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登大寶少不了文臣武將、逸群之才的輔佐與追隨。恰巧,林盡染背靠上柱國,當下又結交韋邈、崔秉誌兩位先生,偏生還是個文武雙全的臣子。奪嫡爭儲之路,若有他的助力,必然事半功倍。
淑貴妃親曆中秋夜宴後,的確為他的詩才傾倒,但先前細細剖析一番,深諳林盡染慣會用明修暗道,暗度陳倉的手段,承熠現下對他仍抱有些許希冀,不過是早幾日前,那樁命案所帶來的裨益,林靖澄承下老二的這份情。
然,這其中是否還有林盡染的其他目的猶未可知。
他,終究是個隱患!淑貴妃此時不免升起除他而後快的心思,盡管確有萬分痛惜。
“一年!母妃隻予你一年的光陰。”
此言倒是令二皇子不明所以,凝眉發問,“什麽一年的光陰?”
淑貴妃的眸色登時更為冷肅,語調篤定,“一年內,林盡染若還未投效,彼時莫要怪母妃心狠。”
說罷又不免輕歎一聲,“長安的布局不比江寧和錢塘,你舅父的心血絕不能毀於我二人之手,何況還有個不知變數的林盡染。”
二皇子神色一怔,躊躇半晌,隻得揖禮迴道,“兒臣,遵命。”
什麽時光最難熬?等,苦等!且一直是未有音訊的苦等!
已是林盡染不知去向的第五日,李時安與元瑤互相寬慰,派遣外出打探的府兵,還有長安城裏的各家香水鋪子,總得給上兩日,方能打聽到些消息。可街上僅是些不著邊際的傳聞,各府官眷也不曾從夫君,或是父親的口中聽到些什麽,林盡染似是從人間蒸發一般,銷聲匿跡,這令二女更是惴惴不安。
彼時,文英殿的宮燈明照,側殿內,楚帝斜身倚靠在憑幾上,雙目微闔,原本稍事小憩。然殿外雨聲鼓噪,嘈嘈切切錯聲交雜,心緒不免煩躁,頭疼得揉了揉額角。
“陛下!陛下!”殿外遠遠地飛揚起孫蓮英的急聲叫喚。
未多時,孫蓮英甚是惶然地半垂腦袋,雙手遞上帛書,還未來得及喘勻氣,被楚帝突如其來的一腳踹翻在地。
興許是連日來不同尋常的平靜,令楚帝攢下不少怨氣,言辭中頗帶了幾分不滿,“愈發的沒有規矩,何事驚慌?”
孫蓮英趕忙跪直身子,哆嗦道,“陛下,李老夫人呈上帛書,欲求見陛下!”
楚帝的瞳孔一震,即便是有所猜疑,但仍是不可置信。擰著眉頭問,“哪位李老夫人?”
孫蓮英稍稍抬起頭,“迴···迴陛下,是上柱國的母親,李老夫人。”
“太夫人?”
“是···”
李時安的確沒有資格求見陛下。那日迴府靜思,幾度迴憶翰林院中的細節,這才明白韋太師與崔伯伯的用意。可韋、崔兩位供奉先後進宮,欲問詢林盡染的下落,陛下皆是避而不見;若是去尋太子妃或是皇子妃,當然也可以,但往後勢必會牽扯出別的糾葛,這與林盡染不涉黨爭的用意背道而馳。
既然能想到的法子皆行不通,隻得迴娘家,請祖母做主,畢竟太夫人就是長安城中那為數不多的誥命夫人。
楚帝雙手提著腰間的玉帶,俯瞰孫蓮英手中的帛書,遲疑良久。
當下已有紙張,又何須用昂貴的絲帛來書寫。可這也恰恰體現太夫人的重視,與求見聖上的決心!
染之啊染之,你可真是給朕出了個大難題!
楚帝的右手徐徐伸向這份帛書,卻又倏地怔在原地,手掌懸在半空,遲遲未曾落下,終究是又收迴腰間。
“朕若是沒記錯,太夫人這是頭迴求見朕吧?”
孫蓮英默然片刻,輕聲道了一句,“是。”
楚帝漫心的寒意和升騰的怒火幾是難以抑製,沉吟道,“李時安擅闖翰林院,當眾開罪韋太師與崔供奉,朕姑且當她未諳世事,不曾懲治。當下搬出太夫人,是來逼朕就犯嗎?”
