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切經濟性的交易行為莫不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質財富,對於不了解經濟規律的人來說,交易行為意味著對抗與抵禦,因為有著這種逃避的心態,我們會得到另外一種意義的理性行為。

    第一節 摒除交易的另類經濟學

    本節導讀: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多的物質財富,針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與人類的曆史同樣久遠。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學的形態經常會出現一種讓我們瞠目結舌的效果。不論是行為上,還是思想上,都是如此。

    (1)教皇約翰二十二世

    教皇約翰二十二世是著名學者維爾諾的朋友和學生。在維爾諾的指導下,他了解了煉金術的秘密。據說,他已經煉出了大量的黃金,富可敵國,而且他活了100歲,死後在棺材裏放了大量黃金。人們都說他的財富不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而是他自己煉製出來的。煉金術士們常拿他作為例證來說明點金石並不是虛幻的。

    不過,到現在為止,誰也無法證明這個富裕的教皇棺材裏的黃金是怎麽來的。另外,讀過他的書的人有很多,但沒有一個人學會煉出黃金。術士們這樣解釋:教皇並不想讓所有人都學會煉金術,如果每個人都去煉金子,金子就會多得像稻草一樣不值錢,到了那時,大家將不得不麵臨一個新的難題,那就是把金子煉成鐵和銅,這更麻煩。

    約翰二十二世死於1344年,他在自己的金庫裏留下了一大筆別人無法解釋的遺產,1800萬個弗羅林金幣。謠言說,教皇從他的朋友——著名的煉金大師阿諾德·威蘭洛瓦那裏學會了煉金術,這些金子就是他煉金的成果。教皇約翰二十二世在阿維尼翁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室,這倒是真的。他曾寫過一篇關於金屬衍變的論文,對此,煉金術士們說,教皇不會把他的秘密寫在文章裏,因為他恪守真正的煉金術士信條——沉默。

    由於這些謠言,所以即使約翰二十二世親手頒布了煉金術禁令,煉金術士們仍然執著地尊奉他為煉金術的大師。有趣的是,教會公開禁止煉金術,換個角度看,其實意味著對這種學說的確認,這反而加速了它的傳播。

    經濟學感悟:獲取更多的財富,這幾乎是每一個人的夢想,隻要有種方式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不管它多麽荒謬,總有一部分人會相信。

    (2)尼古拉斯

    尼古拉斯出生於13世紀末,家境貧寒,從小就去巴黎闖天下。在那裏,他先是專門替人寫信和謄寫文字材料,但難以維持生計。為了多掙錢,他嚐試著寫詩,結果變得更窮,連肚子都填不飽。他又試著繪畫,但還是無法改變經濟上的困窘。他後來嚐試著給人算命,終於找對了路子,賺了不少錢。在隨後的幾年裏,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對煉金術的研究中,天天想的都是點金石、長生不老藥和萬能溶劑。

    尼古拉斯從舊物市場裏買來了一本舊書,是用樹皮刻出來的,共21頁,按照他的說法是“三乘以七頁”。書是用拉丁文寫的,每七頁中有一頁隻有圖畫沒有文字:一幅畫是一條蛇在吞吃一根石柱;一幅畫是十字架上釘著一條蛇;一幅畫是一個荒原,一條蛇圍著一個泉源。這本書在開篇就宣稱,它是由“身份不低於亞伯拉罕、主教、猶太教徒、國王、哲學家、牧師、星相學家的人”合作而完成的。尼古拉斯當時已經很有學識,但他卻沒有注意到《聖經》中的亞伯拉罕竟然用古羅馬時期的拉丁文寫作,這使他對這本書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推崇之情。書中講述了如何用點金石製造黃金,但是卻沒有說怎樣獲得點金石。這可不好辦,如同給一個饑餓的人講解如何烤麵包,卻不給他麵粉。據說,尼古拉斯花了幾十年時間來解決這個難題,終於成功地把水銀變成了白銀,幾個月後又把水銀變成了純金。

    當時尼古拉斯已經80高齡了,但是精神矍鑠,身體健壯。從他進入80歲到他116歲去世,他幾乎每天都能造出大量純金,但看上去仍然家徒四壁。不過,他肯定是富裕了,因為他捐了很多錢給教堂,還建立了14家醫院和3個教堂。但某些很熟悉他的人認為他並不是靠點金石發財的,而是靠發放高利貸賺錢,是當時法國最大的債主。

