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市西詩經村人,直係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並稱為“北洋三傑”。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國璋任中央練兵處軍令司副使,後曆任統製和第一軍總司令。其為人亦首亦尾,但聰明好學、勤奮刻苦。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後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並聯合五將軍發出逼迫袁世凱取消帝製的通電。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勳複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複任國務總理。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迴河間故裏。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鹹豐九年(1859年)1月7日(農曆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馮國璋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畝,為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營戲班,奔波外鄉;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為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後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裏鋪毛公書院讀書。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誌遠,性情豪放。童年在家鄉私墊讀書,光緒二年(1876年)結業,考試名列前茅。
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迴家。為了找尋出路,馮國璋於光緒十年(1884年)在經叔父介紹後,未告別父母妻子,隻身去大沽口投淮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馮國璋光緒十年(1884年),25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因馮國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經常幫助士兵書寫家信或幫夥房記賬,人緣不錯,亦取得了該營統領劉祺的信賴。光緒十一年(1885年),馮國璋入淮軍直字營當兵。
經劉保薦,馮國璋進入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該學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培養淮軍中下級軍事人才於1885年創辦的。聘有德國軍事教官,所設課程有兵法、地利、軍器、炮台、算法、測繪,並操習炮隊,步隊、馬隊、工隊及分合陣法,另外還兼學經史。馮國璋是該學堂第一期學員。
在學習期間,他曾迴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特設數學附生額,因他擅長算術,考中秀才。後返迴天津武備學堂繼續學習軍事。馮國璋學習刻苦,精通槍炮陣式,熟習營壘作業,各科成績優秀,曾得到該學堂總辦蔭昌和德國教官的賞識。
光緒十五年(1889年)7月,馮國璋從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馮國璋已屆而立之年,他不安於現狀,想大立軍功,出人頭地,於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入聶士成軍中效力。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馮國璋曾隨聶士成赴東北和朝鮮等地考察和測繪地形,為時半年,跋涉數千裏,餐風宿露,曆盡艱險。所達之處,對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繪圖說明,地形地物,了如指掌。所搜集的資料以聶士成之名編成《東遊紀程》一書,由馮國璋任注說編輯,及至第二年聶士成率部在朝鮮和東北等地抗擊日軍時,這部著作發揮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故此,馮國璋得到了聶士成的垂青,被任命為該軍軍械局督辦。
甲午戰爭後,馮國璋得聶士成保薦,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為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日本軍界人士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並博覽大批近代軍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關軍事教練的資料,不舍晝夜,抄錄和整理了幾大本有關軍事訓練和近代軍事科學發展的“兵書”,馮國璋亦因此大長才幹。
