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誠一路入了西夏,感覺還是在宋朝的地界。
看看這些百姓,都是黃白皮膚黑眼睛,說著自己能聽的懂的漢話方言。趙明誠心裏把握更大了。
偶爾遇到黨項族人,也不過是聚在一個莊子裏,周圍有著大型的牧場放牧牛羊。
隻是讓趙明誠意外的是,在這裏的漢人的數量比趙明誠想象的要多。準確的說,西夏王朝的漢化工作的完成的過於出色。
就從沿途的風景來看,漢人平房土堡、木建築院落聚居在一片,同時兼有牧場,這種農牧結合的生活模式在西夏境內比比皆是。
這讓趙明誠看到了中國再次大一統的契機。
西夏人自己搞漢化政策,這不是給中國做嫁衣嗎?
在路上,趙明誠很容易就看到佛寺。
崇拜中原文化,擁有佛教信仰,腳下踏著的本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老祖先的發源地。
這麽多收複西夏的好基礎,如果這還拿不下西夏,那真的是不要臉了。
燕雲十六州,一定要拿迴來。
等到了興慶府,城門大開。兩側西夏百姓都站在街道上看著,這西夏雖然模仿大宋的建築,也修三進、七進大院子,可是這邊樹木不夠多,多用土牆磚牆石牆,再以木建築做頂。這看起來自然顯得分外磕磣。
是以趙明誠進了興慶府,聞到了一股子窮酸的味道。
而且這西夏人,又是漢化又是當牧民還要作戰的,趙明誠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一股子疲憊之色,這和大宋境內尤其是汴京城中百姓臉上那種懶洋洋的神情完全不一樣。
趙明誠進了西夏境內,一直都是一副很好奇的表情,分外高興。結果一進興慶府,立馬跨起個臉。
其他使臣也聚在一起議論紛紛,畢竟此次來的使臣數量有點多
“沒想到這就是興慶府的模樣。”
“不如江浙之地一縣城啊。”
趙明誠尚未吐露心聲,這幫四十歲的老頭開始譏諷起來。這話說的可比趙明誠心想的難聽十倍。
看來這些人都是主戰派啊。
薛元禮聽自然不爽。
兩國互通使者,可不僅僅是商議大事,更要彰顯各自的實力以贏得對方的尊重。
交往,從來都是藝術活。
而這西夏薛元禮,他也不是什麽泛泛之輩。他也堅持認為西夏也是大國,國主勵精圖治,一直以來都是和宋朝分庭抗禮的,宋人怎麽能這麽看待他們呢。
薛元禮便公然問趙挺之,“宋之汴京比之我們西夏的興慶府如何呢?”
眾臣的目光都遞了過來,都想聽聽趙挺之的看法。
趙挺之自然道,“這就好比拿天上的白雲和地上的泥土做比較。”
薛元禮臉色青一陣白一陣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嗎?趙相公莫不是誇口了。”
趙挺之想著,馬上就要見西夏皇帝了,不利於和諧相處的話還是不要說了。
“他日請薛使前往汴京城,薛使一見便知。”
薛元禮怎麽會去,他怕自己一去西夏就再也迴不來了。
前腳安排了趙挺之在驛館歇腳,後腳薛元禮就慌慌張張跑去給西夏王李乾順告狀。
彼時李乾順正在看漢人的書籍,他對治國之道一竅不通,全靠漢人的書籍救命。
薛元禮迴來就是作揖,“拜見皇帝。”
“快平身。”
一臉稚氣的少年穿著明黃色的服飾,見到薛元禮迴來就像看到了救星。
薛元禮對李乾順說了這一路上的事情,“我看宋人來勢洶洶,趾高氣揚,即便是皇帝接見他們,他們也不肯給皇帝麵子。”
李乾順畢竟年少,“請問禦史可有什麽法子。我初繼位不久,國中人心四散,國民互相欺辱之事屢見不鮮,都是有人在下麵故意縱容。我雖然有心治理,可是實在是沒有辦法。”
“如今宋人出使,按照您的意思,他們怕是要對我西夏不利。如果我這次接見宋史做的不好,恐怕會給有心之人可乘之機。請禦史指點我。”
薛元禮畢竟學的是儒家文化,對待君上自然是絕對的忠誠。
“皇帝不要擔心。此事我在路上已經開始琢磨主意。這宋人不給我們顏麵,擺明是不把我們放在眼中。所以我以為隻要折了他們的麵子,到時候就可保住皇帝的威嚴。”
“那要怎麽做呢?”
