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朝第三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出生於沈陽故宮永福宮。自號臆庵道人。年號順治。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懲治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為了恢複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十年(1653年)采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墾荒。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麵對全國出現的抗清高潮,順治帝采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麵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麵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進占雲南省城。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去世,終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時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逝世,皇太極在生前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福臨的異母長兄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位,多方利益權衡之下,最終多爾袞扶立福臨繼位。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清廷由多爾袞控製。
1644年正月改元順治。九月,清廷自盛京遷都北京。九月十九日(10月19日),順治皇帝抵達北京。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順治帝即皇帝位於武英殿,告祭太廟社稷,成為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日(1650年12月31日)在關外出獵的攝政王多爾袞逝世。順治八年正月庚申日(1651年2月1日),順治帝開始親政,年十四歲。同年八月大婚。
順治十八年正月丁巳(1661年2月5日),順治帝在養心殿逝世,年二十四歲。著有《資政要覽》。
順治帝有八子、六女,但並未立儲。逝世後,遺詔第三子玄燁繼承皇位,即康熙帝。
六歲即位
福臨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鬥爭中被擁上帝位的。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於未預定儲嗣,所以在這一突發事件後,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爭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精明的多爾袞隨機應變,提出動議,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結果獲得通過。福臨於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篤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順治。這位年僅六歲的童子皇帝,雖然尚不諳世事,但在滿州人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卻有一種好勝的性格和天然的優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極出獵葉赫一帶,攜他前往,當行獵於噶哈嶺時,福臨曾“射中一麅”,那時他年僅五歲。在舉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宮乘輦前往篤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輦陪坐,他拒絕說“此非汝所宜乘”,顯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嚴。隨著年齡的增長,福臨愈益感到現狀對他的這種尊嚴實際上受到很大的挑戰和侵害。
當時真正掌握帝國實權的是他的叔叔多爾袞。多爾袞“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蓋造府第亦與宮闕無異”,“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實際上造成了“關內關外鹹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麵。
乾綱獨斷
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順治八年正月初六(1651年1月26日)福臨將多爾袞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以謀亂罪“幽禁”,十二日後禦太和殿宣布親政。此年他雖僅十四歲,但“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二月二十一日,福臨頒諭追論多爾袞罪狀昭示中外,“罷追封、撤廟享、停其恩赦”。
多爾袞雖遭身後之罰,但其勢力仍在。消除其影響,收迴被分散削弱的皇權,確實很費周折。福臨親政之初,為處理紛繁的日常政務,曾下令“複用諸王”於部院。其中被多爾袞嚴重打擊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握有重權。但這時福臨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翦除多爾袞的親信餘黨上。閏二月他下令處死諂附多爾袞而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八月殺掉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十月令阿濟格自盡,這一係列的措施沉重打擊並消除了多爾袞派的勢力。在根本上穩定了政局之後,順治九年正月,福臨諭內三院說:“以後一應奏章悉進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三月又下令:“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從而大權集於一身,他當上名副其實的滿清皇帝。
福臨是個刻苦學習,勵精圖治的帝王。他曾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書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讀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這是實情。他曾在座右自書:“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勵。他博聞強記,耽爰詩賦戲曲,每於絕妙辭章,讚賞不已。但他並未忘記君主的身份,對經書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尤善於思索,學以致用。大量的漢文典籍對他影響極深。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檢發生極大興趣。從這幾位人物的思想活動中,悟得了治國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國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為。