佐理袁幕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國璋迴國後,將精心整理好的筆記資料呈送聶士成,聶士成又轉呈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正在積極籌辦小站練兵事宜,急需軍事教學人才,見到馮國璋所整理的軍事資料如獲“鴻寶”,遂招馮國璋入小站輔佐編練新軍。與馮國璋同時進小站的還有他在武備學堂時的同學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馮國璋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深入淺出,深受學兵的擁護和愛戴。未幾,馮國璋即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不久,又升為督操營務處總辦。馮國璋鑒於新建陸軍初創,在訓練工作上應有所遵循,經過精心籌劃,與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編成《訓練操法詳晰圖說》22清末編練的新軍冊,成為隨營學堂的標準教科書,也是清朝末年我國軍事學校和編練新軍的主要教材。由於馮國璋等人對袁世凱的赤心輔佐,使小站練兵的聲譽大振,馮國璋也逐步投向袁世凱的懷抱。
袁世凱出賣光緒帝和參與“戊戌變法”的維新派,深得慈禧太後寵信。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3月,新建陸軍改稱“武衛右軍”。不久,袁世凱率軍赴山東,被派署理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運動。馮國璋以督操營務處總辦身份,將1萬多人的山東勇營逐步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曾一度率隊在直隸與山東交界的德州一帶,圍追堵截義和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馮國璋參預鎮壓義和團運動有功,經袁世凱奏保,升為補用知府。不久被調至濟南主管武衛右軍和山東全省軍隊督操事宜。
北洋三傑
袁世凱為了在德國人麵前出風頭,決定舉行秋操,命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晝夜加緊操練軍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秋,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灣總督一行抵濟南觀操。總督在袁世凱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觀操台,隻見軍旗一色鮮明,隊伍整肅精壯,軍威凜然。時馮國璋發出洪亮的口令,隊伍“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直木”。總督當麵稱讚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為“北洋三傑”。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擢升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馮國璋亦隨之赴任。袁世凱野心很大.到達直隸後,便開始大規模地擴充北洋軍。所謂北洋軍是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袁世凱編練新軍而得名。袁世凱首先在保定設立編練北洋常備軍的專門機構--軍政司,該司分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馮國璋出任教練處總辦。馮國璋竭力修明操法,製訂章程和編練計劃,從而把新舊軍隊的訓練統一起來。使編練新軍一時頗著成效。未幾,清政府派馮國璋與滿族官員鐵良、鳳山赴日本考察軍事。歸國後,馮國璋出任清政府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同時督辦北洋各武備學堂,兼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和將弁學堂督辦,因此北洋軍閥集團中不少軍官都是他的門生、故舊,為他後來充當直係軍閥首領打下了基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馮國璋署理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該學堂是清廷主要為培養滿蒙高級軍事人才而設立的,其成員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現任二品以上滿漢文武大員子弟。該學堂還附設王公講習所,在固定時間裏專召親王們去聽馮國璋講課。馮國璋利用此機會結識了不少滿蒙貴族,並贏得了清王朝的信任。於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國璋升任陸軍部軍諮處正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升任清西陵梁各莊值班大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光緒帝之弟載灃輔佐其子溥儀登極執政。載灃為了集中權力並替其兄光緒帝報仇,便把袁世凱開缺,趕迴河南。馮國璋怕受株連,便借口“值西陵與祭,墜馬受傷”,和原配吳夫人病喪、母孫太夫人逝世為由,請辭迴籍,但未得到批準。清廷仍委派他負責辦理日常軍務。馮國璋對袁世凱感恩圖報,仍暗通音信,表示忠誠,並竭力為袁世凱東山再起創造條件。
辛亥革命
宣統三年(1911年)8月,清政府為了震懾革命人民反清鬥爭力量,決定在直隸永平府(今盧龍)舉行秋操,馮國璋被任命為東路總統官。10月10日,武昌新軍爆發了起義,迅即占領武漢三鎮。清政府急忙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同時又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隨後增援南下。馮國璋在率軍南下路上,唯袁世凱的密令是聽,根本不理會蔭昌的指揮。當馮國璋率軍途經彰德時,隻身去洹上村向袁世凱請示機宜,袁世凱授意馮“慢慢走,等等看”六字秘訣,並對馮國璋說:“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