“很簡單。漢人說過,要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方的短處。漢人擅長詩詞歌賦,善闡工藝製造,可是他們現在沒有馬匹,自然缺少精通馬術的漢子。我們不能和他們比詩歌音樂,也不能比工藝製造,要和他們比馬術,比騎射。”
李乾順還是蠻害怕宋朝皇帝的,因為宋哲宗搞得他有陰影了。
三年前,李乾順的母親帶著他製作了一輛超級大車,一路上攻城拔寨,攻打大宋,結果被大宋人打的戰車散成碎片,狂風大作,把他母親嚇得哇哇大哭。
“宋朝蠻橫又聰明,他們會答應嗎?”
“皇帝,您可不能這麽想。事關國家的顏麵,宋朝人如果不答應,那皇帝到時候就說宋朝人很慫,沒本事。他們一定會中這激將法,樂意參與比試。”
“好。就聽禦史的。”
薛元禮說罷,就想告退。這接見宋朝使者,可不是一般的累。
但是李乾順並不是他表麵上這樣非常弱小無知的,他對薛元禮道,“宋人突然來訪,雖然是意料之外。可是現在,我擔心的還有另一件事。”
“請皇帝直說,薛元禮一定盡力為皇帝排憂解難。”
“部落裏有人傳出話來,說仁多保忠放出話來,他覺得朕隻是個娃娃,不足為懼。”
薛元禮聞言,隻是垂首,“中國有句古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時的隱忍是必要的。請皇帝為了大計,暫且忍耐一時。等到此行打發了宋朝使者,到時候再行計議。”
李乾順這才安心,等到薛元禮離開,他這才踏踏實實坐穩在王位上。他翻開中原的史書,一頁一頁的仔細研讀。
最近他發現一個有趣的東西,中國在很久以前,是靠著分封,借助血脈的力量來穩固自己的統治的。
看看這些百姓,都是黃白皮膚黑眼睛,說著自己能聽的懂的漢話方言。趙明誠心裏把握更大了。
偶爾遇到黨項族人,也不過是聚在一個莊子裏,周圍有著大型的牧場放牧牛羊。
隻是讓趙明誠意外的是,在這裏的漢人的數量比趙明誠想象的要多。準確的說,西夏王朝的漢化工作的完成的過於出色。
就從沿途的風景來看,漢人平房土堡、木建築院落聚居在一片,同時兼有牧場,這種農牧結合的生活模式在西夏境內比比皆是。
這讓趙明誠看到了中國再次大一統的契機。
西夏人自己搞漢化政策,這不是給中國做嫁衣嗎?
在路上,趙明誠很容易就看到佛寺。
崇拜中原文化,擁有佛教信仰,腳下踏著的本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老祖先的發源地。
這麽多收複西夏的好基礎,如果這還拿不下西夏,那真的是不要臉了。
燕雲十六州,一定要拿迴來。
等到了興慶府,城門大開。兩側西夏百姓都站在街道上看著,這西夏雖然模仿大宋的建築,也修三進、七進大院子,可是這邊樹木不夠多,多用土牆磚牆石牆,再以木建築做頂。這看起來自然顯得分外磕磣。
是以趙明誠進了興慶府,聞到了一股子窮酸的味道。
而且這西夏人,又是漢化又是當牧民還要作戰的,趙明誠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一股子疲憊之色,這和大宋境內尤其是汴京城中百姓臉上那種懶洋洋的神情完全不一樣。
趙明誠進了西夏境內,一直都是一副很好奇的表情,分外高興。結果一進興慶府,立馬跨起個臉。
其他使臣也聚在一起議論紛紛,畢竟此次來的使臣數量有點多
“沒想到這就是興慶府的模樣。”
“不如江浙之地一縣城啊。”
趙明誠尚未吐露心聲,這幫四十歲的老頭開始譏諷起來。這話說的可比趙明誠心想的難聽十倍。
看來這些人都是主戰派啊。
薛元禮聽自然不爽。
兩國互通使者,可不僅僅是商議大事,更要彰顯各自的實力以贏得對方的尊重。
交往,從來都是藝術活。
而這西夏薛元禮,他也不是什麽泛泛之輩。他也堅持認為西夏也是大國,國主勵精圖治,一直以來都是和宋朝分庭抗禮的,宋人怎麽能這麽看待他們呢。
薛元禮便公然問趙挺之,“宋之汴京比之我們西夏的興慶府如何呢?”
