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濟行為是因生存這個“第一法則”而出現的,居於溫飽之後的是安全,當這兩個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人類心靈的翅膀也就獲得了飛翔的自由。

    第一節 你心中的宇宙

    本節導讀:經濟學的交易行為是過濾掉了一切非理性因素的,但是,交易的成功更多情形下卻是因為非理性的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你能夠打動別人,就意味著你能夠主宰這個世界。

    (1)賣火柴的小男孩

    法洛奧多是布魯塞爾的一個小男孩,他的家裏窮得供不起他上學,隻好讓他在街上的一個角落擺個攤子,專門賣火柴等小物品,以此來貼補家用。法洛奧多的生意一開始並不好,匆匆過往的路人根本懶得向他的攤子上瞟一眼,為此,可憐的法洛奧多常常是在街頭站了一天,也不能賣掉多少火柴。

    後來,法洛奧多想了個辦法,他請父親在一張紙片上寫了一行字,掛在自己的攤子前,紙片上是這樣寫的:請您買盒火柴吧,您將會需要它。白色的紙片和黑色的字體,顯得特別醒目。這樣,法洛奧多的生意有了起色,不過,仍然不能用“興隆”來形容。

    一個年輕的牧師來到這裏,他看見了法洛奧多的攤子,又看了看紙片上的字,問道:“你的生意怎麽樣?”

    法洛奧多垂頭喪氣地說:“不怎麽樣,人們似乎總是好久才會用完一盒火柴。”

    牧師笑了笑,說道:“孩子,去借一支筆來,我有辦法使你的生意好起來。”

    法洛奧多臉上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他忙跑到附近的麵包店裏借了一支筆,交到牧師手上。牧師扯下那張紙片,在背麵又寫了一行字,讓法洛奧多重新掛了起來,然後就走了。法洛奧多接下來發現,他的銷量成倍地增長,人們總是慈眉善目地到他的攤子買一盒火柴或是別的小東西,很多人還會拍拍法洛奧多的小腦袋。

    牧師寫的那句話是:請因為您的同情心買一盒火柴吧,上帝保佑您。

    經濟學感悟:當人們脫離了物質上的需求時,就開始向精神層次的需求轉化,為了獲得心靈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就會引發人們的經濟行為。

    (2)莊園主的畫像

    莊園主布勞爾去參加一個朋友、也就是另外一個莊園主的晚宴。這是一個很豪華的晚宴,邀請到當地很有名的幾位人士,有正直的法官、騎士和著名的畫家。就在晚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主人展示了一幅畫,畫裏的主人公正是他自己,他騎在一匹駿馬上,意氣風發,躊躇滿誌。他說,這幅畫的作者就是晚宴上著名的畫家,他為自己留下了一幅傑出的作品。

    幾天以後,布勞爾把那個畫家也邀請到自己的莊園,問他畫一幅肖像需要多少錢,畫家迴答100個金幣。布勞爾說:“太貴了,實在是太貴了,我的上帝。”畫家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轉身準備告辭。布勞爾咬了咬牙,答應了下來,他不希望在這方麵落後於自己的朋友。

    畫很快完成了,作品非常出色,畫中的布勞爾悠閑地靠在躺椅上,臉上的光澤神聖高貴,充滿了典雅的氣質,躺椅周圍的擺設也極盡奢華。布勞爾很滿意,覺得這100個金幣畢竟沒有白花。他把自己的朋友請來,讓他觀賞這幅畫,並對朋友說:“這是我請給你畫肖像的那個畫家畫的,為此我付出了100個金幣,但是很值得,你認為呢?”

    朋友詫異地說:“上帝啊,你怎麽不問問我?那個畫家是我的外甥,那幅畫是他送給我的禮物。”

    經濟學感悟: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人們往往會付出超出一般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經濟行為,大多數都是不理智的。

    (3)富翁改劇本

    卡內瓦爾是法國16世紀的一個劇作家,他寫了一個劇本,因為在劇院即將上演的節目單中被大肆渲染而名聲在外。在第二次演出前,一位富翁找到了卡內瓦爾,要求他改動劇本中的一些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對於富人的為富不仁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卡內瓦爾輕蔑地拒絕了,他說:“這是不可能的,先生,我無權這麽做。”

    富翁說:“如果你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會付給你200個金幣。”

    卡內瓦爾說:“這是不可能的。”

    富翁說:“600個金幣。”

    卡內瓦爾搖頭。

    富翁說:“好了好了,1000個金幣,你應該知足了。”

    卡內瓦爾想了想,答應了,他把劇本做了修改。但是不久之後,卡內瓦爾以這個富翁為原型,又寫了一個劇本,引起了一輪新的轟動。

    經濟學感悟:對於精神的需求,人們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會更大,因為精神方麵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4)學狗叫

    馬爾庫爾是法國的一個農民,一次在去集市買東西的時候,被一條狗咬了一口。憤怒使他殺死了這條狗,然後買了些藥水包紮自己的傷口。不大一會兒,一位有錢人帶著仆人找到了他,要求他賠償自己的狗。馬爾庫爾百般解釋都無法打動有錢人,可是他自己又十分潦倒,根本付不起賠款。

    這時有錢人提出了一個要求,要馬爾庫爾學幾聲狗叫就放過他,否則會讓他吃盡苦頭。在無奈的情況下,馬爾庫爾叫了幾聲,然後屈辱地迴到了家中。

    經濟學感悟:精神上的需求往往不會給自己帶來物質上的利益,但卻能在心理上起作用,滿足某些情緒。

    (5)磨坊主和狗

    約瑟克是一名普通的磨坊主,日子過得不好也不壞,僅能填飽肚皮而已。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隻可憐的被人遺棄的小狗,就把它帶迴到家中飼養。這條狗成了他最忠心的夥伴,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把它帶在身邊。

