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經,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
光緒九年(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 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民國二年(1913年)支持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凱、黎元洪分別當上正副大總統。
黎元洪又支持袁世凱解散國會,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兼任禦用的參政院院長。後袁世凱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與之結為兒女姻親以控製之。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複辟帝製,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堅辭不就。
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布恢複約法,召集國會。但實際權力則為國務總理、皖係軍閥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於受段擺布,形成“府院之爭“。段祺瑞利用張勳將黎驅走,由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係總統徐世昌,請黎元洪複職。黎元洪複任總統後,無實權。
民國十二年(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辭職,退出政壇,移居天津投資實業。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
人物生平
早年軍旅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9日(陰曆九月十九日),黎元洪生於湖北漢陽府黃陂縣木蘭鄉東廠販沙崗嶺。史載,幼年黎元洪“頭角崢嶸,具厚德載福之像”。黎元洪出生之日是民間傳說的觀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史稱黎氏素懷大誌,富有革命思想,其名為元洪兩字,亦大有深意。蓋隱以元末之朱洪武(朱元璋)自居,而又含蓄自然。
還有一說認為,黃陂黎氏乃洪秀全的同族,黎元洪本姓洪,不姓黎,其名字隱含有原係姓洪之意。黎家雖靠近縣城,但周邊卻很荒涼,有著無數的農田和大片的荒野。除了幾處隻有富裕人家子弟能夠上得起專教經書的私塾外,沒有一所學校。黎元洪幼年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居住在鄉下,生活艱辛,隻種了很少田地。為改變生活窘迫的現狀,父親黎朝相遷居縣城,同治十一年(1872年)經族人介紹,黎元洪決定投軍效力。黎元洪十四歲時,因駐防天津北塘,全家也遷居天津。同治十二年(1873年),黎元洪師從當地著名教習天津的李雨霖學習四書五經和作文。
在晚清以科舉取士的時代,黎元洪卻沒有追逐功名,所以他沒有堅持走這條通過傳統教育以科舉考取功名而改變人生的道路。光緒九年(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一說機械科),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海軍知識學習,這也是黎元洪接受正規的新式海軍教育的開始。
北洋水師學堂是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設的培養北洋海軍人才的學校,施行英式海軍教育,開設英國語言、地輿圖說、算學、幾何、代數、三角、駕駛、測量、推算、重學、化學格致等課程,並習經史文義,訓演槍炮、魚雷、機器等外國水師操法;學生畢業後任職北洋海軍或選送外國留學。北洋水師學堂因而被時人推崇為開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的壯舉。黎元洪在學習中擅長輪機駕駛的技術,對引擎修造學尤其感興趣,在水師學堂中的刻苦程度最高。因其學習成績斐然和在教練艦上實習表現突出,深得教師和同學推重,年終被學校特予嘉獎。
光緒十四年(1888年),黎元洪以優異成績從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北洋大臣李鴻章賞給他六品頂戴,並給予其把總的職位。此後,他被派至北洋水師來遠號快船見習海軍技藝,有海道、駕駛、帆纜、槍炮、列陣等訓練項目。
黎元洪訓練時與同事關係頗為融洽。光緒十六年(1890年),黎元洪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調赴廣東廣甲艦,充當三管輪,負責巡視瓊崖、虎門、汕頭,管理機器開關、拆洗及保養事務,兼管儲料生火諸事。他勤於職司,大多數時間都在南方沿海進行巡視。
