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命塚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嚐犧牲,告備於天子。”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據《呂氏春秋·季秋紀》所載,重陽這日,民間常有豐收祭祀、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的習俗。楚國遂又沿襲而來,又新添登高、辭青、賞菊等風俗。
“謔,今日好生熱鬧。”
林盡染掀起側簾的一角,前後左右的張望,過往人流熙攘如織,五彩旗招臨風而舞,坊間叫賣不絕於耳,堪比過年似的熱鬧。
李時安輕聲一笑,“今日若非四宜園詩會,城中小半數的姑娘怕是早早的出城辭青。”
這辭青與踏青相對,所謂春有踏青,而重陽已是秋寒新至,對應的則是辭青。這也是一年之中,未婚男女難能可見的一迴。不過妙齡女子仍會有侍女或是家眷陪同,出門也得佩戴帷帽或是麵紗,基本的禮數依舊不能廢。
“聽說權貴人家會在辭青時擇婿?”
李時安素手伸進林盡染腰間輕輕地擰上一下,似笑非笑道,“莫非夫君還要再納上幾門妾室?”
林盡染‘哎喲’的一聲,連連挪了挪屁股,趕忙解釋道,“我哪是要納妾。這不,申越還未曾娶妻,我是為他操心。”
“姑且信你所言。”李時安又微微前傾身子,輕輕撫摸方才擰過的嫩肉,又向車外吩咐道,“申越,今日四宜園賞菊,有兩位皇子府上的侍衛守護,料來定無差池。如此,你可去城外辭青,若有中意哪家姑娘,夫君與我定會為你做主。”
申越隨林盡染下江南期間,一路護持,未有潑天的功勞,當也有苦勞在,且又在大將軍府護衛多年,李時安經自家夫君如此提醒,也有為他做主親事的意思。
可車外僅有‘闥闥闥’的聲響,卻未有等來申越的迴應。
“申越?!”林盡染蹙著眉頭,揶揄道,“是哪家的姑娘,竟將你的魂都勾了去?”
“啊?”申越這才堪堪緩過神來,訕然一笑,“姑···姑爺說笑了,申越身份低微,哪···哪家姑娘會青眼。”
“你如今可統管二百府兵,加之嶽丈先前予你的田產,說親的媒婆怕是要踏破門檻。”林盡染聽申越這般妄自菲薄,隨即寬慰道。
李時安蹙著秀眉,輕聲問詢,“先前聽元瑤說起,她予你尋了一人家,可是不稱你心意?”
“不···不,元瑤姑娘替申越覓得親事自然是極好,隻是···隻是申越當下並無心思。”
申越的語音中聽來有幾分悵然,可眾人隻當他還不甚滿意,且再等上一陣。
“不若將采苓嫁予你,既能了卻你二人的終生大事,采苓也不必嫁出府,還能陪伴在我左右。”
“哎呀,小姐!”采苓一陣羞赧浮上臉頰,神情有些扭捏,可細細想來確也是個兩全之法。
采苓與自家小姐一齊長大,本也是奴籍。可李時安出嫁前就替她贖了身,本打算日後替她覓得良婿,也不致使累及她的夫家。畢竟是得講究個‘門當戶對’,良籍的婢女說門親事自然要便利許多。托大了說,采苓終究是侍奉在上柱國之女及當朝新貴身邊。
“采苓姑娘與小姐情同姐妹,申越不敢有非分之想。”
申越又何嚐不知曉,采苓在小姐心中是何地位,這門親事是極好的,可唯恐無福消受。
采苓聞言神色有些黯然,於申越倒未有旁的心思,隻是認為小姐方才所言的確有理,雖早已脫了奴籍,可心中擺放在首位的仍是自家小姐。
林盡染見狀又笑盈盈地岔開話題,“今晨,元瑤與楊湜綰何時去的四宜園?”