清政府迫於無奈,隻得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得勢後,馬上奏請由馮國璋接替蔭昌第一軍軍統職務。馮國璋即按照袁的指示,調兵遣將,作好進攻準備。當清廷被迫授袁世凱軍政全權以後,袁世凱才命令馮國璋攻打漢口和漢陽起義新軍。於是馮國璋命令部將李純、王占元和陳光遠,指揮三協北洋軍輪番猛攻。起義新軍麵對北洋軍的猛烈攻勢,化整為零,躲在漢口街道兩邊的建築物內狙擊北洋軍的進攻。馮國璋見起義新軍拚死抵抗,難於長驅直入,便決定放火燒毀街道兩旁的商店和民房,使起義軍無法存身。
11月1日,馮國璋借風勢命令馮國璋戎裝士兵放火,烈火由北而南,由東而西,一時間整個漢口便成了火海,三天三夜未熄,使方圓30裏的繁華商埠傾時成為一片焦土,商民損失不可計算。攻陷漢口後,11月27日,馮國璋又指揮北洋軍攻占了漢陽。此一役,馮國璋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正當長江一鼓可渡、武昌垂手可得之時,袁世凱為了借用革命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交權,密令馮國璋“按兵不動”。馮國璋一時摸不著袁世凱的意圖,並對袁世凱產生懷疑,於是親自赴京托人向隆裕太後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可獨力平定叛亂。隆裕太後表示,400萬兩餉銀一時難以籌劃,但可以先撥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臨朝時召見馮國璋。不料袁世凱搶先一步見了太後,使馮國璋的如意算盤成為泡影,甚至還差一點被袁世凱幹掉。不久,段祺瑞迅速抵達漢口,接替馮國璋指揮北洋軍的職務。
12月15日,袁世凱命令馮國璋離漢赴京,任禁衛軍總統,兼察哈爾都統。禁衛軍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組建的一支保衛清王朝的武裝,共一師二旅,計1.2萬人。除步兵第三標是漢人外,其餘各部官兵全係滿、蒙軍人。馮國璋之所以能以漢人統帥禁衛軍,是因為他以前曾為陸軍貴胄學堂總辦,且近在漢陽之役又被封二等男爵,再加上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曾指使馮國璋等15名北洋將領發表了“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因此,王公貴族都認為他效忠清室,予以信賴。馮國璋被清廷任命禁衛軍總統,從而完全掌握了京畿防務大權。
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衛軍官兵的反對,以致議和條件遲遲不能發表。這時,馮國璋決心助袁一臂之力,親赴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高聲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對於禁衛軍額數俸餉亦仍維持不變,聲言非此不能保全皇室。馮國璋並以身家性命擔保,尊號仍存不廢,讓權不讓位,兩宮保全及禁衛軍待遇皆擔保到底,無論個人調任何職,必仍以禁衛軍自隨。於是一場企圖阻礙清帝退位的禁衛軍風波被平息下來,馮國璋在關鍵時刻為袁世凱篡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民國元年(1912年)9月,馮國璋出任直隸省都督兼民政長。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經過國會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在南京辦公。後黎元洪與段祺瑞爆發“府院之爭”,引發張勳複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段祺瑞複任國務總理。民國七年(1918年)8月13日,馮國璋通電辭去副總統,於民國八年(1919年)返迴河間故裏。民國八年(1919年)10月,馮國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終年60歲。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鹹豐九年(1859年)1月7日(農曆1858年十二月初四日),馮國璋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縣西詩經村,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300畝,為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營戲班,奔波外鄉;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為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後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裏鋪毛公書院讀書。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誌遠,性情豪放。童年在家鄉私墊讀書,光緒二年(1876年)結業,考試名列前茅。