    他的富有傳遍了全國上下,國王查理六世派使臣去打探他是否真的找到了點金石。使臣見到這個傳奇人物時,尼古拉斯正衣衫襤褸地住在破房子裏,用粗陶罐喝麥片粥。使臣沒有得到任何關於點金石的消息,隻好垂頭喪氣地迴去見國王。就在這一年,尼古拉斯去世了。附近的教士們很感激他的慷慨捐贈,於是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在尼古拉斯死後的200多年裏,很多煉金術士根本不相信他已經去世,他們覺得尼古拉斯仍然活著,而且還要再活500年。在他的故居,經常有崇拜者前來參觀,其中某些人一來了就到處搜索,希望能發現金子。1816年,有個人在屋頂發現了幾個罐子,裏麵盛滿了黑色的東西,特別沉重。另外一個人十分相信尼古拉斯的傳奇故事,加上金子的誘惑,就出高價買下了這座房子。後來,為了尋找金子,他鑿開了牆壁,差一點兒把房子弄塌,但是最後什麽也沒有得到。為了修複這座破房子,他又花了很大一筆錢,弄得傾家蕩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濟學感悟:相對於通過辛勤的勞動來獲得財富,不勞而獲、一夜暴富更是許多人所幻想的。

    (3)帕拉齊斯

    帕拉齊斯被人尊稱為“煉金術士的頂峰”。他寫了很多研究煉金術的文字,十分晦澀難懂。這種文風不但沒有影響他的聲譽,反而引起了全歐洲的關注。越是讀不懂,那些狂熱的人就越崇拜他。

    他原本是著名的醫生,33歲時,成為巴塞爾大學物理學和自然哲學的教授,算得上年少有為。學生們喜歡聽他的課,於是他更加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裏。他當眾燒毀了許多前輩的著作,口出狂言地說,這些著作還不如他的腳後跟所蘊涵的知識豐富。這種瘋狂的舉動使他的崇拜者們愈加狂熱,帕拉齊斯的名望如日中天。

    帕拉齊斯是個毫無節製的酒鬼,經常醉倒在街頭,這有損於他醫生的名譽。不僅如此,他還公開宣稱自己是個巫師。他大言不慚地說,他能隨意調遣各位神靈,還把其中一位藏在他的劍柄中,劍柄裏的那位神靈保管著長生不老藥,任何人吃了它都可以永遠地活下去。

    這個醉鬼在巴塞爾混不下去了,就搬到了斯特拉斯堡,後來又在德國、匈牙利等地四處流浪,到處給人占卜、算命、講解點金石的秘密,給豬、牛、羊等牲畜看病,幫人尋找丟失的東西。1541年,他在赤貧中去世。

    經濟學感悟:利用欺騙的手段來換取自己想要的財富,這種行為是不會長久的,因為經濟規律總是要求人們付出和得到是等價的。

    (4)煉金術的騙局

    通常騙子們用來煉金的坩堝是雙底的,下麵一層是鐵或銅,上麵一層用石蠟塗成金屬的顏色,在兩層之間提前藏進一些金粉或銀粉,然後當眾在坩堝裏放入鉛、水銀等金屬,再加入一些混淆視聽的藥粉,把坩堝放在火上燒。燒著燒著,石蠟融化了,坩堝底上就出現了金粉或銀粉。

    還有的騙子用的是沒有夾層的坩堝,但他們的魔杖有問題。魔杖是中空的,裏麵裝滿金粉或銀粉,末端用石蠟或黃油堵上,然後用魔杖來攪拌坩堝裏熔化的金屬,同時裝模作樣地做出各種類似於儀式的動作,以此來分散人們的注意力。

    有些騙子在鉛塊上鑽孔,在鉛塊內注入熔化的黃金,然後再把孔封上。有時候他們在金塊上塗抹賤金屬的溶液,然後在坩堝裏用硝酸溶解掉塗層,把它變成金光閃閃的黃金。

    還有的騙子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釘子,釘子的一半是鐵,另一半則是銀或金。騙子解釋說,這種釘子曾經在一種特殊的液體裏泡過,所以才變化了。事實上,釘子是用兩種金屬焊接在一起的,金於或銀子的一半先是被塗成鐵的顏色,一旦被泡在硝酸裏,鐵就會被溶解掉,隻剩下黃金或白銀。當時社會上流傳著各種各樣的雙料金屬,比如半金半鋼的刀,半金半銀的硬幣等等,其實都是煉金術士為了騙人而製作出來的。

    經濟學感悟:煉金術之所以盛行,是因為人們妄想獲得更多的財富,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多的利潤。正由於人們對於經濟規律的不了解,才使得騙子有生存的空間。

