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秦王府西側,原西安右護衛的營地中,正站著一群身穿黑色絨袍的學子,他們頂著大太陽,頭戴黑紗襆頭,腰間別著雁翎刀,整齊的站在校場之上,顯得十分威武雄壯、朝氣蓬勃。


    大順朝首輔柳錦城與南明使者陳子龍、馬嘉植等人都站在台上檢閱。


    講武堂的教習許鶴亭欣慰的看著眼前的學子,差點都忍不住在這嚴肅的場合欣慰的笑出來了。


    這些可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人,作為教習,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兒,自從許鶴亭從軍中下來之後,已經很久沒有這麽高興過了,他為此非常感謝岐國公的提拔,還有對講武堂的支持。


    就算鳳翔軍將治所從鳳翔府城搬到西安城後,張鼎仍然沒有冷淡他們,而是直接將講武堂、說政堂遷徙到西安城,大順朝首輔柳錦城還特意為學子們換了一塊新的校區。


    那就是占地非常大的前朝合陽王府,就算安置了兩個學院,仍然還留有大片的空地。


    於是柳錦城遵循張鼎的意思,又新創立了一所尋理院,負責教授各種工科知識包括數學、醫學等學科。


    至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門類,鳳翔軍麾下沒有這樣的人才,隻能暫且擱置,柳錦城為了能搜羅師資,除了向陳子龍打聽南明的傳教士之外,還派遣稽查營準備潛入廣州府一帶尋找紅毛人前來教學。


    對此,大匠師、工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欒孔自然是十分支持,包括鳳翔軍行政體係內的公輸台、匠作坊還是軍中的匠作營,他們都對此事全力支持、促成,使得有些官員就算想要反對,也做不出什麽實際的措施。


    這就是張鼎一直以來布局的作用,他對於這些工匠人才,一開始沒有大張旗鼓的為其提高聲望、抬高其地位,而是暗自將他們培養茁壯成長,使得他們如今的實權非常之高。


    別看公輸台平日裏好像沒什麽存在感,但經過了這兩年的發展、布局,已經在鳳翔軍中根深蒂固。


    還有軍中匠作營的都尉孟程遠深受張鼎的喜愛。


    更何況匠人出身的文武要員都非常團結,自成一係,已能夠和文武掰掰手腕了。


    這也是張鼎樂於見到的,對於理科人才,他是巴不得摻和進去令其迅速成長起來,但張鼎仔細想了想,拔苗助長隻會害了他們,還是盡量的讓尋理院的人走自己的道路罷。


    至於講武堂,作為最成熟的一個學院,已經為鳳翔軍提供了不少人才。


    隻是張鼎仍不滿意,他將每批畢業的學子集中起來建立教導營。


    這些學子畢業之後,會最先接受鳳翔軍的新式製度、武器、或者戰鬥方式,之後在大家學有所成或者立下大功後再將他們分派到各軍各部之中擔任要職。


    這些學子作為張鼎的門生,必將對他忠心耿耿,作為岐國公的嫡係,鎮守四方,保證地方軍隊的安穩。


    除此之外在張鼎的規劃中,這支教導營的編製也有一定的調整,與現行的鳳翔軍直屬八營編製有些許不同。


    新式軍製是一隊十人設隊總,四隊四十人為哨設哨總,四哨一百六十人為部設部總,四部六百四十人設備為掌旅,五備三千二百人設營為都尉,五營一萬六千人設旅為指揮使,三旅四萬八千人設軍為都指揮使。


    由於這一批從學校正式畢業的第一期學生不過五百多人,柳錦城隻能將其暫且編為一個備。


    之後他準備將這支教導備擴張為教導營,讓這支隊伍的主將依照著在學院中學習的係統知識,招收、訓練新兵,打造一支精銳部隊,以此來鍛煉、查驗他們的真本事。


    可別小看這一支人馬,他們作為張鼎打造的新軍,可謂是完全與現有軍隊都不一樣,張鼎希望這支由:有學識、有頭腦、有道德、有能力的武人組成的隊伍,能夠給他一個驚喜。


    “諸位學子,爾等是天下未來的希望,新的戰術、戰法、武器、軍製都將由汝等作為先行者使用,再傳達給全軍,這種榮譽是別人不具備的。所以本官希望你們能夠不辜負岐國公的栽培,鍛煉好自身的本領,今後更好地為國效力。許鶴亭,你作為講武堂的首席教習,由你為這些學子頒發禮劍、券書與職位!”