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迴家。為了找尋出路,馮國璋於光緒十年(1884年)在經叔父介紹後,未告別父母妻子,隻身去大沽口投淮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馮國璋光緒十年(1884年),25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因馮國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經常幫助士兵書寫家信或幫夥房記賬,人緣不錯,亦取得了該營統領劉祺的信賴。光緒十一年(1885年),馮國璋入淮軍直字營當兵。
經劉保薦,馮國璋進入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該學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培養淮軍中下級軍事人才於1885年創辦的。聘有德國軍事教官,所設課程有兵法、地利、軍器、炮台、算法、測繪,並操習炮隊,步隊、馬隊、工隊及分合陣法,另外還兼學經史。馮國璋是該學堂第一期學員。
在學習期間,他曾迴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特設數學附生額,因他擅長算術,考中秀才。後返迴天津武備學堂繼續學習軍事。馮國璋學習刻苦,精通槍炮陣式,熟習營壘作業,各科成績優秀,曾得到該學堂總辦蔭昌和德國教官的賞識。
光緒十五年(1889年)7月,馮國璋從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馮國璋已屆而立之年,他不安於現狀,想大立軍功,出人頭地,於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入聶士成軍中效力。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馮國璋曾隨聶士成赴東北和朝鮮等地考察和測繪地形,為時半年,跋涉數千裏,餐風宿露,曆盡艱險。所達之處,對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繪圖說明,地形地物,了如指掌。所搜集的資料以聶士成之名編成《東遊紀程》一書,由馮國璋任注說編輯,及至第二年聶士成率部在朝鮮和東北等地抗擊日軍時,這部著作發揮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故此,馮國璋得到了聶士成的垂青,被任命為該軍軍械局督辦。
甲午戰爭後,馮國璋得聶士成保薦,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為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日本軍界人士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並博覽大批近代軍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關軍事教練的資料,不舍晝夜,抄錄和整理了幾大本有關軍事訓練和近代軍事科學發展的“兵書”,馮國璋亦因此大長才幹。
佐理袁幕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國璋迴國後,將精心整理好的筆記資料呈送聶士成,聶士成又轉呈袁世凱。當時,袁世凱正在積極籌辦小站練兵事宜,急需軍事教學人才,見到馮國璋所整理的軍事資料如獲“鴻寶”,遂招馮國璋入小站輔佐編練新軍。與馮國璋同時進小站的還有他在武備學堂時的同學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馮國璋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深入淺出,深受學兵的擁護和愛戴。未幾,馮國璋即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不久,又升為督操營務處總辦。馮國璋鑒於新建陸軍初創,在訓練工作上應有所遵循,經過精心籌劃,與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編成《訓練操法詳晰圖說》22清末編練的新軍冊,成為隨營學堂的標準教科書,也是清朝末年我國軍事學校和編練新軍的主要教材。由於馮國璋等人對袁世凱的赤心輔佐,使小站練兵的聲譽大振,馮國璋也逐步投向袁世凱的懷抱。
袁世凱出賣光緒帝和參與“戊戌變法”的維新派,深得慈禧太後寵信。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3月,新建陸軍改稱“武衛右軍”。不久,袁世凱率軍赴山東,被派署理山東巡撫,鎮壓義和團運動。馮國璋以督操營務處總辦身份,將1萬多人的山東勇營逐步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並曾一度率隊在直隸與山東交界的德州一帶,圍追堵截義和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馮國璋參預鎮壓義和團運動有功,經袁世凱奏保,升為補用知府。不久被調至濟南主管武衛右軍和山東全省軍隊督操事宜。
北洋三傑
袁世凱為了在德國人麵前出風頭,決定舉行秋操,命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晝夜加緊操練軍隊。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秋,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灣總督一行抵濟南觀操。總督在袁世凱等人的陪同下登上觀操台,隻見軍旗一色鮮明,隊伍整肅精壯,軍威凜然。時馮國璋發出洪亮的口令,隊伍“一舉足則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直木”。總督當麵稱讚馮國璋、王士珍、段祺瑞為“北洋三傑”。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擢升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馮國璋亦隨之赴任。