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中、李庭芝、陸秀夫、江洞庭,文武四巨頭與皇帝站在地圖邊上,都在思考。


    良久,皇帝開口說道:“兩湖淮西初定,安靖地方、設立防線皆需時日。


    且火藥消耗太多,糧草亦是不濟,軍兵同樣疲弊,非得休養生息不可。


    隻是來年動兵,該取何處?”


    “長江漢江皆不可進。”陸秀夫首先排除了兩條路。


    水師試著派遣炮艦逆流而上,但是兩岸青山聳立,元軍位於其上炮石飛落,威力不比火炮小。


    付出了幾條船的代價後,管大陳白條決定退兵。


    強攻倒是可以,損失必然慘重,而且需要非常多的火藥,打不起。


    西邊兩條路排除,隻剩下南北兩個方向。


    “廣西多山,火炮轉運不便,且元虜大肆封官許願,南夷敵意明顯。


    然廣西若下,可趁勢入雲南,再由雲南入四川。


    北上路線眾多,皆可取也,隻是北地多平原,利於元虜馬軍,不可不慮。”陸秀夫繼續說道。


    廣西且不談,先說北上。


    越過淮河後,可去東北占據山東後攻打大都,也可以去西北打通潼關占據陝西,然後迂迴收複四川。


    “臣以為,若北伐,可由海師運載軍兵,以火炮掩護,搶占膠西,再沿膠水進軍,恢複萊州登州。”江洞庭說道:“此路在於出其不意,且以船運兵載炮,進兵快捷。”


    陳宜中插嘴道:“素聞海上風急浪高,若有閃失則全軍覆沒,是否風險太大?”


    江洞庭迴道:“陳相有所不知,隻要避開台風季節,海上行船並無太大風險。


    且風暴降臨之前有預兆,慣於海上行走的皆能識別,可以提前迴避。”


    “既如此,便走海路取山東,若戰事進展順利,則直趨敵都。


    即便敵都難攻,其必然調集各地大軍救援,如此各地便能趁機進取。”李庭芝說道。


    五人商量一陣,一致認為海路是最佳選擇,別的不說,就說後勤保障上能省許多。


    “今年各地以恢複為主,可召集各臣迴京述職,順便商討戰略戰術。”趙昰最後說道。


    “陛下。”李庭芝說道:“如今江西安定,是否獨立設置總管府?”


    “卿有何見解?”趙昰問道。


    李庭芝說道:“改長江總管府為兩湖總管府,轄荊湖南北兩路,統籌長江漢江戰事,改江淮總管府為兩淮總管府,轄淮南東西二路,統籌淮河沿河戰事,南陽可為獨立用兵方向,設副總管府治之。


    另外,遷苗再成為兩廣總管府副總管,王應麟升總管,江璆依舊為副總管。”


    趙昰猶豫片刻,道:“贛王屍骨未寒,如此操作,隻怕天下人說朕忌憚功臣。”


    “天下人隻會說陛下愛護臣下,而非忌憚功臣。”陳宜中說道。


    “陛下。”江洞庭說道:“江氏子弟遍布軍中,且多高位,朝野內外多有閑言,臣等知曉陛下愛護,隻是為長久計,當逐漸削弱。


    臣請陛下允許江鉦迴鄉守孝,臣等擇才德不配位者去職,與江銅出海建國。”


    “卿等商議妥當,朕再思慮。”趙昰迴道。


    江家一門身居高位,影響力確實是過大,但是調離江氏子弟的前提是有人能夠取代。


    就在宋國君臣開小會時,元國君臣同樣在開小會。


    緊要大事決於重臣,雞毛蒜皮或者不緊急的才會在朝堂上來迴拉扯,所以忽必烈召集重臣商議。


    “太子奏折都看了,爾等有何想法?”忽必烈問道。


    “不可棄。”哈答迴道:“四川乃形勝之地,俯瞰江東,又連雲南吐蕃隴西關中等地,若其落入宋國手中,各地皆不能安。”


    “駐軍消耗頗大,關中吃緊,如何支應?”阿合馬問道。


    財政吃緊,他是想要放棄四川的,至於軍事上的事情,他不想關注。


    “大汗。”禦史大夫玉昔帖木兒說道:“臣以為四川不可棄。


    如今駐軍供養耗費巨大,皆因由後方轉運也,其根本在於四川人口不足,臣以為,徙民填川方為一勞永逸之策。


    其來源有三,一為奴隸,國朝官將多蓄奴,朝廷當敕令釋放為民,盡遷於四川,百萬人口輕易可得。


    二,吐蕃苦寒,其民多困苦,四川,天府之地也,若遷吐蕃人於四川,必定願意。


    三為隴西、山西貧瘠之地百姓,隻要朝廷允諾授田,必然踴躍而往。


    遷移五十萬戶,耕種兩千萬畝田,不但本地軍民足食,甚至可援助漢中。”


    四川是個好地方,平均一畝一石是保底,兩千萬石對半分,駐軍就不愁吃了。


    “臣以為禦史大夫所言有理。”阿合馬說道:“臣願配合禦史台清查奴隸,所有藏匿者,皆治罪。”


    阿合馬有千萬般不是,但是其搞錢的能力毋庸置疑,而錢糧來源何在?在人口!


    奴隸不是人,不交稅,釋放奴隸可以多收稅,所以阿合馬支持玉昔帖木兒。


    中書左丞合剌合孫說道:“臣以為大舉移民後,四川土著不占優勢,人心向國朝,萬世不易也!”


    “好!”忽必烈龍顏大悅,道:“各司傾力配合,移民填川!”


    “臣奉詔。”諸人應下。


    大方略定了,細節肯定不能由忽必烈親自過問,他隻看結果,反正幹不好的奪職論罪。


    “目下宋國連戰皆捷,國朝四十年戰功化為烏有不提,山東各地亦不得安穩,如何應對?”忽必烈又問道。


    大家不約而同地看向了哈答,畢竟這是樞密院的本職。


    “令各地謹守城池,待國朝製出火炮後,再行反攻不遲。”哈答硬著頭皮迴道。


    被動挨打可不是蒙古軍團的風格,但是目下的情況,隻能被動防守,還不能保證守得住。


    樞密院長官真的很難。


    “陛下。”樞密院簽書張文謙說道:“襄陽雖失,卻堅守兩月有餘,殺傷甚多,雖敗猶榮。


    臣以為其能如此,全在於上下一心,隻是如今國朝精銳戰損太多,北地軍兵多老弱,當遴選精壯充實各軍。


    為提振軍心,臣鬥膽,請陛下降詔,各軍同等,勿分高下,不止軍中,民間當如此。”


    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漢人三等,就算沒有民族論的蠱惑,又憑什麽讓漢人賣命呢?


    隻是此事涉及根本,忽必烈也陷入了猶豫。


    假如真的完全平等,大元還能是蒙古人的大元嘛?


    “此事容後再議,先行填川。”說完,忽必烈拂袖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湖無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湖無水並收藏宋末:我要做中興之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