思想統治
福臨親政之時社會很不安寧,內地反滿鬥爭連綿不斷。福臨親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遇伏衡陽身死,當時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而民族矛盾尤為激烈。因而福臨感到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是收買,安撫漢人,鎮壓反抗。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強思想統治。福臨膺服孔子,他號召臣民尊孔讀經,提倡忠孝節義。他親政後的第二個月,即遣官赴孔子故鄉闕裏祀孔子。九年九月他親率諸王大臣等到太學隆重釋奠孔子,親行兩跪六叩禮。他諭學官、諸生說:“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服膺,用資治理。爾師生其勉之。”福臨還命內院諸臣翻譯五經,他讚美說:“天德王道備載於書,真萬世不易之理也。”他認為“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廣宣,鼓動人心莫先於觀摩之有象”。於是,他主持編修《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順治大訓》、《範行恆言》、《人臣儆心錄》等,均親自撰寫序言。
十二年(1655)春,他諭禮部說:“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經術為本。”“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爾部即傳諭直省學臣訓督士子,凡六經諸史有關於道德經濟者,必務研求通貫,明體達用。”號召全國讀經。他以“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特命大學士馮銓為總裁官編《孝經衍義》。他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學士巴哈納、劉正宗等為總裁官編《通鑒全書》。他大力提倡忠孝節義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順治九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神化了關羽的忠義。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節烈”之人,並注重實行滿漢一致。九年(1652)十一月他諭“命諸王宗室內有孝友義順及守節貞烈者,宗人府核實具奏,禮部照例旌表”。
從此開始在八旗中旌表忠孝節烈。十年四月決定滿洲部院各官與漢人官員一樣實行“離任丁憂”製。他視盡忠盡節為人生最高的道德準則,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時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難”者,讚揚其“幽忠難泯,大節可風”,下令禮部“詳訪確察死節職名並實跡具奏”,“給諡賜祭”。他還特為“身殉社稷”的崇禎帝朱由檢立碑,讚揚他“勵精圖治”,追諡為“莊烈湣皇帝”。對“從君殉節”的明司禮監太監王承恩,更是讚揚備至,稱道他“目擊艱危,從容就義”,“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為立碑致祭賜諡為“忠”,以“使盡忠者以為勸,不忠者以為戒”。通過全麵倡導忠義,樹立了滿清是傳統道德扞衛者的形象,對消除廣大漢人對滿清統治者心理上的隔閡,對緩和民族矛盾,特別對安定漢人地主的人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為加強皇權,他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禦史巡視各地,懲治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為了恢複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十年(1653年)采納範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順治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墾荒。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布天下。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麵對全國出現的抗清高潮,順治帝采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麵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麵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進占雲南省城。除地處東南沿海的鄭成功外,全國大規模的抗清武裝力量基本被平定。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去世,終年二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戌時生於盛京,其母為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即孝莊文皇後。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1643年9月21日),皇太極逝世,皇太極在生前並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福臨的異母長兄豪格和叔叔多爾袞爭位,多方利益權衡之下,最終多爾袞扶立福臨繼位。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承襲父位,時年六歲,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際清廷由多爾袞控製。
1644年正月改元順治。九月,清廷自盛京遷都北京。九月十九日(10月19日),順治皇帝抵達北京。十月初一(1644年10月30日)順治帝即皇帝位於武英殿,告祭太廟社稷,成為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日(1650年12月31日)在關外出獵的攝政王多爾袞逝世。順治八年正月庚申日(1651年2月1日),順治帝開始親政,年十四歲。同年八月大婚。
順治十八年正月丁巳(1661年2月5日),順治帝在養心殿逝世,年二十四歲。著有《資政要覽》。
順治帝有八子、六女,但並未立儲。逝世後,遺詔第三子玄燁繼承皇位,即康熙帝。
六歲即位
福臨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鬥爭中被擁上帝位的。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於未預定儲嗣,所以在這一突發事件後,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與其長子、肅親王豪格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爭奪者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精明的多爾袞隨機應變,提出動議,以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結果獲得通過。福臨於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篤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順治。這位年僅六歲的童子皇帝,雖然尚不諳世事,但在滿州人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卻有一種好勝的性格和天然的優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極出獵葉赫一帶,攜他前往,當行獵於噶哈嶺時,福臨曾“射中一麅”,那時他年僅五歲。在舉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宮乘輦前往篤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輦陪坐,他拒絕說“此非汝所宜乘”,顯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嚴。隨著年齡的增長,福臨愈益感到現狀對他的這種尊嚴實際上受到很大的挑戰和侵害。