    狗漸漸長大了,吃的食物也越來越多,約瑟克感到有點兒力不從心,但他仍不舍得放棄特殊的朋友,他每天辛勤工作,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來滿足它。妻子為此大吵大鬧,說應該丟掉這個該死的家夥,或者把它賣掉。為了家庭,約瑟克同意把它出售,但希望能找到一個善待它的人家。

    鎮上的律師萊蒙特願意將它買走,並保證會好好對待它。由於萊蒙特先生有著良好的聲譽,約瑟克最終把狗賣給了他。但是,不久之後,約瑟克就感到很不適應,變得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工作也提不起精神。而那隻狗在幾次試圖逃跑無果後,憂鬱地死去了。

    經濟學感悟: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麵的,解除內心的孤獨感是很多人想方設法追求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肯定要付出其他的代價。

    (6)虛榮的妻子

    裁縫匠達羅瓦是一個勤奮辛勞又節儉的人,他在巴黎有一間裁縫鋪,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而每天的收入除了大部分用於家庭開銷外,其他的都積攢起來,希望有一天能有大用途。

    達羅瓦的妻子則是一個十分虛榮的女子,她每天待在家裏衣食無憂,卻非常羨慕那些貴婦人體麵的生活。她對舞會、對劇院充滿了狂熱的向往。機會來了,一次,她的一個朋友——烏曼娜邀請她去參加一個節日舞會,舞會上將會有很多的名流。她為此感到激動不已,然後又開始為穿什麽衣服發愁。最後,她發現了丈夫藏匿的那筆積攢下來的金錢,在毫無理智的情況下,她把這筆錢拿走,買了一身行頭,去參加了那個舞會。結束後,她把衣服藏在了烏曼娜的家裏,求她千萬不要告訴自己的丈夫。

    不久後的一天,達羅瓦發現錢不見了,像發了瘋一樣地問她是怎麽迴事,並不停地詛咒她,她聲稱自己一無所知。達羅瓦報了警,烏曼娜怕事情牽連到自己,就告訴法官達羅瓦的妻子藏在自己家中的昂貴的衣服。達羅瓦殺死了妻子,然後大醉一場,上吊自盡了。

    經濟學感悟:為了滿足精神層次的需求,人們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其狂熱往往讓人付出極大的代價。

    (7)忠誠的基督徒

    塞謬爾是法國南部的農民,一名神聖的基督教徒,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有一片靠近塞納河的田地,並雇有五個農民替他耕作,屬於中等人家。但為了死後能夠上天堂,塞謬爾每天隻吃少量的麵包、蔬菜,從不飲酒,保持著素食的習慣。

    每隔幾年,塞謬爾都會把自己從田地裏所獲得的財富捐獻給修道院。有一次,他的侄子要到巴黎去求學,請求他資助一筆費用,但塞謬爾拒絕了,他說上帝在考驗他的誠心,他不能半途而廢。

    最後,塞謬爾在一次意外中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而這導致了他的猝死。

    經濟學感悟:為了滿足內心的精神需求,很多人可以放棄別的很多東西,來換取自己精神上的滿足。

    (8)流浪藝人

    桑狄是一名流浪的音樂藝人,以演奏樂器維持生活。桑狄幾乎踏遍了英國的每一片土地,有的時候,他隻能靠在街頭演奏獲得人們的施舍。情況好的時候,如果某個莊園舉行盛大的聚會,他也會被邀請到晚宴上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戲。莊園的主人通常在晚宴會舉辦一個舞會,不僅給桑狄豐盛的食物,還有優厚的報酬。但這樣的機會對桑狄來說,一年難得遇上幾次。

    一次,一個莊園主的女兒愛上桑狄,年輕使她的愛毫無忌憚。她大膽地向桑狄表達,卻遭到了父親的訓斥。莊園主給了桑狄報酬,勒令他馬上離開莊園。桑狄最後娶了一個同行的姑娘作為妻子,兩個人一起遊曆了15年才定居下來。

    經濟學感悟:流浪藝人的生存和盛行,是人們對於音樂的偏好,對於精神需求日益重視的結果,隻要有這種需求,就會有經濟行為的發生。

    (9)貝利撒留的家庭聚會

    貝利撒留是拜占庭帝國有名的將軍,他的生活和奢華、糜爛聯係在一起。貝利撒留在與波斯人的戰鬥中獲得了大量的財寶,但是他隻將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獻給了皇帝,其它的都搬入了自己的府中。

    貝利撒留經常在自己家中舉辦聚會,聚會過程中,來自各地的樂隊都會表演節目,一直持續到晚宴結束。貝利撒留將這些樂師們都養在自己家中,並區別於別的奴隸,給他們很好的待遇、精美的食物、華麗的衣裳,還有接二連三的賞賜。對於其中那些表演出色的人,貝利撒留還會賞賜給他們一些侍女。

    有一個樂師以彈奏豎琴博得了貝利撒留的歡心,但同時也博得了貝利撒留妻子的歡心,她並沒有打算掩飾自己對這位樂師的喜愛,便與他做了露水夫妻。貝利撒留知道後,憤怒地想殺掉這個樂師,但又不舍得如此絕情,加上妻子的求情,終於饒恕了樂師,將他鞭打一頓趕了出去。

    經濟學感悟:當人們滿足了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時,就會自然而然地轉向對精神方麵的需求,享受正是其中的一種。

