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掌燈時分晚飯開始,夫人、孩子都沒有上桌,酒席間三人推心置腹,早已心照神交,好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晚宴。黃師木與蘇誠二人相互交流在家具設計上的心得體會,談起木料和家具來,如數家珍,氣氛輕鬆愉快。他感到這一天來的收獲很大,主要還在於貞慧和紫清兩位嫂子在得知了自己家庭情況後,接受了所托,答應幫忙去請劉仙枝,這一下讓他心裏亮堂起來。隻為飯後要去泛舟遊西溪賞月,於是三杯灑過後就不再喝了。


    楚大板一下午是一直在木工房裏看工匠們做工,後來還參與進去幫忙,雖未直接動手幫忙,卻也沒閑著。黃師木考慮到連日來趕路有些困乏,年輕人又覺多,讓他晚飯後一個人先迴客棧休息。眾人飯後又喝了一杯茶,曉誠早已安排好畫舫,貞慧和紫清又備了些水果和點心,丫環帶著孩子先上了船。蒯蘇誠和黃師木二人走出廳房,外麵的工匠早已收工了,工匠房裏擺放著未完工的家具部件,由於是新開的大料,可以聞到紫檀清淡的香味。


    黃師木從京城出來已半月有餘,一路南行順利的到達蘇州,完成了此行計劃的第一步。通過沿途所見與走訪當地工匠,他心裏有了底。蘇州是硬木家具工藝發源地,對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各地木作的發展,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皇城遷到北京後,宮廷家具得到了快速發展,早年營造處的優秀工匠多是從江南而來,曆經幾代人後逐漸本土化。如今京城五大家掌櫃的技藝就不要說了,就是手下工匠也提升到與江南名家木坊大師傅相差無幾的程度;可在一些上層人士心中仍以蘇作家具為尊。黃師木在與蘇誠和曉誠的交談中基本了解到江南家具市場的大致情況,對蘇作家具工藝有了清晰的認識。因還要在這裏考察幾天,對市場情況做進一步了解;加上一路勞頓,人困馬乏,身體也要適當的休息調整。想到此,黃師木心裏感覺輕快了許多。


    明月初升,夜空清澈,院子裏兩顆高大的香樟樹上落滿了歸巢的小鳥,微風佛麵,讓人覺得十分的愜意。蒯蘇誠此刻也來了興致,高興說道:“古人雲: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今天我們是占全了,這良宵明月夜,泛舟夜遊,怎能沒有酒。”曉誠也應和道:“江南明月夜,泛舟於清溪之上,欣賞這醉人的姑蘇夜景,飲酒抒懷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蘇州的城市建設帶動了江南經濟的發展,這一帶水網密集,房屋依河而建,水運占據了交通的重要地位,因此蘇州又有水城之稱。城內的主要河道全部通向城門的幹河,由此分出許多支流通向各居住街巷。沿河兩岸栽種著櫸木、香樟和垂柳,狹小的街道旁密布著集市與民居,房屋建築、集市商街也是順河展開,成帶狀分布。不管河道是直是彎,建築也隨形就勢,順其自然。由於河道密布,為了方便交通出行,自隋唐時期就開始修建橋梁,到了白居易和劉禹錫作蘇州刺史時,蘇州橋梁數竟達到了近四百座。當年白居易麵對眼前景致,以詩抒懷,寫下“處處樓前飄吹管,家家門外泊舟舫。”詩中不僅描述了蘇州水城的風貌特色,還反映出當時蘇州生活的富裕悠閑,居民幸福感遠勝於它處。


    說話間,家人已將東西備齊,開了後門就是河道,自家備有小船,就係在門前的纜樁上。這裏尋常百姓人家也都有隻小船,最小的是那種搖櫓船,也稱“蚱蜢舟”,而大戶人就不隻是一隻船了。蒯蘇誠家裏共有三隻船,一隻是購木料和為客戶送家具的專用貨船,船體較大;一隻搖櫓小船,主要是家人外出或買菜方便使用,另一隻就是畫舫。畫舫純是用來遊玩娛樂的,相當於今天的豪車,在當時也隻有少數有錢人家才能擁有。蒯家這隻畫舫是楠木材質,從設計到製作都體現了傳統工藝特色,艙內陳設及裝飾也都是清一色金絲楠木,舒適華麗。此時,明月已升到半天之上,夜空如洗,沿河人家亮起了點點星火,行駛的船隻也是滿船燈火通明。黃師木被這美麗的夜景陶醉了,觸景生情,他想起九百多年前的大唐之初,詩人張若虛江邊望月,吟詠“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詩句,那情景真是令人心馳神往,隻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一家人上了船,曉誠解開纜繩,兩位工匠做了船工,劃動船槳,船便緩緩的向河心處駛去。丫環將水果點心擺放好,酒杯斟滿,夜宴開始。小孩子們上船前已是吃過了晚餐,在丫環的看護下跑到一邊玩耍嬉鬧。此時船側不時有小船劃過,笑語盈耳;皎潔的月光照在河麵上,清風徐徐吹過,好似身臨仙境。黃師木想起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來,問道:“現在的姑蘇城外寒山寺,還能否聽到夜半鍾聲?”貞慧聽了笑道:“這句唐詩,可謂是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可一轉眼時光已過去了千年,蘇州城比當初擴大了許多,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曾經的過去,早已物是人非,也隻能在人們吟詠詩詞時來思念迴味。”