眾臣的目光都遞了過來,都想聽聽趙挺之的看法。
趙挺之自然道,“這就好比拿天上的白雲和地上的泥土做比較。”
薛元禮臉色青一陣白一陣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嗎?趙相公莫不是誇口了。”
趙挺之想著,馬上就要見西夏皇帝了,不利於和諧相處的話還是不要說了。
“他日請薛使前往汴京城,薛使一見便知。”
薛元禮怎麽會去,他怕自己一去西夏就再也迴不來了。
前腳安排了趙挺之在驛館歇腳,後腳薛元禮就慌慌張張跑去給西夏王李乾順告狀。
彼時李乾順正在看漢人的書籍,他對治國之道一竅不通,全靠漢人的書籍救命。
薛元禮迴來就是作揖,“拜見皇帝。”
“快平身。”
一臉稚氣的少年穿著明黃色的服飾,見到薛元禮迴來就像看到了救星。
薛元禮對李乾順說了這一路上的事情,“我看宋人來勢洶洶,趾高氣揚,即便是皇帝接見他們,他們也不肯給皇帝麵子。”
李乾順畢竟年少,“請問禦史可有什麽法子。我初繼位不久,國中人心四散,國民互相欺辱之事屢見不鮮,都是有人在下麵故意縱容。我雖然有心治理,可是實在是沒有辦法。”
“如今宋人出使,按照您的意思,他們怕是要對我西夏不利。如果我這次接見宋史做的不好,恐怕會給有心之人可乘之機。請禦史指點我。”
薛元禮畢竟學的是儒家文化,對待君上自然是絕對的忠誠。
“皇帝不要擔心。此事我在路上已經開始琢磨主意。這宋人不給我們顏麵,擺明是不把我們放在眼中。所以我以為隻要折了他們的麵子,到時候就可保住皇帝的威嚴。”
“那要怎麽做呢?”
“很簡單。漢人說過,要用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方的短處。漢人擅長詩詞歌賦,善闡工藝製造,可是他們現在沒有馬匹,自然缺少精通馬術的漢子。我們不能和他們比詩歌音樂,也不能比工藝製造,要和他們比馬術,比騎射。”
李乾順還是蠻害怕宋朝皇帝的,因為宋哲宗搞得他有陰影了。
三年前,李乾順的母親帶著他製作了一輛超級大車,一路上攻城拔寨,攻打大宋,結果被大宋人打的戰車散成碎片,狂風大作,把他母親嚇得哇哇大哭。
“宋朝蠻橫又聰明,他們會答應嗎?”
“皇帝,您可不能這麽想。事關國家的顏麵,宋朝人如果不答應,那皇帝到時候就說宋朝人很慫,沒本事。他們一定會中這激將法,樂意參與比試。”
“好。就聽禦史的。”
薛元禮說罷,就想告退。這接見宋朝使者,可不是一般的累。
但是李乾順並不是他表麵上這樣非常弱小無知的,他對薛元禮道,“宋人突然來訪,雖然是意料之外。可是現在,我擔心的還有另一件事。”
“請皇帝直說,薛元禮一定盡力為皇帝排憂解難。”
“部落裏有人傳出話來,說仁多保忠放出話來,他覺得朕隻是個娃娃,不足為懼。”
薛元禮聞言,隻是垂首,“中國有句古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時的隱忍是必要的。請皇帝為了大計,暫且忍耐一時。等到此行打發了宋朝使者,到時候再行計議。”
李乾順這才安心,等到薛元禮離開,他這才踏踏實實坐穩在王位上。他翻開中原的史書,一頁一頁的仔細研讀。
最近他發現一個有趣的東西,中國在很久以前,是靠著分封,借助血脈的力量來穩固自己的統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