    (10)喜歡聽故事的大臣

    印度阿育王時期,有一位大臣最大的愛好就是聽故事,他每天晚上入睡前都要聽侍從給他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否則就會大為生氣。侍從們摸著了他的口味,總是將那些稀奇古怪但又無法證實的事情講給他聽。如果哄得大臣高興,就會得到一筆賞賜。有些侍從絞盡腦汁,為的就是能找到新鮮的故事,為此他們經常到民間去搜集素材。

    更為可笑的是,這位大臣在給自己的女兒選丈夫時,規定必須會講故事,而且要講得好,這樣才能成為他的乘龍快婿。經過選拔,三名男青年成了最後的人選,其中有一位曾經當過羅馬人的奴隸,算得上是見多識廣,他將自己在羅馬的見聞編成故事,並最終博得了大臣的歡心。

    經濟學感悟:對於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們的高層次需求,也是最難以滿足的需求。

    (11)追求不朽

    哈裏芬是芬蘭14世紀時的財政大臣,此人經曆豐富,學識淵博,擁有眾多的頭銜,而且深得皇室的信任,他的妻子就是皇帝的妹妹。

    功成名就的哈裏芬最大的願望就是將自己的名字流傳於後世,讓自己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哈裏芬請雕塑家為自己雕刻了很多塑像,有大有小,送給眾多的人,目的是使這些雕像能保留下去。然後他又親自寫了一本自傳,出版了好多冊。但更離譜的是,哈裏芬派人將自己的名字刻在數不清的石頭上,然後將石頭丟在山頂、湖底、郊外,及海灘之上。他想,不管以後發生什麽變化,是高山變遷,還是湖海幹涸,總有些後人會發現刻著自己名字的石頭,那麽到時候,人們就會從曆史上研究這個人,他也因此而不朽了。

    經濟學感悟:當人們在某一方麵的精神需求過於執著時,他必定會付出別的代價。

    (12)長生不老藥

    波斯蘇丹伊斯邁爾對長生不老充滿了向往,他讓人四處搜集能夠使人不死的法術,希望能使自己獲得永恆的生命。手下的人從東方帶來了一種神奇的藥丸,據說經常服用能夠延年益壽。伊斯邁爾馬上命人將這種藥丸獻上,迫不及待地服了下去,立刻覺得神清氣爽。他賞賜了敬獻神藥的人,並把所有的藥丸都留下了。

    不久,藥丸吃完了,伊斯邁爾又傳來那個人,命他再獻上一些。但那個人說,這種藥極其珍貴,隻有古老的東方才有,而且煉製起來非常麻煩,需要很多名貴的藥材,但波斯是沒有的,隻能到東方去。為此,伊斯邁爾給了這個人一筆巨大的財富,讓他去東方尋找這種藥。然而此人從此杳無音信,再也沒有出現。

    經濟學感悟:精神上的欲望比物質上的欲望更不容易滿足,而人們為精神需求所產生的交換行為也是持久和龐大的。

    第二節 快樂的經濟學

    本節導讀:需求不僅僅是一種焦灼的情緒,更多的時候,需求帶給我們的是更具實質性的快樂。經濟學就是讓我們快樂的學問,但如果失去了快樂,我們失去的絕不僅僅是經濟學。

    (1)心安理得

    拉斯特維斯是英國的一名基督徒,他的慈悲心腸是遠近聞名的,隻要他遇到困苦的流浪者和乞丐,就會毫不猶豫地施舍錢財和食物,樂此不疲。

    一次,鎮上來了一個流浪漢,拉斯特維斯照舊施舍給了他一些麵包和牛奶,還有一點兒錢。流浪漢感恩戴德地告辭了。過了幾天,這個流浪漢又來了,拿著一個破舊的杯子,堅持說這是古董,希望能向拉斯特維斯換一些錢。拉斯特維斯看也沒看就答應了,將杯子帶迴了家中。

    半個月後,流浪又拿著一個錫製的酒壺向拉斯特維斯換錢,聲稱這壺也是一個古老的寶物,這次拉斯特維斯同樣沒有拒絕。拉斯特維斯的兒子非常不滿,他對父親說:“這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騙子。他隻不過是想換一點兒錢而已,根本沒有什麽寶物,你為什麽還要接二連三地上當呢?”

    拉斯特維斯笑著說:“我花錢買的並不是他的寶物,而是我自己的心安理得,這又有什麽損失呢?”

    經濟學感悟:當精神需求大於物質需求時,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就會變成次要的,轉而為精神需求服務。

    (2)淘金與咖啡館

    美洲大淘金熱潮中,丹斯也跟著人群到了美國西部,夢想著自己能夠找到金礦,成為億萬富翁。他起早貪黑地辛勤勞動,從一條河流轉移到另一條河流,每天都和沙石打著交道。幾年過去了,丹斯依舊沒有找到夢想中的金沙,他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極度疲憊中一點一點地消耗著最後的體力。

    一天,丹斯來到他經常買日用品的小鎮上,買了些必備的生活用品後,想找個地方歇歇腳,但是街上飯館林立,卻找不到一家咖啡廳。丹斯忽然靈機一動,他想,在附近淘金的人有很多,但是卻沒有一家娛樂場所,隻有飯館和商店,那些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晚上想找個休閑的地方也沒有,我為什麽不在這裏開一家表演歌舞的咖啡廳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說幹就幹,丹斯數了數自己帶來的錢,計算了一下所需的資本,就開始張羅建房的事情。丹斯後來又聯絡到好幾個會表演歌舞的年輕人,他們有男有女,這就成了丹斯最初的樂隊。咖啡館建起來了,每天晚上,很遠就能聽到這裏傳出的優美樂聲,附近的人紛紛到咖啡館瞧新鮮,邊喝飲料邊聊天,或是跟著音樂跳舞,一天的疲勞也在這美妙的時刻洗盡了。

