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宜園倒也不完全算皇家園林,實則僅圈定芙蓉園這一處。可僅是這一處,就已占據半個四宜園。要不說京中官眷都得賞臉來呢,能求得芙蓉園作為品香賞菊處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臉麵。
再細細品味一番,這場詩會主家說到底就僅是林盡染。品香會?說到底不還是林府的產業,而那位元瑤姑娘至今還未過門,許是替林盡染看管生意,這在官眷圈中皆是心照不宣的事。
原先聖上口諭是允他邀請翰林學子,可他當下邀請的是誰?兩位皇子,兩位翰林供奉,尚書令府的大公子,及其他各府公子。西岸可也都是各府官眷,那可是隨時能在朝中權貴身側吹耳旁風的人。若告他個結黨營私,料來也並不為過。
至於說告發,誰去告發,誰又敢告?且不論禦史台當下究竟是何人做主。此事既已眾所周知,禦榻上那位能不知曉?如此還能借他芙蓉園一用,這林盡染的恩寵怕是無人能與之比肩。
京中很難有藏得住的秘辛。芙蓉園內無疑是匯聚著當下京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以及日後朝廷的新貴。然莫說是未被邀請大戶人家的姑娘,即便是各家公子,皆也紛至遝來,這是嗅到味兒了。隻是未敢靠近侍衛把守的大門而已。
話說西岸,倒不似尋常三五成群,拉著熟稔的閨友閑敘攀談,紛紛以桌案上的香水為中心,團團包圍。
“前些時日,二嫂與楊夫人定下幾瓶蘭花香水,還特意送予妹妹一瓶,實在喜不自勝。”
二皇妃仍在品聞這時令的菊花香,聽罷淺淺一笑,“彼時積善寺的蘭花正盛。可花開花謝,因果循環,終有敗落之際。吾於心不忍,遂與楊夫人商議,以此製配蘭花香水。”
“這蘭花香水裏用的可是陽春秋色?妹妹先深謝二嫂心意。”
三皇妃所言倒是令在場的官眷俱是戰戰兢兢,不敢接話。
陽春秋色已算是蕙蘭中的上品,本就有‘蕙質蘭心’之意,粗淺聽來是極好的。可蕙蘭是在春季盛開,前陣子又怎會有呢?眾人皆知,香水皆是新鮮花卉所製。幹花雖亦可,但所用數量得是數倍。若是當下采買大量蕙蘭的幹花,怕是真得應一句揮金如土。三皇妃的一句話可是給二皇子與二皇妃扣上一頂奢靡的大帽。
可二皇子與三皇子素來不和,三皇妃當眾發難也算不得甚。可京中唯一懂製配香水的僅有林府,當下總不能跨過石橋,去尋那位林禦史問個清楚。
“元瑤,前些日子你至賬房暫且支些銀兩,命人去東市采買蘭花,可是為二皇妃製配香水?”李時安心思機敏,反應極快,先問向一旁的元瑤。
語音不響,可在當下頗為尷尬、靜謐的氛圍中,能令在場官眷皆聽得清楚。
元瑤心領神會,笑言道,“是,二皇妃與楊夫人商議後的翌日,就已著手籌備。彼時蘭花開的正盛,若要得花敗還需些時日。隻得先去東市采買些新鮮花卉。唯恐製配香水時花瓣不足,又采買些幹花,由此才會有些許陽春秋色的香氣。”
李時安嘴角含笑,“三皇妃果真蕙質蘭心,心思細膩,與二皇妃所贈的蘭花香水相得益彰。”
三皇妃聞言也隻能淺淺一笑,未有為難。
‘翌日’、‘花敗還需些時日’、‘東市采買’、‘唯恐不足’,嘖嘖,這一個個關鍵的詞匯,既顯得楊湜綰與元瑤對二皇妃交代之事極為看重,李時安補充所言又未開罪三皇妃,反倒借蕙蘭之寓意誇讚一番,同時又將香水的層次拔高幾分。
三言兩語便能巧妙化解這次的發難,林禦史的這兩位夫人可當真不簡單!二皇妃抿著薄唇,如是思忖,隻手中仍在擺弄著長案上的香水。
不過是一段小插曲,各府女眷還是將心思又挪迴至香水本身。
“夏令時,楊夫人辦的那迴品香會,芙蓉香水幽香淡雅,沁人心脾,可還有多的?”