    (5)雷斯元帥

    15世紀有一個最著名的上當受騙者,他就是法國的雷斯元帥。雷斯元帥十分富有,連仆人和馬匹都打扮華麗,比許多貴族子弟穿得還要好;他的城堡一年四季對外開放,連要飯的也可以前來享受最昂貴的美酒;他擁有全國最豪華的小教堂,裏麵掛著金絲打造的衣服,吊燈是純金鑲嵌白銀的,十字架是純銀的,杯子和香爐是純金的。可能是因為太富有,所以他揮霍無度,從不在乎價錢,各種東西都以原價三倍的價格購來。

    後來,他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繼而開始變賣家產。最後他越來越窮,但還是希望能恢複以前的那種生活,於是他開始幻想煉金。他幻想著如果真能把鐵變成金,就可以繼續過以前的生活了。

    他派人到西班牙、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地用豐厚的條件邀請煉金方麵的術士,這些術士對他提供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非常滿意,但幹起活來卻慢條斯理。元帥是個急性子,趕走了他們,隻留下了意大利的煉金術士普雷拉蒂和一名江湖醫生。醫生說,他可以讓熟知煉金術的魔鬼來幫忙,並親口把秘密告訴元帥。元帥對他的話深信不疑。一天半夜,元帥跟著醫生來到周圍的森林裏,醫生在草地上畫了個圓圈,嘴裏念動咒語,然後就昏倒在地上。過了幾分鍾,醫生自己又醒了,問元帥是否看到那個非常憤怒的魔鬼,元帥迴答說什麽也沒有看到。醫生假裝很生氣地說,元帥之所以沒有看到,是因為心不誠,不太相信這類事。雷斯元帥翻然醒悟。第二天早晨,醫生攜帶著元帥賞賜給他的大量金子走了,此後就音訊全無了。

    醫生走後,雷斯元帥決定親自去森林裏再試一次,看能不能讓魔鬼教給自己煉金術的秘密,結果還是一無所獲。他隻好轉而求助於煉金術士普雷拉蒂,普雷拉蒂讓他用自己的血寫下一個契約,表明願為魔鬼做任何事情,另外,還要用兒童的手、眼、心、肺和血來當祭品,喪心病狂的元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天夜裏,普雷拉蒂通知元帥說,他已經與魔鬼交流過了,魔鬼還給他看了煉製出來的金子,就埋在一棵大橡樹下麵,但是必須要等到七七四十九個星期後才能去挖金子,否則金子就會變成石頭。苦苦等待了49個星期之後,元帥和普雷拉蒂半夜裏帶著工具來到大橡樹下,挖出的卻是一大堆石頭。普雷拉蒂憤怒地大罵魔鬼是個騙子。元帥也覺得魔鬼不講信用,但在普雷拉蒂的勸說下還是又試了一次。普雷拉蒂就這樣一次一次地欺騙元帥,得到了大量錢財,並隨時準備逃跑。可是還沒有來得及逃跑,雷斯元帥和普雷拉蒂就因為殘害兒童事發而被打入監獄,他們被控一共殺害了大約100名兒童。

    兩人被判處火刑,考慮到元帥的地位及與王室的關係,對雷斯的懲罰更人性一點,他沒有像普雷拉蒂那樣被活活燒死,而是先被絞死再焚燒。

    經濟學感悟:對財富的占有是很多人的弱點,因此他們總是不滿足於自己已有的,要去追求更多的財富。不理智的經濟行為,往往會使自己已有的也失去。

    (6)貝爾納德的故事

    貝爾納德於1406年出生在英國特雷沃,他的父親是英國最富有的貴族之一。14歲那年,貝爾納德迷上了煉金術,並從那時起開始閱讀有關煉金術的阿拉伯文著作,同時作各種煉金試驗,但奮鬥了好幾年都沒有成功。作為有錢人家的公子哥,貝爾納德很容易上當,所以城裏的許多煉金術士都跑來騙他的錢財。

    在他身邊像蒼蠅一樣的那群人中,隻有一位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從一些晦澀難懂的書裏受到啟發,意識到高度提純的酒精是萬能溶液,可以促進金屬之間的轉化。他們把酒精反複提純了30次,以致把盛它的器皿都燒壞了。然後他們圍繞著酒精鑽研了三年,光是買酒就花掉了300克朗,最終還是沒有取得成功。後來他們又認為糞便是一種神奇的東西,特別是人的糞便。在以後整整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們的實驗室臭不可聞,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味道,卻始終沒有煉出金子來。