“元瑤姑娘早前交代,令申越今日卯時去明園等候。”
“這兩日倒是辛苦她們。”
近些時日,在四宜園內籌備重陽詩會,楊湜綰一人自然不能應付,手下掌櫃又脫不開身,元瑤這兩日索性就歇在明園,照拂一二。
“元瑤姑娘近些時日為詩會傾注不少心血,姑爺當抽些時間陪陪她。”
這沒來由地一句,倒是令馬車內的三人一陣錯愕。
申越頓覺已是僭越,慌忙解釋道,“申···申越···請小姐、姑爺恕罪。申越隻是覺得元瑤姑娘身世可憐······”
李時安長舒一口氣,捂著嘴輕笑道,“我道申越怎還開口為元瑤‘爭寵’。不過夫君是得多陪陪元瑤,平素處理公務不得空,元瑤迴府時又已近宵禁,她這般辛勞皆是為林府著想,是該當多多關切。”
林盡染隻是淡然一笑,未多言語。
說話間,車駕已至四宜園,李時安命申越不必護衛,盡可出城辭青,這才進入園林。
然則心亭其實是眼下最宜聚集之所,一來算是應登高遠眺之習俗,二來則是在賞菊之時,還能欣賞漫天紅遍,層林盡染之景象。可今日除品香賞菊外,還有一場重陽詩會。既要做到男女分席,又得照顧兩邊,自然得另尋他處。
所幸,四宜園內還有一處園林,名曰‘芙蓉園’,夏令並不對外開放,是皇室避暑賞蓮之勝地。可眼下早已入秋,今日則是求來暫用來興辦詩會及賞菊之所。
把守在入口的侍衛抱拳一禮,恭謹道,“林禦史,林夫人。”
“兩位殿下可否到了?”
“殿下應還在路上,林禦史先請入園,稍稍歇上片刻。”
林盡染投以一笑,遂與李時安進了芙蓉園。
此處正是因有一池蓮花,才得以命名為芙蓉園。而園中這一人工挖掘的池水也得名為‘芙蓉渠’。雖是稱 ‘渠’,卻也並非真是渠。隻因此湖較為寬長,幾是要貫穿園林南北,形似溝渠,故而由此得名。
不過眼下畢竟並非時令,湖中的荷葉已漸破敗。好在沿湖兩岸已擺滿珍奇花卉,除卻過道,滿園的菊花,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錯落有致地排列。
秋風徐來,菊花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那是一種淡雅的清香,不濃烈,卻讓人迴味無窮。合上眼眸,深深地吸一口氣,仿佛整個身心都被這香氣所淨化。
李時安望著滿園秋色,不由的喟歎,“元瑤與楊夫人的確費了不少心思。夫君若不便探望楊夫人,當也要多體貼體貼元瑤,由她代為轉達夫君的關切之意。如此楊夫人縱使心有怨氣,當也能消去幾分。”
楊湜綰自入長安,接管香水生意以來,真可謂是盡心竭力。要知這些買賣裏,大半的分成可是入林府的囊中,且林盡染又是個甩手掌櫃,諸般事宜皆是由她操心。
但李時安心中明了,這位楊夫人如此上心,除卻自家夫君在江南時伸以援手外,當還有替祖輩贖罪的心思。如此想來,李時安的怨恨也少了些許。
林盡染明白她的心思,遂柔聲應下。
這芙蓉渠兩岸腰處架有一座石橋,東岸為詩會,而西岸則是官眷賞菊品香,今日各府未出閣的姑娘也會至此,故而東岸除卻翰林院的學子外,林盡染還特地邀請各府的公子。
