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月廿一,冬至。


    這場雪,斷斷續續、扯絮撕棉似的連下四五天,直至日昳時分才堪堪止住。可天邊的雲腳愈發的陰沉,興許少有片刻,還得再落一場。


    一輛黑氈馬車轆轆駛至林府門前,車夫趕忙放好下車的腳凳,崔秉誌掀開車簾,攏攏身上的狐皮大氅,見林盡染急匆匆地下了台階,眉眼舒展,揶揄道,“竟讓林禦史親迎,老朽怕是擔當不起。”


    “崔伯伯親至才是令林府蓬蓽生輝。”


    林盡染揖手一禮,忙又吩咐劉管家妥善招待車夫,遂將他迎進府裏。


    “從北境迴京已近兩月,也不曾來聚賢館尋老朽閑敘,若非明禮今日大婚,你能得出閑暇來,老朽怕是連麵都見不到。”崔秉誌一麵脫下大氅,一麵沒好氣地斥責幾句。


    林盡染特意在正廳置放火爐,設上茶桌,抬手示意他落座,又訕然笑道,“前些時日,一來有要案追查,二來是隆政坊的藏書閣已在興建,時不時地得去盯著,故而一直未能得閑。禦史台的諸般事務,若無沈禦史和許禦史他二人多擔待,興許還得參我瀆職之罪。”


    李時安在旁側端坐著,一麵搖杯散著茶香,一麵替他開脫道,“崔伯伯切莫責怪夫君。現下,連時安都分不清他該是在大理寺當差還是在禦史台。”


    “你夫婦二人···還真是一唱一和。”崔秉誌揚眉輕啐一聲,又稍稍沉吟片刻,搓了搓尚有一絲涼意的手,略有歎息道,“過些時日,老朽得迴一趟鮮虞。”


    林盡染剛吩咐管家將棋盤取來,聽他如此一說,不由地怔神,良久方問詢,“可是崔家遇到了麻煩?”


    崔秉誌微微搖頭,淡淡笑道,“老朽出來許久,且弘兒既已入內閣,總該迴去予族人一個交代。”


    “可是因手書一事?”


    這些手書畢竟是崔家的底蘊,亦是立足大楚的根本。藏書閣能有如今的盛況,崔秉誌居功至偉。可身為家主,每一個決定都關乎家族的未來,當初送至長安的手書裏僅是支持他的宗親,自然還有反對的一派。


    如今崔俊弘被封內閣閣臣,領門下坊錄事一職,雖是從七品,但終究是在詹事府當差,可謂是前途無量。這自然會引起其他世族,也包括本族族人的不滿。而藏書閣內的謄本源自崔氏,此等消息已然人盡皆知。


    饒是崔秉誌此刻心裏也不大有底,但表麵上仍要力圖鎮定,抿起唇角,寬聲道,“老朽早已料到會有這麽一天,無妨。”


    屋內頓時陷入沉寂,火爐上沸騰的銅壺頂蓋,傳出陣陣喧囂,好不刺耳。一旁侍奉的劉管家趕忙提起,往紫砂壺中衝了熱湯。


    林盡染抬手製止緩過神來的李時安,端起茶壺,為崔秉誌斟上一杯香茶,“崔伯伯可定下何日迴鮮虞?”


    “得等雪徹底停了再啟程。”


    “陛下未曾挽留?”林盡染擰著眉頭,又予旁側的李時安斟上茶湯。


    崔秉誌笑容晏晏地將棋簍遞予他,道,“銓試已塵埃落定,翰林院暫且並無課業,陛下允老朽歇上一陣,待年後迴長安。”


    “恕染之無禮,崔伯伯不能迴鮮虞,怕也莫要走出京畿。”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隻因從他口中說出,便似有風雲湧動,容不得旁人質疑。


    崔秉誌正欲抬手落子,聽聞此言,遲滯片刻又將棋子放迴簍中,不免疑惑地凝視眼前的晚輩,半晌後才嘴唇翕動,“為何?”