    丹斯的生意好得出乎意料。他雖然沒有淘到金子,但是已經成了鎮上最有錢的人之一。

    經濟學感悟:在滿足了物質需求後,人的精神需求就會隨之而來,這種規律就是經濟行為的一個重要根源,掌握了它的人,就會得到經濟效益。

    (3)死亡遊戲

    18世紀,法國東部艾利斯瓦爾鎮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

    波納耶維爾是一個退役的士兵,迴到家鄉沒多久,當地富人桑德維斯派一個人找到了他,問他願不願意參加一個遊戲,會有豐厚的獎金。波納耶維爾於是問是什麽樣的遊戲,這個人就帶著他到了桑德維斯的家中。桑德維斯對他講,這個遊戲名叫死亡遊戲,如果波納耶維爾同意參加,那麽他就會得到一筆錢,他可以用這筆錢去買自己需要的任何東西,如食物,水,帳篷,但唯獨不能買武器。然後他將會被送到一個島上,如果他能夠在島上存活三天的話,他將會得到一筆巨大的獎金。但是這三天內,桑德維斯會帶領一夥人拿著武器去搜索並射擊他,而他隻能設法奪取對方手中的武器還擊,自己不能攜帶武器。

    波納耶維爾問桑德維斯,這樣做對他有什麽好處。桑德維斯迴答說,他已經很有錢了,一輩子也花不完,生活沒有刺激,就像美食沒有鹽一樣,是無法忍受的,他就是想玩這個危險又刺激的遊戲,感受一下當獵人獵殺別人的快感。

    桑德維斯還提醒波納耶維爾,已經有八個人參加過這個遊戲,但是存活下來得到獎金的隻有一個人,希望他好好考慮,不要做後悔的決定。

    波納耶維爾又問,為什麽會選擇他。桑德維斯說,因為波納耶維爾是一個退役軍人,有一定的戰鬥經驗,這樣的人獵殺起來才更有趣。

    三天之後,波納耶維爾答應參加這個遊戲,因為他太窮了,他不是退役,而是從戰場上逃迴來的,他需要錢活下去。波納耶維爾拿著桑德維斯預付給他的一些錢,買了食物、手電、必要的衣服和用具,還有一把水果刀。接著,他被人送到了一個荒島上,那人把船又開走了,並通知他說,遊戲從第二天早上八點正式開始。

    波納耶維爾觀察了島上的情形,島很小,可供藏身的地方非常少,不用一天的時間就能把島上翻個遍。而當他一被發現後,他就會成為對方獵殺的目標。波納耶維爾一晚上沒有休息,他利用這段時間挖了好多陷阱,天亮時,他隱蔽在一個陷阱附近睡著了。

    第二天,波納耶維爾被陷阱中傳來的慘叫聲驚醒了,他知道自己已經開始麵對死亡的威脅了。躲在暗處,他可以看到桑德維斯和一群手持武器的人四處搜索的身影。波納耶維爾找準了一個機會跳入一個陷阱,將陷阱中的機關破壞掉,然後藏身在屍體的下麵,靜靜地等待。三天裏,波納耶維爾不敢發出一點聲音,有時候他甚至能聽到遠處的陷阱傳來的慘唿聲、槍聲和桑德維斯憤怒的叫聲。

    第四天清晨,波納耶維爾靠近了桑德維斯來時所乘坐的船,然後在船上開槍示警,桑德維斯的人很快聚攏了過來。波納耶維爾要求桑德維斯扔掉武器獨自上船,和他迴去一起去拿獎金,其他的人都不許靠近船隻,否則他就破壞這條船,那時候誰也別想離開這座荒島。

    波納耶維爾拿到獎金後就離開了家鄉艾利斯瓦爾鎮,臨走前,他向警察局報了警,揭發了桑德維斯的違法行為。

    經濟學感悟:精神需求是頑固的,難以滿足的,並且也是持久的。

    (4)學音樂的小兒子

    英國農民斯科西斯去世前,將他的兩個兒子叫到床邊,給他們留下了遺言和一筆遺產,讓他們各自謀生。大兒子保羅決心繼承父親的田地,在家鄉的土地上辛勤地勞動並生存下去;小兒子邁克爾卻打算去學音樂,然後去城市過上流人的生活。保羅告訴弟弟,人應該現實一點兒,土地才是他們的命根子,還是安分守己一點兒好。但對音樂癡迷的弟弟不肯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揣著父親留給他的那一部分錢去了倫敦。

    到了倫敦以後,邁克爾一邊給別人打雜,一邊學習音樂,克服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畢業後,邁克爾給別人家的孩子做家庭音樂輔導老師。一天,邁克爾晚上輔導完孩子迴家的途中,路過一個正在舉辦家庭舞會的人家,他聽出當時正在演奏的音樂有些地方很不順耳,似乎音階有問題。他記下了這段旋律,迴到住處後不斷地琢磨,並試著修改。另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又在某個地方聽到了這段旋律,不過已經做了修改,聽起來更加完美了。令他驚喜的是,他所進行的修改和正在演奏的這個人一模一樣,這令他更加充滿了信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激動不已的邁克爾迴到住處,拿著自己修改的樂譜去找演奏者。演奏者是當時一位很有地位的作曲家,他為邁克爾的音樂天賦感到興奮。於是,在他的推薦下,邁克爾逐步走進了上流社會的音樂沙龍,慢慢地被別人接受了。

