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後,這方水土的名稱曆經變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許慎所作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釋並未得到史學界的證實。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所謂“八閩”,是因為宋朝時稱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
閩東
閩東,指福建東部閩江中下遊及東北部山區的廣大區域,臨台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寧德。其中福州五區八縣和寧德的古田、屏南兩縣通行福州話,寧德的其他縣市多通行福安話。連江縣(馬祖列島)亦屬於閩東。
閩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大田通行閩南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通行閩贛方言,尤溪則通行閩東方言,而非閩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遊縣和荔城區、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
閩南
閩南,指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區域,臨台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經濟較為發達,故又有閩南金三角之稱。金門縣亦屬於閩南。
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河洛人,是大多數海外華人和台灣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語。
西部毗鄰閩西地方,與客家地區過渡,亦有客家話分布點,如:詔安縣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紅星等鄉鎮、雲霄縣、南靖縣、平和縣的部分地區,本地區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灣。
閩北
閩北,指福建北部的閩江上遊地區,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側、戴雲山脈西北側。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平地區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東靠寧德市、西對江西省上饒市和鷹潭市、南挨三明市、北臨浙江省麗水市。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通行閩北語。
閩西
閩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龍岩城區和漳平外,其餘各縣均為客住縣,偶有山客,即佘族,係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為移民台灣、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縣劉光第,永定縣吳伯雄等為代表。現在則是福建最西邊的地市龍岩市(包括新羅區,漳平市,永定縣,上杭縣,連城縣,武平縣,長汀縣)。永定土樓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州特產:壽山石、牛角梳、橄欖、福桔、龍眼、閩薑、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莆田特產: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馳名中外。
龍岩特產:連城地瓜幹、連城白鶩鴨、連城蘭花、龍岩花生、長汀豆腐幹、上杭蘿卜幹、武平豬膽幹、永定菜幹、河田雞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範誌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蘆柑、荔枝、天寶香蕉、龍眼、平和蜜柚、菠蘿等“七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幹貨、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繡、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藥酒、海產幹貨等。
南平特產:武夷岩茶(大紅袍)、竹筍、香菇、蓮子
寧德特產: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栗等暢銷海內外,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寧德市,別稱閩東,中國大黃魚之鄉,國家園林城市。素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裏畫廊”之美譽。位於福建省東北翼沿海、福建閩東地區,東臨東海,與台灣隔海相望,西鄰南平,南接省會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離“長三角”和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
土地麵積1.34萬平方公裏,直接相鄰的海域麵積4.46萬平方公裏,擁有世界級天然深水港三都澳。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沿海為小平原,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先秦時期為閩越族駐地。
晉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是區內最早建立的縣一級政區,隸屬晉安郡,後隸屬豐州。縣治在今霞浦縣洪山山麓,轄境包括今寧德地區的大部和政和、連江、羅源等縣地。
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原溫麻縣地設立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和連江縣,隸屬泉州。同年,長溪縣並入連江縣,隸屬閩州。
唐長安二年(702年)連江縣析出原長溪縣地,複設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隸屬閩州,後隸屬福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降為福寧縣,仍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升為福寧州,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轄福安、寧德2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隸屬福建閩浙總督府,轄福安、寧德、霞浦、壽寧4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建置,實行省、道、縣3級地方政製,區內古田、屏南、霞浦、福鼎、寧德、福安、壽寧7縣屬東路道。民國3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區內7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廢道,區內7縣屬省政府。民國22年福建劃分為4省2市,區內7縣同屬閩海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實行政督察區製,閩東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4年,閩東並入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閩東被劃為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閩東又被劃為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期間,閩東所轄境域幾經變動。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許慎所作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釋並未得到史學界的證實。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所謂“八閩”,是因為宋朝時稱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
閩東
閩東,指福建東部閩江中下遊及東北部山區的廣大區域,臨台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寧德。其中福州五區八縣和寧德的古田、屏南兩縣通行福州話,寧德的其他縣市多通行福安話。連江縣(馬祖列島)亦屬於閩東。
閩中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大田通行閩南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通行閩贛方言,尤溪則通行閩東方言,而非閩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遊縣和荔城區、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
閩南
閩南,指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區域,臨台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經濟較為發達,故又有閩南金三角之稱。金門縣亦屬於閩南。
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河洛人,是大多數海外華人和台灣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語。
西部毗鄰閩西地方,與客家地區過渡,亦有客家話分布點,如:詔安縣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紅星等鄉鎮、雲霄縣、南靖縣、平和縣的部分地區,本地區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灣。
閩北
閩北,指福建北部的閩江上遊地區,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側、戴雲山脈西北側。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平地區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東靠寧德市、西對江西省上饒市和鷹潭市、南挨三明市、北臨浙江省麗水市。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通行閩北語。
閩西
閩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龍岩城區和漳平外,其餘各縣均為客住縣,偶有山客,即佘族,係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為移民台灣、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縣劉光第,永定縣吳伯雄等為代表。現在則是福建最西邊的地市龍岩市(包括新羅區,漳平市,永定縣,上杭縣,連城縣,武平縣,長汀縣)。永定土樓為世界文化遺產。
福州特產:壽山石、牛角梳、橄欖、福桔、龍眼、閩薑、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莆田特產: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馳名中外。
龍岩特產:連城地瓜幹、連城白鶩鴨、連城蘭花、龍岩花生、長汀豆腐幹、上杭蘿卜幹、武平豬膽幹、永定菜幹、河田雞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範誌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蘆柑、荔枝、天寶香蕉、龍眼、平和蜜柚、菠蘿等“七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幹貨、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繡、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藥酒、海產幹貨等。
南平特產:武夷岩茶(大紅袍)、竹筍、香菇、蓮子
寧德特產: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栗等暢銷海內外,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寧德市,別稱閩東,中國大黃魚之鄉,國家園林城市。素有“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裏畫廊”之美譽。位於福建省東北翼沿海、福建閩東地區,東臨東海,與台灣隔海相望,西鄰南平,南接省會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離“長三角”和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
土地麵積1.34萬平方公裏,直接相鄰的海域麵積4.46萬平方公裏,擁有世界級天然深水港三都澳。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沿海為小平原,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先秦時期為閩越族駐地。
晉太康三年(282年)設溫麻縣,是區內最早建立的縣一級政區,隸屬晉安郡,後隸屬豐州。縣治在今霞浦縣洪山山麓,轄境包括今寧德地區的大部和政和、連江、羅源等縣地。
武德六年(623年),析閩縣原溫麻縣地設立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縣)和連江縣,隸屬泉州。同年,長溪縣並入連江縣,隸屬閩州。
唐長安二年(702年)連江縣析出原長溪縣地,複設長溪縣,治所在今霞浦,隸屬閩州,後隸屬福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降為福寧縣,仍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升為福寧州,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轄福安、寧德2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隸屬福建閩浙總督府,轄福安、寧德、霞浦、壽寧4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建置,實行省、道、縣3級地方政製,區內古田、屏南、霞浦、福鼎、寧德、福安、壽寧7縣屬東路道。民國3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區內7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廢道,區內7縣屬省政府。民國22年福建劃分為4省2市,區內7縣同屬閩海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實行政督察區製,閩東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4年,閩東並入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閩東被劃為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閩東又被劃為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期間,閩東所轄境域幾經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