    長安城中明裏暗裏的波譎,於他這等教書先生而言,實在不願深思。與其辨別誰會使何陰詭伎倆,不若教學子多讀懂一本書來得實在。而翰林院這段教書日子,已然是難得體驗,這可是從數千名學子中遴選出的幾十名英才,比起往昔教學良莠不齊的學生,著實痛快。


    “染之不在長安的時日裏,有人已經將爪牙伸向明園。卻不知為何,在我迴京前,又驀然撤走。”


    “明園?明園有何物,會被他人覬覦。”崔秉誌並不知明園現下是何底細。


    “從鮮虞送至長安的手書珍本,如今悉數在明園的暗室中。”


    崔秉誌神情漠然地點點頭,未予置評。這些藏卷若俱放在聚賢館,怕是偶然起的一場大火就能燒個幹淨。相較而言,還是在林盡染手中更為安全。隻是不曾想,他竟都藏於明園。


    “至於鮮虞,還請崔伯伯放寬心。染之早與陛下商議,將博陵郡的兵士駐紮在鮮虞城外,定保崔家安然無恙。”


    崔秉誌顯然未有料到他與陛下早已做了安排,可臉上仍是露出猶豫之色,“老朽終究是要迴家的啊。”


    林盡染咬了咬嘴唇,指尖輕輕轉動著茶杯,默然不語。


    李時安來迴在他二人之間打量幾眼,徐徐道,“崔伯伯,染之也是為護您周全。不若,時安命府兵一路護送······”


    “莫要說胡話,大將軍府的府兵怎可隨意出京。”崔秉誌輕喝一聲,可語音中也並未有半分斥責之意,隻猶疑片刻,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道,“罷了,迴鮮虞一事,年後再說吧。”


    提起年後,李時安頓時眸色一亮,笑言道,“恰逢年後時安與夫君,還有二嫂母子得去北境探望父親與二哥,不若崔伯伯與我等同行,一路也好有個照應。”


    崔秉誌還未及思慮好友的家眷怎可悉數去北境探望這等細節,登時道出心中的憂慮,“博陵郡與五原郡並不順路,怕是會耽誤你們的行程。”


    林盡染與李時安互視一眼,便明白各自心意,寬聲道,“耽擱不了幾日,我等可先走水路前往博陵郡,再轉陸路前去五原郡。”


    他夫婦二人左一言右一語,總算是勸得崔秉誌年後同行迴鮮虞。


    “不若年後,崔伯伯著手物色新的家主,再將家人一並遷至長安生活,也好過心中一直惦記。”林盡染輕撚著白子,柔聲提議。


    “你這夯貨,還想插手我崔家的家事不成。”崔秉誌沒好氣地橫了一眼,卻並未真有責備的意思。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中不止浮現過一次兩次。


    現下已領翰林供奉一職,且在長安一時脫不開身,但崔氏諸般事宜是由族中長老商議操持。加之如今年事已高,交出家主之位,也不失為一條良策,隻是······


    林盡染似是猜出他心中的顧慮,身子微微前傾,接過話鋒,“崔伯伯怕不是留戀家主之位,而是想讓崔氏一族擺脫如今的困境,再交給下一任家主。”


    崔秉誌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落子向前一推,正色道,“崔氏族人雖有大半支持老朽如此行徑,可終究還有少數頗有微詞,加之藏書閣一事···往後你若還想興辦學堂,少不得各家世族支持,這些俱是亟待解決的疑難。”


    “終究是染之惹出的麻煩······”


    崔秉誌抬手令其止言,“你若這麽說倒真是令老朽慚愧。何況是老朽自願,隻是···”


    話音猝然而止,一聲歎息後,又言道,“隻是老朽麵對的不過是尋常世族。韋太師的處境才更為險峻,你若有心,還需多幫襯韋府。”


    林盡染唇邊掠過一抹淺淡的笑意,“崔伯伯說的是韋太師替崔家擋下的那些權貴世族吧?”


    韋邈府中的藏卷不比崔家,畢竟是陛下的老師,手書又怎會輕易予旁人拜讀,故而無從識辨。興許是權貴世族借機向崔家發難,韋太師索性替他擋了下來,而名義則是借韋晟入選閣臣,時不時地傳出些閑話,以此轉移他們的注意。


    崔秉誌表情凝然不動,幾息後又是一陣苦笑,“到底是瞞不過你。”


    林盡染端起茶壺,予他添上茶湯,似笑非笑道,“長安城裏的閑話,若非有陛下允準,又怎會鬧得人盡皆知呐。韋太師在朝多年,應付這些權貴世族終歸是遊刃有餘,崔伯伯不必記掛在心。”


    崔秉誌的視線停留在他的麵容上,良久方才緩緩收迴到下垂的眉睫中,喃喃低語道,“這個老匹夫······”


    李時安雖未了解來龍去脈,如此聽來倒也明白個七七八八,不禁輕聲笑道,“崔伯伯與韋太師倒真有幾分相見恨晚的意味,更像是伯牙與子期這般的知音。”


    崔秉誌登時老臉一陣羞赧,手下落子不免也重了一分,連連岔開話題,“你予明禮準備了什麽賀禮?”


    “爹命我準備一份厚禮······”


    並非是崔秉誌無禮,隻林盡染這聲‘爹’所指何人,倒真令他一陣錯愕,忙問詢,“染之可是尋到了親人?”


