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疊外交
日本
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裏了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布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開明的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同年,日本政府則頒布《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迴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迴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迴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自行減少。
俄國
《尼布楚條約》簽訂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來華學習中尼布楚條約國文化。俄國人主要想學喇嘛教經典,因為在沙俄新拓展的東方領土上,很多民眾都信奉喇嘛教。另外,俄國人來華,還想學習滿漢文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國。
對於俄國的要求,清政府欣然同意,並將這些留學生安置在國子監中,派專人教他們。由於這種方式學期不長,缺乏製度保障,因此俄國一直希望能夠定期派人來中國學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圖理琛等人,前往俄國轄境撫綏土爾扈特部。作為交換,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紮依斯基為首的教士團迴訪北京。
歐洲
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domingofernándeznavarrete)返迴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法國漢學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占據著所有的城市。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托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說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
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國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盡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
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全球通史》裏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康熙還派間諜出訪蒙古、中亞,收集各國情報,迴國呈報,書中甚至很清楚記錄了大北方戰爭和查理十二的事跡。
海禁、弛禁
有說法是,為了打擊鄭氏台灣,康熙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裏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製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台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海禁,並以廣東先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康熙意識到開海勢在必行:“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各省具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征其稅,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裏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裏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並於第二年,“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台山”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麵,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製。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麵,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係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1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2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3康熙曾有過幾迴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誌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1玄燁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曆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曆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2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黃宗羲:1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2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裏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白晉:1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2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於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於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於吝。
洪大容:1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於今稱其聖也。2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傑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麽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準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準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曾國藩:1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2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曆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禦、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啟超:1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向慕尤眾。2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采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麽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曆、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采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1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恆,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聖祖誠可謂大過人者。2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蕭一山: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啟功: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複台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的遼闊,製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鼇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姚念慈:總體來說,玄燁是一位富有憂患意識,具有理性和克製力的統治者,他的內心情感和衝動大多情況下會服從於理性。……玄燁或許是忍人,但絕不是暴君。玄燁勤政,這是公認的。玄燁也比較精明,對於社會隱患,多能防微杜漸。