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濟行為是人類的經濟行為,所以經濟法則必然與人的行為法則有著交匯之處。在經濟學上,經濟行為的聚合地點就帶給我們一個最基本的認知,一旦我們洞悉集市貿易形成的必然性,我們也就能夠把握在這人頭喧嚷地帶的隱秘規則。

    第一節 漫長而久遠的交易時空

    本節導讀:交易行為的發生需要既定的地點,所以集市的形成有著它特定的內在法則,人類集市貿易的疲憊步伐,印證著我們對這一客觀現象難解的心理疑惑。

    (1)集市的形成

    在基督教發展壯大時期的中世紀,修道院的勢力變得強大,大修道院從國王和皇帝那裏得到土地和土地上的農民,變得十分富有。幾乎所有的修道院都在自己的領地裏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受自然條件限製,有些東西修道院是無法自己生產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食鹽,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產品,因為在防腐劑沒發明的年代,食鹽是保存肉類和奶酪的必需材料,但在哪裏可以交換到這些不能生產的產品呢?當時的道路狀況很差,強盜們嘯聚山林,小偷們也經常出沒,這使得長途運輸變得十分不安全,所以就有必要讓農民和商人盡量少出門,在其居住地附近解決交換的問題。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就是為那些有交換欲望的人選擇一塊固定的地方,在固定的時間內統一進行交易,這樣就形成了集市。

    經濟學感悟:集市的目的就是保證交易能夠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早期的集市貿易中,交易的法則也得以固定,並一直延續下來。

    (2)倒黴的法蘭克麵包師

    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是個能幹、精明又十分狡猾的人,他在公元744年下令,在他的帝國中的每個大居民聚居區設立周末集市,對一些生活必需品和土特產進行交換。

    在745年,他又頒布了一道法令,就是在集市上出售的麵包,每磅的價格必須控製在半銀幣之內,凡是用高於規定價格出售麵包的人,都要被處以高額罰款並被當眾毆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安慰人民對惡劣生活條件的憤怒。

    在蘇瓦鬆地區有一位麵包師,在這道法令剛剛被頒布的時候,許多人都跑到他那裏去買麵包,而且比平時買得多得多,因為麵包的價格十分便宜。但是麵包師核算了一下,發現自己簡直是在虧本經營,於是他就開始少做麵包,也不再購買麵粉。這讓周圍的農民很生氣,因為他們的小麥再也沒人收購了。

    每到周末,麵包師的店門前就排起了長隊,他的麵包很快就賣光了,買不到麵包的市民大為憤恨,他們惡毒地詛咒麵包師,認為這個家夥一定是為了要抬高價格,才故意少生產麵包的。於是這位可憐的麵包師每次出門,背後都會被人用狗屎打上叉子,或者有活生生的大蠍子跳到他的麵包攤上去。

    在其他地區,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於是這些麵包師就聯合起來向皇帝的宮相叫苦,皇帝知道了這一情況後,就安排提高價格到較高的水平上,以滿足麵包師的願望。結果是,麵包師喜滋滋地開始大量生產麵包,但能夠買得起這些昂貴麵包的人卻變少了。到了晚上還有許多麵包賣不掉,而且許多窮人都對麵包師恨之入骨,因此他的背後仍然會出現狗屎打的叉子,攤位上也仍然會有蠍子出現。

    經濟學感悟:在集市形成後,會有其特有的交易原則,任何人為的幹擾都很容易對這種原則造成破壞,影響到正常交易行為的進行,從而產生消極影響。

    (3)強盜公爵

    瓦良格伯爵的領地處於普羅多德公國和德萊齊亞公國之間,他的領地麵積並不大,裏麵的物產也並不多,但是恰好有兩座大橋和兩處渡口、兩處關卡在其領地內。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了兩大公國之間交往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這給瓦良格伯爵領地的居民提供了許多發財的機會,因此,伯爵領地的居民都非常富裕。看到這樣的情況,瓦良格伯爵感覺到十分眼紅,他也想在這個繁榮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於是他就組織了家族中一群不良少年,發給他們火繩槍和軍刀,讓他們裝扮成強盜,去搶劫兩大公國的商隊。