光緒十七年(1891年)秋,黎元洪經北洋大臣李鴻章保奏、清廷批準先後從把總晉升為千總。又自廣甲三管輪拔充為二管輪。由六品頂戴賞換五品頂戴,隻領功牌。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艦被抽調編入了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來參戰。廣甲艦是鐵肋木殼船體,平時為教練及安放魚雷之用,較之日人的鋼甲兵艦的威力相差甚遠,對於猛烈的海戰自然很難抵擋。在9月17日的黃海戰役中,廣甲艦觸礁擱淺以致未能行駛。為躲避日軍的追捕,黎元洪跳海得以逃生。及此,黎元洪結束了為期十二年的海軍生涯,告別了曾盡心效力的北洋水師。
湖北新軍
甲午戰後,清政府認識到采用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軍事製度已是當務之急。為防患於未然,他們更是大舉修築軍事戰備和招攬海軍人才。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編練自強軍,設延才館,發布檄文聘請水師學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黎元洪到南京投奔效勞。張之洞接見黎元洪時,詢其海軍經曆及建造防禦工事的觀點後甚是歡喜,認為黎元洪是忠誠可靠且有能力之人,遂委以監造金陵獅子山、幕府山、清涼山、烏龍山炮台工程的重任。在工程建設中,黎元洪親臨險要的工地,勤奮監工,風餐露宿。竣工後又先後被委任為炮台總教習和專台官。張之洞對黎元洪有知遇之恩,是黎元洪進入權力集團的引路人,他給黎元洪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的政治舞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之洞迴任湖廣總督。黎元洪應張之洞之召隨同迴到湖北家鄉,在湖北槍炮廠負責監製快炮,從此結束二十餘年的北漂生活。張之洞到湖北後繼續編練新軍,加強軍事建設。因為湖北居長江上流,多有會黨人員出沒,故而應該多駐兵撥款。
黎元洪以此為由,向朝廷奏請將自強軍中己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往湖北,擴充為前後兩營,編成湖北護軍,作為湖北練兵的模範。湖北新軍的營製仿德國軍製,張之洞任黎元洪為護軍後營幫帶,五品頂戴盡先補用千總;後又以黎擅騎術,任為馬隊管帶。在湖北護軍編練取法上,隨著形勢的變化,張之洞認為日本與中國同種、同教、同文、同俗,而且軍事變革已經初見成效,所以中國想要學習歐美各國的軍事製度,應該先以日本為階梯。遂從學習德國轉而師法日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七年(1901年),在湖北當差的黎元洪受張之洞委派,先後三次到日本留學考察軍事教育和觀摩仙台大操,內容涉及各個方麵,黎元洪逐步充當了清末軍事現代化風潮的地方軍製改革的先鋒。
黎元洪每次考察迴國後都寫下日本軍事考察報告送呈張之洞檢閱,引起了張之洞的極大興趣。學習考察後歸來的黎元洪頗得張之洞賞識和倚重,被提拔為各營教練官,又兼訓新兵,成為編練湖北新軍的高級將官。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黎元洪得張之洞保舉侯補千總,以守備盡先補用。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又開始推行清末新政,湖北開各省風氣之先,加緊施行。黎元洪奉命協助辦理將綠營、防營結束後,又增招新兵,擴充武備學堂設備。在日本所學的西式教育的洗禮下,黎元洪的軍事思想開始進入了湖北最高軍事決策層的視野,並付諸實踐。
張之洞先後多次采納他的軍事改革建議:一是規定水陸各營所轄兵勇凡遇有重大過犯者,均交執法官審訊,不得擅殺;二是將武備學堂及防營將棄學堂合並改為武高等學堂,另設武普通中學堂。前者為張之洞軍事學堂體係中的高等軍事教育機構,後者為中等軍事教育機構。武高等學堂程度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相等,為武普通中學堂畢業學生升學之地,為湖北乃至全國培養了大量軍事近代化所需的人才。三是湖北省會開辦警察,從各營選拔優秀士兵進行訓練後充任。因在軍事實踐中表現突出,黎元洪的仕途平步青雲。
平步青雲
黎元洪在鎮壓自立軍起義和庚子漢口起事後,從免補千總守備,以都司盡先補用,授三品頂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奉命統帶護軍前鋒四營,旋即提為清軍協統,緊接著又升任第二鎮統製兼護統領事,開始指揮張之洞麾下最精銳的新軍部隊。嗣後,他又提調兵工、鋼藥兩廠,兼理絲麻紗布四局會辦。此間,黎元洪率師阻擊英、德艦隊駛入長江的行動;協助建立了兩湖勸業場及益智場、省城外火藥庫兩所,頗有建樹,受到清廷的嘉賞。黎元洪在新軍建設上的積極努力,不僅使湖北軍事改革走上了正軌,而且在官兵素質和軍事教育等方麵,為新型軍事製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湖北新軍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黎元洪還兼管了六楚艦隊(楚材、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等六艦)和四湖雷艇(湖鵬、湖鵲、湖鷹、湖集等四艇),實際上掌握了長江艦隊,把持了湖北陸軍和水師兩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管輪班監督、黎元洪的授業之師薩鎮冰調任總理南北洋海軍廣東水師提督。這為師徒二人加深接觸到日後提供援助搭建了很好的外部基礎。
