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陳靖姑


    陳靖姑是福建的一位民間女神,與海上保護神天後媽祖林默娘齊名。民間對其信仰從福州、閩江流域擴展到閩東、閩北、台灣並流傳海外,其廟宇遍布各地,曆千年而不衰,從民間傳說到小說、戲劇、評話、地方誌,形成了民間文化,今天仍有研究價值。


    陳靖姑不是神話人物,確有其人。《閩都別記》、《福州府誌》、《閩侯鄉土誌》等和古田、羅源、長樂、閩侯等縣誌都有記載。


    陳靖姑是閩侯藤山下渡人(現屬福州市倉山區)。出生於唐大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其父陳昌,母葛氏,陳昌偕妻弟葛如川,設館教書。陳靖姑自幼聰慧,信奉觀音大士,朝夕參拜,三歲能念觀世音經咒,七歲就讀家館,與古田劉杞蓮同學,親如兄妹,並由雙方父母議定婚約,陳靖姑十四歲時,為避婚事,入“閭山大法院”學道,由許真君傳授閭山正法,因不想出嫁,拒學護胎救產法。許真人叮囑其二十四歲不能動法器,因不遵師囑,脫胎祈雨而仙逝。


    陳靖姑由人變成神,由於她降妖滅怪,祈雨救災,護胎救產,保護婦幼,造福人民,才深受人民愛戴,信奉為神,這是一種信仰、文化。關於她的傳說至今仍被傳誦:


    傳說古田臨水洞內白蛇精,與長坑鬼勾結,將山洞變為華屋,蛇精變為美女,誘青年入洞加以殺害。適劉杞蓮會文迴家,路過此地,被騙入洞,逼婚不從,被綁到吊梁上。欲加害時,陳靖姑趕到,破洞救夫,在雙方家長要求下,念與杞蓮數載同窗,遂改變初衷,在古田與劉杞蓮成婚,後將臨水洞改為臨水宮。


    白蛇精逃往福州皇宮,變為陳金鳳皇後,真皇後被長坑鬼關在長坑山洞,白蛇精在宮內殘害三十六位宮娥,又迷惑閩王王延鈞,欲取陳靖姑之心以治病。靖姑將計就計,入宮除妖,將白蛇精斬為三段,分別埋在開元寺鐵佛古井內、井樓門七星井內與龍潭角龍潭中。並破長坑洞府,救迴陳皇後,救活三十六位宮娥。閩王感德,敕封慈濟臨水陳夫人,下令修建臨水宮。


    陳靖姑還用閭山正法破袁廣智茅山邪法,滅蝴蝶精,平定叛亂,避免屠城之禍,挽救將士百姓。閩王王璘甚為感德,複封陳靖姑為崇福臨水陳夫人。


    陳靖姑在除妖滅怪過程中,對頑固不化、殘害人民者,如白蛇精、蝴蝶精、長坑鬼則堅決消滅之,而對願意改邪歸正者,如丹霞石猴等,則收歸正果,協助除妖。


    陳靖姑二十四歲時,福州大旱,若不下雨,將顆粒無收。閩王令陳守元等道士設壇祈雨,因法力不夠,越祈越晴,閩王發怒,責令五日內再祈無雨,則用柴塔燒死諸道士。陳守元無法,隻好懇請陳靖姑祈雨。陳靖姑當時懷孕,脫胎祈雨,自身十分危險。為了兄長守元及諸道士,更是為了廣大災民,毅然答應施法祈雨致遭產厄。


    相傳陳靖姑死後英靈迴至閭山,深悔當年不學護胎救產之法,許真人於是又教其護胎救產之法,故成為民間兒童婦女之保護神。


    貽順哥燭蒂


    船工陳春生代父友德離家遠航,中途覆舟,誤傳死訊。福州市三保有個小商人馬貽順,以經營絲線店為生,吝嗇成性,中年未娶。他早慕春生妻林春香貌美,又聞知她善持家計,能寫會算。更加賞識,春香新寡。貽順乘她家中困難之時,暗中以高利貸謀娶。友德竟誤認貽順有恩於已,反逼春香改嫁馬家。婚夜,春香與貽順約三樁事,其中一事:如前夫生還,仍迴陳家,貽順不得刁難。否則,寧死不嫁。貽順深怕人財兩空,故予允諾。春生覆舟遇救,十年後迴到福州,路過絲線店,巧遇春香,得悉改嫁原由,深感春香孝道,願出重金讓貽順另娶,接迴春香。貽順不肯履約,控於海防分府王紹蘭。春生請求按原約判斷,貽順否認有約在先。春香堅持“前夫有情,後夫有義”,難以自決。王紹蘭深感難判,白恭人為夫出謀,讓春香假死,公堂上考驗陳春生與馬貽順,誰願領“屍”迴去者,領迴春香;不願領者,另賞紅包。陳春生重情,情願領“屍”;馬貽順貪財,願受紅包。最終春生夫妻重聚,馬貽順重財失妻,最後僅得一截燭蒂(蠟燭頭)。馬貽順的形象類似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形象。《貽順哥燭蒂》也被稱為中國的《吝嗇鬼》。