    在得了幾次甜頭之後,瓦良格伯爵的強盜小分隊就越發放肆,在一次對德萊齊亞公國的行動中,一個強盜在慌亂中把家族的徽章丟在了現場,這一下就讓德萊齊亞公國的大公得到了把柄,大發雷霆的大公正式對瓦良格伯爵宣戰。

    這樣一來,瓦良格伯爵可慌了神,他立刻把搶來的貨物還給了德萊齊亞大公,並且親自去大公的城堡道歉,赤腳站在雪地裏三天,來請求大公的原諒。這件事情剛剛過去不到一個月,瓦良格伯爵就“舊病複發”,繼續他的搶劫生涯。隻要兩公國稍加譴責,就立刻把貨物送還,絲毫不為自己的無恥行為感到愧疚。

    經濟學感悟:任何形式或目的的交易,都需要有一個平穩而安定的環境為交易市場提供基本保證,否則交易就難以進行下去。

    (4)倒黴的理發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中世紀的米蘭城,一位理發師給一位教堂的牧師理發,理完後當牧師要給理發師付費時,理發師拒絕了。他說:“您為上帝工作,傳播福音到人間,我怎麽能收您錢呢?”第二天,理發店門口多了12部《聖經》。

    一位治安官找這位理發師理發,理發師再次拒絕收費。他說:“您保護大眾的安全,我怎麽能收您錢呢?”第二天,理發店門口多了12個甜麵包圈。

    一位醫生找這位理發師理發,理發師仍然拒絕收費。他說:“您保障大家的健康,我是不可以收您錢的。”第二天,理發店門口多了12瓶藥水。

    在得知了這件事情之後,一個詩人也跑來找理發師理發,理發師還是拒絕收費。他說:“您為大家的生活增加歡樂,我是不會收您錢的。”第二天,理發店門口有12個詩人等著他理發。

    經濟學感悟:有不同消費者,就麵臨著完全不同的交易市場,在這些交易市場中,消費者對於交易規則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5)奧斯曼帝國宰相的妻子

    卡立德曾經擔任過奧斯曼帝國的宰相,他在帝國裏的地位極高,他的妻子也被素丹封以爵位,夫妻二人一年的薪俸加在一起,相當於2000個農民一年的收入,但是他們什麽都沒法買,這一點在他的妻子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以她的丈夫的薪俸,如果要買一些衣服來穿,那麽理所當然地有許多種選擇,她可以穿東方的紗或絲綢,也可以穿棉布或麻布,如果她不嫌棄金箔過於沉重冰冷,她甚至買得起全金的衣服。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她一年到頭隻能穿一件黑色的法蘭絨睡袍,因為國家的法律規定如此。這種睡袍長及腳麵,有一個風帽,還有六個用來盛東西的口袋,正麵有25個扣,既不好穿,也不好脫,看上去就像個結構異常複雜的布口袋。市場上的小販也不敢出售給她任何衣服,因為如果有人這樣做,就一定會被腰斬。

    經濟學感悟:市場的重要要素就是人,作為交易對象,人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缺少了這一要素,那麽市場也就不可能存在。

    (6)奧斯曼的人力搬運市場

    在中世紀的奧斯曼帝國,街道不很平整,遇到下雨的時候,道路就會變得十分泥濘,經常會讓行人滿身泥水。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一種人力運輸職業,這項職業的內容是背人去他們想去的地方。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是一些非洲掠來的黑人奴隸,他們的身體強壯,腦袋後麵留著小辮子,渾身上下不穿衣服,隻用一條布圍在腰間。這些人的手裏拿著一條麻布做的大口袋,問好了乘客的目的地,他就張好口袋讓乘客鑽進去,一千步給一個銀幣,這樣到達目的地既不會沾上泥巴,又比自己走著去快捷。