當下賓客雖未齊至,可多也是看在他夫婦二人的麵子而來,何況西岸已有不少官眷在閑敘。李時安見狀,欠身一禮,與林盡染暫別後施施然去往對岸。
未多時,二皇子與三皇子攜皇子妃同至,叮囑幾句後,兩位皇子妃一齊去了西岸。
“令染之久等。”
林盡染正清點菊花的品類,聽聞三皇子輕喚,轉過身拱手一禮,“二殿下,三殿下,染之也不過早來片刻。”
閑敘間,韋太師與崔大家也相繼而來,身後跟隨不少學子,自然也有林明禮,雖不是頭迴與林盡染說話,可難免心中有些緊張,不過還未說上一兩句就被三皇子給拽到一旁說話去。
西岸皆是女眷,且又有皇子妃在,故而早早地支起輕紗相隔,雖未能瞧清真容,卻也能隱約聽到她們在談論香水,時不時地傳來鶯歌燕語。
三皇子端起酒杯,半是正經,半是玩笑地說道,“前些時日,吾與二哥也要辦場詩會,奈何染之不得閑。若少了你這謫仙題詩,這詩會想來也無趣的緊。”
林盡染坐於韋邈旁側,身子稍稍前傾,訕然道,“三殿下若這般說來,真真令染之羞愧。那日不過是戲言,做不得真。”
“三弟,今日可是染之辦的詩會,你可莫要反客為主。”二皇子不聲不響地拿話去噎老三。
畢竟外人眼中,兩位殿下可是為奪嫡一事不對付。
三皇子臉色有些難看,放下手中杯盞,旋即恢複常態,笑道,“二哥說的哪裏話,吾自是知曉今日染之是主家。不過是閑敘幾句,二哥又何故挑撥。”
“兩位殿下,和氣為貴。今日重陽詩會,隻為令諸位學子舒心解悶,該吃吃,該喝喝,該樂樂。在此預祝諸位學子定能銓中。”
林盡染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崔秉誌難得在眾人麵前朗聲一笑,“染之方才這該吃吃,該喝喝倒真是有趣,話雖白,的確是這個理。老朽也在此預祝諸位學子銓中。”說罷,暢飲一杯。
韋邈默然未語,隻淡然一笑,舉杯予林盡染示意,遂一飲而盡,緊跟著又是二皇子。倒是三皇子麵露訕色,隻得再次舉杯。
隻是此舉未免有當眾開罪之嫌。
其餘學子見狀也隻得舉杯稱道,“多謝林禦史。”
這場詩會說到底與酒宴無異,隻是這酒該和誰喝,怎麽喝罷了?
翰林院的兩位供奉,一位聲色俱厲,一位不威自怒,尋常學子若不是為討教學問,怕是都不敢上前搭話。再說兩位皇子,雖在座學子有半數已投入其中一位門下,但這般貿然上前,怕也會惹人猜疑。至於剩下那位林禦史?傳言他早前就已當眾開罪三皇子,眼下又與二皇子上演一輪,與他攀扯?還是少惹些是非罷。
“染之倒是好算計。”
太師依舊是風輕雲淡的一笑,舉起杯盞欲與他碰杯。
林盡染滿臉惶然的模樣,迴道,“太師說的哪裏話,不過是圖個清淨。”
“明德身體抱恙,怕給學子過了病氣,故而未能參加今日詩會。林尚書托老朽道個不是。”
“太師言重了。二公子當好好將養才是。”
韋邈眼簾微垂,語音中也聽不出個喜怒,道,“是該好好將養,聽說已趕不及吏部的銓試。”
林盡染聞言,眉頭一緊,語音放低了些,不可置信地問道,“竟已至如此?染之倒識得幾位名醫,太師與林尚書可願一試?”