    金雞山


    福州晉安區有座山,叫“金雞山”。據記載開拓於秦代。有一段美妙的傳說是,上八洞大仙李鐵拐駕祥雲東行,欲同呂純賓等7位大仙過海。路經鄒魯之邦的福州東關城外的易俗裏時,隻見有一山冒出一股望氣,鐵拐子心覺有異,便墜下雲頭,登山跟蹤尋找,隻見山峰下麵突出一塊又長又大的岩石,形似“狀元帽”,俗稱“金雞洞”。


    他發現了山上有金雞(雉雞)成群在這塊岩石附近飛翔,“金雞三唱,天色黎明”。他情不自禁地拄著拐杖在山頂一塊狀若棋盤巨石上一跺,對周圍的山川景色讚不絕口。留連良久,才駕起祥雲飛向東海而去。到今,山上還留下李鐵拐的腳印及其拐杖拄地的痕跡。這個優美的故事,就是“金雞山”山名的起因啊!


    塔頭街


    福州東門塔頭街,原名“抖頭街”,這個街名記載了明朝戚家軍抗倭衛國的英雄事跡,直至清末民國初期,才改稱為“塔頭街”。


    相傳,明世宗嘉靖43年(1564年),倭寇不甘心寧德橫嶼之役的慘敗,又糾合新倭1萬多人來犯福州,愛國抗倭名將戚繼光奉令趕來剿倭。有一天淩晨,倭寇突然進犯福州城,敵我兩軍在東關城外遭遇,展開浴血大搏鬥。搏鬥中,戚軍中頭隊的舉旗戰士的頭被倭寇砍了一刀,抖來抖去血花四濺,而這個戰士依然一手高舉著戚家軍的大旗,向前衝鋒;一手揮刀逢倭就砍,連殺了好多個,敵軍望之膽戰心驚。戚家軍的戰士在旗手的鼓舞下,奮起追擊,殺得倭寇“屍橫滿城野,血染晉安河”。這次的勝利,為東郊卅六鄉村群眾爭得了多年安寧。當戰鬥結束時,那個掛頭衝鋒的舉旗戰士,其“身”倒在街前,這一帶故稱抖頭街,而其“頭”橫在另一條街,人謂橫頭街。


    傳說,這個舉旗的戰士,乃姓江,名叫依水,連江縣人氏,漁民出身,其父母討海為生,均遭倭寇殺害,家破人亡,逃生到福州城東門一家店鋪當夥計。當戚家軍進駐福州後,他毅然從軍,擔負舉旗重任。為了紀念他和戚家軍平倭功績,當地父老把他獻身的這條街,命名為“抖頭街”,今稱“塔頭街”。又在晉安河畔,建起一座廟宇“三神殿”,主神乃民族英雄、愛國抗倭名將戚繼光等,每逢春秋祭祀。


    福州春卷


    福州春卷,曆史悠久,當地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相傳宋朝年間,有一個書生名叫陳皓,年方十八,才貌出眾。他有一個非常聰明、賢惠、漂亮的妻子,叫阿玉。兩人你敬我愛,情投意合。


    陳皓有誌氣,有抱負,讀書專心致誌,常常日以繼夜,通宵達旦。賢惠的阿玉眼看著自己丈夫消瘦下去,心裏好不難受。為了照顧陳皓,她總是伴隨著他起五更,睡半夜,每餐給他送去香美可口的飯菜。但陳皓讀書實在太專心了,經常總是忘記了吃,阿玉隻好拿去熱了一次又一次。阿玉想:老這樣下去,丈夫的身體累垮了,怎麽好啊!她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阿玉用米磨成粉,製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為餡,然後用油一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好啊!既能當飯,又能當萊,既省時間,吃起來也方便。陳皓從心裏感激賢惠的妻子對自己的體貼關懷,從此他餐餐吃得香,吃得飽,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進京趕考,一路上除了帶去應試的用品外,攜帶的幹糧,就是妻子特地給他製作的這種食品。


    三場試畢,陳皓得中頭名狀元。紅榜一出,他高興得把自己帶來的幹糧送給考官先生品嚐。先生一吃,讚不絕口,便問陳皓是從哪家名師的飯鋪裏買的。陳皓笑著告訴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一聽,詩興大發,頓時寫詩作文,一時紛紛傳聞,並稱這幹糧為“春卷”。從此,福州春卷名聲大振,後來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


    關於祭灶的傳說


    傳說之一


    吉庇巷的由來:宋代,福州有個叫鄭性之的落魄書生。祭灶時他沒有可以祭供的東西,他就把人家砍掉的甘蔗尾撿迴去作為供品。祭灶時,他寫了一首詩:“一隻烏騅一條鞭,送你灶王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就道文章不值錢。”後來此人當了高官,曾經欺負他的人在他衣錦還鄉時,急忙躲避,三坊七巷中的“吉庇(急避)巷”由此得名。


    傳說之二


    “阿凡提”劈棺材:明代,住在朱紫坊的鄭堂被稱為“福州的阿凡提”,傳說在祭灶這天,曾被他戲弄的富人給他送了口棺材想讓他晦氣一下。沒想到鄭堂把棺材劈開,一塊塊地丟進火裏燒掉,邊燒邊唱:“鄭堂劈棺材,除死(意指一生)無大災。”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