“是極,桃花香也甚合妾身心意。”
······
這一聲聲鶯歌燕語,儼然是將品香會拉迴正軌。不過偶也有三五成群的官眷會扯些長安城裏的趣事。
韋晟之母顧氏與韋氏閑談說起,“妹妹,聽說前幾日皇城外,巡防營懲戒了一名犯夜之徒。”
林明德禁足府中,聽說是有纏疾,具體是何疾病也未曾說起,隻道是吏部銓選應是無望參加。可二人終歸還是妯娌,顧氏縱使有心調侃,當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開罪,畢竟林靖澄眼下仍是尚書令。至於上迴?若非韋氏陰陽怪氣,顧氏又怎會以怨報怨呢。
“於我有何幹係。”韋氏顯然因次子明德之事而憂心,哪還有神思關切此等小事。
可顧氏顯然未有止言的意思,左右環顧後,側身在韋氏耳邊輕語道,“妹妹,你竟不知?犯夜者,正是明禮先前的書童,清風。”
“你說何人?”韋氏險些驚叫出聲,見未有引得其他官眷的注目,又低聲問詢道,“真是清風?”
“阿翁親口說予晟兒聽的,還能有假?”顧氏凝滯片刻後,語音聽來有些顫抖,“杖打二十,可真是絲毫未有留情,血、肉、衣袍都粘成一片。”
韋氏的眸色有些閃爍,聽嫂嫂這般說來可真是有些瘮人。
兩位夫人身後不遠立有一對主仆,隻聽得喃喃細語道,“小姐,如此聽來,實在可怖,要不還是去品香罷。”
“別怕,再聽上片刻。”
隻聞顧氏低聲道,“清風似是犯了癔症,左右都未曾聽見那數百鼓聲。似是從務本坊而出,要往平康坊而去,嘴裏一直念叨著明禮,真是個可憐人。早前聽明德說起,清風當真已被趕出林府?”
原清風那日從明月居出來後,也顧不得生死,偏往務本坊而去。一路上,關於自家公子的消息也愈發地多起來,的確與明月居的掌櫃說的一般無二。
渾渾噩噩地走到務本坊,敲響林府的大門,可縱使下人識辨出是大公子的書童清風,依舊是將他推出府,不予通傳。
清風無奈隻得在府門外守候,彼時正值林明禮禁足,苦等良久,林府也未有絲毫的動靜。
‘安樂居蕭牆上的詩越品越有滋味!’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確當浮一大白。’
‘林禦史自詡謫仙臨世,某看,絲毫不為過。’
······
府前過往車架、人流直至宵禁前都不曾停歇,直至關門鼓聲‘咚咚咚’地響起,一下,兩下,三下······似是將清風從無盡的深淵中喚醒。
“是極,是極。安樂居內若有林禦史的詩詞,公子定會前往,清風隻需去安樂居大門外等候就好。”
清風一麵喃喃自語,一麵慌忙站立。可久坐之下又這般匆忙起身,腦袋頓感眩暈,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但清風顧不得身上的疼痛,踩著鼓點步履蹣跚地邁出務本坊。
‘兄台,已近宵禁的時辰,萬不可出坊呐。’
清風未曾理會一路上的好心人提醒,嘴唇囁嚅著,“公子定不會舍下清風,定不會舍下清風······”
鼓聲驟停,坊門緊閉。
巡防營衛隊將將從朱雀大街而出,就迎上看似得了‘癔症’的清風。二十杖擊,未有留情。
幽寂的街道上隻聽得‘啪啪啪’的聲響,清風疼的指甲幾是嵌入地裏,可依舊忍著劇痛向平康坊爬去,直至徹底暈厥······
可一個書童的生死又有何幹係呢?
