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因母喪迴紹興,秋瑾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製了光複軍製,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迴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唿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3日,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遊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曆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遊奉詔入蜀,與範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裏。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遊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製。書成後,陸遊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遊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遊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陸遊出生於名門望族、江南藏書世家。陸遊的高祖陸軫是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官至尚書右丞,所著《春秋後傳》、《爾雅新義》等是陸氏家學的重要要典籍。陸遊的父親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後,因主張抗金受主和派排擠,遂居家不仕;陸遊的母親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亦出身名門。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詔入朝,由水路進京,於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遊。同年冬,金兵南下,並於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開封),北宋滅亡(靖康之恥),陸宰攜家眷逃迴老家山陰。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陸宰改奔東陽,家境才開始逐步安定下來,時陸遊年僅四歲。


    陸遊出生於兩宋之交,成長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陸遊自幼聰慧過人,先後師從毛德昭、韓有功、陸彥遠等人,十二歲即能為詩作文,因長輩有功,以恩蔭被授予登仕郎之職。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遊進京臨安(今杭州)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主考官陳子茂閱卷後取為第一,因秦檜的孫子秦塤位居陸遊名下,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陸遊參加禮部考試,秦檜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遊。從此陸遊被秦檜嫉恨,仕途不暢。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秦檜病逝,陸遊初入仕途,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不久,調入京師,任敕令所刪定官。陸遊進入朝中後,應詔上策,進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應隨意封加王爵”;高宗酷愛珍稀玩物,陸遊認為“虧損聖德”,建議皇帝嚴於律己。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陸遊以楊存中掌握禁軍過久,權威日盛,多有不便,進諫罷免楊存中,高宗采納,降楊存中為太傅、醴泉觀使,升陸遊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負責司法工作。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任命陸遊為樞密院編修官,賜進士出身。陸遊上疏,建議整飭吏治軍紀、固守江淮、徐圖中原。時孝宗在宮中取樂,並未重視,陸遊得知後告訴大臣張燾。張燾入宮質問,孝宗遂罷陸遊為鎮江府通判。


    隆興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張浚為都督,主持北伐。陸遊上書張浚,建議早定長遠之計,勿輕率出兵。張浚派大將李顯忠、邵宏淵領兵出擊,收複靈壁、虹縣,進據符離,因李邵不睦,宋軍大敗(符離之戰),偏安之論隨即甚囂塵上。張浚上疏領罪,被貶為江淮宣撫使。


    隆興二年(1164年)春,陸遊在鎮江任上結識張浚,獻策出師北伐,張浚讚揚為“誌在恢複”。四月,“隆興和議”將簽成,陸遊上書東西兩府,進言說:“江東之地,自吳國以來,莫不以建康為都城。臨安頻臨大海,運糧不便,且易受意外襲擊,皇上駐紮臨安,隻能作為權宜之計。合約簽訂之後,皇上應駐紮建康、臨安,金朝來使,或到臨安、或到建康,這樣以來,可以爭取時間建都立國,而不令金朝生疑。”時龍大淵、曾覿掌權,陸遊就對樞密使張燾說:“曾覿、龍大淵利用職權,廣結私黨,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後患無窮。”張燾聞言奏報朝廷,孝宗大怒,貶陸遊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陸遊調任隆興府通判。有人進言陸遊“結交諫官、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朝廷即罷免了陸遊的官職。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賦閑四年的陸遊,任為夔州通判,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陸遊攜家眷由山陰逆流而上,采擷沿路風土民情,作《入蜀記》。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撫川、陝,駐軍南鄭,召陸遊為幹辦公事,陸遊得書甚為欣喜,隻身前往南鄭,與張季長、閻蒼舒、範西叔、高子長等十餘人同在南鄭幕府任職。王炎委托陸遊草擬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陸遊作《平戎策》,提出“收複中原必須先取長安,取長安必須先取隴右;積蓄糧食、訓練士兵,有力量就進攻,沒力量就固守”。


    陸遊到王炎的軍幕後,常到駱穀口,仙人原,定軍山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並到大散關巡邏。時吳璘之子吳挺代父掌兵,驕傲放縱、多次因微小過失殺人,王炎不敢得罪。陸遊建議用吳玠之子吳拱代替吳挺掌管兵權。王炎認為“吳拱膽怯、缺少智謀,遇到敵人必敗”,陸遊反駁說:“吳挺遇敵,又怎能保證他不敗?如果吳挺立有戰功,更難駕馭。”至韓侂胄北伐時,吳挺之子吳曦叛敵,陸遊的話果然得到驗證。


    十月,朝廷否決北伐計劃的《平戎策》,調王炎迴京,幕府解散,出師北伐的計劃也毀於一旦,陸遊感到無比的憂傷。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陸遊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誌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隻有八個月,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乾道八年(1172年),陸遊被任為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官職清閑,陸遊騎驢入川,頗不得誌。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經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舉薦,陸遊又改調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陸遊又調迴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間,陸遊深入考察地方風土民情,並先後造訪翠圍院、白塔院、大明寺等當地名勝,愈發愛上了這塊天府之地,並萌發出“終焉於斯”的念頭。


    三月,參知政事鄭聞以資政殿大學士出任四川宣撫使,陸遊大膽上書,建議出師北伐,收複失地,未被采納。五月,陸遊主持州考,楊鑒奪得第一名,取得參加秋試的資格,陸遊寫詩以資鼓勵。八月,陸遊在蜀州閱兵,作《蜀州大閱》,抨擊南宋養兵不用、苟且偷安。十月,陸遊又被派到榮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範成大由桂林調至成都,任四川製置使,舉薦陸遊為錦城參議。範成大統帥蜀州,陸遊為參議官,二人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南宋主和勢力詆毀陸遊“不拘禮法”、“燕飲頹放”,範成大迫於壓力,將陸遊免職。陸遊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於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為迴應主和派攻擊他“頹放”、“狂放”,陸遊自號“放翁”,進行反擊。六月,陸遊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以“祠祿”維持家人生計。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範成大奉召還京,陸遊送至眉州,懇請範成大迴朝後勸皇帝“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國色芬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下任縱橫1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下任縱橫1並收藏國色芬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