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象征
國旗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為“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五色旗是清朝海軍的官旗。武昌起義次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發布《安民布告》規定國旗為五色旗,此後北洋政府亦沿用五色旗。袁世凱稱帝時曾廢除五色旗,改“中華帝國國旗“,但不久後便在各地的討伐聲中宣布取消帝製。“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摘下五色旗,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宣布歸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國徽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為“十二章國徽“,又稱“嘉禾國徽“,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和許壽裳。“十二章國徽“的圖案來源於中國古代天子禮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以及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結合了傳統十二章中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著穩重、忠孝、潔淨等,袁世凱稱帝時也沿用此國徽。“十二章國徽“於1913年2月正式發表,北伐戰爭後被廢除。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立後,將中國國民黨黨徽略加修改後作為國徽。
國歌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歌為上古詩歌《卿雲歌》。《卿雲歌》相傳是舜將帝位禪讓給禹時齊唱的詩歌,歌詞為《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雲爛兮,釓漫漫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1913年,汪榮寶將《卿雲歌》稍加修改,加上舜的名言“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並請比利時音樂家約翰·哈士東譜曲,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時,《卿雲歌》定為臨時國歌。1915年5月,國歌改為《中華雄立宇宙間》。1921年7月1日,由作曲家蕭友梅重新配曲的《卿雲歌》再次定為國歌,直到國民政府上台後廢除,改為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歌》。
北洋政府時期政壇更迭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隻有六天。雖然北洋政府先後出台的五部憲法都以“三權分立“為基本原則,但袁世凱掌權後,立刻解散國會、撤銷國務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製,規定總統獨攬一切權力且可無限連任,使新生的民主製度遭到破壞。袁世凱死後,緊接而來的軍閥混戰使民主成了一紙空文,各派係爭奪政權,中央政府成了地方軍閥角逐的舞台。由此,北洋政府踏上了它短暫的曆史舞台。
曆屆總統
袁世凱:1912年3月10日至1916年6月6日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至1917年7月1日
馮國璋:1917年7月12日至1918年10月10日。代理總統
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至1922年6月2日
周自齊:1922年6月2日至1922年6月11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至1923年6月13日
高淩霨: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0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曹錕:1923年10月10日至1924年11月2日
黃郛:1924年11月2日至1924年11月23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臨時執政
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至1926年5月13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顏惠慶:1926年5月13日至1926年6月22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杜鍚圭:1926年6月22日至1926年10月1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顧維鈞:1926年10月1日至1927年6月16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張作霖:1927年6月18日至1928年6月3日。陸海軍大元帥
曆屆總理
唐紹儀:1912年3月29日
陸徵祥:1912年6月29日
趙秉鈞:1912年8月2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趙秉鈞:1912年9月25日
段祺瑞:1913年5月1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朱啟鈐:1913年7月17日交通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13年7月19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熊希齡:1913年7月31日
孫寶琦:1914年2月1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徐世昌:1914年5月1日國務卿
陸徵祥:1915年10月26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卿
陸徵祥:1915年12月21日國務卿
徐世昌:1916年3月22日國務卿
段祺瑞:1916年6月29日
伍廷芳:1917年5月2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江朝宗:1917年6月12日步兵統領代理國務總理
李經羲:1917年6月24日
段祺瑞:1917年7月14日
汪大燮:1917年11月2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王士珍:1917年11月30日
錢能訓:1918年2月2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18年3月23日
錢能訓:1918年10月1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錢能訓:1918年12月20日
龔心湛:1919年6月13日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靳雲鵬:1919年9月24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靳雲鵬:1919年11月5日5月14日請辭,7月2日奉準免職
薩鎮冰:1920年5月4日海軍總長代理總理
靳雲鵬:1920年8月9日
靳雲鵬:1921年5月10日
顏惠慶:1921年12月18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梁士詒:1921年12月24日1月25日請假出京,5月5日被免職
顏惠慶:1922年1月25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周自齊:1922年4月8日教育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2年6月11日7月31日請假出京,8月5日辭職
王寵惠:1922年7月31日司法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唐紹儀:1922年8月5日
王寵惠:1922年9月19日
汪大燮:1922年11月29日
王正廷:1922年12月11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張紹曾:1923年1月4日
高淩蔚:1923年6月14日攝政內閣總理
高淩蔚:1923年10月12日
孫寶琦:1924年1月10日
顧維鈞:1924年7月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4年9月14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黃郛:1924年10月30日攝政內閣總理,教育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臨時執政