    經濟學感悟:精神需求的蔓延,會導致一些交換行為的產生,相應地也會產生更多的職業。

    (5)畫家丈夫

    法國塞碧諾爾莊園主的女兒朗布琳已經到了出嫁的年齡,父親給她介紹了無數個未婚男子,其中有軍官,有騎士,有莊園主,有伯爵,但都不能令她滿意。她希望找一個畫家作為自己的另一半,從小就對畫家格外崇拜的朗布琳認為,畫家才是最有氣質最典雅的男人。

    父親為了女兒的婚事就去了巴黎,因為那裏聚集著很多畫家。眉清目秀的康蒂尼贏得了莊園主的好感,他帶著康蒂尼迴到了自己的莊園,並把他介紹給女兒朗布琳。朗布琳一下子就愛上了清秀的康蒂尼,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畫家,還帶著很多自己的作品。

    幾個月後,莊園主為女兒和康蒂尼舉行了婚禮,讓他們在自己的莊園定居下來。然而,婚後不久,朗布琳就發覺丈夫身上有很多原來根本想不到的缺點。康蒂尼酗酒,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醉了就發酒瘋,摔東西,打罵用人,嚇得朗布琳大氣都不敢出。後來,康蒂尼和女仆通奸,被朗布琳發現了。這個時候,康蒂尼在巴黎混跡街頭時所有的劣跡都表露無遺,酗酒鬧事,和妓女廝混,性情反複無常。朗布琳這才意識到,她的選擇是盲目和錯誤的。於是她和康蒂尼離了婚,並把他趕出了莊園。

    經濟學感悟: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人們往往會不惜一切。

    (6)小夥子的葬禮

    裏恩是一個年輕善良的小夥子,有著美好的前途,但是卻在一次意外中被死神奪去了生命。裏恩的父親,一名莊園主悲痛得難以自抑。裏恩是他唯一的兒子,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希望兒子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娶妻生子,世世代代幸福地生活下去。但這一切,現在都已經不可能了。

    悲痛之餘,莊園主決定好好安葬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悲痛稍微解脫一點。他選擇了一塊上好的墓地,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他又請人高價製作了精美的石碑和棺木。作為陪葬,他還把很多寶貴的東西放在兒子的棺木裏,並雇一個人天天在兒子的墓前打掃衛生,獻祭鮮花。為此,莊園主花了家產的三分之一,但他仍然覺得不夠隆重。

    經濟學感悟:當人們為精神的需求投入越高時,為了滿足它,所付出的代價也會相應地增加。

    (7)伯爵與純種馬

    13世紀時,瑞士有一名叫雷德格瑞夫的軍官,退役後建立起了自己的莊園,成了一名有錢的莊園主,生活過得愜意舒適。但是,這名軍官有一個奇特的嗜好,那就是喜歡別人仍以伯倫納伯爵來稱唿他,而不是叫他先生。

    一次,雷德格瑞夫帶著幾個人到鎮上去買馬,莊園裏有幾匹馬已經老了,需要新的來替代它們。馬販托馬斯一眼就認出了他,知道他的習慣,就對他說:“這是上好的純種馬,15金幣一匹,您要買多少?”

    雷德格瑞夫覺得太貴了,表示沒有興趣,準備另外再找別的馬販。托馬斯這時說道:“一點兒也不貴,這樣的純種馬正適合您這樣高貴的伯爵,劣等馬是配不上您的。”

    雷德格瑞夫一聽很高興,馬上買下了11匹。但當他迴到莊園時,有一個奴隸告訴他,這是最普通的馬,根本不是什麽純種馬。

    經濟學感悟:精神需求是可以作為一種資本進行交換的,這種交換行為完全符合經濟的規律。

    (8)一隻酒杯

    盧米爾是法國的一名騎士,對收集酒杯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的家中,各式各樣的杯子琳琅滿目,有玉杯、琥珀杯、陶瓷杯、犀牛角杯、古藤杯,年代久遠的古羅馬酒杯、古印度酒杯也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從遙遠的東方來的青銅杯。盧米爾經常在朋友們麵前炫耀自己的這些寶貝,在人們的讚歎聲中揚揚自得。

    一天,騎士借宿在一戶農民的家中,給了農民一些銀幣,要他好好招待自己。農民做了豐盛的食物,並用美酒敬獻給高貴的客人。忽然,騎士被盛酒的酒杯吸引住了,這是一種他從未見過的杯子,形狀奇特,也看不出是用什麽材料製成的。騎士就問農民這杯子的來曆。

    農民說:“這是我的祖父傳下來的,他曾經是一名商人,經常在阿拉伯地區做生意,這隻杯子就是他從那裏帶迴來的。據他說,這是用象牙製作的,屬於皇宮裏的用品,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騎士便提出想購買這個酒杯,問農民要多少金幣。農民搖頭說:“我是不會賣的,因為祖父告訴我,這隻杯子隻能用來招待最尊貴的客人,比如您,但是,如果將它賣掉的話,將是非常不吉利的。”

    騎士悵然若失,第二天臨走時,又向農民懇求出讓,農民再一次拒絕了他。騎士迴到家中,好幾天食不甘味,如同明知道一批寶物藏在什麽地方,卻無法挖出來那樣失落。終於,他又找到了那個農民,說道:“不管你開出什麽價格,我都將答應你。這些錢足以使你過上好日子,你考慮考慮,別固執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農民堅決拒絕,表示不管什麽價格都不會出讓,因為這非常不吉利。惱羞成怒的騎士提出了決鬥,農民叫來了鄰居,齊心把騎士趕跑並嘲諷他說:“可惡的家夥,不要用你賴以吃飯的本事來威脅我們,我們不怕你。”

