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清乃劉廌之孫。文成公後人分支很多,在士、農、工、商百業均有所占,但絕跡於官場。到了劉子清這一代,雖穎悟絕倫,然性喜黃庭,平生無拘無束。他的時間大多用在了祖傳《劉氏算書》的推演上,破解“象、數、理、占”玄理,通易經術數、乾坤八卦、陰陽五行、天地六合,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就連陪他一同學習的表弟張小雲,也能卜吉兇、測福禍。


    劉子清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祿,不貪戀財富美色,卻有著一顆積極向上的心。他不願碌碌無為,雖沒有入朝為官卻為朝廷出過大力,立下蓋世之功,堪稱大明萬曆朝第一高士,是一位非常務實的人。其實,人生在世莫不如此,誰說英雄隻能生逢亂世?曆史上那些懷有濟世之心,並且能力非凡的高士大都這樣,若有一肚子才華卻派不上用場,就此終老林泉,豈能心甘?《劉氏算經》作為智慧謀略的精華,已成書一百多年了,它的內容及思想是否還可以用來指導今天的軍事指揮和朝堂決策?同時也為了檢測自己的學識水平及應用能力,劉子清在尋找能一試身手的機會。


    我們在這裏要重點介紹一下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渭是紹興府山陰人,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他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沒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他坐了七年牢,終於借朱翊鈞繼位大赦天下之機,又得好友相助而終獲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穀。


    經曆了如此多的磨難,徐渭已不再有什麽政治上的雄心,但他對國事的關注卻從未因自己多舛的命運而有所改變。出獄後,他先在江浙一帶遊曆,登山臨水,結交了些詩畫朋友,但他並不是真的要遠離政治而放浪形骸。他也在尋找,找一個能讓他將自己一生謀略可以傳授之人。若說有緣,雖千裏亦能相逢,此話一點不假。就在徐渭南遊金陵時遇到了年輕的劉子清。這是萬曆元年的事,當時徐渭已經五十三歲了,而劉子清年僅十六。他年輕儒雅,一身儒裝,眉宇間透著英氣,談吐中語出不凡,言辭常有易經策數,讓徐渭另眼相看。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劉伯溫後人。兩人相談甚是投機,劉子清接受的是世代家傳的家學教育,通易經術數、乾坤八卦、陰陽五行、天地六合,各種兵書戰策了然於胸,但這一切都還僅限於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並沒有過實戰檢驗。雖然理論可以指導實踐,但理論也需要實踐來檢驗和提高。


    徐渭自幼生長於艱難坎坷的環境中,完全靠個人的聰穎好學和勤奮努力才有了一身本領。他是位機警敏感之人,自身沉浮、官場爭鬥和權利追逐,讓他看透了世事無常和人生百態。在胡宗憲幕府掌文書期間,參與平倭大小數十戰,每次都詳細分析成敗原因,檢討得失,並參與破敵方略,然後記錄下戰事經過。五年多的時間裏,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寫出的文章堆積三尺。在獄中七年,他係統的整理了自己參與的作戰經驗,更是針對大明兵士作戰能力和特點,編成一套實戰性極強的整兵書戰策,後人稱《徐渭兵法》。如今他出獄了,自由了,可在外人眼裏,他卻是個瘋子。除了親近的幾位朋友外,別人都躲避他,連話也不敢和他說,更不要相信他有什麽謀略了。徐渭的這本亙古未有的傳奇兵法卻無用武之地,也沒人可以傳授。難道自己的半生心血就這樣帶到棺材裏去嗎?他痛苦不已,終不願放棄。他相信,老天是公道的,這天下學子中,必有一個人在等他。而蒼天也真沒有負他,遇到了劉子清讓他喜出望外。他知道,這就是那個在等他的人,也是他要找的人。