殿中內侍紛紛跪拜,與孫蓮英連連稱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殿中一霎寂靜如世外空穀,隻聽得楚帝濃重的粗喘聲。
“朕還未處置完林盡染前,李時安禁足府中,不得出府半步。至於太夫人······”
言辭在提及太夫人時,楚帝的語調顯然弱了七八分,沉思良久方道,“太夫人已是耄耋,豈能勞她來見朕。將帛書交予皇後,命她明日代朕走一遭大將軍府。”
“奴才遵旨!”
孫蓮英收起帛書,欲要退下,楚帝又忽地喚住他,“你與林府素有交情,既是去傳口諭,其他人同樣能傳。明日你與皇後同行,記得代朕多說幾句體己話,莫要令她憂心。”
此言一出,孫蓮英頓時明白陛下的意思,傳口諭的公公定不能是孫晏如之輩,且這體己話許是得避著李時安的二嫂嫂方可。
既是已有所意會,當即迴道,“奴才遵旨。”這才行色匆匆地離去。
宮闈之事,素來極難隱瞞,何況又是朝廷新貴的消息。李時安擅闖翰林院之事,將將鬧得沸沸揚揚,禁足府中的消息一經傳出更是聚訟紛紜。而大將軍府的太夫人上奏請見陛下,也被無情駁迴,興許是顧及上柱國的麵子,陛下命皇後與近侍太監前去探望。
林府與大將軍府當下一樁接一樁的異樣,幾是鬧得滿城風雨,一片嘩然。眾人紛紛猜測,林府莫非就此垮了不成?可前陣子剛誇下海口,‘恃寵而驕’的林禦史又怎會銷聲匿跡呢?
‘你還不知道?城外那樁命案的兇犯,林禦史為泄私憤,公然在京都府衙行兇,興許是得以命償命。’
‘非也非也,那兇犯是自裁。吳府小姐與林夫人是閨中好友,因不滿吳林二府的聯姻,這才懇請林禦史麵見聖上,推卻這門親事,以致龍顏大怒。’
‘要我說,是林禦史行事乖張跋扈,數次當眾開罪三皇子,陛下略施懲戒也不足為奇。’
‘翰林院的兩位供奉近日可是天天往文英殿去,陛下不見崔先生倒也罷了,不曾想,竟將韋太師也拒之門外。’
······
各式各樣的耳語,插了翅膀一般地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可林盡染究竟所犯何罪,終究沒個定論。可無論是多麽荒謬的消息,仍是一茬接一茬地送進林府。
元瑤方從明園迴府,一個縱身跳下馬車,大踏步地往正廳而去。
李時安見她進了屋子,忙起身予她斟上一盞茶,問詢道,“可有音訊?”
元瑤摘下麵紗,接過茶水猛灌一口,還未來得及喘勻氣,又輕咳幾聲,“夫···夫君當下的處境怕是不妙。”
李時安聞言,瞪著美眸,驚唿一聲,險些暈厥過去,元瑤趕忙上前攙住,又扶她坐下,道,“且先聽元瑤把話說完。”
李時安攥著元瑤的柔夷生緊,一刻都不敢鬆開,近些時日已是心力交瘁,連祖母都未能見陛下一麵,也未能探聽到夫君的下落,漫天的流言四起,卻也不能得個準信,這句處境堪憂當真是要了命。
“祁將軍有一房表弟,昨日他夫人在後院試穿內衣,與楊湜綰恰巧遇上,既知曉是林府的買賣生意,遂悄悄予我等傳了信。夫君的確是殿前失儀,彼時似是聽陛下質問夫君,是否當真以為不敢殺他,夫君在眾目睽睽之下,迴了一句陛下可敢治他的罪。陛下盛怒之下,命祁將軍將他押走。然則,當下無人知曉夫君關押在何處。”說罷,元瑤止不住長歎一聲。
不得不說,林盡染此舉真當是在尋死。
李時安咬著薄唇,輕斥道,“夫君安敢如此?”
但細細想來倒也不無道理。當下遲遲未發旨意,言明如何懲治,除卻父親這層關係,同樣受益於他先前的布局。翰林院的那番狂言,然則並非是誇誇其談,隻不過夫君的功績的確不該自己說出口,可彼時心亂如麻,這才口不擇言,李時安念及此處,不禁暗自羞臊。
眼下他應暫且性命無虞,倒也可以鬆一口氣。可轉念一想,先前如此乖張之舉,尚且是為劃清與三皇子的界線,如今又是為何?
“她可知陛下與夫君是議論何事?”
