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方麵,北洋政府時期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極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文化大師都湧現於這個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存在著大量的獨立媒體,據統計,辛亥革命之後到袁世凱稱帝前,民間辦的報紙有500多份。據葉再生先生所著《中國近現代出版史》統計,1920年全國報刊雜誌有一千多種,甚至“每隔兩三天就有一種新刊物問世“。當時,創辦一新報刊相當容易,幾個大學教授湊在一起,拿出月薪的很小部分就可以創辦一個刊物。研究五四運動史的名家周策縱先生的估計和葉再生先生相同:“''五四''時期,即1917到1921年間,全國新出的報刊有1000種以上。“1927年日報增至628種,發行量更是突飛猛進。僅以《申報》為例,1912年發行量約7000份,1928年達14萬份。
在教育方麵,早在1905年,袁世凱就聯名湖廣總督張之洞請求清廷廢除科舉,推廣新式教育。據學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統計,袁世凱當政的直隸省(今河北省)共辦有專門學堂12所,實業學堂20所,優級師範學堂3所,初級師範學堂90所,師範傳習所5處,中學堂30所,小學堂7391所,女子學堂121所,蒙養院2所,總計8723所。為解決對新式軍官迫切需求,在籌建和擴編北洋新軍期間,他從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兩)作為獎學金,來資助由北洋所創辦新式軍事學堂中學生。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
北洋政府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建設,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的國歌、國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另外,袁世凱曾頒布一係列尊崇倫常、尊崇孔聖文,設立的春節影響至今。北洋政府時期的民主氛圍為思想自由提供保障,極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在新文化運動中,各類思潮和主義在中國大地風行,文化理念呈現多元化。在民主和科學兩麵旗幟之下,各種思潮自由傳播,各種學說百家爭鳴,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的個性解放和科學文化事業的進步。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文化大師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梁實秋、辜鴻銘、傅斯年、魯迅都湧現於這個時期,當代中國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是在北洋政府時期奠基的。而且其成就當代中國人至今都無法超越。
陸軍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軍鎮、協、標、營為師、旅、團、營,並大肆擴軍,增編12個師、16個混成旅。
1913年,袁世凱為鎮壓“二次革命“,派4個師、3個旅及武衛軍(張勳部)對南方革命黨人發動進攻,擊敗討袁軍,將原駐直、魯、皖的北洋軍勢力發展到除滇、黔、桂及邊遠地區以外的長江以南各省(見討袁戰爭)。
1912-1914年,北洋軍先後在豫、鄂、皖、陝、甘等省鎮壓了白朗農民起義軍(見白朗起義)。
1914年,袁任命參謀本部次長陳宦為四川軍務會辦,並令其率北洋軍3個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
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共計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含部分步、騎兵旅)、33個混成團(含部分獨立步、騎兵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北洋嫡係部隊。
隨著北洋軍實力急劇膨脹,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稱帝,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高級將領在昆明發起護國戰爭。前往滇、川、湘、桂鎮壓護國軍的北洋軍被擊敗,袁被迫取消帝製。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以奉係軍閥、直係軍閥、皖係軍閥三大派係為首的軍閥勢力,開始了軍閥混戰時代,直到北伐戰爭結束後才完成形式統一。
海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海軍受命前往漢口鎮壓革命,但海軍官兵大都同情革命,準備發動起義,海軍提督薩鎮冰默認了起義行為,11月晚11時薩鎮冰發出“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的信號,黯然離開艦隊,11月15日海軍九江易幟,宣告了晚清海軍滅亡,在晚清時期海軍的基礎上誕生了中華民國海軍。
空軍
東北空軍,是奉係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傾注心血、苦心營建的航空作戰力量。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近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東北空軍的飛機全為購買和列強贈送,或是戰場繳獲的,產地主要為法國和捷克兩國。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還有200架左右,其中戰鬥機150架。
外交
在外交上,由於當時中國仍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加上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因此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時刻都在轉變,從袁世凱的“聯合英美對抗日、俄“,到一戰時的“親日聯美“,再到巴黎和會的“聯美製日“,北洋時期的外交政策無一不顯得舉步維艱。不過此時的中國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北洋政府先後挫敗了企圖使西藏分裂的“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二十一條“也未被此後的曆屆政府承認。
一戰後,北洋政府以戰勝國的名義先後收迴了德國在漢口、天津租界和奧匈帝國在天津租界,開創了近代主動收迴租界的先河。1922年,北洋政府正式收迴青島和膠州灣。十月革命爆發後,北洋政府趁俄內亂之際,果斷決定隨國際出兵俄國,並廢除《中俄蒙協約》趁機收迴了俄國在天津、漢口租界,同時短暫控製外蒙古。1925年,英國巡捕開槍打死示威學生,釀成五卅慘案,北洋政府以保護英國僑民的名義接管廈門英租界,至1930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完成交接手續。1927年,北洋政府開始與比利時談判,至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簽約,1931年3月,中國正式收迴天津比利時租界。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製“。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凱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後,與南方革命軍有約,隻要推翻清帝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履行承諾,逼宣統退位。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複辟稱帝被推翻。他曾擔任過滿清王朝的軍機大臣、駐朝鮮的代理總督。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為地方豪強。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撚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係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複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