    畫舫在夜色中穿行,滿船清風。貞慧望著一天明月,呤詠一句“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定月舒波”。黃師木幼讀詩書,平日裏喜愛古詩文,有些功底,知道這是韓愈的詩。曉誠順口接道:“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飲奈明何?”蒯蘇誠喝彩說:“我平日最佩服貞慧,吟詩作文,出口成章。我是讀書不多,當學生都不夠格,看來誠曉也是位詩人。”曉誠嗬嗬一笑說道:“我比大嫂差遠去了,大嫂可是出於書香世家。”貞惠聽了微笑底下了頭;紫清也來了興致,笑道:“說得好,清風明月,良宵美景,喝酒才有詩情,我們大家共飲一杯。”


    畫舫從家門前的內河道出發,開始時小船還多,猜酒令的,彈琵琶的,唱小曲的,歡聲笑語,有些喧嘩。待畫舫走得遠了些,進入幹河道後,船就少了許多。但見江天一色,清澈澄碧,不覺間卻來到梅竹清溪處。要說這梅竹清溪乃是當時一處盛景,除了一些文人雅士外,少有人到這裏來。一陣清風吹過,遠處傳來悠美的古琴聲,此時,孩子們也不鬧了,水麵上空寂了許多,讓人有恬淡安靜之感。琴聲自遠方傳來,黃師木凝神聆聽,清音在空中迴旋環繞,如天籟之音在心中飄蕩。這琴聲讓人浮躁的心變得安靜,情隨景遷,無人話語,船工也被琴聲所感染,不由自主的朝著琴聲方向劃去。


    波心處停著一隻小船,船上二人。船首一老者頭枕搖櫓仰望夜空,心舒意暢;船中置一張琴桌,桌上瑤琴一張,一位年輕女子纖纖玉指,正輕擾慢撚,撫弄琴弦。一個個音符從她指尖下跳躍出來,匯成曲調,若船下之水,輕輕流淌;若中天的月光,四處彌漫。黃師木雖不懂琴,但此刻心情卻隨著韻律的起伏,一唱三歎,靈魂和思想仿佛被引進了另一個世界。這是在哪裏呢,是在浩渺的天際深處,雲層之上,幾隻鴻雁翩翩翱翔,舒展羽翅,上下舞動;是在大海之中的小島,交頸歡鳴,情深款款;是在潔白平靜的沙灘上,徘徊低旋……。


    畫舫在臨近小船幾丈遠後停了下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曲終時,大家才從韻律中迴過神來,齊聲叫好。其實,除黃師木外,眾人早就知道這船上二人是誰,隻是不願打破這旋律的美妙。黃師木還沉浸在琴聲餘韻中,如醉如癡;反應最快的還是穆紫清,她先招唿道:“劉老伯,仙枝妹妹……”


    這位老者就是劉子清;乃誠意伯劉伯溫五代玄孫,大明萬曆朝第一高士。他也住在蘇州城內,和蒯家素來交情深厚。前些日子,劉子清父女二人到紫檀堂訂製了一張琴桌,蒯蘇誠挑選出一段千年紫檀癭瘤料來,並親自動手精製而成。曉誠昨天才將琴桌送去,不巧卻在這裏相遇。今天正是六月十五,明月當空,劉仙枝心中靈動,想泛舟清溪,對月和琴。劉子清聽了女兒的提議,當即讚同說:“琴桌方成,是要有個優雅的環境來展示一下。”於是,父女二人帶上琴桌,攜琴登船,隨風順水,來到這梅竹清溪。劉子清點燃了一柱香,仙枝對月撫琴,月光下劉子清斜靠著船櫓,一邊聽琴一邊賞月;仙枝對月抒懷,彈奏古琴。也是機緣巧合,幸運的在這裏不期而遇。貞慧迴去後據此場景,構思創作出一幅畫作“仙子月夜撫琴圖”,畫成之後贈與仙枝,這畫竟成傳世名畫,仙枝一直收藏。秦問霞出嫁後,仙枝將此畫贈於秦問霞,明亡後,秦問霞隨曉誠去了台灣,這張畫也一直帶在身邊,傳與後人。