韋氏眼底原是些許驚詫和懼意,片刻後倏然平靜,幽幽道,“明禮心善,從府中支了些銀兩贈予清風,遣他迴家,好生度日。未曾想,清風仍是難舍舊情。實在可惜!”
顧氏聽得韋氏這番話不禁蹙眉,此言莫不是說林明禮與清風之間仍是糾纏不清?當初象姑館之事可是鬧得滿城風雨,眼下婚事將近,不會弄出什麽幺蛾子罷?
書童一物,可有可無。譬如韋晟就並未有過書童,但其父韋儼就曾擁有,隻不過及冠前就早早被韋太師遣離,這等往事,顧氏倒是心中有譜。可林明禮及冠已久,清風仍伴在左右,早已惹來非議,莫不是······
隻是剛起這個念頭,顧氏心中就已連連否定,巡防營僅聽陛下調遣,林尚書哪有這能耐,況且那小書童的確是犯了禁令。不過是巧合,巧合······
韋氏與顧氏這對妯娌說話間,身後那對主仆已無聲無息的悄然離去。
未多時,侍女拿著一張紙條,遠遠地向侍衛行了萬福,柔聲道,“侍衛大哥,奴婢奉自家小姐之命,有要事告知二位殿下,可否行個方便?”
西岸皆是京中數得上名號的官眷,侍衛自然不敢懈怠,“敢問姑娘是何府的女眷?”
“紙條上有落款,二位皇子一看便知。”
侍衛半信半疑,遲怔片刻,仍是應承下來。
侍女見狀,欠身一禮,將紙條放在路邊的石塊上,又摸出數十文錢壓住,遂行色匆匆離去。
“按小姐的意思,已將紙條送去了。”
那小姐淺淺一笑,未有言語,隻杏眼透著輕紗,向對岸望去。
再細細品味一番,這場詩會主家說到底就僅是林盡染。品香會?說到底不還是林府的產業,而那位元瑤姑娘至今還未過門,許是替林盡染看管生意,這在官眷圈中皆是心照不宣的事。
原先聖上口諭是允他邀請翰林學子,可他當下邀請的是誰?兩位皇子,兩位翰林供奉,尚書令府的大公子,及其他各府公子。西岸可也都是各府官眷,那可是隨時能在朝中權貴身側吹耳旁風的人。若告他個結黨營私,料來也並不為過。
至於說告發,誰去告發,誰又敢告?且不論禦史台當下究竟是何人做主。此事既已眾所周知,禦榻上那位能不知曉?如此還能借他芙蓉園一用,這林盡染的恩寵怕是無人能與之比肩。
京中很難有藏得住的秘辛。芙蓉園內無疑是匯聚著當下京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以及日後朝廷的新貴。然莫說是未被邀請大戶人家的姑娘,即便是各家公子,皆也紛至遝來,這是嗅到味兒了。隻是未敢靠近侍衛把守的大門而已。
話說西岸,倒不似尋常三五成群,拉著熟稔的閨友閑敘攀談,紛紛以桌案上的香水為中心,團團包圍。
“前些時日,二嫂與楊夫人定下幾瓶蘭花香水,還特意送予妹妹一瓶,實在喜不自勝。”
二皇妃仍在品聞這時令的菊花香,聽罷淺淺一笑,“彼時積善寺的蘭花正盛。可花開花謝,因果循環,終有敗落之際。吾於心不忍,遂與楊夫人商議,以此製配蘭花香水。”
“這蘭花香水裏用的可是陽春秋色?妹妹先深謝二嫂心意。”
三皇妃所言倒是令在場的官眷俱是戰戰兢兢,不敢接話。
陽春秋色已算是蕙蘭中的上品,本就有‘蕙質蘭心’之意,粗淺聽來是極好的。可蕙蘭是在春季盛開,前陣子又怎會有呢?眾人皆知,香水皆是新鮮花卉所製。幹花雖亦可,但所用數量得是數倍。若是當下采買大量蕙蘭的幹花,怕是真得應一句揮金如土。三皇妃的一句話可是給二皇子與二皇妃扣上一頂奢靡的大帽。
