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方言屬吳語區太湖片臨紹小片。
春秋戰國時,句踐建都於此,越人有其民族語言。秦漢以降,北方移民湧入,越人後裔接受中原文化,語言遂漸與華夏融為一體。故除《越絕書》尚載越人唿“鹽”為“餘”,唿“船”為“須慮”,《說苑·善說》中有用越音記下之《越人歌》外,隻地名、人名尚遺下古越語痕跡。
晉室東渡,建炎南遷,越地能文者曾為避土音而作“雅語”,至今仍保留整套全濁聲母與古四聲係統,方言中古音古字也遠比現今北方“官語”為多。
以縣治所在地城區音為主。唯南山北海,或與鄰縣接壤,對當地方言不無影響,因選柯橋、安昌、稽東、王壇四鎮作一比較,以示大概。
紹興方言在吳語區具有一定代表性,表現於:有整套全濁聲母,無舌尖後音;不分尖團;聲調保留古四聲,各分陰陽,降、升、徐、促,合乎音律;連讀無輕音;文白異讀,反映出方言語音之層次。凡此,形成紹興方言發音響亮、清晰,吐字質樸、沉實,連讀和諧、協律,聲、韻、調排列嚴整等特色。
紹興方言語法有諸多形態特點:人稱代詞之複數形式以改變主要元音區別;動詞常以清濁聲母表力度;“帶”、“咚”、“夯”附於動詞、介詞後麵可明位置遠近;形容詞後綴“拉拉”、“羅羅”、“兮兮”顯情態,加各類後綴(可多達三字)狀感受;雙音節摹聲詞鑲嵌聲母為“l”音,擴成四音節,形成雙聲疊韻;賓語常置謂語前;語氣詞特別豐富,能表達多種情緒及態度。此類簡樸實用,側重意合,富於形象,含蓄幽默,宜莊宜諧之語言組合,既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思維習慣相關,又與達到意在言外之語言藝術相一致。
紹興方言詞匯早有著述,清康熙間毛奇齡有《越語肯綮錄》,乾隆時茹三樵有《越言釋》,皆選部分詞匯,旁搜博引,論古證今,以顯紹興方言之古老與雅馴。光緒時範寅編《越諺》,記錄大量詞語,為達到“言之於口者悉達於筆,使淹雅者通今,簡陋者博古”之目的,用有大量僻字。本章輯錄詞匯有同物而異名者,有因古音而異讀者,有不明本義或效北音而誤唿者。凡古有其字,不敢遽舍,略注出處。不及形諸文字或語音演變,莫知其源者,據清王念孫“義存於聲,聲近義通,求之於聲則得,求之於文則惑”之說,以同音字代之,並加注音標。
烏幹菜:紹興幹菜除新昌製作的幹菜多采用高腳白菜之外,大多利用油冬兒菜和芥菜。新昌人和紹興人生產的幹菜很容易從它的名稱上就加以區別,新昌一般稱之為“菜幹”,而紹興人的都稱為“幹菜”。鑒別幹菜屬於哪種蔬菜為原料製作而成必須請教內行人,尤其內在質量在市場上很不統一,一般人很難分出高低檔次。很多人采用當場品嚐的辦法,口感較好,特別不能有咯嘴的泥沙,感到比較清爽為上,相對而言,商店規模較大,銷售較旺的地方質量相對比較有保障。
茴香豆:茴香豆是一種紹興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於魯迅小說中的描寫,使紹興的茴香豆身價百倍,成為外地旅遊者爭相購買的商品之一。為適應遊客購買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裝已作了很大改進,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紹興形成了一個大市場。
香糕曾是清代紹興八大貢品之一,曆史頗長,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藥製成的香料,兼有甜、香、脆等特點。品種規格很多,味道有香甜和椒鹽之分。
紹興腐乳:選用優質黃豆作原料,與紹興黃酒、紅曲等輔料配製而成,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質地細嫩,滋味鮮美,色香味俱佳。
新昌小京生:小京生花生是我市新昌縣傳統的地方優良品種。種植曆史較久,品質特佳。據調配新昌小京生花生於清朝末年從北京引進,至今約有80多年的曆史。
安昌臘腸因產於紹興縣安昌鎮而得名。安昌係浙江省公布的首批曆史文化名鎮之一。每到冬令時節,安昌臘腸掛滿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為歲末年夜飯必備之菜,意味向慕“長久團圓”。安昌臘腸製作曆史悠長。據鎮上老年人迴憶,安昌臘腸的製作始於明嘉靖年間。當時鎮上一位大戶人家的老爺好食肉類,久而久之,雇傭的廚子因變化不出新的烹製方法而被屢屢辭退。新來的王丫鬟情急之中將日常做菜留下的豬下水和肉末做成、本留給自己食用的肉腸拿出,不料老爺食後大喜,廚師得以留用。一傳十,十傳百,肉腸製作的辦法在鎮上流傳開來,家家戶戶利用年歲時節開始自製香腸。一時安昌臘腸聲名大振,成為遠近聞名的紹興特產。
紹興出過不少名人,小花從小耳熟能詳的就有不少。
秋瑾(1875-1907),女,字競雄,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誌士。
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秋瑾,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東渡後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市),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醜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秋瑾父秋壽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單氏,為浙江蕭山望族之後。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1894年,其父秋壽南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衝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迴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迴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裏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複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誌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複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誌上發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製度醜惡,宣傳女權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麽''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說,我們女子要是有誌氣的,就應當號召同誌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後,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後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裏行間,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迴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複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複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迴。“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迴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誌、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係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麵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複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迴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誌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