他雖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對於南方反清勢力卻毫不放鬆;他雖然時時保護滿族的特權,卻又很在意贏得廣大漢人的擁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財政過分集中於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帶來許多弊端,官員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說,康熙四十六年之後,玄燁變得日益孤獨,理性逐漸削弱,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問題和準部之役都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把玄燁視為曆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為製造的產物。事實並非如此。玄燁非但不如唐太宗豁達,也不如他父親順治皇帝福臨率真。更關鍵是,玄燁結束了鼇拜等四大臣輔政之後,其政治取向卻與四輔臣一樣,都在於中止順治皇帝的漢化之道。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唿康熙帝為“上國聖人”。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曆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麵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說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並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曆了一個從昏君到聖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麵,如有使臣說康熙“隻知清書,不解文字”,“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後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製,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乾隆以後,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傑也”,“大抵康熙,天下之聖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傑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餘蔭”。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傑之主也”。
日本
清朝統一台灣後,康熙由鄭氏那裏了解到對日貿易的眾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布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開明的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同年,日本政府則頒布《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迴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迴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迴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為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為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布《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為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自行減少。
俄國
《尼布楚條約》簽訂不久,沙俄就向清政府提出派人來華學習中尼布楚條約國文化。俄國人主要想學喇嘛教經典,因為在沙俄新拓展的東方領土上,很多民眾都信奉喇嘛教。另外,俄國人來華,還想學習滿漢文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國。
對於俄國的要求,清政府欣然同意,並將這些留學生安置在國子監中,派專人教他們。由於這種方式學期不長,缺乏製度保障,因此俄國一直希望能夠定期派人來中國學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派圖理琛等人,前往俄國轄境撫綏土爾扈特部。作為交換,彼得大帝提出派遣以修士大司祭列紮依斯基為首的教士團迴訪北京。
歐洲
康熙曾經委派傳教士閔明我(domingofernándeznavarrete)返迴歐洲招募人才,希望增進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法國漢學家杜赫德指出,在清朝康熙年間,原本閉關鎖國的中國逐漸向外界開放,並維持著國內、近鄰貿易以及歐洲貿易。甚至說“全歐洲的貿易量都無法跟巨大的中國貿易量相比”。並且形容中國的各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王國,他們都拿各自的特產來進行貿易,而且有了聯盟保護的趨勢,這種趨勢占據著所有的城市。以致於大臣們都在商業領域有自己的股份,其中有許多官員都把自己的資金委托信譽好的商人代理,以圖自己的資產能在貿易往來中穩健增值。並總結說除了那最貧苦的家庭,(中國人)都能通過各自的商業活動能輕鬆過上小康生活。
同時記載了清朝市集的繁華程度和中外商家的貿易情況,稱“中國商人都會在做買賣時表現的看上去很真誠,特別是同外國人做生意時;他們總是盡可能的抬高商品價格,而且他們在行銷自己的商品時通常沒有任何顧慮。”
清朝跟日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馬尼拉以及歐洲也有貿易來往。甚至中國還做轉手生意,把從歐洲進口的布匹出口轉銷日本。
《全球通史》裏亦指出,康熙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膨脹且發展快速,大量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和漆器經廣州口岸運往歐洲銷售。
康熙還派間諜出訪蒙古、中亞,收集各國情報,迴國呈報,書中甚至很清楚記錄了大北方戰爭和查理十二的事跡。
海禁、弛禁
有說法是,為了打擊鄭氏台灣,康熙初年實行了遷界禁海政策,規定沿海30裏的居民內遷,片板不準下水。先是在福建沿海實行,後又推廣到廣東和浙江沿海。清政府劃定一個瀕海範圍,設立界碑,乃至修建界牆,強製處在這個範圍內的沿海居民遷移,有敢不遷移的,殺無赦,有敢越界的,也殺無赦。
康熙七年(1668年),在鄭氏已退居台灣的情況下,清廷開始弛海禁,並以廣東先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康熙意識到開海勢在必行:“開海貿易,謂於閩、粵邊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財貨流通,各省具有裨益。且出海貿易,非貧民所能,富商大賈,懋遷有無,薄征其稅,不致累民,可充閩粵兵餉,以免腹裏省分轉輸協濟之勞。腹裏省分錢糧有餘,小民又獲安養,故令開海貿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停止海禁:“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相同一體,令出洋貿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開海貿易。”並於第二年,“在於粵東之澳門,福建之漳州,浙江之寧波府,江南之雲台山”分別設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江海關,管理對外貿易。
康熙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台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麵,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鼇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製。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麵,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稱之為“千古一帝”。但是也有學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謂的“盛世聖君”形象係後人建構與美化,其實他本人及其統治時期存在許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清史稿》: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於戲,何其盛歟!
《嘯亭雜錄》: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1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2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3康熙曾有過幾迴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誌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
《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1玄燁是中華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曆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曆史學家(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2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斷,對於統治和文化做出了許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與品格則成為理解導致清朝秩序鞏固的眾多因素的入口點。”