許世英:1925年12月26日
賈德耀:1926年2月15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賈德耀:1926年3月4日
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內閣攝行臨時執政職,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6年5月13日
杜錫珪:1926年6月23日海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1926年10月5日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1927年1月11日
胡惟德:1927年6月16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潘複:1927年6月20日
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民營企業、華資銀行大規模興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的一段時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國內工業增長迅速。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尤其是棉紡織業、麵粉業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奠定了近代中國乃至解放初的一段時期內國內產業的基本格局。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八十多項,如《暫行工廠通則》、《公司條例》、《商人條例》、《礦業條例》等。這些法令和條例盡管大多仍停留在紙麵上,但畢竟意味著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合法地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民族資本工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特別是紡織業和麵粉業上。
以紡織業為例,從1914年到1922年,新設紗廠49家,布廠5家,紗錠由1914年的54萬枚增加150萬枚,布機由2300台增加到6767台。麵粉業方麵,1914年到1921年,新設麵粉廠127家。繅絲廠則由1911年的260家增加到1917年的460家。除了輕工業以外,重工業也有一定發展,但數量不大,規模較小。新開辦的民營煤礦有13個,鐵廠有2家。上海一地的民族資本機器工廠,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284家。從洋務運動到1911年,中國資本總額為1.3億元,而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到1918年,新增資本就達到了1.3至1.4億元。1912-1928年,新設銀行多達313家,1920年實存銀行103家,實收資本總額8808萬元,1925年實存158家,實收資本總額達到萬元。從1913年到1920年間,民營工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1.90%,這個數字遠遠高於國營工業資本(3.44%)和外國工業資本(4.82%)的增長速度。一直到2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勢頭持續不衰。
不過這一時期的官僚資本主要是接辦清廷創辦的企業,自己設立的很少。軍事工業主要是從清廷手中接收過來的十幾個機器局,但這些工廠多半處於半停頓狀態,沒有什麽大發展;民用企業也是如此。由於軍閥連年混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靠借債度日,就當時官僚資本經營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29家民用企業,總設立資本也隻3200萬元,大多經營不良,最後多半歸於商辦或停辦。由於連年的內戰,北洋政府時期的軍費開支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數目,北洋政府存在的16年間,全國軍費開支24億,相當於1860至1937年工業建設積累的2.5倍,這還不包括戰爭造成的其他經濟損失。至北伐戰爭後期,軍費支出約達三億八千萬元,而政府的全部收入不過四億五千萬元。
國旗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旗為“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五色旗是清朝海軍的官旗。武昌起義次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發布《安民布告》規定國旗為五色旗,此後北洋政府亦沿用五色旗。袁世凱稱帝時曾廢除五色旗,改“中華帝國國旗“,但不久後便在各地的討伐聲中宣布取消帝製。“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摘下五色旗,掛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宣布歸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國徽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為“十二章國徽“,又稱“嘉禾國徽“,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和許壽裳。“十二章國徽“的圖案來源於中國古代天子禮服繪繡的十二種圖象以及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結合了傳統十二章中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著穩重、忠孝、潔淨等,袁世凱稱帝時也沿用此國徽。“十二章國徽“於1913年2月正式發表,北伐戰爭後被廢除。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建立後,將中國國民黨黨徽略加修改後作為國徽。
國歌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歌為上古詩歌《卿雲歌》。《卿雲歌》相傳是舜將帝位禪讓給禹時齊唱的詩歌,歌詞為《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雲爛兮,釓漫漫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1913年,汪榮寶將《卿雲歌》稍加修改,加上舜的名言“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並請比利時音樂家約翰·哈士東譜曲,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時,《卿雲歌》定為臨時國歌。1915年5月,國歌改為《中華雄立宇宙間》。1921年7月1日,由作曲家蕭友梅重新配曲的《卿雲歌》再次定為國歌,直到國民政府上台後廢除,改為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歌》。
北洋政府時期政壇更迭頻繁,從1916年至1928年短短的13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隻有六天。雖然北洋政府先後出台的五部憲法都以“三權分立“為基本原則,但袁世凱掌權後,立刻解散國會、撤銷國務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製為總統製,規定總統獨攬一切權力且可無限連任,使新生的民主製度遭到破壞。袁世凱死後,緊接而來的軍閥混戰使民主成了一紙空文,各派係爭奪政權,中央政府成了地方軍閥角逐的舞台。由此,北洋政府踏上了它短暫的曆史舞台。
曆屆總統
袁世凱:1912年3月10日至1916年6月6日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至1917年7月1日
馮國璋:1917年7月12日至1918年10月10日。代理總統
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至1922年6月2日
周自齊:1922年6月2日至1922年6月11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至1923年6月13日
高淩霨: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0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曹錕:1923年10月10日至1924年11月2日
黃郛:1924年11月2日至1924年11月23日。國務總理攝行總統職權
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臨時執政