    經濟學感悟:人們無法控製自己內心對財富的欲望,就很難有理性的經濟行為,就會違背經濟規律去做事,這樣隻會南轅北轍。

    (7)丹尼斯·紮卡伊爾的自傳

    16世紀時,有一名叫做丹尼斯·紮卡伊爾的煉金術士,他在自傳中寫道:“家裏給我200克朗作為學費和生活費。但不到半年,這筆錢就被煉金爐吃掉了。由於實驗室酷熱難當,我的煉金導師因高燒去世。為了不讓我繼續作煉金試驗,父親減少了給我的費用,隻讓我吃飽穿暖。為了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我在25歲時迴到家鄉,抵押了我的部分財產,湊到400克朗,又開始進行煉金試驗。我有一個意大利人做助手,我們通過高溫蒸餾提煉金子和銀子,辛苦不說,還損失慘重。最奇怪的是,不知道為什麽,每次從熔爐裏拿出的金子重量總是比放進去時輕一半。我的400克朗就是這樣變成200克朗的。1537年,我結識了一位神甫,他也迷戀煉金術,我們倆湊了100克朗作試驗,但試驗持續了一年半,還是什麽變化都沒有發生,我們很沮喪。不過失敗沒有使我們清醒,我們依然癡迷於煉金。後來我典當了父親的土地,換迴400克朗,那位神甫也湊了400克朗,我帶著800克朗去了巴黎,因為那裏是世界上煉金術士最多的地方。我下定決心,要麽找到點金石,要麽花掉所有的錢,否則決不離開巴黎。1539年1月9日,我到達巴黎。在那裏,我結交了100多位經驗豐富的煉金術士,他們每個人的理論都各不相同,工作方式也千差萬別。為了促進交流、互相了解,大家每天晚上都要會麵,報告各自的進展。可氣的是,任何人隻要失敗,就一定會找到借口,漸漸地,我再也不相信他們的鬼話了,我再也不想把錢浪費到他們身上了,因為我已經被騙了無數次。”

    後來,翻然醒悟的紮卡伊爾遇到了一位精通自然哲學的教士。教士用溫暖和善的語言勸他不要再沉溺於這類虛假的試驗中,而應該多讀古代哲學家的佳作。1550年前後,紮卡伊爾來到德國的一個小鎮,過起了安定的生活。

    經濟學感悟:理智的經濟行為,必然會造就一個良性的循環,使財富越積累越多;而非理性的經濟行為,往往以一夜暴富為目的,這當然難以實現。

    (8)巴拉瑟斯的故事

    巴拉瑟斯迷戀煉金,他宣稱自己不僅可以煉金,還可以包治百病。他是第一個把奇妙的超自然力量歸功於磁石的人,而且他認為磁石就是點金石,就算它不能使普通金屬變成金子,至少也可以幫助人類解除或抑製疾病的痛苦。他在波斯和阿拉伯等地浪跡多年,尋找東方神話中著名的磁石山。在瑞士的巴塞爾行醫時,他吹噓自己配製出了一種叫金丹的萬能藥,說這種藥具有磁性,對癲癇、歇斯底裏症和痙攣性疾病有特效。他的名聲因此一下子大了起來,吸引了一批追隨者,這種謬誤的第一代種子從此在這裏紮根了。

    巴拉瑟斯又四處宣揚,他可以通過磁石把疾病從人體中轉移到土壤中去。這種轉移共有六種方式,其中一種相當奇怪。如果某人被疾病折磨,身體局部或全身疼痛,可以用這樣的方法:拿一塊磁石,與木乃伊一同浸泡在水裏,然後把這種水澆灌在肥沃的土壤裏,把磁石也埋進去,在泥土中撒幾粒種子,幾天後將種子連同泥土一起移植到陶瓷器皿中,病人每天清洗疼痛的部位或全身,用洗過的水澆灌種子,這樣,疾病就會從人的身體轉移到種子上,然後再把種子從陶瓷器皿移植到土地裏。種子開始生長,病人的疼痛也就會逐漸減輕,等到種子完全長大時,疾病也就完全消失了。當然,這也隻是一種謬論罷了。

    經濟學感悟:人們的迫切需求會產生很多的經濟行為,但是如果不加以分辨和選擇的話,那麽自己付出的成本就有可能得不到預期中的迴報,因為騙子是最喜歡鑽空子的。

    (9)圓滑的梅耶

    梅耶從小就聰明過人,父親見他十分聰明,就對他傾注了大量心血,盡心調教,係統地教給他關於金錢和借貸等一切經濟方麵的重要知識。梅耶1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那時他在奧本海默家族銀行裏當學徒。後來,梅耶以超人的智慧和勤奮掌握了銀行運作的各類專門技能。不久,他就因為出色的表現被提拔為初級合夥人。幾年後,梅耶迴到德國法蘭克福,把羅斯切爾德作為自己的姓氏。為了能把錢貸給政府和國王,他用低價出售了幾枚罕見的錢幣給馮·伊斯托弗將軍,以此來博得將軍的好感,然後通過將軍引薦認識了王子,並照用此法,最終成為威廉王子的指定代理人,在他銀行的招牌上鑲上了王室盾徽。