黃宗羲:1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2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裏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
白晉:1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應列為第一等的英主。2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金昌業:以康熙之儉約,守汗寬簡之規模,抑商貿以勸農,節財用以愛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至若治尚儒術,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則雖比於魏孝文、金主雍無愧矣。第其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才多,故好自用;量狹,故喜自矜。……又聞通官之言:(康熙)惡聞諫諍,峭直之臣不容於朝,此豈君天下之量也?……儉德雖可尚,過儉而近於吝。
洪大容:1六十年天下之奉,宮室之儉如此,宜其威服海內,恩浹華夷,至於今稱其聖也。2臣見暢春園而知康熙真近古英傑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萊布尼茨:現世皇帝康熙就是這麽一個空前偉大的君主。他對歐洲人頗懷好感,但起初還是不敢違反輔政臣僚的意願,以國家法規形式公開允準基督教在中國自由傳播。直到他親政之後,方才辦到這點。事實證明,正是康熙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歐洲的技藝和科學更換地輸入中國。僅此而言,我認為康熙帝一個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遠見卓識。我之所以視他為英明的偉人,因為他把歐洲的東西與中國的東西結合起來了。
伏爾泰:北京的耶穌會教士,由於精通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歡心,以致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馳名遐邇的君主,準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並公開講授基督教義。
曾國藩:1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2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曆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禦、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啟超:1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向慕尤眾。2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采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麽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曆、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采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蔡東藩:1自古藩鎮,鮮有不生變者。撤亦反,不撤亦反;與其遲撤而養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較易。清聖祖力主撤藩,正英斷有為之主。洎乎倉卒告警,舉朝震動,聖祖獨從容遣將,鎮定如恆,且不允索額圖之請,自損主威,聖祖誠可謂大過人者。2康熙帝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親征,卒平朔漠,撻伐之功,未始不盛。
蕭一山:聖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觀。以其有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謹事惜時,深耕易耨,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末葉雖稍流縱弛之弊,然大亂之後,亟需休養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徑也。
啟功: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說。據我看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時代最強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康熙收複台灣,平定噶爾丹、力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絕後的遼闊,製定了開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大度而主動地拜謁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遺老的對立情緒,穩定了人心;推行寬鬆的文化政策,優待人才,並注重選拔人才,促進了清代的文化建設和學術發展。
田淼:康熙作為一代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政務之餘,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知識,為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數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不能不說是非常可貴的。
柏楊:玄燁大帝,這個中國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輕氣壯,有劉邦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陽:與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個人修養和道德言行也是無可挑剔。論述缺點時,謂其晚年因傳位而至吏治漸壞。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鼇拜、平三藩,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以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獎勵墾荒,致力治河;爭取漢族士大夫官僚,勵精圖治;他又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入侵,平定噶爾丹,奠定了清朝統治的基業。不過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諸皇子爭位,舉朝不寧。
姚念慈:總體來說,玄燁是一位富有憂患意識,具有理性和克製力的統治者,他的內心情感和衝動大多情況下會服從於理性。……玄燁或許是忍人,但絕不是暴君。玄燁勤政,這是公認的。玄燁也比較精明,對於社會隱患,多能防微杜漸。他雖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對於南方反清勢力卻毫不放鬆;他雖然時時保護滿族的特權,卻又很在意贏得廣大漢人的擁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並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財政過分集中於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帶來許多弊端,官員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說,康熙四十六年之後,玄燁變得日益孤獨,理性逐漸削弱,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問題和準部之役都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把玄燁視為曆史上最偉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為製造的產物。事實並非如此。玄燁非但不如唐太宗豁達,也不如他父親順治皇帝福臨率真。更關鍵是,玄燁結束了鼇拜等四大臣輔政之後,其政治取向卻與四輔臣一樣,都在於中止順治皇帝的漢化之道。
日本人對康熙帝極為尊重和推崇,翻譯了《聖諭十六條》,並且稱唿康熙帝為“上國聖人”。二戰時期日本人研究異族征服中國的曆史,對康熙更加欽佩,認為:“清朝三百年的政績,也是靠它擁有像康熙帝那樣以衛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範帝王的地位,成為鞠躬盡瘁的賢能天子,才爭取到那樣難治民族(指漢族)的全麵信任和擁護。在這點上說他獲得了更光輝燦爛的成就,也非過言。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謂‘統治者的恩德’。”並把康熙作為自己未來統治中國的榜樣。
朝鮮人對康熙帝的評價經曆了一個從昏君到聖君的變化過程,康熙親政時正值朝鮮肅宗年間,朝鮮雖為清朝屬國,思明反清情緒卻很濃厚,對康熙的評價也很負麵,如有使臣說康熙“隻知清書,不解文字”,“驕淫日甚,以遊戲為事”,“荒淫遊畋,不親政事”,等等。但到康熙後期,評價開始轉變,稱康熙“節儉惜財,取民有製,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無愁怨”。乾隆以後,朝鮮君臣對康熙的評價變得非常高,他們認為“康熙,千古英傑也”,“大抵康熙,天下之聖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傑之主,政令施措動合事宜,至今維持,皆其餘蔭”。清末的朝鮮國王李熙(高宗)也認為:“康熙,英傑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