    經濟學感悟:為了滿足個人的精神需求而強迫別人進行交換,往往是行不通的。

    (9)與總督打交道

    普多夫是瑞士人,由於得罪了別人,在國內混不下去了。1834年,甚不得意的他就乘船到了北美洲,在美國東部的一個小鎮上安頓下來。當時,去西部淘金的熱潮正席卷著這裏,普多夫經常聽過往的人繪聲繪色地描述西部遍地黃金的情景。終於,他動心了,也加入到了去西部淘金的行列中。

    然而,西部真實的情況卻讓他大失所望,這裏不僅沒有人們所說的那樣的金礦,就連基本的生活條件也比東部小鎮差遠了。不過,普多夫憑著自己獨特的眼光很快就發現,薩克拉門托河穀非常適合建一座莊園,於是他決定在這裏實現自己淘金的夢想。

    普多夫去找當地的總督,希望總督將這片土地租給他。總督對這個貌不驚人的小夥子一點兒興趣也沒有,很不友好地把他打發了。碰了釘子的普多夫並沒有灰心,他很快打聽到總督對繪畫充滿了興趣,於是四處托人,買了幾幅當時流行畫家的作品,再次去找總督。總督滿口答應,將這塊地以很優惠的價格租給了他,租期為十年。

    普多夫開始了辛勤的勞作,他在那裏開墾農場,建起磨坊、鋸木場。在他45歲那年,事業終於取得了成功,他成了這片荒原上屈指可數的闊佬。

    經濟學感悟:精神需求作為交換的一種根源,它的地位絕不亞於對物質的需求。

    (10)文藝複興與美第奇家族

    14世紀,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都與佛羅倫薩有密切關係——佛羅倫薩視自己為藝術之城,創造和吸引了那些需要自由的畫家和藝術家,這幾乎成為自身永久存在的良方,更將激發人的競爭意識和不斷創新的活力。與此同時,被激發的,就是繁榮的知識傳統、對古代手稿的濃厚興趣以及早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從而產生了一種知識相互得益的交流,使藝術家與詩人、新興的有哲學思想的人文主義者和學者相互往來。然而,與其說是所有這些因素在起關鍵作用,不如說是有某種特殊的理由,導致了佛羅倫薩在發起文藝複興運動中扮演特殊的角色——而在進一步發展這一角色中的獨特人物,就是美第奇。巨大的、有區別性的、美第奇家族的資助,尤其是柯西莫的資助,將扮演一個重要角色。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沒有美第奇家族,佛羅倫薩的文藝複興運動將不會發生,而美第奇家族是佛羅倫薩諸多家族中,唯一有益於這次最初的複興的家族——他們有特色的和文明的貢獻,他們個人對一些重要的文藝複興藝術家的鼓勵,將會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經濟學感悟:精神層次的需求屬於最高層次的需求,因此這種需求必須建立在物質財富十分充足的條件之上。

    (11)婚約慶典

    1469年3月,在聖克羅克廣場的傳統角鬥場,一場為了慶祝美第奇家族成員羅棱佐婚約的慶典召開了。石板鋪就的廣場被沙子覆蓋(防止馬蹄子打滑),廣場的一側,設立了一排看台,並裝飾有色彩鮮豔的涼棚,那是佛羅倫薩主要家族坐的地方,廣場另外三麵的建築物下麵,擠滿了穿著鮮麗的群眾,一些人從用彩旗裝飾的窗戶和陽台上探頭觀看,甚至有一些人爬上高高的屋頂,頭上是蔚藍的天空。當18個騎士騎著馬出現時,穿製服的宣令調度官吹響了喇叭,每一個騎士,都由一個穿著束腰外衣、色彩鮮麗的男仆引領著,進入角鬥場。騎士們一個接一個地排成縱隊經過看台,經過“馬上比武大會皇後”寶座前時,騎士們降下他們的矛槍。這個皇後就是柳克麗茲·多娜提,一個傑出市民的年輕的妻子,由民眾推選為城市最美的女人。騎士們耀眼的盔甲和有羽毛裝飾的鋼盔,在太陽下閃閃發光,當他們騎到賽場時,他們向歡唿的人群舉起有紋飾的盾牌。但是似乎沒有人比騎在用紅白兩色的天鵝絨裝飾的白馬上的羅棱佐更華貴,猩紅色襯裏的白披風從他的肩頭垂落下來,他的美第奇盾牌裝飾有閃閃發光的鑽石。馬上比武開始了,每個騎士都騎馬對抗著另外一個騎士,直到勝利者把他的對手從馬上摔下來。當馬蹄子踩在鋪沙的石板上,兩個比武的騎士騎在馬上相向著衝向對方時,群眾大聲唿叫著。

    經濟學感悟:任何奢華的儀式和典禮,都標誌著舉辦者對於精神層次滿足感的迫切需求。

    (12)查理五世的加冕禮

    1530年2月,克雷芒七世去波倫亞為查理五世加冕為德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禮定在2月24日舉行,這天是查理五世的生日,在盛大的典禮上,兩位基督教世界的偉大領袖,穿著他們華麗的禮袍,彼此走近,然後,教皇給皇帝戴上皇帝王冠。在這些儀式過程中,教皇克雷芒七世與皇帝查理五世之間重建了個人友好關係,歐洲精神和政治力量此時統一起來,歐洲大陸的和平似乎得以保障。