    經濟學感悟:抓住人們的心理,這是取巧的經濟行為最常見的方式。

    (10)發戰爭財的內森

    內森第一次到英國的時候,法英兩國正處於對峙階段,互相進行封鎖。當時威靈頓公爵所統率的英國軍隊已經作好了進攻法軍的準備,唯獨缺少軍餉,而此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銀行家們又不接受威靈頓公爵拿出的銀行券。聰明的內森決定借此機會大撈一筆戰爭財。他搶先於英國政府收購了從東印度來的黃金,而後又故意抬高價格。英國政府在軍情十萬火急之下,隻好從內森手中高價購買。

    經濟學感悟:取巧的經濟行為就是如此,當你需要對方的商品時,就會發現它的價格升高了;而不需要的時候,它的價格總是平平。

    (11)狡猾的德魯

    一天,狡猾的德魯走進了紐約市著名的紳士俱樂部——聯合俱樂部,並在此玩弄了一個典型的詭計。他裝出一副正在找人的樣子,並作出一副很生氣的表情,不停地從口袋裏掏出大手帕來擦汗。忽然,他掏手帕的口袋中掉出來一張紙片,而他似乎並沒有察覺。當他離開俱樂部後,在場的其他經紀人馬上撿起了那張紙片,上麵寫著:不論在什麽價位,你能買到多少奧什科股票就買多少。

    奧什科是家鐵路公司,在當時被認為股價將會馬上下跌。但是因為撿到了德魯的那張紙條,經紀商們便推測德魯肯定知道一些外界所不知道的關於奧什科公司的內幕消息,因此他們聯合起來,購買了三萬股奧什科股票。他們小心謹慎地從那些德魯從沒有用過的經紀人手裏購買這些股票。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此刻,這些經紀人正在為德魯效力。於是,在他們購買後,股票價格以每天12個點的速度狂跌。

    經濟學感悟:不管多麽巧妙的經濟騙局,其實都是針對人們對財富的占有欲望而來,因為要得到更多的財富,所以就舍得付出。

    (12)攜款潛逃的總裁

    羅伯特·斯凱勒是菲利浦·斯凱勒將軍的孫子,又是亞曆山大·漢密爾頓的外甥,同時也是一個狡猾的巨騙。19世紀中期,他擔任哈萊姆鐵路和紐黑文鐵路的總裁。

    1845年夏季,人們發現在對紐黑文鐵路的會計審計中出了一些問題,斯凱勒遂站出來鄭重地向股東和記者們保證,這些問題一定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當時股東和記者都相信了他的保證,但是進一步檢查卻發現,斯凱勒不僅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反而還有著無數的不軌行徑,他私自印刷了兩萬股紐黑文鐵路的股票,並且已經將股票脫手,還把200萬美元偷偷裝進了自己的口袋。用今天的話說,這兩萬股股票可以算得上真正的“摻水股”了。但是等到這個消息公開的時候,早有預謀的斯凱勒已經攜款潛逃了。

    經濟學感悟:如何讓別人信任自己,這是每一個騙局中騙子絞盡腦汁要解決的問題,騙子的方法各有不同,而斯凱勒則是利用了自己的身份。

    (13)能力巨大的羅斯切爾德家族

    1817年,滑鐵盧戰敗之後,法國失去了戰爭中得來的大片領土,政治和經濟都陷入困境。路易十八的政府四處貸款,一家法國銀行和英國的巴林銀行得到了數目龐大的政府融資項目。這一切,羅斯切爾德兄弟都看在眼裏,但他們怎麽也插不上手,因為傲慢的法國貴族根本瞧不起他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羅斯切爾德兄弟商量,要想辦法製伏這些傲慢的法國貴族。不久,他們迎來了一個機會,法國債券價格一落千丈,引起了市場的極大恐慌,路易十八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得不笑臉求助羅斯切爾德兄弟。羅斯切爾德兄弟一出手就製止了債券的下滑,得到了人們的信任,他們的銀行也成了人們競相求貸的地方,就連他們的衣服款式也成了時裝潮流。至此,法國金融完全被羅斯切爾德家族控製了。

