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王,照你這麽說,確實有點道理。”
“什麽叫有點道理,這樣的風水,福,祿、壽、喜、財,五福聚全,人、丁兩旺,氣運長久,當真是仙山福地不過如此,能居此山即是神仙,隻是此景古來隻在畫中存,並不多見。”
“這裏難道真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嗎?不覺得有點天方夜譚了嗎?”紫鳶疑惑發問。
龍子睛打趣說:“這個你去問問道觀傳承下來的人不就知道了,可能他吃了太上老君煉的長生不老藥還活著呢?”
“不,不會有人繼承這座老君觀,據我所知,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麵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隻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老君觀應該就是座叢林廟。”
龍崗不知便問:“何為子孫廟?何為叢林廟?”
侃哥解釋說:“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且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那叢林廟是相反的嗎?”
“也可這麽說,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赤腳、民間道士除外,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裏麵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紫鳶覺得侃哥說的有些矛盾提問:“銘祖哥,老君觀即是道教祖師爺的道觀怎麽會沒有徒弟和傳承人?”
侃哥被問的啞口無言,想了想迴道:“都說是太上老君在凡間煉丹製藥的地方,凡人自然到不了這裏,或許他老人家喜歡清靜,根本沒讓人知道這裏有個道觀,等他迴三十三重天後就荒廢了唄,別老是瞎問那麽多,都說是傳說了,誰知道這裏以前到底是幹嘛的。”
“說了半天不如進去看看。”龍子睛抬手指了指大雕內敞開的木門。
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石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四人到大殿前,一眼便望見殿門頂端刻著四個大字“杳杳仙源”,頗具仙風道骨之氣,四人心中油然而生的敬重感竟然有了“朝聖”的感覺。
道觀大殿有兩扇木門,左右邊各有一副奇聯,左山門上聯為:善茅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為:習三乘乘乘乘乘乘乘。
右山門上聯為:霞友朝朝朝朝朝朝朝;下聯為:雲朋觀觀觀觀觀觀觀。後來聽一位大師說:真言念動驚宇宙,喚醒夢中沉睡靈;無極界生靈怙主,三官即是生靈師;勤誦三官苦修行,上選仙官下選民。這兩幅楹聯妙道無窮,妙不可言,每一種讀法都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如一本厚重的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常讀常新。
大殿高十多米,四個飛簷掛有銅鈴;微風拂過,就“丁丁冬冬“地奏起來,再次仔細端詳它時,大殿顯得更滄桑了,生鏽的銅欄,似乎輕輕一碰就要剝落,紅色的牆早已發黃發黑,歲月斑斕的紅牆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
龍子睛不由自主地扣響了木門上生鏽的銅環,扣響了沉睡的老君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殿正中間的三清畫像,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道德天尊象征“衝氣為和,萬物化生”的“衝和”狀態。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為龍漢祖劫玉清教主;靈寶天尊度化萬物,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為開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稱為“太上老君”,聖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君觀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除了局部的坍塌,裂痕已爬上了雕花的門窗,雕花的門窗已不再鮮亮,鮮亮的明堂和三清畫像已織上了密密麻麻的蛛網,所有的地方都落滿厚厚的灰塵,若在春光燦爛的日子裏,陽光透過雕花的門窗,映在明堂的地上,還可窺見三清的臉龐。
記憶的扉頁是那般透明,更讓人驚訝的是老君觀很美,有一種深沉的古韻之美,一種燃著歲月釀成的陳酒般淳淳的香之美,老君觀包容著一個千年的創傷,延續著一個民族不變的精神。
“這恐怕不應該叫老君觀吧。”
“不叫老君觀叫什麽?”
“看到這三幅三清像就明白了,如果我是太上老君,我會在自己的道觀中掛上自己的畫像和其他兩幅畫像祭拜嗎?這不過就是一座建在山上普通的三清觀,說什麽太上老君在此煉丹,不過是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罷了。”
“差點搭了老命,整了半天不是老君觀啊。”龍子睛對於這個結果有些許失落,“能建在這種天陣守護的寶穴,隻是這三幅三清像能說明什麽?那院中還有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怎麽解釋?”
龍崗繼續說:“那我就讓你死心,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既然要服食丹藥,就必須有一個煉丹藥的地方,而那個八卦爐便為此而存在也不奇怪。”
“什麽叫有點道理,這樣的風水,福,祿、壽、喜、財,五福聚全,人、丁兩旺,氣運長久,當真是仙山福地不過如此,能居此山即是神仙,隻是此景古來隻在畫中存,並不多見。”
“這裏難道真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嗎?不覺得有點天方夜譚了嗎?”紫鳶疑惑發問。
龍子睛打趣說:“這個你去問問道觀傳承下來的人不就知道了,可能他吃了太上老君煉的長生不老藥還活著呢?”