次年,清政府派袁世凱與兵部侍郎鐵良為閱操大臣在河南彰德(今安陽)舉行秋操。湖北方麵由張彪、黎元洪選拔人員參賽。黎元洪指揮得體,能與各省新軍爭勝,當場獲得“軍容盛強,士氣銳健,步伐技藝均己熟練精嫻,在東南各省中,實堪首屈一指”的好評。鄂軍射擊技術獲得最優等獎勵。黎元洪因此成為清軍中赫赫有名的高級將領。
不久,張之洞奉調入京,趙爾巽繼而為湖廣總督,欲以黎元洪代張彪為第八鎮統製。黎元洪力辭不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黎元洪又兼任中軍副將,不久即卸與張彪。宣統元年(1909年),黎元洪兼任武昌陸軍特別學堂會辦。他每逢外籍教習在校講課時,常常列席旁聽,與學生共求深造。先後聽取日人教習鑄方炮兵大佐及寺西步兵中佐等人講述炮兵學及誘導計劃等課程。
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的十五年間,黎元洪一直在湖北擔任重要職務訓練新軍,他知兵愛兵,和新軍戰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與此同時,隨著湖北革命力量的滲入,他所帶領的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集結了大量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的力量。隨著清末民主革命力量的形成,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明顯,成為清政府和革命黨人雙方都希望爭取到的盟友。對清政府而言,黎元洪是其鎮壓隨時可能發生的革命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清政府國家機器腹部上一支重要觸手。對革命黨人而言,黎元洪使他們頗具好感,爭取其反正對領導起義、推動革命形勢發展具有特殊的帶動作用。
軍府都督
宣統三年(1911年)春夏,在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刺激下,湖北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保衛鐵路權益的鬥爭風潮。時任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主張由“自辦”轉為舉借外債,推行“以官力壓商力,以外資壓內資”的政策。各界人士聽說,都懼怕利權為外國攫取,群情洶洶,奔走唿號,力阻借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黎元洪身為湖北軍界的領袖人物,以軍界代表的身份成為湖北保路籌款組織“鐵路協會”的成員。後來在公推保路會赴京請願代表時,黎元洪雖為眾望所歸,但由於軍界統領身份不宜出任代表而作罷。有人認為,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之先聲,黎元洪之所以在起義之後被舉為大都督,與此時黎元洪的舉措息息相關。
宣統三年(1911年)9月,武昌局勢日漸緊張。南湖炮隊失事給湖北當局很大震驚。文學社、共進會等湖北革命黨人的起義領導機關不得不分散設置,采取隱蔽措施。10月2日到3日,黎元洪和瑞徵、張彪、鐵忠等人兩次召開緊急會議,策劃防衛措施。因湖北省總軍火庫楚望台乃軍事要害,軍事參議官鐵忠提議以第三十標第一營旗籍兵士替換革命黨人居多的工程第八營兵士駐守,以防滋生意外。黎元洪反對。張彪考慮到工程第八營隸屬自己的第八鎮部下,為防人指摘,遂認同了黎元洪的建議。
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不慎引爆炸藥,革命黨人倉皇逃避,武漢三鎮革命機關遭到清政府的大肆搜捕和圍剿。隨後,黎元洪被瑞徵委以按收繳的名冊大行搜捕革命黨人的任務。黎元洪害怕釀成巨變,於是向瑞微請示,請求適當地改變處理方法。瑞徵懷疑黎元洪懷有二心,嚴詞申斥,立即派遣張彪率憲兵馳往工程營搜捕革命黨。黎元洪認為殺了三個革命黨,搜獲了革命黨的秘密名冊,名冊上很多是軍中兵士,在軍隊中恐怕要出亂子了。
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黎元洪坐鎮協司令部一一第四十一標和三十一標同駐的左旗營房,黎元洪得知駐塘角的二十一混成協輟重隊縱火起事時,即下令禁止官兵出入,並親率管帶、隊官巡視營門,加意防範,又用會議形式,集官長於一室,借以延宕時間。黎元洪將四十一標全體官佐召集到會議廳,目的是防止他們發生嘩變。然而此時軍心動搖,黎元洪也無法控製。這時,他也清楚地認識到革命形勢發展與自身將來處境息息相關。