袁世凱野心很大.到達直隸後,便開始大規模地擴充北洋軍。所謂北洋軍是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袁世凱編練新軍而得名。袁世凱首先在保定設立編練北洋常備軍的專門機構--軍政司,該司分兵備、參謀、教練三處,馮國璋出任教練處總辦。馮國璋竭力修明操法,製訂章程和編練計劃,從而把新舊軍隊的訓練統一起來。使編練新軍一時頗著成效。未幾,清政府派馮國璋與滿族官員鐵良、鳳山赴日本考察軍事。歸國後,馮國璋出任清政府練兵處軍學司正使,同時督辦北洋各武備學堂,兼任北洋速成武備學堂和將弁學堂督辦,因此北洋軍閥集團中不少軍官都是他的門生、故舊,為他後來充當直係軍閥首領打下了基礎。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馮國璋署理正黃旗蒙古副都統,兼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該學堂是清廷主要為培養滿蒙高級軍事人才而設立的,其成員是王公世爵、四品以上的宗室以及現任二品以上滿漢文武大員子弟。該學堂還附設王公講習所,在固定時間裏專召親王們去聽馮國璋講課。馮國璋利用此機會結識了不少滿蒙貴族,並贏得了清王朝的信任。於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馮國璋升任陸軍部軍諮處正使。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又升任清西陵梁各莊值班大臣。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光緒帝、慈禧太後相繼去世,光緒帝之弟載灃輔佐其子溥儀登極執政。載灃為了集中權力並替其兄光緒帝報仇,便把袁世凱開缺,趕迴河南。馮國璋怕受株連,便借口“值西陵與祭,墜馬受傷”,和原配吳夫人病喪、母孫太夫人逝世為由,請辭迴籍,但未得到批準。清廷仍委派他負責辦理日常軍務。馮國璋對袁世凱感恩圖報,仍暗通音信,表示忠誠,並竭力為袁世凱東山再起創造條件。
辛亥革命
宣統三年(1911年)8月,清政府為了震懾革命人民反清鬥爭力量,決定在直隸永平府(今盧龍)舉行秋操,馮國璋被任命為東路總統官。10月10日,武昌新軍爆發了起義,迅即占領武漢三鎮。清政府急忙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兩鎮北洋軍赴湖北鎮壓革命,同時又任命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隨後增援南下。馮國璋在率軍南下路上,唯袁世凱的密令是聽,根本不理會蔭昌的指揮。當馮國璋率軍途經彰德時,隻身去洹上村向袁世凱請示機宜,袁世凱授意馮“慢慢走,等等看”六字秘訣,並對馮國璋說:“非籌備周妥,計出萬全,斷難督師進攻。”
清政府迫於無奈,隻得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得勢後,馬上奏請由馮國璋接替蔭昌第一軍軍統職務。馮國璋即按照袁的指示,調兵遣將,作好進攻準備。當清廷被迫授袁世凱軍政全權以後,袁世凱才命令馮國璋攻打漢口和漢陽起義新軍。於是馮國璋命令部將李純、王占元和陳光遠,指揮三協北洋軍輪番猛攻。起義新軍麵對北洋軍的猛烈攻勢,化整為零,躲在漢口街道兩邊的建築物內狙擊北洋軍的進攻。馮國璋見起義新軍拚死抵抗,難於長驅直入,便決定放火燒毀街道兩旁的商店和民房,使起義軍無法存身。
11月1日,馮國璋借風勢命令馮國璋戎裝士兵放火,烈火由北而南,由東而西,一時間整個漢口便成了火海,三天三夜未熄,使方圓30裏的繁華商埠傾時成為一片焦土,商民損失不可計算。攻陷漢口後,11月27日,馮國璋又指揮北洋軍攻占了漢陽。此一役,馮國璋被清廷封為二等男爵。正當長江一鼓可渡、武昌垂手可得之時,袁世凱為了借用革命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交權,密令馮國璋“按兵不動”。馮國璋一時摸不著袁世凱的意圖,並對袁世凱產生懷疑,於是親自赴京托人向隆裕太後啟奏,請求撥給餉銀400萬兩,可獨力平定叛亂。隆裕太後表示,400萬兩餉銀一時難以籌劃,但可以先撥發3個月的餉銀,並準備臨朝時召見馮國璋。不料袁世凱搶先一步見了太後,使馮國璋的如意算盤成為泡影,甚至還差一點被袁世凱幹掉。不久,段祺瑞迅速抵達漢口,接替馮國璋指揮北洋軍的職務。
12月15日,袁世凱命令馮國璋離漢赴京,任禁衛軍總統,兼察哈爾都統。禁衛軍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組建的一支保衛清王朝的武裝,共一師二旅,計1.2萬人。除步兵第三標是漢人外,其餘各部官兵全係滿、蒙軍人。馮國璋之所以能以漢人統帥禁衛軍,是因為他以前曾為陸軍貴胄學堂總辦,且近在漢陽之役又被封二等男爵,再加上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袁世凱曾指使馮國璋等15名北洋將領發表了“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因此,王公貴族都認為他效忠清室,予以信賴。馮國璋被清廷任命禁衛軍總統,從而完全掌握了京畿防務大權。
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衛軍官兵的反對,以致議和條件遲遲不能發表。這時,馮國璋決心助袁一臂之力,親赴禁衛軍總部召集全體官兵,高聲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對於禁衛軍額數俸餉亦仍維持不變,聲言非此不能保全皇室。馮國璋並以身家性命擔保,尊號仍存不廢,讓權不讓位,兩宮保全及禁衛軍待遇皆擔保到底,無論個人調任何職,必仍以禁衛軍自隨。於是一場企圖阻礙清帝退位的禁衛軍風波被平息下來,馮國璋在關鍵時刻為袁世凱篡權立下了汗馬功勞。民國元年(1912年)9月,馮國璋出任直隸省都督兼民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