可二皇子與三皇子素來不和,三皇妃當眾發難也算不得甚。可京中唯一懂製配香水的僅有林府,當下總不能跨過石橋,去尋那位林禦史問個清楚。
“元瑤,前些日子你至賬房暫且支些銀兩,命人去東市采買蘭花,可是為二皇妃製配香水?”李時安心思機敏,反應極快,先問向一旁的元瑤。
語音不響,可在當下頗為尷尬、靜謐的氛圍中,能令在場官眷皆聽得清楚。
元瑤心領神會,笑言道,“是,二皇妃與楊夫人商議後的翌日,就已著手籌備。彼時蘭花開的正盛,若要得花敗還需些時日。隻得先去東市采買些新鮮花卉。唯恐製配香水時花瓣不足,又采買些幹花,由此才會有些許陽春秋色的香氣。”
李時安嘴角含笑,“三皇妃果真蕙質蘭心,心思細膩,與二皇妃所贈的蘭花香水相得益彰。”
三皇妃聞言也隻能淺淺一笑,未有為難。
‘翌日’、‘花敗還需些時日’、‘東市采買’、‘唯恐不足’,嘖嘖,這一個個關鍵的詞匯,既顯得楊湜綰與元瑤對二皇妃交代之事極為看重,李時安補充所言又未開罪三皇妃,反倒借蕙蘭之寓意誇讚一番,同時又將香水的層次拔高幾分。
三言兩語便能巧妙化解這次的發難,林禦史的這兩位夫人可當真不簡單!二皇妃抿著薄唇,如是思忖,隻手中仍在擺弄著長案上的香水。
不過是一段小插曲,各府女眷還是將心思又挪迴至香水本身。
“夏令時,楊夫人辦的那迴品香會,芙蓉香水幽香淡雅,沁人心脾,可還有多的?”
“是極,桃花香也甚合妾身心意。”
······
這一聲聲鶯歌燕語,儼然是將品香會拉迴正軌。不過偶也有三五成群的官眷會扯些長安城裏的趣事。
韋晟之母顧氏與韋氏閑談說起,“妹妹,聽說前幾日皇城外,巡防營懲戒了一名犯夜之徒。”
林明德禁足府中,聽說是有纏疾,具體是何疾病也未曾說起,隻道是吏部銓選應是無望參加。可二人終歸還是妯娌,顧氏縱使有心調侃,當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開罪,畢竟林靖澄眼下仍是尚書令。至於上迴?若非韋氏陰陽怪氣,顧氏又怎會以怨報怨呢。
“於我有何幹係。”韋氏顯然因次子明德之事而憂心,哪還有神思關切此等小事。
可顧氏顯然未有止言的意思,左右環顧後,側身在韋氏耳邊輕語道,“妹妹,你竟不知?犯夜者,正是明禮先前的書童,清風。”
“你說何人?”韋氏險些驚叫出聲,見未有引得其他官眷的注目,又低聲問詢道,“真是清風?”
“阿翁親口說予晟兒聽的,還能有假?”顧氏凝滯片刻後,語音聽來有些顫抖,“杖打二十,可真是絲毫未有留情,血、肉、衣袍都粘成一片。”
韋氏的眸色有些閃爍,聽嫂嫂這般說來可真是有些瘮人。
兩位夫人身後不遠立有一對主仆,隻聽得喃喃細語道,“小姐,如此聽來,實在可怖,要不還是去品香罷。”
“別怕,再聽上片刻。”
隻聞顧氏低聲道,“清風似是犯了癔症,左右都未曾聽見那數百鼓聲。似是從務本坊而出,要往平康坊而去,嘴裏一直念叨著明禮,真是個可憐人。早前聽明德說起,清風當真已被趕出林府?”