    李時安沒忍住‘噗嗤’一聲,又覷了一眼林盡染,替他解釋道,“昔日陛下於麟德殿賜婚,父親與他一同迴府時,令他改口叫爹。這迴去北境,夫君索性順了父親的意。”


    林盡染頷首一笑,“嶽丈視我為己出,故而改了口。”


    崔秉誌撫掌長笑,“這個老匹夫,真是令老朽豔羨的緊。”


    “這份賀禮,染之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該送何物。金銀玉器,珍奇古玩,尚書令府怕也不缺。故此,特地默下幾篇文章,當作新婚賀禮。”


    一提起又有新的文章,崔秉誌頓時起了興致,顧不得嘴裏的茶漬,用盞中的茶湯和著徑直咽下肚,抬手連連招唿,“快快,拿來予老朽瞧瞧。你這夯貨,偷偷做了學問,也不曾知會一聲。”


    林盡染訕然一笑,又吩咐劉管家去將書房桌案上的錦盒取來。


    “你這份禮怕是重了些。縱使時安一直在府內,當也知曉夫君的詩詞文章在長安城裏可是千金難求。前些時日,太子妃和兩位皇子妃皆來垂詢詩集真本的下落,還問起近日有無新作。”


    李時安雙手捧起茶盞,抿了一小口,又接著說道,“安樂居蕭牆上仍懸有夫君的詩作,聽說曾有富商出高價收購,不過都未能如意。”


    “不過是道聽途說,做不得真。”


    崔秉誌聞言,當即打斷,“此言倒並非空穴來風。先前的確有富商來聚賢館向老朽問詢,欲用五百貫買下你親筆所書的詩集。你送的這份賀禮,若是親筆所寫的文章,怕是還得翻上幾番。”


    “五十金?還要再翻上幾番?”林盡染聽聞不禁一陣悚然,嘖嘖稱道,“那我還賣甚香水呐,天天閉關在書房默寫文章,要不了一年,我得成長安,不,大楚首富。”


    李時安止不住‘噗嗤’輕笑,美眸白了一眼,嬌嗔道,“佳作哪是說有就有的,夫君慣會說笑。”


    未多時,劉管家雙手捧著錦盒踱至茶桌旁,輕輕放下。


    崔秉誌方欲落子,見此又將棋子放迴簍中,搶先拿出錦盒中的書籍,小心翼翼的翻閱一頁,生怕留下折痕,輕聲念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隻看了頭兩頁,他就已然陷了進去,且越是讀得入神,這眉頭越是鎖得緊。不自覺地緩緩站起身來,在廳內一麵來迴踱步,一麵低聲品讀。


    書本不厚,不過是三五十頁的模樣,隻是讀完一遍意猶未盡,倒迴去又讀上一遍。


    李時安不禁一陣好笑,早前拿到這本書籍時也是這般沉迷,本是謄抄下來,欲將林盡染親筆所書的留下,把她所寫的謄本當作賀禮相贈,隻是如此倒未能顯露誠意。


    光陰悄然流逝,林盡染夫婦正忙著對弈象棋,驟然響起一聲崔秉誌的一聲驚唿,“文章果真是極妙。時安所言無虛,染之的這份賀禮,太重了。”


    林盡染眼前猝然出現一本書籍,旁側又突現崔秉誌的麵龐,指著這本書問道,“可還有謄本?老朽拿迴去讓那夯貨再抄一份。”


    他口中說的夯貨自然是向成林,現下幾是成了無情的謄抄機器。可出人意料的是,向不僅未有抱怨,反倒還樂此不疲。


    “崔伯伯就不怕向成林對您有怨言?”


    崔秉誌忙將那本書收迴懷中,似個孩童一般耍賴,“那個夯貨?怕是願將此書抄上百遍。若是未有謄本,老朽就先帶迴聚賢館。至於賀禮,你重新再備一份,改日老朽再還給明禮就是。”


    李時安見他這副模樣,不禁莞爾,“崔伯伯且寬心,前幾日時安早已謄抄一本。這就迴房去拿予您,這本還是當作賀禮吧。”


    崔秉誌麵有不舍地將此書遞了出去,可又幾番收迴。從李時安的眼神中得到肯定,這才重新置迴錦盒,口中嘟囔著,“文章的確是極好,隻是這字···”


    “我懂,我懂!”林盡染連連擺手,示意他不必再說下去了,滿臉的無奈。


    不曾想,時至今日還在吐槽他的字難看。


    玩笑間,已近申時,尚書令府的這場婚宴已然徐徐拉開大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楚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司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司遙並收藏楚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