    經濟學感悟:人們的需求會帶來巨大的利潤空間,當然,這一規律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己能滿足人們的需求。

    第二節 最極端的經濟性行為

    本節導讀:經濟行為的發生絕不僅限於平和的方式,極端性的行為在人類曆史上遠比平和的形態更為常見。隻有當我們更多地了解到極端性的行為所帶來的巨大成本的時候,這種極端行為才會減少並消失。

    (1)被洗劫的羅馬

    1527年5月6日夜,羅馬被雇傭軍占領,有8000名百姓被殺,但這隻是開始。第二天早晨,羅馬開始被猛烈洗劫。夜晚狂歡過後,極度激動的雇傭兵開始洗劫教堂,並闖進女修道院強奸修女。人們看到西班牙部隊的士兵對他們不幸的受害者實施惡毒的酷刑甚至切斷他們的四肢。據說,貧窮的南意大利軍隊的士兵甚至洗劫了船夫簡陋的小屋,奪走了茶壺和釘子之類的東西。其他報告表明,一些聖物被當做靶子,成堆的古代手稿被用做馬的褥草。拉斐爾的壁畫被長矛破壞,用很大的字母刻上馬丁·路德的名字。他們闖進並洗劫紅衣主教和要人的宮殿,強奸婦女,脫光主人的衣服,使他們遭受嚴重的侮辱,然後索取巨額贖金。對那些拿不出贖金的人來說,死是幸運的。據一位同時代的目擊者說:“地獄簡直無法與羅馬現在的情形相比。”

    經濟學感悟:戰爭是一種赤裸裸的財富掠奪,因為戰爭本身就是一種消費,需要巨大的經濟支持,那麽它肯定需要得到足夠的利潤。

    (2)大盜特品

    特品是英國的大盜,據說他能夠騎馬一口氣從倫敦飛奔到約克,當搶劫紳士時,他會慷慨地留給他們足夠的盤纏,讓他們能繼續旅行,並要求他們發誓永遠不告發他,他因此成為無數人敬佩的偶像。他也曾把一名老婦人放在火上燒烤,逼迫她說出錢放在了哪裏。但奇怪的是,這一冷酷卑鄙的行為不但沒有遭到當地人們的鄙視,反而成了他們的笑料。他站在絞刑架下一點兒都不害怕,還被他們看做是勇敢的舉動。

    據說,有一次特品攔住了一個人,本以為此人很富有,但搜來搜去隻找到了幾個小錢。特品放了這個人,並用友好的語氣告訴他,以後出門不要帶這麽少的錢,否則下次碰見就會痛打他一頓。還有一次,特品在劍橋附近搶劫某位紳士,他沒收了這位紳士的貴重東西和現金,隻給紳士留下兩先令,並要求該紳士以名譽立誓不會告發他。紳士立下誓言後,兩人彬彬有禮地告別。後來,他們在一座城市裏偶然相遇,這位紳士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不但沒有告發特品,而且還在特品麵前誇耀說,他被打劫後,很快就通過正當手段賺了一大筆錢。特品提議他們都拿出點兒錢來賭馬,結果特品輸了,紳士卻沒有向他要錢。特品被這位紳士的風度所打動,對以前的那些事情感到非常遺憾。

    經濟學感悟:搶奪別人的財富自古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因為它最直接、最迅速,但也和人們保護自己利益的願望相違背,因此受到的懲罰也重。

    (3)梅耶·羅斯切爾德的第一桶金

    拿破侖當政以後,曾經試圖把威廉王子拉到自己一邊,無奈威廉王子還處於觀望形勢的階段,不願早早地選擇自己的位置,這使得拿破侖十分生氣。發怒的拿破侖宣布“要把赫思凱瑟(威廉王子家族)從歐洲的統治者名單中清除出去”。隨即法軍大兵壓境,威廉王子倉皇逃亡到丹麥。出逃之前,威廉王子將一筆300萬美元的現金交給梅耶保管。就是這300萬美元的現金成為梅耶·羅斯切爾德創造其金融帝國的第一桶金。

    經濟學感悟:不管在什麽時候,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財富,總是想方設法地留在自己手中,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強盜們的行徑了。