原清風那日從明月居出來後,也顧不得生死,偏往務本坊而去。一路上,關於自家公子的消息也愈發地多起來,的確與明月居的掌櫃說的一般無二。
渾渾噩噩地走到務本坊,敲響林府的大門,可縱使下人識辨出是大公子的書童清風,依舊是將他推出府,不予通傳。
清風無奈隻得在府門外守候,彼時正值林明禮禁足,苦等良久,林府也未有絲毫的動靜。
‘安樂居蕭牆上的詩越品越有滋味!’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確當浮一大白。’
‘林禦史自詡謫仙臨世,某看,絲毫不為過。’
······
府前過往車架、人流直至宵禁前都不曾停歇,直至關門鼓聲‘咚咚咚’地響起,一下,兩下,三下······似是將清風從無盡的深淵中喚醒。
“是極,是極。安樂居內若有林禦史的詩詞,公子定會前往,清風隻需去安樂居大門外等候就好。”
清風一麵喃喃自語,一麵慌忙站立。可久坐之下又這般匆忙起身,腦袋頓感眩暈,一個趔趄摔倒在地。但清風顧不得身上的疼痛,踩著鼓點步履蹣跚地邁出務本坊。
‘兄台,已近宵禁的時辰,萬不可出坊呐。’
清風未曾理會一路上的好心人提醒,嘴唇囁嚅著,“公子定不會舍下清風,定不會舍下清風······”
鼓聲驟停,坊門緊閉。
巡防營衛隊將將從朱雀大街而出,就迎上看似得了‘癔症’的清風。二十杖擊,未有留情。
幽寂的街道上隻聽得‘啪啪啪’的聲響,清風疼的指甲幾是嵌入地裏,可依舊忍著劇痛向平康坊爬去,直至徹底暈厥······
可一個書童的生死又有何幹係呢?
韋氏眼底原是些許驚詫和懼意,片刻後倏然平靜,幽幽道,“明禮心善,從府中支了些銀兩贈予清風,遣他迴家,好生度日。未曾想,清風仍是難舍舊情。實在可惜!”
顧氏聽得韋氏這番話不禁蹙眉,此言莫不是說林明禮與清風之間仍是糾纏不清?當初象姑館之事可是鬧得滿城風雨,眼下婚事將近,不會弄出什麽幺蛾子罷?
書童一物,可有可無。譬如韋晟就並未有過書童,但其父韋儼就曾擁有,隻不過及冠前就早早被韋太師遣離,這等往事,顧氏倒是心中有譜。可林明禮及冠已久,清風仍伴在左右,早已惹來非議,莫不是······
隻是剛起這個念頭,顧氏心中就已連連否定,巡防營僅聽陛下調遣,林尚書哪有這能耐,況且那小書童的確是犯了禁令。不過是巧合,巧合······
韋氏與顧氏這對妯娌說話間,身後那對主仆已無聲無息的悄然離去。
未多時,侍女拿著一張紙條,遠遠地向侍衛行了萬福,柔聲道,“侍衛大哥,奴婢奉自家小姐之命,有要事告知二位殿下,可否行個方便?”
西岸皆是京中數得上名號的官眷,侍衛自然不敢懈怠,“敢問姑娘是何府的女眷?”
“紙條上有落款,二位皇子一看便知。”
侍衛半信半疑,遲怔片刻,仍是應承下來。
侍女見狀,欠身一禮,將紙條放在路邊的石塊上,又摸出數十文錢壓住,遂行色匆匆離去。
“按小姐的意思,已將紙條送去了。”
那小姐淺淺一笑,未有言語,隻杏眼透著輕紗,向對岸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