元瑤晃了晃螓首,蹙著秀眉揣度道,“京都府尹是在夫君進宮前麵聖,稱是迴稟城外命案。彼時剛審完明月居的掌櫃,料來會提及此事。”
李時安微不可察的點了一下頭,得知夫君暫且安全,至少能寬心些,神思也愈發的清明。
“書童之死已然結案,暫且不論幕後指使究竟是誰。依元瑤方才······”
李時安見元瑤站在一旁蹙著眉陷入沉思,稍稍扽了扽她的衣袖,展顏一笑,雖有幾分勉強,但這已是這些時日裏難得的確鑿消息。
“你且先坐下,許多事還得你我一同決斷。”
元瑤迴以一笑,微微點頭,施然落座後,麵向她問道,“時安有何思慮?”
“若僅憑命案一事,恐難猜測究竟是何言辭致使龍顏大怒,夫君既敢當著禁軍的麵開罪陛下,料來應藏有後手,而非是身份。而祖母雖未能親見陛下,卻有皇後殿下與孫公公親自登門探望···”
元瑤眸色一亮,未等李時安將話說完,遂當即打斷道,“時安的意思是,夫君是有意為之?”
但思忖片刻後,微微起疑,“可前幾日你二嫂前來看望,陛下和皇後不過是關切太夫人的身子。”
“但二嫂嫂也說了,皇後殿下並未讓她在一旁伺候。事後,祖母才予她說是夫君殿前失儀,需得小施懲戒,令我好生在府內靜思。我原以為是陛下用來寬慰祖母的話,現下想來,怕果真如此。”
元瑤神色微有動容,語音一顫,“此舉目的是為何?”
李時安搖了搖頭,“這也是我樂天的揣測,若陛下與夫君當真有所圖謀,又怎會令旁人知曉。”
“若夫君真惹怒了陛下,又該如何?”
李時安眼眸裏滿是堅定,“那時安隻得書信一封,請父親設法保全夫君。”
元瑤澀然一笑,暗自忖道,時安尚且有上柱國做依靠保下染之,我又有什麽呢?若是萬不得已,隻能將手中的賬簿交出,設法拖上幾日,為李老將軍迴京爭取些許光陰。
李時安似是看穿元瑤的心思,抓住她的柔夷,寬聲道,“我現下禁足府中,可你尚能自由出入,與外界一應事務隻得勞煩你操持。”
“時安但說無妨。”
“夫君自被羈押起,至今已有十餘日。可關於他的音訊,卻傳的很是瑣碎,直至昨日才傳出是殿前失儀之緣由,更像是······”
她的話茬遞的如此明顯,元瑤不由自主便接了一句,“更像是刻意表現猶疑如何處置夫君?”
李時安緩緩站起身來,似是對林盡染另有所圖一事堅信不疑,於廳內來迴踱步,細數道,“夫君這殿前失儀的罪名,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偏生說的是‘陛下可敢治罪’,如此眾目睽睽之下蔑視皇權,陛下倘若真的有意隱瞞,何至羈押夫君的這般境地。”
“這是陛下放任此事自然而然地傳出皇宮?”
李時安微微點頭以示認同,旋即接過話繼續分析道,“夫君名聲正盛,其中不乏有阿諛奉承之徒,正好借此觀望陛下聖意。而夫君先前借藏書閣與安樂居,欲削弱攬月樓對朝中百官及長安學子的影響。既攬月樓的主事另有他人,興許會趁夫君被羈押,林府混亂之際渾水摸魚。”
元瑤的目光隨她身形挪動,見她語音有所停頓,抿緊薄唇,問詢道,“若攬月樓的貴人仍是按兵不動,當如何應對?”
“昨日吏部銓考將將結束,入選閣臣的名錄不日將昭告天下。此等態勢下,攬月樓的貴人該當知曉,當下予他們的時日無多,定得趁早破夫君這蠶食之法。”
元瑤仰首閉目良久,方才李時安所言不過是樂觀的猜想,並無佐證,當真要拚上一把嗎?