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至1926年5月13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顏惠慶:1926年5月13日至1926年6月22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杜鍚圭:1926年6月22日至1926年10月1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顧維鈞:1926年10月1日至1927年6月16日。國務總理代行職權
張作霖:1927年6月18日至1928年6月3日。陸海軍大元帥
曆屆總理
唐紹儀:1912年3月29日
陸徵祥:1912年6月29日
趙秉鈞:1912年8月2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趙秉鈞:1912年9月25日
段祺瑞:1913年5月1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朱啟鈐:1913年7月17日交通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13年7月19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熊希齡:1913年7月31日
孫寶琦:1914年2月1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徐世昌:1914年5月1日國務卿
陸徵祥:1915年10月26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卿
陸徵祥:1915年12月21日國務卿
徐世昌:1916年3月22日國務卿
段祺瑞:1916年6月29日
伍廷芳:1917年5月2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江朝宗:1917年6月12日步兵統領代理國務總理
李經羲:1917年6月24日
段祺瑞:1917年7月14日
汪大燮:1917年11月2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王士珍:1917年11月30日
錢能訓:1918年2月2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18年3月23日
錢能訓:1918年10月10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錢能訓:1918年12月20日
龔心湛:1919年6月13日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靳雲鵬:1919年9月24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靳雲鵬:1919年11月5日5月14日請辭,7月2日奉準免職
薩鎮冰:1920年5月4日海軍總長代理總理
靳雲鵬:1920年8月9日
靳雲鵬:1921年5月10日
顏惠慶:1921年12月18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梁士詒:1921年12月24日1月25日請假出京,5月5日被免職
顏惠慶:1922年1月25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周自齊:1922年4月8日教育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2年6月11日7月31日請假出京,8月5日辭職
王寵惠:1922年7月31日司法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唐紹儀:1922年8月5日
王寵惠:1922年9月19日
汪大燮:1922年11月29日
王正廷:1922年12月11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張紹曾:1923年1月4日
高淩蔚:1923年6月14日攝政內閣總理
高淩蔚:1923年10月12日
孫寶琦:1924年1月10日
顧維鈞:1924年7月2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4年9月14日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黃郛:1924年10月30日攝政內閣總理,教育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臨時執政
許世英:1925年12月26日
賈德耀:1926年2月15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賈德耀:1926年3月4日
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內閣攝行臨時執政職,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顏惠慶:1926年5月13日
杜錫珪:1926年6月23日海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1926年10月5日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顧維鈞:1927年1月11日
胡惟德:1927年6月16日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
潘複:1927年6月20日
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民營企業、華資銀行大規模興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後的一段時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春天,國內工業增長迅速。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尤其是棉紡織業、麵粉業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奠定了近代中國乃至解放初的一段時期內國內產業的基本格局。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頒布的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八十多項,如《暫行工廠通則》、《公司條例》、《商人條例》、《礦業條例》等。這些法令和條例盡管大多仍停留在紙麵上,但畢竟意味著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合法地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民族資本工業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輕工業上,特別是紡織業和麵粉業上。
以紡織業為例,從1914年到1922年,新設紗廠49家,布廠5家,紗錠由1914年的54萬枚增加150萬枚,布機由2300台增加到6767台。麵粉業方麵,1914年到1921年,新設麵粉廠127家。繅絲廠則由1911年的260家增加到1917年的460家。除了輕工業以外,重工業也有一定發展,但數量不大,規模較小。新開辦的民營煤礦有13個,鐵廠有2家。上海一地的民族資本機器工廠,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284家。從洋務運動到1911年,中國資本總額為1.3億元,而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到1918年,新增資本就達到了1.3至1.4億元。1912-1928年,新設銀行多達313家,1920年實存銀行103家,實收資本總額8808萬元,1925年實存158家,實收資本總額達到萬元。從1913年到1920年間,民營工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高達11.90%,這個數字遠遠高於國營工業資本(3.44%)和外國工業資本(4.82%)的增長速度。一直到2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勢頭持續不衰。
不過這一時期的官僚資本主要是接辦清廷創辦的企業,自己設立的很少。軍事工業主要是從清廷手中接收過來的十幾個機器局,但這些工廠多半處於半停頓狀態,沒有什麽大發展;民用企業也是如此。由於軍閥連年混戰,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靠借債度日,就當時官僚資本經營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29家民用企業,總設立資本也隻3200萬元,大多經營不良,最後多半歸於商辦或停辦。由於連年的內戰,北洋政府時期的軍費開支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數目,北洋政府存在的16年間,全國軍費開支24億,相當於1860至1937年工業建設積累的2.5倍,這還不包括戰爭造成的其他經濟損失。至北伐戰爭後期,軍費支出約達三億八千萬元,而政府的全部收入不過四億五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