    (4)通過比武賺錢的騎士

    渴望自由的紀堯姆在外遊蕩了一兩年後,又迴到了父親的家裏,但是過慣了自由日子的他,在父親家裏總覺得不自在,於是決定再度外出。

    因為父親決定把他安排在紀堯姆·德·唐卡維爾家,於是他就帶著一個仆人和一個夥伴離開了英國。八年之後,他被授予了騎士盔甲和武器。儀式結束之後,他和其他的幾個新騎士被告知,從今以後,他們就得自己養活自己了。他們堅定不移地說要去周遊世界,漫無目的地到處闖蕩,而不會去奔赴某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這裏的周遊,就是比武,即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比武,如果戰勝對手,就能得到大筆的贖金,使自己發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遊蕩生活開始了,紀堯姆的自傳裏描寫了他的16次比武。有幾次比武,參加的人很多,在拉尼的那次就是這樣。那是一次最成功的比武,有3000名騎士帶著仆人來參加。他們就像用真刀真槍打仗的時候一樣,比武中大家想要做的也都是“擒賊先擒王”。談判在晚上進行,要經過估價,還要當場付錢。

    紀堯姆每次都是獲勝的一方,因此他擁有了不少的錢財,但他有了錢後就揮金如土,以致後來變得身無分文。

    經濟學感悟:用比武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賺錢,其實和強盜的行為如出一轍,都是拿自己的性命在換取財富。

    第三節 怪異的經濟世界

    本節導讀:隻有最理性的行為才有可能催生出最瘋狂的社會學現實,而真正的理性經濟學則意味著走出投機性的瘋狂。但對於我們個體的人來說,群體理性的喪失卻意味著前所未有的機會。

    (1)鬱金香風潮的高漲

    在《發明的曆史》一書中,貝克曼這樣描繪鬱金香:“沒有任何植物能像鬱金香那樣出類拔萃,即使經曆過意外的傷害,它仍能美豔非凡。培育鬱金香需要高超的技藝和精心的嗬護,它難以移植,移植之後很不容易成活,因此也就更加嬌貴。”

    在17世紀中葉,許多著名學者熱衷於收藏鬱金香,受到他們的影響,中產階級也開始熱衷於此事。最後導致了大商人、小店主甚至經濟狀況一般的人也開始競相攀比,看誰擁有更多的珍稀鬱金香品種,看誰肯出更高的價錢買花。有位商人花去一半的家產買了一株鬱金香,從此聲威大震。他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轉手獲利,而是為了贏得人們的尊重和羨慕。

    經濟學感悟:奢侈品之所以維持高昂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工藝複雜,生產成本較高和數量稀少。

    (2)了不起的鬱金香

    17世紀30年代,荷蘭人對鬱金香的興趣尤其濃厚。這一時期,鬱金香的價格不斷暴漲。據統計,到1635年,40株鬱金香花可以賣到10萬弗羅林的高價。曾經有人願意以12公頃的鬧市地產換取一隻鬱金香球。當時鬱金香的計量單位是波裏茲,這個重量單位十分小。一種叫做“裏夫肯上將”的品種,重400波裏茲,價值4400弗羅林;446波裏茲重的“範·德·埃克上將”價值1260弗羅林;106波裏茲重的“切爾德”,價值1615弗羅林;400波裏茲重的“總督”,價值3000弗羅林;最珍貴的是“奧古斯特”,每200波裏茲的最低價格是5500弗羅林。人人都希望擁有“奧古斯特”的種子,因為這個品種中最差的球莖也能賣到2000弗羅林。1636年初,全荷蘭隻有兩株“奧古斯特”,一株在阿姆斯特丹,另一株在哈勒姆。哈勒姆的那一株換了12英畝的地產;阿姆斯特丹的那株賣了4600弗羅林,外加兩輛新馬車、兩匹馬和全套馬具。

    經濟學感悟:商品的價格不僅取決於人們的偏好,還取決於人們已經擁有多少這種商品。

    (3)總督鬱金香的價格

    在鬱金香風潮中,有位作家列舉了為了換取一株“總督”鬱金香所需的各種物品及其價值。

    8000磅小麥448弗羅林

    16000磅燕麥558弗羅林

    4頭肥牛480弗羅林

    8頭肥豬240弗羅林

    12隻肥羊120弗羅林

    2大桶葡萄酒70弗羅林

    4大桶啤酒32弗羅林

    2大桶黃油192弗羅林

    1000磅奶酪120弗羅林

    1張大床100弗羅林

    1套上等衣服80弗羅林

    1隻銀酒杯60弗羅林

    共計2500弗羅林

    經濟學感悟:價格並非時時等於價值,隻在對理性的個體選擇特定商品消費時適用。

    (4)洋蔥=鬱金香?