    但是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轉變,後來市民在“使用”這種人力工具的時候,必須先在黑人奴隸的臉上摸一下,看看是真的黑人奴隸還是黑色顏料染出來的假黑人。因為有一些強盜專門冒充黑人,他們把乘客扛到僻靜沒人的地方,就把人倒栽到水坑裏,腦袋朝下,常常把乘客的脖子弄斷或把乘客弄暈,然後再把乘客的錢袋子摸走。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治安官就不得不對人力搬運市場進行整頓,發給那些真正的黑奴牌子,隻有有這種牌子的人才可以從事搬運行業。但是後來又出現了假冒的牌子,甚至連一些貴族,也遭受到了“斷脖子”的厄運,勃然大怒的蘇丹隻好下令取締了這一行業。

    經濟學感悟:當一個市場形成後,就會出現為牟取利益而違反市場交易法則的行為,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強對該法則的貫徹,以人為的幹擾來控製這種不正常的現象。

    (7)倭馬亞王朝的市場

    在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有來自各個國家的商人:有黑發高鼻梁的猶太人,在路邊兜售劣質的綠色玻璃珠子,冒充綠玉製成的玉珠子;有黃胡子藍眼睛的北歐人,用狗皮冒充狐狸皮向人叫賣;臉上光潔無須的埃及人,出售木雕神像;還有麵色黧黑的印度人,把各種動物器官當成藥材出售,比如象牙是固齒的藥材,豹骨可以治療骨折,斑馬尾巴可以通便,馬蹄子可以治療手足潰爛;此外,甚至還有來自東方的長發中國人,在路邊賣紙和絲織品;戴鬥笠穿肥褲子的高麗人,在路邊生起爐子,烤一些魚幹出售,發出又腥又甜的味道。

    經濟學感悟:當集市貿易建立起來之後,就會對產品供應者產生巨大的吸引效應,從而擴大市場規模。

    (8)發財的駝子

    在密西西比債券風波中,金坎普瓦大街成了股票經紀人的集散地,大街兩旁的房子租金暴漲。有一個在街邊擺攤的鞋匠把自己的攤位租出去,並為經紀人和顧客提供書寫材料,每天至少能賺200裏弗赫。更離奇的是,有個駝背站在街頭,把自己的後背租給奔忙的投機商人當書桌,也大發橫財。

    經濟學感悟:市場的作用就是為那些需要某種商品或服務的交易者提供交易場所。一般來說,有什麽樣的消費需求,就會相應地萌生出什麽樣的市場。

    第二節 任何地點和任何方式

    本節導讀:理性的經濟人所麵對的最大悲哀是,不同的人對於規律的把握與認知程度是不盡相同的,這種差別就意味著一道智慧的鴻溝,跨越鴻溝的人終將與智慧相逢,而滯留於蒙昧地帶的人們,終將為他們的愚昧付出高昂的代價。

    (1)國際清算銀行

    國際清算銀行正式成立於1930年,它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國際性銀行組織,同時也是最神秘莫測的組織,它時刻注意保持低調,從不被公眾注意,因此,就連學術界也對它缺乏了解。

    基本上,除了每年的8月和10月,其餘的幾個月,那些來自倫敦、華盛頓和東京的大批神秘人士就會來到瑞士的巴塞爾,然後悄悄住進尤拉酒店。他們來此的目的是為了參加一個世界上最秘密、最低調、影響最重大的不定期會議,而會議的目的恐怕就是協調和控製所有重要工業國的貨幣活動。當然,來這裏的成員是有限製的,隻有那些掌控著各國每日利率、信貸規模和貨幣發行的中央銀行巨頭才有資格加入,比如美聯儲、英格蘭銀行、日本銀行、瑞士銀行和德國中央銀行的董事們。