    1533年10月,年僅14歲的嬌小的凱特琳娜,從托斯卡納起程去法國南部。克雷芒七世親自去馬賽主持結婚典禮,而凱特琳娜·德·美第奇——烏爾比諾女伯爵,正式與弗蘭西斯一世的二兒子——奧爾良公爵亨利·德·瓦盧瓦結婚。結婚典禮相當壯觀,新娘由12個少女陪同著,接下來盛大的宴會、慶典等慶祝活動一直持續了9天。按傳統要求,所有這些費用要由新娘家承擔,在準備中,克雷芒七世在佛羅倫薩征收苛捐雜稅,並在羅馬推行特設的新稅種。凱特琳娜·德·美第奇的公公弗蘭西斯一世對他的禮物愛不釋手,那是一件白銀質地的嵌有24塊水晶的小盒子,每個水晶上都雕有《聖經》主題,而且,盒子本身還雕刻著教皇徽章。

    經濟學感悟:為了達到精神層次需求的滿足,財富通常被認為是廉價的。

    第三節 星空中紛紛飄落的花瓣

    本節導讀:每個人都在以最經濟的法則行動,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承擔某些原本不屬於我們的人生成本,經濟學的要義是將這種無謂的成功轉化為快樂的人生資源,除非你做到這一點,否則你永遠也領悟不到經濟學的實用價值。

    (1)柯西莫三世的婚禮慶典

    1661年6月20日,美第奇家族成員柯西莫三世的婚禮慶典開始,佛羅倫薩城裏的每條街道都已經煥然一新。從教皇利奧十世開始,隻有一個半世紀以前,佛羅倫薩曾被這樣裝飾過,聖加洛廣場四周放置成排的長椅,凱旋門連接通向大教堂的路。最前麵由瑞士衛隊開道,柯西莫三世騎馬進入廣場,身穿黑色鑲有閃亮的鑽石的短袖束腰外衣,由100名身著美第奇彩色服裝的士兵陪同。在他後麵,跟著由一匹白色騾子拉著的敞篷車,新娘坐在車裏,身穿銀白色繡花的結婚禮服,“附有一條鑽石鏈,垂著40顆錐形的鑽石,整個這些由兩顆鴿子蛋大小的珍珠連接到肩膀上”。保護她不受日光曬照的,是一個很大的金黃色的華蓋,點綴著許多小珍珠,由32個從佛羅倫薩古家族裏抽調來的年輕後生高高舉著。婚禮隊伍由300多輛馬車跟隨著,包括佛羅倫薩其餘家族的成員。新郎和新娘從車上下來,步入大教堂,在入口處,他們被灑以聖水,12個聚集的唱詩班唱著“感恩頌”。

    經濟學感悟:精神方麵的滿足感,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作為支持才能得以實現。

    (2)教皇的選舉

    1513年2月,美第奇家族恢複權力剛六個月,有消息傳到佛羅倫薩,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生命垂危。此時,紅衣主教美第奇的身體,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不是很好,由於過度勞累曾經經曆了一次嚴重的發病狀況,他已經患上了胃潰瘍,而且一直承受著由於軍事戰役期間長期坐在馬鞍上引起的極其嚴重的肛瘺的痛苦,但他不顧這些病痛。紅衣主教知道,他此時出現在羅馬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他能在紅衣主教選舉教皇的秘密會議上有影響力,那麽他將會成為教皇繼承人的候選人。他命人用擔架抬著他急速趕往羅馬,崎嶇的150裏路讓他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不料,3月初,當他到達時,尤利烏斯已經去世。然而,此時,紅衣主教美第奇病得什麽都不能做了,臥床靜養了一個星期。

    與此同時,紅衣主教選舉下任教皇的秘密會議已經按傳統辦法開始進行。為了不受外界幹擾,紅衣主教們隱沒在一個封閉的住處,他們不被允許離開這裏,直到他們作出決定,甚至連窗戶都被封了起來,隻允許食物進入秘密會議室。數天過去了,封閉的室內溫度上升,悶熱的氣氛和需要換洗的衣服更有益於他們盡快爭吵出一個結果。當議程變得更加深入時,食物的質量和數量被削減了,此時,紅衣主教美第奇被允許加入,25個與會的肥胖的紅衣主教,穿著惡臭的紅色袍服,食物降至每日一餐,與嚴格的修道院裏的見習修士的等級相似。

    經濟學感悟:在進行精神層次的追求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與其他層次需求相同的激烈競爭場麵。

    (3)利奧十世的許諾

    教皇利奧十世曾經向他的堂兄朱利奧也就是佛羅倫薩的大主教許諾,如果他成為教皇,他將任命堂兄為紅衣主教。不幸的是,由於其堂兄的私生子身份,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按規定,非婚生子是不能成為紅衣主教的。不可否認,前亞曆山大六世已經任命他的私生子塞斯利·博爾吉亞為紅衣主教,但後來一直遭到公然批評。由於漸漸被知曉的原因,利奧十世希望朱利奧的情況不應成為爭論的理由。因此,他精心策劃了一個特別的教皇授權,派使者去“調查”朱利奧的私生子之事。這裏麵暗示的信息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較短的時間裏,使者帶著他的發現返迴來,事實上,在懷有朱利奧的時候,朱利奧的父親和母親已經“秘密結婚”。因此,朱利奧·德·美第奇即偉大的羅棱佐最親愛的被暗殺的弟弟的兒子,獲得了許諾給他的紅衣主教的紅帽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濟學感悟:為了達成精神方麵的滿足,或為拓展個人的生存空間,交換行為在所難免。