    在布蘭維爾的《遊記》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鬱金香價格暴漲的時期,一位富商擁有幾株珍品鬱金香,為此非常得意。一天,有個水手告訴他,碼頭上有一批珍貴貨物正要運往列文特。這位富商想要承攬這筆生意,就派水手去打聽消息。作為酬謝,富商賞給水手一條紅鯡魚做早餐。

    這位水手特別喜歡吃洋蔥,他在富商的桌子上看到一個類似洋蔥的東西,當然,他並不知道這就是珍貴的“薩姆波·奧古斯特”鬱金香。於是趁人不備將這個“洋蔥”塞進了口袋,打算用它來做那條紅鯡魚的調味品。然後,他就帶著“洋蔥”迴碼頭享用早餐去了。

    富商很快就發現那株珍貴的“薩姆波·奧古斯特”鬱金香不見了,立即命令全體人員四處尋找。整個屋子都翻了好幾遍,卻是徒勞無功。富商沮喪至極,忽然想起有位水手曾經來過家裏。他發瘋似的衝上馬路,向碼頭跑去,身後跟著驚慌失措的家人。

    一群人狂奔到了碼頭,發現那個水手正坐在一捆繩子上,品嚐著最後一小塊“洋蔥”。這個目光短淺的水手根本就想象不出,他這頓早餐的價值足夠全船的人享用整整一年,或者是像那位被偷的富商所說的,足夠宴請一次奧蘭王子和省政府的所有官員。最後,憤怒的富商控告水手犯了搶劫罪,水手因此在牢裏蹲了好幾個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經濟學感悟: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消費群體中,其使用價值會產生巨大差別。

    (5)一個植物學愛好者的遭遇

    一位英國旅行家是位植物學業餘愛好者。一天,在一個荷蘭富翁的溫室中,他碰巧發現了被珍藏的鬱金香球莖。他沒有見過這種東西,很好奇,就拿出隨身攜帶的小刀,一層一層地剝去這個球莖的皮,想弄清楚它的結構。

    剝到一半時,他又把它切成兩半,仔細觀察這個球莖的每一部分。這時,球莖的主人看到了,憤怒地撲了過來,兩眼噴火,聲嘶力竭地質問他:“你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麽?!”

    旅行家茫然地迴答:“我在剝一頭最稀奇古怪的洋蔥啊!”

    “蠢貨!它可是範·德·埃克上將啊!”荷蘭人破口大罵道。

    “謝謝!”旅行家掏出筆記本,記下這個名稱,問道:“這些將軍在你們國家很常見嗎?”

    “見鬼!”荷蘭人咬牙切齒,狠狠地揪住了這個驚詫不已的旅行家的衣領,“到了市政官那裏,你就明白了!”說完就把他揪到了市政官那裏。

    這時旅行家才弄明白,原來那個古怪的球莖竟然價值4000弗羅林。無論他如何哀求,還是被關進監獄,直到他湊足了賠償金才獲釋。

    經濟學感悟:由於人們對一件事物的主觀價值認識不同,因此它們的價格也是不一樣的。

    (8)鬱金香風潮的頂峰

    在鬱金香珍品被狂熱追逐的年代,鬱金香批發商們大做投機買賣,在價格低時買進,在價格高時賣出,賺取了大筆金錢,不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在金錢的誘惑下,人們紛紛湧向鬱金香市場,世界各地的富翁也來到荷蘭,毫不猶豫地買下天價鬱金香。一時之間,全世界的財富似乎都聚集到了荷蘭的北部海岸。貴族、農夫、修理工、海員、男女仆人甚至連打掃煙囪的清潔工和年老的洗衣婦也加入進來,他們都試著做投機買賣;人們紛紛把財產換成現錢,投入交易,房地產被人們以極低的價格出售或抵押出去,隻要能得到現錢就行;生活必需品價格飛速上漲,新建的房屋、馬和馬車、各種奢侈品的價格都隨著鬱金香的價格而上漲。荷蘭成了世界各地財神爺的接待中心。

    後來,鬱金香交易量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廣泛和複雜,政府不得不為此頒布一整套的法律條文,並任命了公證員和職員,全職參與到交易之中。

    甚至在許多落後地區,以前從來不知道有公證這迴事的人們,此刻都知道有鬱金香公證。在一些小城鎮,由於尚未建立專門的交易所,人們都聚集在較大的酒館裏討價還價,一邊吃喝一邊交易。這種宴會有時會吸引二三百人參加,在酒館的桌子上和過道裏,放著一盆盆盛開的鬱金香,供人們大飽眼福。

    經濟學感悟:潮流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是巨大的,人人都想趕上這趟車,而這種潮流還會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味經濟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崔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崔金生並收藏趣味經濟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