    國際清算銀行成立之初正逢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國際銀行巨頭們已經開始構思建立一個美聯儲的放大版,即建立一個中央銀行家的銀行。爾後1930年的海牙協議對這個特殊的銀行授予了特殊的權利,即國際清算銀行的運作完全獨立於各國政府,在任何時期都完全免於向各國政府繳稅。它隻接受各國央行的存款,並對交易收取相當可觀的費用。

    國際清算銀行成立後,在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和動蕩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各國央行都把自己的黃金儲備存放在國際清算銀行。與此同時,各種國際間支付和戰爭賠償也都經國際清算銀行來結算。

    經濟學感悟:金融市場是各種貨幣和金融資產進行交易的地方,如果把國家也看做參與交易的經濟體,那麽它們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場交易法則的約束。

    (2)國際清算銀行的成員

    國際清算銀行的活動一直神秘低調,這種神秘在戰後表現得尤為突出。盡管它看上去神秘莫測,但它的成員們還是可以被識別出來的。

    實際上,國際清算銀行是由被稱為“核心俱樂部”的六七個中央銀行巨頭組成,包括美聯儲、瑞士國家銀行、德意誌聯邦銀行、意大利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們,值得一提的是,法國銀行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則被徹底排除在核心決策圈之外。核心決策圈內的銀行家們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各國政府完全排除在國際貨幣決策過程之外。當然,做到這一點,對這些銀行家們來說似乎並不是一件難事。

    先說美聯儲。美聯儲在法律上雖然要受政府一定程度的製約,但是在關鍵的貨幣問題決策上,它幾乎根本不理會白宮和國會。而其餘的那幾家核心成員,就更不會把政府放在眼裏了。

    瑞士銀行本來就是私人銀行,完全與政府無關。它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政府排除在國際貨幣決策過程之外。德意誌的聯邦銀行也幾乎跟瑞行銀行一樣特立獨行,即使像利率變動這樣重大的決策,也完全不聽命於政府。它的總裁普爾甚至不願乘坐政府為他安排的專機到巴塞爾,寧願坐自己的豪華轎車去瑞士。意大利銀行在理論上必須接受政府的監管與控製,但它的總裁從來都看不慣政府的舉動,在1979年意大利政府甚至威脅要逮捕意大利銀行總裁帕羅·巴非,但在國際銀行巨頭們的幹涉之下,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日本銀行的情況雖然比較特殊,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大崩潰後,主管財政的大藏省對日本央行的幹預被認定為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日本銀行趁此機會掙脫了政府的有力控製。英格蘭銀行雖然被政府看得很緊,但它的總裁都是隻手遮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做核心成員。法國銀行就沒有這樣的特權,因為它被看成是政府的提線木偶,被堅決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

    經濟學感悟:在商品市場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他們既是交易活動的參與者,同時也是交易法則的製定者。因此他們的財富也往往是最多的。

    (3)彼爾德柏格俱樂部的故事

    1954年,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創立了彼爾德柏格俱樂部。彼爾德柏格俱樂部的名字來自於荷蘭一家高級旅店,這家俱樂部是美國外交協會的“擴大國際版”,由美國和歐洲銀行巨頭、政治家、商業知名領袖、媒體巨子和著名學者組成。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特希爾德銀行家族和洛克菲勒財團逐一挑選出來的,這些人中的很多人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會、圓桌協會和三邊委員會的核心成員。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經濟聯合機構政策的策源地,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在聯合國之外再建立一個世界政府。雖然擁有著極大的野心,但該組織一直保持著神秘與低調,從來不在媒體麵前張揚。盡管如此,媒體們還是毫不放棄對它的跟蹤和報道。

    2005年,倫敦《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進行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英國經濟學家威爾·赫頓說,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都會提前製定世界政策。這個說法翔實可信,因為在彼爾德柏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很快就會成為諸如八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性機構的既定方針。