韋邈皺著眉頭,長歎一聲,“林尚書早已請遍長安城的名醫,皆說得將養個一年半載。許是神勞所致的纏疾,前些時日未至翰林院聽課便是因惡疾突發。加之近日仍帶病溫習課業,才致一病不起。”
林盡染將身子微微前傾,頷首低眉,用盡可能低的語音道,“早前染之與二公子雖有隔閡,但見二公子前程光明,如今卻又就此止步,實在深感遺憾。”
說罷又驀地輕拍一下大腿,甚是扼腕歎息的模樣,可又倏然想起此次一同來的還有林明禮,恍然道,“無怪大公子如此神傷。三殿下與二公子素有來往,想來是聽到些風聲,方才應是寬慰大公子去了。”
說話間林盡染又看向林明禮的方向,見他雖與幾名學子閑敘,但眼神卻不由地向自己這邊遊離。
韋太師何嚐不知曉這是試探之詞,隻淡然笑道,“好在明德來年尚有機會。倒是染之辦得這場詩會,能稍稍解他兄長苦悶。現下又有三殿下與諸多學子悉心勸慰,料來應無大礙。”
林盡染聞言微微怔神,韋太師既已知林明德品行,縱使是親外孫,當也不敢冒大不韙。隻不曾想,竟也未有幫扶林明禮的意思。
可細細想來確也如此,林明禮並非韋氏所出,與韋府實則並無幹係。然韋太師方才所言又未將話堵死,應是有置身事外,作壁上觀之意。
林盡染緩過神來,似是稍稍釋懷些,略有愧疚道,“如此甚好,否則染之實難心安。”
“染之,快快與吾等行酒令。”
三皇子引著幾名學子與林明禮同至,但見林明禮微微躬身,拱手一禮,輕喚一聲,“外祖父。”
韋邈輕輕一笑,予以迴應。
“背詩我可不擅長。”
林盡染此言無虛,當下的書籍能完完整整看完的當屬《通史》,還是為了解這個世界。至於旁的也僅是隨意翻閱,並未有心強記,若是與他們行飛花令,怕是滿園的酒都得進他肚。
二皇子徐徐踱步而來,“染之既是主家,自然得由你起令。若無詩詞,這詩會豈非成了酒會?”
林盡染自知避無可避,也不願掃了眾人的興致,遂緩緩起身,笑言道,“既如此,那我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以‘菊’為令可好?”
“菊?的確應景。”三皇子並未思忖,脫口而出,“那吾接‘庭前丹桂香,籬外菊花黃’。”
“那學生接庭前菊綻韻無窮。”
“滿園花菊鬱金黃。”
“到某了?學生接獨對黃花思舊事。”
眾人頓時起哄道,“欸?黃花雖為菊,可此句中並無‘菊’字,當罰!快拿酒來!”
這行酒令倒是令東岸霎時頗為鬧熱。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據《呂氏春秋·季秋紀》所載,重陽這日,民間常有豐收祭祀、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的習俗。楚國遂又沿襲而來,又新添登高、辭青、賞菊等風俗。
“謔,今日好生熱鬧。”
林盡染掀起側簾的一角,前後左右的張望,過往人流熙攘如織,五彩旗招臨風而舞,坊間叫賣不絕於耳,堪比過年似的熱鬧。
李時安輕聲一笑,“今日若非四宜園詩會,城中小半數的姑娘怕是早早的出城辭青。”
這辭青與踏青相對,所謂春有踏青,而重陽已是秋寒新至,對應的則是辭青。這也是一年之中,未婚男女難能可見的一迴。不過妙齡女子仍會有侍女或是家眷陪同,出門也得佩戴帷帽或是麵紗,基本的禮數依舊不能廢。
“聽說權貴人家會在辭青時擇婿?”
李時安素手伸進林盡染腰間輕輕地擰上一下,似笑非笑道,“莫非夫君還要再納上幾門妾室?”
林盡染‘哎喲’的一聲,連連挪了挪屁股,趕忙解釋道,“我哪是要納妾。這不,申越還未曾娶妻,我是為他操心。”
“姑且信你所言。”李時安又微微前傾身子,輕輕撫摸方才擰過的嫩肉,又向車外吩咐道,“申越,今日四宜園賞菊,有兩位皇子府上的侍衛守護,料來定無差池。如此,你可去城外辭青,若有中意哪家姑娘,夫君與我定會為你做主。”
申越隨林盡染下江南期間,一路護持,未有潑天的功勞,當也有苦勞在,且又在大將軍府護衛多年,李時安經自家夫君如此提醒,也有為他做主親事的意思。
可車外僅有‘闥闥闥’的聲響,卻未有等來申越的迴應。
“申越?!”林盡染蹙著眉頭,揶揄道,“是哪家的姑娘,竟將你的魂都勾了去?”