春秋戰國時,句踐建都於此,越人有其民族語言。秦漢以降,北方移民湧入,越人後裔接受中原文化,語言遂漸與華夏融為一體。故除《越絕書》尚載越人唿“鹽”為“餘”,唿“船”為“須慮”,《說苑·善說》中有用越音記下之《越人歌》外,隻地名、人名尚遺下古越語痕跡。
晉室東渡,建炎南遷,越地能文者曾為避土音而作“雅語”,至今仍保留整套全濁聲母與古四聲係統,方言中古音古字也遠比現今北方“官語”為多。
以縣治所在地城區音為主。唯南山北海,或與鄰縣接壤,對當地方言不無影響,因選柯橋、安昌、稽東、王壇四鎮作一比較,以示大概。
紹興方言在吳語區具有一定代表性,表現於:有整套全濁聲母,無舌尖後音;不分尖團;聲調保留古四聲,各分陰陽,降、升、徐、促,合乎音律;連讀無輕音;文白異讀,反映出方言語音之層次。凡此,形成紹興方言發音響亮、清晰,吐字質樸、沉實,連讀和諧、協律,聲、韻、調排列嚴整等特色。
紹興方言語法有諸多形態特點:人稱代詞之複數形式以改變主要元音區別;動詞常以清濁聲母表力度;“帶”、“咚”、“夯”附於動詞、介詞後麵可明位置遠近;形容詞後綴“拉拉”、“羅羅”、“兮兮”顯情態,加各類後綴(可多達三字)狀感受;雙音節摹聲詞鑲嵌聲母為“l”音,擴成四音節,形成雙聲疊韻;賓語常置謂語前;語氣詞特別豐富,能表達多種情緒及態度。此類簡樸實用,側重意合,富於形象,含蓄幽默,宜莊宜諧之語言組合,既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思維習慣相關,又與達到意在言外之語言藝術相一致。
紹興方言詞匯早有著述,清康熙間毛奇齡有《越語肯綮錄》,乾隆時茹三樵有《越言釋》,皆選部分詞匯,旁搜博引,論古證今,以顯紹興方言之古老與雅馴。光緒時範寅編《越諺》,記錄大量詞語,為達到“言之於口者悉達於筆,使淹雅者通今,簡陋者博古”之目的,用有大量僻字。本章輯錄詞匯有同物而異名者,有因古音而異讀者,有不明本義或效北音而誤唿者。凡古有其字,不敢遽舍,略注出處。不及形諸文字或語音演變,莫知其源者,據清王念孫“義存於聲,聲近義通,求之於聲則得,求之於文則惑”之說,以同音字代之,並加注音標。
烏幹菜:紹興幹菜除新昌製作的幹菜多采用高腳白菜之外,大多利用油冬兒菜和芥菜。新昌人和紹興人生產的幹菜很容易從它的名稱上就加以區別,新昌一般稱之為“菜幹”,而紹興人的都稱為“幹菜”。鑒別幹菜屬於哪種蔬菜為原料製作而成必須請教內行人,尤其內在質量在市場上很不統一,一般人很難分出高低檔次。很多人采用當場品嚐的辦法,口感較好,特別不能有咯嘴的泥沙,感到比較清爽為上,相對而言,商店規模較大,銷售較旺的地方質量相對比較有保障。
茴香豆:茴香豆是一種紹興的小食用品,常作零食或下酒之用。由於魯迅小說中的描寫,使紹興的茴香豆身價百倍,成為外地旅遊者爭相購買的商品之一。為適應遊客購買的需要,茴香豆的包裝已作了很大改進,因此小小的茴香豆已在紹興形成了一個大市場。
香糕曾是清代紹興八大貢品之一,曆史頗長,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藥製成的香料,兼有甜、香、脆等特點。品種規格很多,味道有香甜和椒鹽之分。
紹興腐乳:選用優質黃豆作原料,與紹興黃酒、紅曲等輔料配製而成,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質地細嫩,滋味鮮美,色香味俱佳。
新昌小京生:小京生花生是我市新昌縣傳統的地方優良品種。種植曆史較久,品質特佳。據調配新昌小京生花生於清朝末年從北京引進,至今約有80多年的曆史。
安昌臘腸因產於紹興縣安昌鎮而得名。安昌係浙江省公布的首批曆史文化名鎮之一。每到冬令時節,安昌臘腸掛滿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為歲末年夜飯必備之菜,意味向慕“長久團圓”。安昌臘腸製作曆史悠長。據鎮上老年人迴憶,安昌臘腸的製作始於明嘉靖年間。當時鎮上一位大戶人家的老爺好食肉類,久而久之,雇傭的廚子因變化不出新的烹製方法而被屢屢辭退。新來的王丫鬟情急之中將日常做菜留下的豬下水和肉末做成、本留給自己食用的肉腸拿出,不料老爺食後大喜,廚師得以留用。一傳十,十傳百,肉腸製作的辦法在鎮上流傳開來,家家戶戶利用年歲時節開始自製香腸。一時安昌臘腸聲名大振,成為遠近聞名的紹興特產。
紹興出過不少名人,小花從小耳熟能詳的就有不少。
秋瑾(1875-1907),女,字競雄,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誌士。
秋瑾是為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女烈士,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秋瑾,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東渡後改名瑾,字競雄,自號“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市),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醜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秋瑾父秋壽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單氏,為浙江蕭山望族之後。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1894年,其父秋壽南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衝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迴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迴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裏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複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衝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誌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複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誌上發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製度醜惡,宣傳女權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麽''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說,我們女子要是有誌氣的,就應當號召同誌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後,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後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裏行間,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迴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複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複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迴。“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迴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誌、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係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並擔任浙江方麵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複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迴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誌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