    經濟學感悟:金融市場和其他的資本交易市場沒有任何區別,即由少部分精英階層製定交易的遊戲規則,大部分人按規則進行交易。

    (4)被扼殺的亞洲基金

    亞洲國家也曾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亞洲基金,其目的是緊急救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區內國家。但亞洲國家的這一構想立即遭到了西方主要國家的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主席費希爾對此嚴厲警告,稱這種區域基金不可能像國際貨幣基金那樣,嚴格要求受援國家做出整體經濟改革來換取援助。實際上,美國和歐洲國家的警惕與反對,完全是源於他們擔心亞洲基金的建立會破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

    原本,日本是亞洲互助基金的積極倡導者,根據東京的新概念,那是一個營救性基金機構,能以很快的速度有計劃地預先調動大批資金,援助那些因受到國際金融投機者欺詐而大受損失的國家。但當華爾街軸心的壓力壓來時,它卻無奈地低下了頭。迫於壓力,最後時任日本首相的橋本龍太郎隻好說:“日本不至於自大到認為有能力充當複蘇亞太經濟的龍頭”。他還說,“盡管日本在援助一些經濟受創的亞洲國家方麵有所貢獻,並將繼續這種行為,但把所有亞洲國家拉出經濟泥沼絕非它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實,亞洲國家建立自己的互助基金以便在金融災難之時進行相互扶持原本是件非常正常的事,但作為區域內最大的經濟體的日本,卻完全受製於西方人,缺乏領導亞洲走出經濟困境起碼的魄力和勇氣,實在是讓身處絕境的東南亞國家感到揪心。

    經濟學感悟:市場交易法則的建立者,會利用各種手段對交易方進行控製,以期達到他們的目的。

    (5)國際金融慣例的形成

    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改變了許多人,有的人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卻擁有了黃金。這次戰役後,羅特希爾德家族就一舉掌握了英國國債市場,控製了大英帝國的貨幣發行,不久,它又相繼控製了法奧普意等國的貨幣發行權,把持全世界黃金市場定價權長達200年之久。

    實際上,類似羅特希爾德家族、希夫家族、沃柏格家族和其他猶太銀行家在世界各國設立的銀行網絡,已經形成了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體係和世界結算中心。隻有加入他們的金融結算網絡,其他銀行的支票才能跨國或跨行流通,他們集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銀行家的卡特爾聯合體。這些家族的銀行行為準則後來成為了當今國際金融業的“國際慣例”。

    經濟學感悟:所有現行的市場交易規則,都是由少數大資產所有者提前製定好的,這些法則構成了後來的商業法則。

    (6)華盛頓協議

    1998年3月,南聯盟科索沃戰爭爆發,不久戰爭形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北約的持續空襲遲遲未能收到預期效果,世界黃金價格在強大購買力的支撐下開始呈現出強勁的爆發力。

    金融家們都很清楚,如果金價失控,進入持續走高階段,從事黃金交易的銀行家們就必須從市場上高價套購黃金,歸還給中央銀行寡頭們。但一旦市場上沒有如此多的黃金現貨,國際銀行家就要蒙受巨大的損失,中央銀行寡頭們的黃金儲備也會出現巨大的虧空。而一旦事情敗露,人民得知實情,就一定會造成流血衝突。為了避免這種形勢出現,1999年5月7日,英格蘭銀行終於站到了交易第一線。英格蘭銀行的挺身而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選擇,一方麵,若能夠成功地嚇退投資者,讓金價走上下跌趨勢,那自然是個好結果;另一方麵,若不幸失手,也不會為自己造成多大的影響和損失,因為它可以將成為壞賬的黃金全部拋出,到時候也死無對證。

    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戰爭終於結束了,而此時中央銀行寡頭們也似乎招來了很大的麻煩,因為國際黃金市場中的投資者聲稱要控告中央銀行寡頭們操縱黃金價格,各國政治家們也開始關注黃金價格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1999年9月,歐洲的中央銀行寡頭們達成了《華盛頓協議》,旨在限製與會各國在未來5年內減少出售或出租黃金的總量。消息一傳開,黃金租借利率在幾個小時之內迅速從1%跳升到9%,而此時,損失最慘重的還是那些黃金投機商們。