    柳錦城特意代替張鼎參加了這頗具意義的畢業儀式,他與張鼎一樣都不是那種喜歡長篇大論的人,所以說了兩句之後,他直接命人將打造好的五百多柄短劍拿了出來。


    這些短劍都是由張鼎早就下命製作的,全部按照八麵漢劍的樣式打造,其外貌非常精美、質量也很不錯,同時張鼎還命工匠在劍柄上刻著:講武堂第一期某某某人。


    除此之外還有鐵製成的畢業書券,由諸位教習親自遞給學子們。這些小玩意兒看似花裏胡哨的,卻都能夠提升學子們的榮譽感與歸屬感。


    “陳平安你出列,作為講武堂最優秀的學子,我命你為第一備的掌旅,希望你能帶領學子們奮發向上、為國效力!”


    “張孝,爾作為第二名的成績,我命你為第一備副掌旅。”


    “……”


    分發完了榮譽性質的物件,安置好了眾人的職位,終於到了最重要的時刻,那就是發武器。


    這些教導營將士的武器自然全都是產量非常小,卻威力十足的燧發槍,此槍是公輸台結合了畢懋康的《軍器圖說》裏的自生火銃,再加上十幾杆稽查營從澳門一帶,紅毛人那裏偷的從歐洲傳來的武器:燧發滑道槍,此槍是由槍炮工匠、鎖匠和鍾表匠出身的法國人馬漢發明的,早就風靡整個歐洲。


    所以公輸台的人很快的就將這些燧發槍拆成了零件,將圖紙與實物結合,很快的公輸台就製出了鳳翔軍第一把燧發槍,張鼎特意為此槍取名為祝融燧發槍。


    此槍主要繼承了自生火銃的優點與歐洲燧發槍的經驗,它的構造和性能與以前的鳥銃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因為使用火繩點火,有很多缺點,遇到風雨的天氣,火門裏的火藥不是被風吹走,就是被雨打濕,以致不能發射,有時還沒有瞄準好,就過早地誤放了。


    而畢懋康畫出來的是撞擊式燧發槍,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火石磨擦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使瞄準較為準確,隨時都可發射。燧發槍配有火石自動打火裝置,不怕風雨並不須事先火繩點火,發射速度與精確度大為提升。


    這種火槍,其原理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祝融燧發槍的口徑為19.8公厘,槍長1.56米長,槍重11.3斤,彈丸重0.6兩。相比於原先的火銃威力簡直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陳平安,領槍!”


    “感謝岐國公,感謝首輔,感謝教習。”陳平安目不斜視走了上來,接過公輸台匠人遞來的槍支。


    “張孝,領槍!”


    “……”


    隨著許鶴亭的喊叫,足足半個時辰,終於將火槍發完了。


    之後學子們紛紛前往食堂吃飯,而柳錦城則陪著陳子龍等人離開了校場。


    “廷益兄,岐國公的好點子可真是不少啊,這樣一支完全由他培養起來的學子兵將,將作為他最堅定的嫡係手下,不管天下局勢如何,隻要有講武堂、說政堂,始終源源不斷的提供人才,大順朝就不會崩塌。”


    陳子龍搖頭歎氣,既是為這種製度感到欣賞,又是為張鼎這樣的人才頭疼。


    “人中兄,還有一點那就是再也不必受士紳豪族的影響,此前天下人才都是出自士紳士族,這才使得他們越發的肆無忌憚,與朝廷爭利、誤國害民。這種縱容的做法不僅僅會削弱朝廷,還會使得朝廷對他們越發的忌憚,兩方越來越敵視。


    其實正如我家國公所說的,隻有不必再看士紳豪族的臉麵過活,朝廷與他們的矛盾才會減少,相反,若是事事都依靠士紳豪族,他們反而會以為朝廷沒有他們不行而得寸進尺,導致矛盾越來越大。”柳錦城摸著胡子對陳子龍笑道,他倒是不害怕此人將自己在西安府見識到的事兒傳迴南明朝廷,使得他們學習良政、重整旗鼓,為大順樹立大敵。


    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尤其是南明這種地獄級難度的混亂朝堂。


    而且早在明朝還沒滅亡之前,那些江南的士子、士紳、商人、豪強就總是認為北邊的戰事與他們無關,反正建奴離江南這麽遠,平日裏給北直隸運送糧食已經非常不錯了,還叫他們掏錢出力出人抵抗建奴?