    (4)學識和俸祿

    著名的杜瓦爾是弗朗索一世皇帝的圖書管理人。一天,有個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我不懂。”

    “可是由於您的學識,皇帝才給您俸祿呀!”那人說。

    “皇帝是按我所懂的東西的多少來給我俸祿的,如果他按我所不懂的東西給我俸祿的話,皇帝所有的財寶也不夠支付給我。”

    經濟學感悟:為滿足精神方麵的需求,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十分高昂。

    (5)中國的哲學經濟學

    一位中國哲學家孔子也在身體力行地解決一個善良的人如何在一個渾濁的世界生存的問題。孔子發展了一套道德規範,一種基於正確的行為舉止和講究禮儀的生活方式。他認為賢明的政府,是解除百姓生存痛苦的最佳方式。更具改革性的是,他認為普通人也可以達到高尚的境界。孔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非常有影響力,使得考試開始向所有人開放。即使是一文不名的年輕人也可以通過勤奮學習和努力得到高官厚祿。

    經濟學感悟:為精神方麵需求以及生存空間的拓展而展開的追求,會收到無與倫比的巨大收益。

    (6)需要層次

    20世紀中期,一位名叫亞伯拉罕·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提出需要層次同樣影響個體的行為。

    第一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即食物和水。一個饑餓或幹渴的人除了尋找食物和水之外別無他求。他們不會特別地對哲學或股票感興趣,也不會考慮要友善待人之類的問題。但是如果滿足了第一層次的需求,人類就會進入第二層次即安全的需要,一個洞穴或是頭上的屋頂。人類會尋找安全感。滿足食物需求又找到容身之所後,人類的需求轉向了第三層次——愛和歸屬感。人類是一種社會化的動物:他們需要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因此,單獨監禁一直被看做是一種特別殘酷和極端的懲罰。人類相互需要,我們需要感受關愛,需要家庭和社會。第四層次是被尊敬的需要,就是說我們不僅需要歸屬一個家庭或是團體,我們還希望自己受到喜愛和尊敬。馬斯洛還提到了第五層次的需要,自我實現——一種了解世界、創新和純粹出於快樂解決問題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幫助解釋某些情況下的利他主義行為和野蠻行為。

    經濟學感悟:精神的需求也具有它本身的獨特規律。

    (7)貓王之死

    如果沒有人有勇氣將真相告訴那些富有而重要的人物,他們就很容易脫離現實。搖滾之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就是如此。

    埃爾維斯是一個奇跡。在他21歲之前,他的音樂已經獲得了一連串的成功。在1965年他發布了專輯《傷心旅館》、《獵犬》、《不要如此無情》、《藍色山羊皮鞋》和《溫柔地愛我》。埃爾維斯被稱為搖滾之王。

    從沒有人如此出名,他一出現在街頭就會引起騷亂。他買下了格雷斯蘭,一處位於田納西州的住宅。在那裏,在大量的時間裏他都被諂媚者和保鏢包圍。他的私生活崩潰了,妻子離開他,女朋友也離開他。他開始過著一種非常古怪的生活。他迷上了處方藥物,早晨用藥物喚醒自己,晚上伴著藥物入睡,登台前必須服藥,下場後繼續服藥。醫生一定知道藥品是有害的,但是沒有人告訴這位“國王”。

    甚至連美國總統都無法拒絕埃爾維斯。1970年,埃爾維斯寫信給美國總統尼克鬆要求成為“自由的聯邦探長”,在全國範圍內的掃毒鬥爭中出力。他要求得到一枚警徽,這之前,他已經擁有了很多槍支。尼克鬆總統接見了埃爾維斯並頒給他一枚榮譽探長警徽。

    充滿悲劇色彩的是,1971年,埃爾維斯被發現死於格雷斯蘭的衛生間。在他的血管中共發現了13種毒品。他的屍體在死後五個小時才被發現,死亡原因被認定為心髒衰竭。1979年,埃爾維斯的私人醫生被指控犯有瀆職罪以及非法對多名病人濫開麻醉藥。後來陪審團將他無罪釋放。

    經濟學感悟:對明星的崇拜說明了人們對精神需求的旺盛,這是一種潛力非常巨大的商機。

    (8)甘地

    20世紀初期,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英國政府總是麻煩纏身,因為印度人民希望獲得獨立。英國政府不願意放棄這塊肥肉,於是將印度分為州郡,希望通過這種手段進行控製。

    一位新的領導人出現在曆史的地平線上,他將統一這個國家。穆罕默德·甘地領導了印度的獨立鬥爭,但是他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不主張暴力行為。

    甘地組織了一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一運動讓英國政府非常難堪。他組織罷工,策劃了首次“靜坐抗議”。他數次被投入監獄,但卻始終沒有屈服。人們開始稱唿他為“聖雄”,在梵語中譯為“偉大的靈魂”。

    當時,在這一切進行的同時,印度陷入了一場血腥的內戰。交戰雙方分別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數百萬人在戰爭中死去。在一場可怕的暴亂中,一名印度教徒來到甘地身邊哭訴:“我剛剛殺死了一個孩子,一個穆斯林孩子。我如何才能得到寬恕啊?”甘地告訴他,他必須將一名穆斯林孤兒帶迴家像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撫養。

    1947年,印度最終擺脫英國,獲得獨立。但是,正如所有偉大的思想家一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支持甘地。一年之後,這位聖雄被一名印度教的民族主義者刺殺了。

    經濟學感悟:人們對於精神的需求是很普遍的,所以這種經濟行為也無所不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趣味經濟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崔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崔金生並收藏趣味經濟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