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溪沿岸居聚著許多佘族村民,佘民的生活與風俗在這裏尤為濃厚。位於中遊的觀音亭寨,是霞浦、福鼎、福安及浙江省的平陽、泰順、蒼南等地佘族青年盤詩對歌的主要聚會場所。佘族每年有2個專門“對歌節”節目,分別在正月十五和封龍節(每年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每逢佳節,周邊地區的佘族姑娘和小夥子,都要刻意打扮一番,穿上豔麗的佘民節日盛裝,從四麵八方早早趕來,或盤詩、或對歌,並以歌定情,挑選各自的意中人。


    而半嶺觀音亭寨是全省唯一的佘族現存古建築。該亭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600多年。大門橫匾“觀音亭”和對聯,為已故霞籍書法家遊壽所書,對聯是“半嶺亭迎閩浙客,普陀佛佑福寧人。”殿中央安放一個八角亭,亭內立一觀音像,高1.2米。前豎一碑為“奉憲勒碑”,正文記述此乃福寧府通津之道,境界異常,梵宇潔淨。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及迦藍、達摩祖師等。亭外東南依山繞亭壘砌一座寨堡,全長148米、高5.4米,沿城垛至南端有一方形敵樓,東端沿通津石階路中建一仿宋代懸臂式條石幹砌圓形城門。門內高2米,門楣石刻楷書“觀音亭寨”,清時福寧府曾屢派士卒在此駐防。


    李知樂所在的家鄉就是福建省寧德府霞浦縣三沙鄉,他的村莊名字叫東漁村。這是一個人口不到兩百人的小漁村,更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小地方。如果要出海的話,不能直接出去,需要去其他地方轉出去。想要旱路離開的話,也不能直接出去,需要去附近的村莊草帽村擺渡出去。所以這裏不但很安全,而且很偏僻,幾乎不會被外人知道。也因為偏僻,也因為這裏不為外人知道,這導致這裏多次躲過了倭寇或者是海盜的襲擊。


    東漁村最大最高的建築不是這裏的大戶,而是一座媽祖廟。這的人都信仰媽祖娘娘,都認為這裏的太平是媽祖娘娘給的。幾乎所有的的老百姓都相信媽祖娘娘的傳說,孩子們也是一個個都是媽祖娘娘的義務宣傳員。李知樂到了東漁村不久之後,也耳熟能詳了不少關於媽祖娘娘的故事。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海神,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因救助海難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7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南唐清源軍莆田縣湄洲人(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島),媽祖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有點失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裏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默,父母又稱她為默娘。默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誌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誌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隻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兇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裏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唿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馳,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誌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曆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公元1023-1032年(天聖年間)擴建,日臻雄偉。1403年-1424年(明永樂年間),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禦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隻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複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媽祖祖廟分靈出去的。湄洲祖廟是湄洲媽祖廟的俗稱、尊稱,是全世界媽祖信眾心中的聖地。湄洲媽祖祖廟位於台灣海峽西中部湄洲,隸屬福建省莆田市。距莆田市區東南方40多公裏處,從文甲碼頭乘輪渡20分鍾便可到達;東距烏丘島(烏丘原本隸屬於福建莆田縣,現為台灣省金門縣代為管轄)二十海裏。湄洲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隻。


    除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外,泉州的天後宮,寧波慶安的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漳浦的烏石天後宮為中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道教封號:輔兜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立廟祭祀。後屢顯靈應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通靈神女”,廟宇遍海甸。媽祖信仰從產生至今,經曆了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麵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提到媽祖的顯聖,始於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徽宗)賜順濟廟額。”其後,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饑”,“以神助火焚強寇”(《湄洲嶼誌略·卷二·封號》)。


    從1156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起至清朝,曆代皇帝先後36次冊封,封號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樂年間),立廟京師,而至1648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後”。並列入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間對媽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裏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6]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複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隻。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後宮或媽祖廟分布。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曆史見證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