    開玩笑呢?韃子如何殘忍,害的都是北人,與我們南人又有何幹?就算他們真的如同蒙古帝國那般飲馬長江了,難道不可以投降?不管是那裏來的敵人反正還不是都得靠他們這群地頭蛇治理地方?


    南明小朝廷就是如此,弘光政權本就是江南的官員士紳撐起來的,他們不會真的出力讓朝廷北伐,所以弘光政權失敗是必然的事兒。


    因為整個江南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在這群江南官吏、士紳手中掌握著。


    更何況這種矛盾也不是明代獨有的,而是在魏晉時期衣冠南渡時就出現了南北人矛盾,後來的南宋又是一次。


    想到這裏柳錦城不由得搖了搖頭,對著陳子龍說道:“人中兄,說句難聽的話,大明此時已經藥石難救了,因為這些依附在朝廷身上吸血的蟲子,已經在大明朝得到了最頂級的權力,漢人朝廷已經沒什麽可滿足他們的了。


    隻有像蒙古人那樣對地方不會管理隻能分封給地主豪強,再輔以保稅製度,這才是這群士紳所要的。唉,人中兄汝別看黃得功等人在江北頂住了韃子的襲擊,悲觀的來說,韃子隻是還未完全適應漢地的規矩,待那些前明的臣子獲得了多爾袞的重用之後,弘光政權朝廷一定會被速速擊潰的,因為江南士紳最喜歡的生活就要來了,嗬嗬嗬,人中兄也是江南大族,爾不會不清楚吧?”


    柳錦城不是胡亂說瞎話嚇陳子龍,事實就是如此,建奴作為塞外之敵,他們本就對中原不好統治,隻能給那些士紳豪族放權,讓他們協同管理天下。


    而前期的韃子就是沒有想明白這迴事兒,本來江南在洪承疇等官員士紳的攛掇下已經放棄抵抗,可是多爾袞為了消滅漢人的凝聚力,竟然膽敢再次頒布了剃發易服令。


    這種智熄的行為導致清軍統一天下足足延緩了幾十年,而且還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滿清建國二百多年,一直有人打著反清複明的口號造反,就是因為如此,很多人覺得不就是個頭發衣冠嗎,有什麽重要的?


    其實不然,古人對這種精神象征真的是比命還重要,這才持續不斷的反抗,在天下最主要的士紳地主都全麵倒向建奴之時,普通百仍然不怕死的開始了反抗。


    這不像某些人所說的:百姓又不知道什麽,他隻要能活下去,不管是明還是清都一樣,反而那些士紳才天天搞事兒,閑的沒事兒敵視清廷。


    但這些人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作為最底層的百姓,他們與士紳豪族可不同,士紳豪族可能在王爺貝勒麵前如同狗一般,但麵對地方上的普通滿人,他們還是有一些麵子、能力的。


    反而是最底層的百姓,不僅要被同為漢人的士紳豪族欺負,還要被滿洲普通百姓欺負。


    他們的身份地位很有意思的形成了欺壓鏈:滿洲貴族-漢人士紳-滿洲底層-漢人底層。


    所以底層的百姓隻要沒有麻木的,就會非常敵視滿清,這也是為何清朝大規模起義不斷的原因。


    最好的佐證就是在反清的二百多年裏,那些反清複明的洪門有一批隨著下南洋的大潮定居在東南亞。


    可能很多人覺得,那些遷徙海外的,沒有約束的反清幫派才更要反清?


    非也,其實在當時最有民族情緒的反而是內陸那群人,因為南洋的會黨由於遠離了清廷,在百多年後會逐漸的遺忘仇恨,乃至於接受建奴的官員冊封。


    但留在本土的洪門義士,他們的基本盤就是那些受盡了建奴欺壓的普通百姓,這才始終仇視清朝如一,一直反清反到清朝滅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西風漸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鄒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鄒虞並收藏明末之西風漸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