她自詡在麵對林盡染安危的問題上,總會神思昏亂,未能像李時安這般僅憑細枝末節有理有據地分析局勢。
等元瑤再次睜開雙眸時,杏眼換上一片陰寒,“元瑤本不該拿夫君的性命相搏,當下卻隻能如此。然,夫君若有任何差池······”
李時安未等她將話說完,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笑言道,“染之是時安的夫君。若他有任何差池,此物足以顛覆大楚。”
元瑤怔神片刻,或許是懂得她這句話裏的分量,輕歎道,“有何叮囑,我皆依你。”
淑貴妃親曆中秋夜宴後,的確為他的詩才傾倒,但先前細細剖析一番,深諳林盡染慣會用明修暗道,暗度陳倉的手段,承熠現下對他仍抱有些許希冀,不過是早幾日前,那樁命案所帶來的裨益,林靖澄承下老二的這份情。
然,這其中是否還有林盡染的其他目的猶未可知。
他,終究是個隱患!淑貴妃此時不免升起除他而後快的心思,盡管確有萬分痛惜。
“一年!母妃隻予你一年的光陰。”
此言倒是令二皇子不明所以,凝眉發問,“什麽一年的光陰?”
淑貴妃的眸色登時更為冷肅,語調篤定,“一年內,林盡染若還未投效,彼時莫要怪母妃心狠。”
說罷又不免輕歎一聲,“長安的布局不比江寧和錢塘,你舅父的心血絕不能毀於我二人之手,何況還有個不知變數的林盡染。”
二皇子神色一怔,躊躇半晌,隻得揖禮迴道,“兒臣,遵命。”
什麽時光最難熬?等,苦等!且一直是未有音訊的苦等!
已是林盡染不知去向的第五日,李時安與元瑤互相寬慰,派遣外出打探的府兵,還有長安城裏的各家香水鋪子,總得給上兩日,方能打聽到些消息。可街上僅是些不著邊際的傳聞,各府官眷也不曾從夫君,或是父親的口中聽到些什麽,林盡染似是從人間蒸發一般,銷聲匿跡,這令二女更是惴惴不安。
彼時,文英殿的宮燈明照,側殿內,楚帝斜身倚靠在憑幾上,雙目微闔,原本稍事小憩。然殿外雨聲鼓噪,嘈嘈切切錯聲交雜,心緒不免煩躁,頭疼得揉了揉額角。
“陛下!陛下!”殿外遠遠地飛揚起孫蓮英的急聲叫喚。
未多時,孫蓮英甚是惶然地半垂腦袋,雙手遞上帛書,還未來得及喘勻氣,被楚帝突如其來的一腳踹翻在地。
興許是連日來不同尋常的平靜,令楚帝攢下不少怨氣,言辭中頗帶了幾分不滿,“愈發的沒有規矩,何事驚慌?”
孫蓮英趕忙跪直身子,哆嗦道,“陛下,李老夫人呈上帛書,欲求見陛下!”
楚帝的瞳孔一震,即便是有所猜疑,但仍是不可置信。擰著眉頭問,“哪位李老夫人?”
孫蓮英稍稍抬起頭,“迴···迴陛下,是上柱國的母親,李老夫人。”
“太夫人?”
“是···”
李時安的確沒有資格求見陛下。那日迴府靜思,幾度迴憶翰林院中的細節,這才明白韋太師與崔伯伯的用意。可韋、崔兩位供奉先後進宮,欲問詢林盡染的下落,陛下皆是避而不見;若是去尋太子妃或是皇子妃,當然也可以,但往後勢必會牽扯出別的糾葛,這與林盡染不涉黨爭的用意背道而馳。
既然能想到的法子皆行不通,隻得迴娘家,請祖母做主,畢竟太夫人就是長安城中那為數不多的誥命夫人。
楚帝雙手提著腰間的玉帶,俯瞰孫蓮英手中的帛書,遲疑良久。
當下已有紙張,又何須用昂貴的絲帛來書寫。可這也恰恰體現太夫人的重視,與求見聖上的決心!
染之啊染之,你可真是給朕出了個大難題!
楚帝的右手徐徐伸向這份帛書,卻又倏地怔在原地,手掌懸在半空,遲遲未曾落下,終究是又收迴腰間。
“朕若是沒記錯,太夫人這是頭迴求見朕吧?”
孫蓮英默然片刻,輕聲道了一句,“是。”
楚帝漫心的寒意和升騰的怒火幾是難以抑製,沉吟道,“李時安擅闖翰林院,當眾開罪韋太師與崔供奉,朕姑且當她未諳世事,不曾懲治。當下搬出太夫人,是來逼朕就犯嗎?”
