而是留駐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兢兢業業地做著善後安撫工作。


    第二年,重新洗牌的後唐換了主子,新君李嗣源想起了這個一頭紮進窮山惡水的雄勇之將,將其召迴禁軍,擔任指揮使。李嗣源治國有兩把刷子,禁軍的主要任務不再是衝鋒陷陣,而變成威懾敵人,大部分時間都是盤馬彎弓引而不發,因此趙暉同誌在禁軍中常常是百無聊賴,隻能老婆孩子熱炕頭兒,和自己的三胞胎兒子一起默默打發時光。


    十年之後,後唐末帝李從珂又從幹弟弟李從厚手中奪取了天下,可是他的特長是打仗,治國的手藝與文盲幹爹李嗣源比可差多了,因此很快就被幹妹夫石敬瑭內外夾攻給搞掉了。


    然而,石敬瑭外有貪得無厭的幹佬兒,內有尾大不掉的軍閥,他的皇帝當得一點兒也不爽,除了遺臭萬年就是禍國殃民,這樣的王朝又如何能夠安生?


    亂世出豪傑,那些雄勇之輩正是踩著萬千白骨走上曆史前台的。隻是個禁軍中層的趙暉,麵對天下大亂的局勢,同樣渴望在結束亂局的征伐中建立功勳。於是,他在公元940年隨安遠軍節度使馬全節赴安州(今湖北安陸)討伐作亂的藩鎮李金全。


    卻說李金全從前一直追隨李嗣源,不過他在做上地方官後貪暴成性,搞得李嗣源很惱火。等到石敬瑭上台後,李金全將惡吏的秉性發揮到了極致,甚至聽任親信擺布,毒死了素以廉潔聞名天下的賈仕沼,


    石敬瑭起先對李金全很不滿,但老石兒皇帝都能當得,還有什麽忍不了的?隻要李金全不反叛,昏暴點兒就昏暴點兒吧,反正那個年代這樣的軍閥也不在少數。


    可是李金全被親信忽悠反叛後晉,並且向南唐求援。這可不行,石敬瑭決定出兵討伐。


    大孝子馬全節對於叛將同樣惱恨,受任之後立即和副帥安審暉一起率三萬大軍向安州撲去。趙暉亦引軍跟從。


    南唐烈祖李昪聽說李金全願意獻上安州請降,當下就派鄂州屯營使李承裕帶兵增援。李金全聞訊非常高興,立即出城迎接。哪知道,李承裕這廝也不是個好人,他進入安州後不久就反客為主,霸占了李金全多年巧取豪奪積攢下來的妻妾家業,然後命人驅趕著李金全去金陵向李昪報功。可憐李金全當了一輩子惡人,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隻得在南行途中引頸北望,涕泣不已。


    李承裕多吃多占有一手,打仗的手藝卻很孬。不久,就被馬、安二人率領的晉軍殺敗。這廝索性將安州搶劫一空,然後棄城南逃,最終被安審暉率領趙暉等將追殲,然後押到安州城下斬首以平民憤。


    公元946年,驟勝而驕,有骨氣缺能力的石重貴所托非人,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非常不靠譜的姑父杜重威,結果隻能杯具了。耶律德光派出一輛牛車拉走了昔日高不可攀的中原皇帝後,自己當上了契丹、中原的雙料皇帝


    契丹軍隊信馬由韁四處搶掠,幹盡了殺人越貨的勾當。這下中原百姓徹底怒了,他們紛紛揭竿而起,如星星之火向著契丹強盜燒去。


    然而百姓手裏沒槍沒錢,那些有槍有錢的藩鎮又畏懼契丹兵威,都選擇明哲保身靜觀其變,真正打響反擊契丹第一槍,並在之後形成燎原之勢的是一個叫陝州的地方。當時趙暉正率部屯駐於此。


    陝州地區是中原進出關中的門戶,遼國大將劉願以保義軍節度副使的身份率軍駐紮在此。這幫強盜儼然是陝州的太上皇,他們燒殺搶掠、濫行暴虐、無惡不作,全然將當地百姓視作可以予取予求的草穀,想打就打,想殺就殺。


    趙暉看著契丹人的橫暴,心中著實難以平靜。他手下的兩個得力幹將王晏與侯章也常為此撓頭。


    一日,趙暉與王、侯二將聚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到當前形勢上。王晏率先說:“將軍,劉願那廝在我陝州為非作歹,百姓恨之入骨。我們不如尋機將其殺掉,盡誅城內胡狗,然後高舉義旗,擁戴劉公[劉知遠,這樣一則可為天下人樹立反擊契丹的榜樣,二則可為自己博取功名,不知將軍意下如何?“侯章聽了王晏的話,也是頻頻點頭,然後眼神熱切地望向趙暉。


    趙暉緊緊抓住侯、王二人的手臂,朗聲道:“大河在彼,願同此誓,共滅遼寇,複我河山!“二人亦共同起誓,表示絕不負心!


    隨後三人各自分工,秘密聯絡城中及附近駐軍將領,糾集死士,開展針對性的斬首訓練。一切都在趙暉的部署下有條不紊地秘密進行。


    公元947年二月,一切準備就緒,趙暉命王晏帶隊執行斬首行動,自己則約束部下,時刻準備響應。


    那一夜,府衙前的小巷中,一支身穿黑衣的敢死隊在王晏的帶領下悄悄行進。那些契丹哨兵來不及反應,就被敢死隊員摘去了吃飯的家夥。之後王晏帶頭衝進府衙,逢人就殺、遇人就砍,劉副帥也被王晏一刀削去了腦袋。


    王晏將劉願的首級懸掛在牙城之上。群龍無首的契丹軍隊掉轉馬頭拚命逃跑,沒馬的一頭紮進黃河,變成了魚鱉的美食。


    起事成功後,大家公推趙暉為節度留後,主持陝州軍務,侯章為本城副指揮使。趙暉和大家商量後,決定派王晏的兒子王漢倫奉表渡過黃河前往太原,向劉知遠報喜效忠。


    劉知遠很高興地接見了陝州來的義軍代表。在看過熱情洋溢的勸進信後,他深為陝州軍民的首義與識相而感動,瞬間覺得自己進行的事業前途一片光明。


    劉知遠刻不容緩地授予趙暉為治陝州的保義軍節度使,侯章為治華州(今陝西華縣)的鎮國軍節度使,王晏為絳州(今山西新絳)防禦使。劉知遠率軍南下開封,途經陝州,趙暉作為東道主全身戎裝地在路旁覲見,並親自為劉知遠牽馬,請新皇帝進城。這讓劉知遠非常受用,不久就加授趙暉為檢校太尉。


    也許劉知遠白撿了個皇帝太激動了,一不小心就掛了。


    新皇帝劉承佑對於趙暉是認可的,剛一上任,就給趙暉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使其成為使相級的節帥。同時,讓其轉任鳳翔節度使。


    一年後,後周太祖郭威黃旗加身,建立後周政權,趙暉再次加兼中書令。兩年後,趙暉獲準入朝覲見,數月後,調任歸德軍節度使,鎮宋州(今河南商丘)。後周世宗柴榮上位後,趙暉先被進封為韓國公,旋即加拜開府儀同三司。看著銳意進取的新君,趙暉雖然滿心歡喜,無奈經年征戰、老病纏身,隻能告老還鄉,以太子太師致仕,並晉爵秦國公。公元955年八月,這個打響反擊契丹第一槍使山河重光的老將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七歲。柴榮聞訊,下詔追贈其為尚書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劉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劉華並收藏唐宋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