10月11日,首義革命黨人、湖北諸議局議員和紳商代表共同召開聯席會議,集議革命不能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要馬上請出一位德高望重、為國人所熟知的領導人,組建軍政府。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漢口、漢陽光複,各國領事宣布“中立”,才宣告就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黎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
光緒九年(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 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都督。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民國二年(1913年)支持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凱、黎元洪分別當上正副大總統。
黎元洪又支持袁世凱解散國會,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兼任禦用的參政院院長。後袁世凱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與之結為兒女姻親以控製之。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複辟帝製,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元洪堅辭不就。
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布恢複約法,召集國會。但實際權力則為國務總理、皖係軍閥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於受段擺布,形成“府院之爭“。段祺瑞利用張勳將黎驅走,由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皖係總統徐世昌,請黎元洪複職。黎元洪複任總統後,無實權。
民國十二年(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辭職,退出政壇,移居天津投資實業。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歲。
人物生平
早年軍旅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9日(陰曆九月十九日),黎元洪生於湖北漢陽府黃陂縣木蘭鄉東廠販沙崗嶺。史載,幼年黎元洪“頭角崢嶸,具厚德載福之像”。黎元洪出生之日是民間傳說的觀音出家之日,故而打小他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史稱黎氏素懷大誌,富有革命思想,其名為元洪兩字,亦大有深意。蓋隱以元末之朱洪武(朱元璋)自居,而又含蓄自然。
還有一說認為,黃陂黎氏乃洪秀全的同族,黎元洪本姓洪,不姓黎,其名字隱含有原係姓洪之意。黎家雖靠近縣城,但周邊卻很荒涼,有著無數的農田和大片的荒野。除了幾處隻有富裕人家子弟能夠上得起專教經書的私塾外,沒有一所學校。黎元洪幼年家境貧寒,他的父親居住在鄉下,生活艱辛,隻種了很少田地。為改變生活窘迫的現狀,父親黎朝相遷居縣城,同治十一年(1872年)經族人介紹,黎元洪決定投軍效力。黎元洪十四歲時,因駐防天津北塘,全家也遷居天津。同治十二年(1873年),黎元洪師從當地著名教習天津的李雨霖學習四書五經和作文。
在晚清以科舉取士的時代,黎元洪卻沒有追逐功名,所以他沒有堅持走這條通過傳統教育以科舉考取功名而改變人生的道路。光緒九年(1883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管輪科(一說機械科),開始了為期五年的海軍知識學習,這也是黎元洪接受正規的新式海軍教育的開始。
北洋水師學堂是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設的培養北洋海軍人才的學校,施行英式海軍教育,開設英國語言、地輿圖說、算學、幾何、代數、三角、駕駛、測量、推算、重學、化學格致等課程,並習經史文義,訓演槍炮、魚雷、機器等外國水師操法;學生畢業後任職北洋海軍或選送外國留學。北洋水師學堂因而被時人推崇為開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的壯舉。黎元洪在學習中擅長輪機駕駛的技術,對引擎修造學尤其感興趣,在水師學堂中的刻苦程度最高。因其學習成績斐然和在教練艦上實習表現突出,深得教師和同學推重,年終被學校特予嘉獎。
光緒十四年(1888年),黎元洪以優異成績從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北洋大臣李鴻章賞給他六品頂戴,並給予其把總的職位。此後,他被派至北洋水師來遠號快船見習海軍技藝,有海道、駕駛、帆纜、槍炮、列陣等訓練項目。