殿中內侍紛紛跪拜,與孫蓮英連連稱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殿中一霎寂靜如世外空穀,隻聽得楚帝濃重的粗喘聲。
“朕還未處置完林盡染前,李時安禁足府中,不得出府半步。至於太夫人······”
言辭在提及太夫人時,楚帝的語調顯然弱了七八分,沉思良久方道,“太夫人已是耄耋,豈能勞她來見朕。將帛書交予皇後,命她明日代朕走一遭大將軍府。”
“奴才遵旨!”
孫蓮英收起帛書,欲要退下,楚帝又忽地喚住他,“你與林府素有交情,既是去傳口諭,其他人同樣能傳。明日你與皇後同行,記得代朕多說幾句體己話,莫要令她憂心。”
此言一出,孫蓮英頓時明白陛下的意思,傳口諭的公公定不能是孫晏如之輩,且這體己話許是得避著李時安的二嫂嫂方可。
既是已有所意會,當即迴道,“奴才遵旨。”這才行色匆匆地離去。
宮闈之事,素來極難隱瞞,何況又是朝廷新貴的消息。李時安擅闖翰林院之事,將將鬧得沸沸揚揚,禁足府中的消息一經傳出更是聚訟紛紜。而大將軍府的太夫人上奏請見陛下,也被無情駁迴,興許是顧及上柱國的麵子,陛下命皇後與近侍太監前去探望。
林府與大將軍府當下一樁接一樁的異樣,幾是鬧得滿城風雨,一片嘩然。眾人紛紛猜測,林府莫非就此垮了不成?可前陣子剛誇下海口,‘恃寵而驕’的林禦史又怎會銷聲匿跡呢?
‘你還不知道?城外那樁命案的兇犯,林禦史為泄私憤,公然在京都府衙行兇,興許是得以命償命。’
‘非也非也,那兇犯是自裁。吳府小姐與林夫人是閨中好友,因不滿吳林二府的聯姻,這才懇請林禦史麵見聖上,推卻這門親事,以致龍顏大怒。’
‘要我說,是林禦史行事乖張跋扈,數次當眾開罪三皇子,陛下略施懲戒也不足為奇。’
‘翰林院的兩位供奉近日可是天天往文英殿去,陛下不見崔先生倒也罷了,不曾想,竟將韋太師也拒之門外。’
······
各式各樣的耳語,插了翅膀一般地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可林盡染究竟所犯何罪,終究沒個定論。可無論是多麽荒謬的消息,仍是一茬接一茬地送進林府。
元瑤方從明園迴府,一個縱身跳下馬車,大踏步地往正廳而去。
李時安見她進了屋子,忙起身予她斟上一盞茶,問詢道,“可有音訊?”
元瑤摘下麵紗,接過茶水猛灌一口,還未來得及喘勻氣,又輕咳幾聲,“夫···夫君當下的處境怕是不妙。”
李時安聞言,瞪著美眸,驚唿一聲,險些暈厥過去,元瑤趕忙上前攙住,又扶她坐下,道,“且先聽元瑤把話說完。”
李時安攥著元瑤的柔夷生緊,一刻都不敢鬆開,近些時日已是心力交瘁,連祖母都未能見陛下一麵,也未能探聽到夫君的下落,漫天的流言四起,卻也不能得個準信,這句處境堪憂當真是要了命。
“祁將軍有一房表弟,昨日他夫人在後院試穿內衣,與楊湜綰恰巧遇上,既知曉是林府的買賣生意,遂悄悄予我等傳了信。夫君的確是殿前失儀,彼時似是聽陛下質問夫君,是否當真以為不敢殺他,夫君在眾目睽睽之下,迴了一句陛下可敢治他的罪。陛下盛怒之下,命祁將軍將他押走。然則,當下無人知曉夫君關押在何處。”說罷,元瑤止不住長歎一聲。
不得不說,林盡染此舉真當是在尋死。
李時安咬著薄唇,輕斥道,“夫君安敢如此?”
但細細想來倒也不無道理。當下遲遲未發旨意,言明如何懲治,除卻父親這層關係,同樣受益於他先前的布局。翰林院的那番狂言,然則並非是誇誇其談,隻不過夫君的功績的確不該自己說出口,可彼時心亂如麻,這才口不擇言,李時安念及此處,不禁暗自羞臊。
眼下他應暫且性命無虞,倒也可以鬆一口氣。可轉念一想,先前如此乖張之舉,尚且是為劃清與三皇子的界線,如今又是為何?
“她可知陛下與夫君是議論何事?”