當時真正掌握帝國實權的是他的叔叔多爾袞。多爾袞“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蓋造府第亦與宮闕無異”,“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實際上造成了“關內關外鹹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麵。
乾綱獨斷
順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病逝於喀喇城。順治八年正月初六(1651年1月26日)福臨將多爾袞同母兄英親王阿濟格以謀亂罪“幽禁”,十二日後禦太和殿宣布親政。此年他雖僅十四歲,但“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二月二十一日,福臨頒諭追論多爾袞罪狀昭示中外,“罷追封、撤廟享、停其恩赦”。
多爾袞雖遭身後之罰,但其勢力仍在。消除其影響,收迴被分散削弱的皇權,確實很費周折。福臨親政之初,為處理紛繁的日常政務,曾下令“複用諸王”於部院。其中被多爾袞嚴重打擊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握有重權。但這時福臨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翦除多爾袞的親信餘黨上。閏二月他下令處死諂附多爾袞而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八月殺掉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十月令阿濟格自盡,這一係列的措施沉重打擊並消除了多爾袞派的勢力。在根本上穩定了政局之後,順治九年正月,福臨諭內三院說:“以後一應奏章悉進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三月又下令:“罷諸王貝勒貝子管理部務。”從而大權集於一身,他當上名副其實的滿清皇帝。
福臨是個刻苦學習,勵精圖治的帝王。他曾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宴駕,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讀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書至晚,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計前後讀書讀了九年,曾經嘔血。”這是實情。他曾在座右自書:“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勵。他博聞強記,耽爰詩賦戲曲,每於絕妙辭章,讚賞不已。但他並未忘記君主的身份,對經書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尤善於思索,學以致用。大量的漢文典籍對他影響極深。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檢發生極大興趣。從這幾位人物的思想活動中,悟得了治國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國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為。
思想統治
福臨親政之時社會很不安寧,內地反滿鬥爭連綿不斷。福臨親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殺,敬謹親王尼堪遇伏衡陽身死,當時各種矛盾錯綜複雜,而民族矛盾尤為激烈。因而福臨感到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是收買,安撫漢人,鎮壓反抗。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強思想統治。福臨膺服孔子,他號召臣民尊孔讀經,提倡忠孝節義。他親政後的第二個月,即遣官赴孔子故鄉闕裏祀孔子。九年九月他親率諸王大臣等到太學隆重釋奠孔子,親行兩跪六叩禮。他諭學官、諸生說:“聖人之道如日中天,講究服膺,用資治理。爾師生其勉之。”福臨還命內院諸臣翻譯五經,他讚美說:“天德王道備載於書,真萬世不易之理也。”他認為“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廣宣,鼓動人心莫先於觀摩之有象”。於是,他主持編修《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順治大訓》、《範行恆言》、《人臣儆心錄》等,均親自撰寫序言。
十二年(1655)春,他諭禮部說:“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經術為本。”“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爾部即傳諭直省學臣訓督士子,凡六經諸史有關於道德經濟者,必務研求通貫,明體達用。”號召全國讀經。他以“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特命大學士馮銓為總裁官編《孝經衍義》。他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學士巴哈納、劉正宗等為總裁官編《通鑒全書》。他大力提倡忠孝節義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順治九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神化了關羽的忠義。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節烈”之人,並注重實行滿漢一致。九年(1652)十一月他諭“命諸王宗室內有孝友義順及守節貞烈者,宗人府核實具奏,禮部照例旌表”。
從此開始在八旗中旌表忠孝節烈。十年四月決定滿洲部院各官與漢人官員一樣實行“離任丁憂”製。他視盡忠盡節為人生最高的道德準則,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時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難”者,讚揚其“幽忠難泯,大節可風”,下令禮部“詳訪確察死節職名並實跡具奏”,“給諡賜祭”。他還特為“身殉社稷”的崇禎帝朱由檢立碑,讚揚他“勵精圖治”,追諡為“莊烈湣皇帝”。對“從君殉節”的明司禮監太監王承恩,更是讚揚備至,稱道他“目擊艱危,從容就義”,“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為立碑致祭賜諡為“忠”,以“使盡忠者以為勸,不忠者以為戒”。通過全麵倡導忠義,樹立了滿清是傳統道德扞衛者的形象,對消除廣大漢人對滿清統治者心理上的隔閡,對緩和民族矛盾,特別對安定漢人地主的人心,產生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