    劉子清天生睿智,無論學什麽一點就通,還常能舉一反三。徐渭收下了劉子清做學生,每天悉心傳授他《徐渭兵法》。劉子清也是敏而好學,進步很快;而有了劉子清在身邊,徐渭不再急了。自古江南出才子,而江南能人雖多,但由於當時環境與時勢,許多有才之士政治抱負得不到施展,英雄無用武之地,也隻能寄情於山水聊以忘憂。徐渭在江浙的四年間,後來又收下了第二個學生黃河浪。黃河浪小劉子清三歲,二人同窗共學,得徐渭精心傳授,本領大長。


    萬曆四年夏,徐渭好友宣化巡撫吳兌邀他北上。徐渭也是早有此意,這些年來一直在江南流連,教授了兩個學生,徐渭兵法有了傳人,他也了卻一樁心事。師生分別,徐渭到宣化幕府一年後,又收下三弟子馬寒風。在此,他與許多官員交往,了解邊境現況及防守策略,期間又過居庸關赴塞外宣化等地,與著名軍事家戚繼光結識。二人交往一段時間,互相探討軍事指揮謀略,惺惺相惜,互相敬佩。在戚繼光建議下,徐渭又去了遼東李成梁部,見到其長子李如鬆。此時的李如鬆二十七歲,自小隨父征戰,勇猛過人,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徐渭非常欣賞李如鬆,收其作為關門弟子,教授其兵法策略。


    北方的嚴寒天氣讓身體本來就不好的徐渭十分不適應,健康狀況大受影響。無奈,徐渭隻得於次年春迴到家鄉紹興。劉子清聞訊,前往探望,幫老師整理文章書畫,照顧老師的生活起居。萬曆二十年二月,哱拜在寧夏叛亂,消息傳到江南;徐渭修書一封交給劉子清,叫他帶著前往李如鬆處獻策,助其成就蓋世之功,為大明朝廷效力。


    哱拜原為蒙古人,嘉靖年間投降明廷,官至副總兵,以功升都指揮。其子哱承恩因與巡撫黨馨有隙,於萬曆二十年二月,利用寧夏巡撫黨馨扣發戍卒衣糧,士卒不滿之機,激眾叛亂。叛軍擊殺黨馨和副使石繼芳,逼死總兵張維棗,控製寧夏城,奉哱拜為謀主。叛軍兵分三路,一路由哱承恩率領,南下攻克玉泉營、廣武營、寧夏中衛,占領河西四十七堡,據寧夏為王。另一路土文秀北攻平虜營,遭參將蕭如薰阻擊,數月不下;一路東渡黃河,圖取靈州,得到韃靼河套部著力兔支持,聲勢大振。


    這一年四月,李如鬆臨危受命,出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統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和浙兵等進行圍剿,這就是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出發前,劉子清到李如鬆處,將老師的書信呈上。李如鬆早就知道師兄的大名,雖說李如鬆年長劉子清七歲,可劉子清先入師門,還是師兄。李如鬆身為寧夏總兵,官位雖高,卻極為敬重劉子清。劉子清做了李如鬆幕僚,兩人共同指揮謀略。六月,平叛大軍抵達寧夏,二人根據叛軍動向,定下分兵兩路進剿之策。先令明軍沿黃河堵截,阻其南渡;進而率兵駐花馬池,切斷韃靼河套部與叛軍的聯係。至三月下旬,逐漸收複河西四十七堡,將叛軍壓逼至寧夏城一隅。到了八月,官軍發起攻擊,水浸北關,城牆倒塌。李如鬆、劉子清率兵強攻南關,破城而入,提兵包圍了哱拜府第。哱拜見大勢已去,合家自焚而死,其子哱承寵被俘。至此,叛亂平息,寧夏平定。然而,參加平叛的全體將士並沒有飲酒慶功進行休整,接著衣不解甲,馬不卸鞍,帶著征塵,又揮師北上,踏上了遼東的黑土地,參加援朝戰役。


    十六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他執掌日本軍政大權後,野心也隨著地位的上升而驟然膨脹。經過一番策劃,豐臣秀吉出動十六萬大軍,於萬曆二十年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武備鬆弛,“人不知兵二百餘年”,全國三百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統帥日軍的九人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一路攻勢淩厲,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京城、開城、平壤三都和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大明是朝鮮的宗主國,麵對朝鮮求援,萬曆帝當機立斷,決定援朝。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明廷調集了四萬多精銳,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鬆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克期東征。眾將士來不及洗去征塵,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率軍誓師東渡,這就是“萬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史稱“壬辰抗倭援朝戰爭”。