元瑤晃了晃螓首,蹙著秀眉揣度道,“京都府尹是在夫君進宮前麵聖,稱是迴稟城外命案。彼時剛審完明月居的掌櫃,料來會提及此事。”
李時安微不可察的點了一下頭,得知夫君暫且安全,至少能寬心些,神思也愈發的清明。
“書童之死已然結案,暫且不論幕後指使究竟是誰。依元瑤方才······”
李時安見元瑤站在一旁蹙著眉陷入沉思,稍稍扽了扽她的衣袖,展顏一笑,雖有幾分勉強,但這已是這些時日裏難得的確鑿消息。
“你且先坐下,許多事還得你我一同決斷。”
元瑤迴以一笑,微微點頭,施然落座後,麵向她問道,“時安有何思慮?”
“若僅憑命案一事,恐難猜測究竟是何言辭致使龍顏大怒,夫君既敢當著禁軍的麵開罪陛下,料來應藏有後手,而非是身份。而祖母雖未能親見陛下,卻有皇後殿下與孫公公親自登門探望···”
元瑤眸色一亮,未等李時安將話說完,遂當即打斷道,“時安的意思是,夫君是有意為之?”
但思忖片刻後,微微起疑,“可前幾日你二嫂前來看望,陛下和皇後不過是關切太夫人的身子。”
“但二嫂嫂也說了,皇後殿下並未讓她在一旁伺候。事後,祖母才予她說是夫君殿前失儀,需得小施懲戒,令我好生在府內靜思。我原以為是陛下用來寬慰祖母的話,現下想來,怕果真如此。”
元瑤神色微有動容,語音一顫,“此舉目的是為何?”
李時安搖了搖頭,“這也是我樂天的揣測,若陛下與夫君當真有所圖謀,又怎會令旁人知曉。”
“若夫君真惹怒了陛下,又該如何?”
李時安眼眸裏滿是堅定,“那時安隻得書信一封,請父親設法保全夫君。”
元瑤澀然一笑,暗自忖道,時安尚且有上柱國做依靠保下染之,我又有什麽呢?若是萬不得已,隻能將手中的賬簿交出,設法拖上幾日,為李老將軍迴京爭取些許光陰。
李時安似是看穿元瑤的心思,抓住她的柔夷,寬聲道,“我現下禁足府中,可你尚能自由出入,與外界一應事務隻得勞煩你操持。”
“時安但說無妨。”
“夫君自被羈押起,至今已有十餘日。可關於他的音訊,卻傳的很是瑣碎,直至昨日才傳出是殿前失儀之緣由,更像是······”
她的話茬遞的如此明顯,元瑤不由自主便接了一句,“更像是刻意表現猶疑如何處置夫君?”
李時安緩緩站起身來,似是對林盡染另有所圖一事堅信不疑,於廳內來迴踱步,細數道,“夫君這殿前失儀的罪名,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偏生說的是‘陛下可敢治罪’,如此眾目睽睽之下蔑視皇權,陛下倘若真的有意隱瞞,何至羈押夫君的這般境地。”
“這是陛下放任此事自然而然地傳出皇宮?”
李時安微微點頭以示認同,旋即接過話繼續分析道,“夫君名聲正盛,其中不乏有阿諛奉承之徒,正好借此觀望陛下聖意。而夫君先前借藏書閣與安樂居,欲削弱攬月樓對朝中百官及長安學子的影響。既攬月樓的主事另有他人,興許會趁夫君被羈押,林府混亂之際渾水摸魚。”
元瑤的目光隨她身形挪動,見她語音有所停頓,抿緊薄唇,問詢道,“若攬月樓的貴人仍是按兵不動,當如何應對?”
“昨日吏部銓考將將結束,入選閣臣的名錄不日將昭告天下。此等態勢下,攬月樓的貴人該當知曉,當下予他們的時日無多,定得趁早破夫君這蠶食之法。”
元瑤仰首閉目良久,方才李時安所言不過是樂觀的猜想,並無佐證,當真要拚上一把嗎?
她自詡在麵對林盡染安危的問題上,總會神思昏亂,未能像李時安這般僅憑細枝末節有理有據地分析局勢。
等元瑤再次睜開雙眸時,杏眼換上一片陰寒,“元瑤本不該拿夫君的性命相搏,當下卻隻能如此。然,夫君若有任何差池······”
李時安未等她將話說完,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笑言道,“染之是時安的夫君。若他有任何差池,此物足以顛覆大楚。”
元瑤怔神片刻,或許是懂得她這句話裏的分量,輕歎道,“有何叮囑,我皆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