    經濟學感悟:即便是市場交易規則的建立者,也不能夠過於放縱自己的行為,隨心所欲地修改交易法則。

    (7)無法太平的管理方法

    某些地方的人對王公手下的人實施搶劫,王公們可以采取報複措施,給對搶劫負有責任的當局施加壓力。

    1342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就曾經下令沒收科隆人、列林人和烈日人在英國的財產,因為他的一個臣民在科隆地區被關進了監獄。14世紀初,馬內利的居民曾經在香檳和布裏的市場裏被捕,因為他們欠了布裏邦公爵的債。而法國國王卻對他們作出許諾,說除了這樣的事,他們是不會遇到任何麻煩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安全根本得不到真正的保證。1363年,一個冬季市場開市的前幾周,一夥居住在那裏的布列塔尼人把商人們圍住了,不讓他們到那個市場裏去。在整個集市期間,那夥布列塔尼人一直是個威脅,他們讓商人們恐懼萬分。到了夏天,情況也沒有什麽變化,讓·德·肖富爾抓捕商人的事,可能發生在夏季市場開市之前。9月,被困在特魯瓦的呢絨商人去夏龍,需要護送,那裏的市場又晚了15天才開始。離市場不遠的地方還有幾夥人,在那裏阻撓收稅。

    經濟學感悟:在交易市場中,會有一些脫離於市場交易規則的行為存在,這些行為嚴重地幹擾了正常交易的進行。

    (8)最早的股票交易場所

    為了適應新的業務要求,一些成功的經紀商開始在他們的辦公室裏舉行定期的證券拍賣。隨後,1792年初,約翰·薩頓和他的合夥人本傑明·傑以及其他一些人決定在華爾街22號建立一個拍賣中心,初步設想名稱為股票交易所。

    本來,建立這個股票交易所主要是為了存放出售股票者將想賣的股票,然後拍賣人根據交易量收取傭金;經紀人或為自己或為客戶參加拍賣,購買股票。但這個體係很快就崩潰了,因為許多外圍的經紀人參加拍賣會隻是為了獲得最新的股票價格,他們可以隨後在外麵售出同樣的股票,完全沒有必要付傭金。這迫使場內經紀人也經常在場外進行交易,來保證自己不吃虧,當然,這並不是場內經紀人所期望的。

    為了製止場外交易,場內經紀人的巨頭們於1792年3月21日在克利斯酒店聚會,試圖簽訂一個協議,建立一個新的拍賣中心。該中心於4月21日開業,並進一步達成協議:“我們,在此簽字者作為股票買賣的經紀人莊嚴宣誓,並向彼此承諾從今天起,我們將以不低於0.25%的傭金率為任何客戶買賣任何股票,同時在任何交易的磋商中我們將會給予會員以彼此的優先權。”在這個協議中,有21個經紀商和3家經紀公司簽了字。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

    《梧桐樹協議》一向被認為是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起源,但它還不是正式的股票交易所。當年冬天,會員們決定建立一個自己的聚會場所,但是他們並沒有建立一個股票交易所,因為那時的股票和債券的交易量還沒有大到需要建立交易所的程度。他們在華爾街和沃特街交接處開了一家唐提咖啡屋,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是以唐提式基金進行籌資而設的,隻有會員才能參加這裏的證券拍賣。

    實際上,這是一個操縱市場價格的卡特爾——它是一個封閉的俱樂部,隻吸納紐約最有錢的經紀人,以保證內部人受益。一直到紐約股票交易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交易所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這種情況才開始改變。

    經濟學感悟:股票作為一種交易產品,需要有一個特定的市場支撐,進行普通股票交易的有組織市場就是股票交易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味經濟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崔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崔金生並收藏趣味經濟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