    劉子清仍作為李如鬆幕僚,一同隨大軍進發。在剛結束的寧夏平叛戰役,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彼此建立了信任;此番東進,更是充滿了必勝信心。李如鬆率本部人馬一萬多及遼東鐵騎一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八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計四萬三千人作為主力先期進發。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五千,做後續部隊隨後跟進,李如鬆弟弟李如梅、李如柏同行。


    明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後,元月五日進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難攻,地形險要。李如鬆和劉子清僅帶幾名親兵,星夜騎馬繞城觀望,察看地形。劉子清找來朝鮮方麵士兵,了解城中日軍人數及武器使用情況,兩人連夜製定了攻城方案。李如鬆令薊鎮遊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七星門;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普通門;祖承訓則將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主帥李如鬆督陣。劉子清戰法設計是讓明軍主力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麵給日軍留出一條退路,這叫圍三缺一。軍令一下,士氣高漲的明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英勇無比,衝殺向前。明軍火銃營和虎蹲炮也推進到城下實施抵近射擊。李如鬆在前線督戰時,坐騎被日軍火槍擊中,當即換馬再戰。主將勇猛如此,令將士振奮不已。副將李如柏頭盔中彈,也毫無懼色,兄弟二人英勇無比,指揮若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其他城門也相繼被明軍攻占。日軍見大勢已去,率領殘兵退守城北風月樓。天黑後,日軍各土堡內大隊人馬蜂擁而出,借夜色掩護向城南殺去。城南不遠就是大同江,時值隆冬,十裏寬的江麵全部冰封,日軍先頭騎兵部隊迅速通過。日軍大隊人馬喜出望外,爭先恐後過江,一時間江麵上擠滿人群。


    一切都在劉子清的算計當中,這裏早布下伏兵。明軍火炮朝著江麵突然開火,雨點般的炮彈落入日軍人群裏,江麵的冰層被明軍火炮炸開無數條口子,日軍頓時亂作一團。加上馬踏人踩,裂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繼而大麵積崩塌,成群的日軍掉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連唿救都來不及就順流衝到冰下喂了魚。僥幸逃上南岸的日軍驚魂未定,又陷入劉子清布下的第二道伏擊圈,埋伏在南岸的明軍騎兵部隊,連番追殺,給其最後的打擊。日統領小西行長丟下大隊人馬,僅率輕騎部隊一路狂奔,逃命到黃海道。


    李如鬆、劉子清率軍入朝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收複大片失地,將戰線向前推進五百餘裏,朝鮮三都十八道和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境等五道相繼收複,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


    臘月二十二,小年的前一天。劉子清和副總兵查大受指揮三千遼東鐵騎,向前推進。這支隊伍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殺敵六百餘。日軍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軍總部;隨後,日軍遣三萬六千主力先後趕到戰場,一個前哨戰鬥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日軍打算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鬥。可他們的如意算盤又打錯了,沒想到這支久經沙場的驍勇騎兵,經李如鬆和劉子清這大半年的實戰錘煉,已成一支猛虎之師,堪稱明軍中的精銳。他們挾千裏征戰不敗之威,麵對強敵,毫無俱色,拿出以一當十的勇氣,藐視日軍如猛虎踏羸羊。他們的底氣來源於自身的勇猛和優於敵軍的強大裝備,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炮戰車和大量三眼火銃、集束火箭。這些裝備對東瀛島國倭寇來說,足以領先一百年。這些自詡見過世麵的日軍武士將軍們,不過是在自家小圈子裏參加了所謂的“戰國之爭”。作為獲勝者他們渡海來到朝鮮,在和朝鮮兵將過招時如入無人之境,可沒想到,還沒高興幾天,明朝大軍就如同天降奇兵,其勇猛善戰著實讓他們吃不消。


    正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之工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嵐小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嵐小榕並收藏中華之工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