    兩船靠在一起,黃師木望去,見劉小姐一頭烏發垂肩,麵如芙蓉,眉清目秀,皓齒紅唇。她一身青衣,不加任何粉飾,清純如水,飄然若仙。蒯蘇誠當即起身向劉子清躬身施禮道:“請劉老伯和小妹過來一坐。”劉仙枝看著父親,劉子清慨然應允。曉誠搭上船板,這時隻見一個身影如旋風般從畫舫輕身跳下,穩穩的立在小船上,連船身也不曾搖晃一下,這人正是穆紫清。隻這一下讓黃師木看得發呆,心想真是耳聞不如眼見,這武功真是十分了得。哪知更神奇的還在後麵,隻見穆紫清一隻手將幾十斤重的琴桌連帶著古琴一同平穩端起,另一隻手拉著仙枝,踩著船板上了畫舫。曉誠也過去先將小船纜繩係在畫舫上又扶著劉子清上了畫舫,船板抽迴,眾人這才重新就坐。


    劉子清高祖是大明開國功臣文成公劉伯溫。當年劉伯溫輔佐朱元璋製訂征伐大計,運籌帷幄,南征北戰。諳韜略、通天文、曉地理、精兵法,對易經術數、乾坤八卦、陰陽五行、天地六合無不精通。“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平陳友諒、方國珍,定中原,驅元虜於漠北,終輔佐朱元璋完成大明帝業。功成名就後,劉伯溫告老還鄉,以自己一生經曆,編纂整理出《劉氏算經》一書,臨終時將書交給兒子,秘不外傳。劉家後人將此書作傳家之寶,世代相傳,到劉子清這裏已是第五代人。劉子清自小就精讀《劉氏算經》,精研“象、數、理、占”玄理,知過去未來,測吉兇祝福。


    劉仙枝也不同於那些深閨中的小姐,獨坐繡樓足不出戶,不識世麵。她是江南三大才女之首,姑蘇城的一位名人。仙枝母親因生她得了產後風,當時能治療婦科病症的大夫很少,母親的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愈加沉重。在她懂事後,便經常在床前灶後,煎藥端湯,侍奉晨昏,可遺憾的是最終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病。母親病歿後,她哭訴說:“若是“談允賢”還在,母親就不會亡故”。她心中痛極,從此發誓立誌要學精婦科醫術,為更多女性解除婦病之苦。


    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裏,一直以來都是以農為本,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固定生活方式。到了明代,由於經濟發展,首先是在江南一帶,出現了專業的手工從業者,使得這些有技藝的能工巧匠成為最早一批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人。他們的收入自然要比務農為生的莊戶人高,也更受人尊敬,在當時就有“學一技在身,吃穿不愁”的說法。可見傳統的以農為本思想在那時就已經開始受到衝擊,而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有錢的富戶人家,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成年人的思維就是這樣,往往自己沒能實現的願望,感到非常的遺憾,那怎麽辦呢,自己沒有能力,或者是在有生之年難以實現,就把這種期望和遠景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心願,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在對子女教育上,觀點是一致的相同,那就是從小抓起。大明朝兒童啟蒙教材相對於隋、唐及宋、元來說,則更為豐富,常見的訓蒙讀物有十餘種。《顏氏家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童子禮》、《增廣賢文》、《幼學瓊林》、《千家詩》等。這些對那些聰明的兒童來說,在進私塾前就已經耳熟能詳,且大多都能背誦,而對於傳統算術則多數人不太了解,也很少有專業的老師來教授。可見傳統文化還在於應試文章和科舉功名上,正如神童詩所雲: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在男權社會裏雖說女兒不能走科舉之路,可自古及今,閨中才女層出不窮。盡管在傳統家庭中女性以相夫教子為重,可女人總要成為母親,而對於一個有文化的母親來說,子女則是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


    正是:


    覓句知新律,攤書解滿床。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之工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嵐小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嵐小榕並收藏中華之工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