“不,不會有人繼承這座老君觀,據我所知,道觀的建築原則與平麵布局也都同於宮殿建築,隻是規模較小,並且在裝飾及室內擺設上帶有各自的宗教色彩,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老君觀應該就是座叢林廟。”
龍崗不知便問:“何為子孫廟?何為叢林廟?”
侃哥解釋說:“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其他門派的道友可以暫時居住,且不能插手廟務,一般新出家的弟子都在子孫廟。”
“那叢林廟是相反的嗎?”
“也可這麽說,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叢林廟一般不分門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都有權利居住,管理廟務,赤腳、民間道士除外,一般,無論年齡、性別、出家時間,凡是可以居住在裏麵的道人,都有權被選舉為最高領導人。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紫鳶覺得侃哥說的有些矛盾提問:“銘祖哥,老君觀即是道教祖師爺的道觀怎麽會沒有徒弟和傳承人?”
侃哥被問的啞口無言,想了想迴道:“都說是太上老君在凡間煉丹製藥的地方,凡人自然到不了這裏,或許他老人家喜歡清靜,根本沒讓人知道這裏有個道觀,等他迴三十三重天後就荒廢了唄,別老是瞎問那麽多,都說是傳說了,誰知道這裏以前到底是幹嘛的。”
“說了半天不如進去看看。”龍子睛抬手指了指大雕內敞開的木門。
由於道家崇尚樸素自然,道觀和亭閣都深藏於枝繁葉茂之間,感覺格外幽深,而大多建築又取材於大自然,像竹木、藤條、樹皮、樹根等,沒有絲毫人工的修飾,與四周的山林岩石融為一體,的確分外和諧。
四人到大殿前,一眼便望見殿門頂端刻著四個大字“杳杳仙源”,頗具仙風道骨之氣,四人心中油然而生的敬重感竟然有了“朝聖”的感覺。
道觀大殿有兩扇木門,左右邊各有一副奇聯,左山門上聯為:善茅長長長長長長長;下聯為:習三乘乘乘乘乘乘乘。
右山門上聯為:霞友朝朝朝朝朝朝朝;下聯為:雲朋觀觀觀觀觀觀觀。後來聽一位大師說:真言念動驚宇宙,喚醒夢中沉睡靈;無極界生靈怙主,三官即是生靈師;勤誦三官苦修行,上選仙官下選民。這兩幅楹聯妙道無窮,妙不可言,每一種讀法都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如一本厚重的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常讀常新。
大殿高十多米,四個飛簷掛有銅鈴;微風拂過,就“丁丁冬冬“地奏起來,再次仔細端詳它時,大殿顯得更滄桑了,生鏽的銅欄,似乎輕輕一碰就要剝落,紅色的牆早已發黃發黑,歲月斑斕的紅牆上刻畫的是年邁的裂痕,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古老而柔美。
龍子睛不由自主地扣響了木門上生鏽的銅環,扣響了沉睡的老君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大殿正中間的三清畫像,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象征“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象征“混沌始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道德天尊象征“衝氣為和,萬物化生”的“衝和”狀態。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為龍漢祖劫玉清教主;靈寶天尊度化萬物,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為開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稱為“太上老君”,聖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個化身。
老君觀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除了局部的坍塌,裂痕已爬上了雕花的門窗,雕花的門窗已不再鮮亮,鮮亮的明堂和三清畫像已織上了密密麻麻的蛛網,所有的地方都落滿厚厚的灰塵,若在春光燦爛的日子裏,陽光透過雕花的門窗,映在明堂的地上,還可窺見三清的臉龐。
記憶的扉頁是那般透明,更讓人驚訝的是老君觀很美,有一種深沉的古韻之美,一種燃著歲月釀成的陳酒般淳淳的香之美,老君觀包容著一個千年的創傷,延續著一個民族不變的精神。
“這恐怕不應該叫老君觀吧。”
“不叫老君觀叫什麽?”
“看到這三幅三清像就明白了,如果我是太上老君,我會在自己的道觀中掛上自己的畫像和其他兩幅畫像祭拜嗎?這不過就是一座建在山上普通的三清觀,說什麽太上老君在此煉丹,不過是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罷了。”
“差點搭了老命,整了半天不是老君觀啊。”龍子睛對於這個結果有些許失落,“能建在這種天陣守護的寶穴,隻是這三幅三清像能說明什麽?那院中還有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怎麽解釋?”
龍崗繼續說:“那我就讓你死心,修道的方法有很多,如祈禳、存思、養性、內丹、外丹等等,既然要服食丹藥,就必須有一個煉丹藥的地方,而那個八卦爐便為此而存在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