黎元洪訓練時與同事關係頗為融洽。光緒十六年(1890年),黎元洪由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調赴廣東廣甲艦,充當三管輪,負責巡視瓊崖、虎門、汕頭,管理機器開關、拆洗及保養事務,兼管儲料生火諸事。他勤於職司,大多數時間都在南方沿海進行巡視。
光緒十七年(1891年)秋,黎元洪經北洋大臣李鴻章保奏、清廷批準先後從把總晉升為千總。又自廣甲三管輪拔充為二管輪。由六品頂戴賞換五品頂戴,隻領功牌。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黎元洪所在的廣甲艦被抽調編入了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來參戰。廣甲艦是鐵肋木殼船體,平時為教練及安放魚雷之用,較之日人的鋼甲兵艦的威力相差甚遠,對於猛烈的海戰自然很難抵擋。在9月17日的黃海戰役中,廣甲艦觸礁擱淺以致未能行駛。為躲避日軍的追捕,黎元洪跳海得以逃生。及此,黎元洪結束了為期十二年的海軍生涯,告別了曾盡心效力的北洋水師。
湖北新軍
甲午戰後,清政府認識到采用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和軍事製度已是當務之急。為防患於未然,他們更是大舉修築軍事戰備和招攬海軍人才。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編練自強軍,設延才館,發布檄文聘請水師學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黎元洪到南京投奔效勞。張之洞接見黎元洪時,詢其海軍經曆及建造防禦工事的觀點後甚是歡喜,認為黎元洪是忠誠可靠且有能力之人,遂委以監造金陵獅子山、幕府山、清涼山、烏龍山炮台工程的重任。在工程建設中,黎元洪親臨險要的工地,勤奮監工,風餐露宿。竣工後又先後被委任為炮台總教習和專台官。張之洞對黎元洪有知遇之恩,是黎元洪進入權力集團的引路人,他給黎元洪提供了充分發揮才能的政治舞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之洞迴任湖廣總督。黎元洪應張之洞之召隨同迴到湖北家鄉,在湖北槍炮廠負責監製快炮,從此結束二十餘年的北漂生活。張之洞到湖北後繼續編練新軍,加強軍事建設。因為湖北居長江上流,多有會黨人員出沒,故而應該多駐兵撥款。
黎元洪以此為由,向朝廷奏請將自強軍中己經練成的原江南護軍前營500人調往湖北,擴充為前後兩營,編成湖北護軍,作為湖北練兵的模範。湖北新軍的營製仿德國軍製,張之洞任黎元洪為護軍後營幫帶,五品頂戴盡先補用千總;後又以黎擅騎術,任為馬隊管帶。在湖北護軍編練取法上,隨著形勢的變化,張之洞認為日本與中國同種、同教、同文、同俗,而且軍事變革已經初見成效,所以中國想要學習歐美各國的軍事製度,應該先以日本為階梯。遂從學習德國轉而師法日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七年(1901年),在湖北當差的黎元洪受張之洞委派,先後三次到日本留學考察軍事教育和觀摩仙台大操,內容涉及各個方麵,黎元洪逐步充當了清末軍事現代化風潮的地方軍製改革的先鋒。
黎元洪每次考察迴國後都寫下日本軍事考察報告送呈張之洞檢閱,引起了張之洞的極大興趣。學習考察後歸來的黎元洪頗得張之洞賞識和倚重,被提拔為各營教練官,又兼訓新兵,成為編練湖北新軍的高級將官。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黎元洪得張之洞保舉侯補千總,以守備盡先補用。二十世紀初,清政府又開始推行清末新政,湖北開各省風氣之先,加緊施行。黎元洪奉命協助辦理將綠營、防營結束後,又增招新兵,擴充武備學堂設備。在日本所學的西式教育的洗禮下,黎元洪的軍事思想開始進入了湖北最高軍事決策層的視野,並付諸實踐。
張之洞先後多次采納他的軍事改革建議:一是規定水陸各營所轄兵勇凡遇有重大過犯者,均交執法官審訊,不得擅殺;二是將武備學堂及防營將棄學堂合並改為武高等學堂,另設武普通中學堂。前者為張之洞軍事學堂體係中的高等軍事教育機構,後者為中等軍事教育機構。武高等學堂程度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相等,為武普通中學堂畢業學生升學之地,為湖北乃至全國培養了大量軍事近代化所需的人才。三是湖北省會開辦警察,從各營選拔優秀士兵進行訓練後充任。因在軍事實踐中表現突出,黎元洪的仕途平步青雲。
平步青雲
黎元洪在鎮壓自立軍起義和庚子漢口起事後,從免補千總守備,以都司盡先補用,授三品頂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他奉命統帶護軍前鋒四營,旋即提為清軍協統,緊接著又升任第二鎮統製兼護統領事,開始指揮張之洞麾下最精銳的新軍部隊。嗣後,他又提調兵工、鋼藥兩廠,兼理絲麻紗布四局會辦。此間,黎元洪率師阻擊英、德艦隊駛入長江的行動;協助建立了兩湖勸業場及益智場、省城外火藥庫兩所,頗有建樹,受到清廷的嘉賞。黎元洪在新軍建設上的積極努力,不僅使湖北軍事改革走上了正軌,而且在官兵素質和軍事教育等方麵,為新型軍事製度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隨著湖北新軍的建設規模不斷擴大,黎元洪還兼管了六楚艦隊(楚材、楚同、楚豫、楚有、楚觀、楚謙等六艦)和四湖雷艇(湖鵬、湖鵲、湖鷹、湖集等四艇),實際上掌握了長江艦隊,把持了湖北陸軍和水師兩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天津水師學堂管輪班監督、黎元洪的授業之師薩鎮冰調任總理南北洋海軍廣東水師提督。這為師徒二人加深接觸到日後提供援助搭建了很好的外部基礎。