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讚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就任首任大總統,但於1916年悍然複辟,稱洪憲皇帝,激起全國人民的討伐之聲,南方革命軍人在原雲南都督蔡鍔的領導下,組成護國軍北上討袁。
在教育方麵,早在1905年,袁世凱就聯名湖廣總督張之洞請求清廷廢除科舉,推廣新式教育。據學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統計,袁世凱當政的直隸省(今河北省)共辦有專門學堂12所,實業學堂20所,優級師範學堂3所,初級師範學堂90所,師範傳習所5處,中學堂30所,小學堂7391所,女子學堂121所,蒙養院2所,總計8723所。為解決對新式軍官迫切需求,在籌建和擴編北洋新軍期間,他從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兩)作為獎學金,來資助由北洋所創辦新式軍事學堂中學生。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明確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1927年公布的《大學教員資格條例》規定,大學教員的月薪,教授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
北洋政府注重中國傳統文化建設,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的國歌、國徽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另外,袁世凱曾頒布一係列尊崇倫常、尊崇孔聖文,設立的春節影響至今。北洋政府時期的民主氛圍為思想自由提供保障,極大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在新文化運動中,各類思潮和主義在中國大地風行,文化理念呈現多元化。在民主和科學兩麵旗幟之下,各種思潮自由傳播,各種學說百家爭鳴,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的個性解放和科學文化事業的進步。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文化大師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梁實秋、辜鴻銘、傅斯年、魯迅都湧現於這個時期,當代中國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是在北洋政府時期奠基的。而且其成就當代中國人至今都無法超越。
陸軍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軍鎮、協、標、營為師、旅、團、營,並大肆擴軍,增編12個師、16個混成旅。
1913年,袁世凱為鎮壓“二次革命“,派4個師、3個旅及武衛軍(張勳部)對南方革命黨人發動進攻,擊敗討袁軍,將原駐直、魯、皖的北洋軍勢力發展到除滇、黔、桂及邊遠地區以外的長江以南各省(見討袁戰爭)。
1912-1914年,北洋軍先後在豫、鄂、皖、陝、甘等省鎮壓了白朗農民起義軍(見白朗起義)。
1914年,袁任命參謀本部次長陳宦為四川軍務會辦,並令其率北洋軍3個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權力,極力擴大北洋軍。
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共計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含部分步、騎兵旅)、33個混成團(含部分獨立步、騎兵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北洋嫡係部隊。
隨著北洋軍實力急劇膨脹,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稱帝,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高級將領在昆明發起護國戰爭。前往滇、川、湘、桂鎮壓護國軍的北洋軍被擊敗,袁被迫取消帝製。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以奉係軍閥、直係軍閥、皖係軍閥三大派係為首的軍閥勢力,開始了軍閥混戰時代,直到北伐戰爭結束後才完成形式統一。
海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海軍受命前往漢口鎮壓革命,但海軍官兵大都同情革命,準備發動起義,海軍提督薩鎮冰默認了起義行為,11月晚11時薩鎮冰發出“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各艦艇好自為之“的信號,黯然離開艦隊,11月15日海軍九江易幟,宣告了晚清海軍滅亡,在晚清時期海軍的基礎上誕生了中華民國海軍。
空軍
東北空軍,是奉係軍閥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傾注心血、苦心營建的航空作戰力量。全盛時期(即張作霖統治時期)裝備飛機近300架,共5個航空兵隊。東北空軍的飛機全為購買和列強贈送,或是戰場繳獲的,產地主要為法國和捷克兩國。東北易幟前,東北空軍還有200架左右,其中戰鬥機150架。
外交
在外交上,由於當時中國仍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加上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因此北洋政府的外交政策時刻都在轉變,從袁世凱的“聯合英美對抗日、俄“,到一戰時的“親日聯美“,再到巴黎和會的“聯美製日“,北洋時期的外交政策無一不顯得舉步維艱。不過此時的中國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北洋政府先後挫敗了企圖使西藏分裂的“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二十一條“也未被此後的曆屆政府承認。
一戰後,北洋政府以戰勝國的名義先後收迴了德國在漢口、天津租界和奧匈帝國在天津租界,開創了近代主動收迴租界的先河。1922年,北洋政府正式收迴青島和膠州灣。十月革命爆發後,北洋政府趁俄內亂之際,果斷決定隨國際出兵俄國,並廢除《中俄蒙協約》趁機收迴了俄國在天津、漢口租界,同時短暫控製外蒙古。1925年,英國巡捕開槍打死示威學生,釀成五卅慘案,北洋政府以保護英國僑民的名義接管廈門英租界,至1930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完成交接手續。1927年,北洋政府開始與比利時談判,至192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簽約,1931年3月,中國正式收迴天津比利時租界。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製“。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凱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後,與南方革命軍有約,隻要推翻清帝奉袁世凱為大總統,袁世凱履行承諾,逼宣統退位。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複辟稱帝被推翻。他曾擔任過滿清王朝的軍機大臣、駐朝鮮的代理總督。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為地方豪強。叔祖袁甲三以督辦安徽團練鎮壓撚軍起家,累官至漕運總督。父袁保中係地方豪紳。叔父袁保慶曾在甲三軍中帶兵,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保慶死後,複隨甲三子、戶部侍郎袁保恆至北京就讀。
1876年(光緒二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計棄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凱至山東登州,投靠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吳長慶為淮軍統領,統率慶軍六營駐防登州,督辦山東防務。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讚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就任首任大總統,但於1916年悍然複辟,稱洪憲皇帝,激起全國人民的討伐之聲,南方革命軍人在原雲南都督蔡鍔的領導下,組成護國軍北上討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