次年,清政府派袁世凱與兵部侍郎鐵良為閱操大臣在河南彰德(今安陽)舉行秋操。湖北方麵由張彪、黎元洪選拔人員參賽。黎元洪指揮得體,能與各省新軍爭勝,當場獲得“軍容盛強,士氣銳健,步伐技藝均己熟練精嫻,在東南各省中,實堪首屈一指”的好評。鄂軍射擊技術獲得最優等獎勵。黎元洪因此成為清軍中赫赫有名的高級將領。
不久,張之洞奉調入京,趙爾巽繼而為湖廣總督,欲以黎元洪代張彪為第八鎮統製。黎元洪力辭不就。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黎元洪又兼任中軍副將,不久即卸與張彪。宣統元年(1909年),黎元洪兼任武昌陸軍特別學堂會辦。他每逢外籍教習在校講課時,常常列席旁聽,與學生共求深造。先後聽取日人教習鑄方炮兵大佐及寺西步兵中佐等人講述炮兵學及誘導計劃等課程。
從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的十五年間,黎元洪一直在湖北擔任重要職務訓練新軍,他知兵愛兵,和新軍戰士結下了深厚的感情,與此同時,隨著湖北革命力量的滲入,他所帶領的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集結了大量共進會、文學社等革命團體的力量。隨著清末民主革命力量的形成,黎元洪在湖北新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明顯,成為清政府和革命黨人雙方都希望爭取到的盟友。對清政府而言,黎元洪是其鎮壓隨時可能發生的革命鬥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清政府國家機器腹部上一支重要觸手。對革命黨人而言,黎元洪使他們頗具好感,爭取其反正對領導起義、推動革命形勢發展具有特殊的帶動作用。
軍府都督
宣統三年(1911年)春夏,在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的刺激下,湖北等地爆發了大規模的保衛鐵路權益的鬥爭風潮。時任督辦鄂境川漢鐵路大臣主張由“自辦”轉為舉借外債,推行“以官力壓商力,以外資壓內資”的政策。各界人士聽說,都懼怕利權為外國攫取,群情洶洶,奔走唿號,力阻借款,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黎元洪身為湖北軍界的領袖人物,以軍界代表的身份成為湖北保路籌款組織“鐵路協會”的成員。後來在公推保路會赴京請願代表時,黎元洪雖為眾望所歸,但由於軍界統領身份不宜出任代表而作罷。有人認為,保路運動是武昌起義之先聲,黎元洪之所以在起義之後被舉為大都督,與此時黎元洪的舉措息息相關。
宣統三年(1911年)9月,武昌局勢日漸緊張。南湖炮隊失事給湖北當局很大震驚。文學社、共進會等湖北革命黨人的起義領導機關不得不分散設置,采取隱蔽措施。10月2日到3日,黎元洪和瑞徵、張彪、鐵忠等人兩次召開緊急會議,策劃防衛措施。因湖北省總軍火庫楚望台乃軍事要害,軍事參議官鐵忠提議以第三十標第一營旗籍兵士替換革命黨人居多的工程第八營兵士駐守,以防滋生意外。黎元洪反對。張彪考慮到工程第八營隸屬自己的第八鎮部下,為防人指摘,遂認同了黎元洪的建議。
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不慎引爆炸藥,革命黨人倉皇逃避,武漢三鎮革命機關遭到清政府的大肆搜捕和圍剿。隨後,黎元洪被瑞徵委以按收繳的名冊大行搜捕革命黨人的任務。黎元洪害怕釀成巨變,於是向瑞微請示,請求適當地改變處理方法。瑞徵懷疑黎元洪懷有二心,嚴詞申斥,立即派遣張彪率憲兵馳往工程營搜捕革命黨。黎元洪認為殺了三個革命黨,搜獲了革命黨的秘密名冊,名冊上很多是軍中兵士,在軍隊中恐怕要出亂子了。
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黎元洪坐鎮協司令部一一第四十一標和三十一標同駐的左旗營房,黎元洪得知駐塘角的二十一混成協輟重隊縱火起事時,即下令禁止官兵出入,並親率管帶、隊官巡視營門,加意防範,又用會議形式,集官長於一室,借以延宕時間。黎元洪將四十一標全體官佐召集到會議廳,目的是防止他們發生嘩變。然而此時軍心動搖,黎元洪也無法控製。這時,他也清楚地認識到革命形勢發展與自身將來處境息息相關。
10月11日,首義革命黨人、湖北諸議局議員和紳商代表共同召開聯席會議,集議革命不能群龍無首,當務之急是要馬上請出一位德高望重、為國人所熟知的領導人,組建軍政府。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漢口、漢陽光複,各國領事宣布“中立”,才宣告就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黎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