“啊?”申越這才堪堪緩過神來,訕然一笑,“姑···姑爺說笑了,申越身份低微,哪···哪家姑娘會青眼。”
“你如今可統管二百府兵,加之嶽丈先前予你的田產,說親的媒婆怕是要踏破門檻。”林盡染聽申越這般妄自菲薄,隨即寬慰道。
李時安蹙著秀眉,輕聲問詢,“先前聽元瑤說起,她予你尋了一人家,可是不稱你心意?”
“不···不,元瑤姑娘替申越覓得親事自然是極好,隻是···隻是申越當下並無心思。”
申越的語音中聽來有幾分悵然,可眾人隻當他還不甚滿意,且再等上一陣。
“不若將采苓嫁予你,既能了卻你二人的終生大事,采苓也不必嫁出府,還能陪伴在我左右。”
“哎呀,小姐!”采苓一陣羞赧浮上臉頰,神情有些扭捏,可細細想來確也是個兩全之法。
采苓與自家小姐一齊長大,本也是奴籍。可李時安出嫁前就替她贖了身,本打算日後替她覓得良婿,也不致使累及她的夫家。畢竟是得講究個‘門當戶對’,良籍的婢女說門親事自然要便利許多。托大了說,采苓終究是侍奉在上柱國之女及當朝新貴身邊。
“采苓姑娘與小姐情同姐妹,申越不敢有非分之想。”
申越又何嚐不知曉,采苓在小姐心中是何地位,這門親事是極好的,可唯恐無福消受。
采苓聞言神色有些黯然,於申越倒未有旁的心思,隻是認為小姐方才所言的確有理,雖早已脫了奴籍,可心中擺放在首位的仍是自家小姐。
林盡染見狀又笑盈盈地岔開話題,“今晨,元瑤與楊湜綰何時去的四宜園?”
“元瑤姑娘早前交代,令申越今日卯時去明園等候。”
“這兩日倒是辛苦她們。”
近些時日,在四宜園內籌備重陽詩會,楊湜綰一人自然不能應付,手下掌櫃又脫不開身,元瑤這兩日索性就歇在明園,照拂一二。
“元瑤姑娘近些時日為詩會傾注不少心血,姑爺當抽些時間陪陪她。”
這沒來由地一句,倒是令馬車內的三人一陣錯愕。
申越頓覺已是僭越,慌忙解釋道,“申···申越···請小姐、姑爺恕罪。申越隻是覺得元瑤姑娘身世可憐······”
李時安長舒一口氣,捂著嘴輕笑道,“我道申越怎還開口為元瑤‘爭寵’。不過夫君是得多陪陪元瑤,平素處理公務不得空,元瑤迴府時又已近宵禁,她這般辛勞皆是為林府著想,是該當多多關切。”
林盡染隻是淡然一笑,未多言語。
說話間,車駕已至四宜園,李時安命申越不必護衛,盡可出城辭青,這才進入園林。
然則心亭其實是眼下最宜聚集之所,一來算是應登高遠眺之習俗,二來則是在賞菊之時,還能欣賞漫天紅遍,層林盡染之景象。可今日除品香賞菊外,還有一場重陽詩會。既要做到男女分席,又得照顧兩邊,自然得另尋他處。
所幸,四宜園內還有一處園林,名曰‘芙蓉園’,夏令並不對外開放,是皇室避暑賞蓮之勝地。可眼下早已入秋,今日則是求來暫用來興辦詩會及賞菊之所。
把守在入口的侍衛抱拳一禮,恭謹道,“林禦史,林夫人。”
“兩位殿下可否到了?”
“殿下應還在路上,林禦史先請入園,稍稍歇上片刻。”
林盡染投以一笑,遂與李時安進了芙蓉園。
此處正是因有一池蓮花,才得以命名為芙蓉園。而園中這一人工挖掘的池水也得名為‘芙蓉渠’。雖是稱 ‘渠’,卻也並非真是渠。隻因此湖較為寬長,幾是要貫穿園林南北,形似溝渠,故而由此得名。
不過眼下畢竟並非時令,湖中的荷葉已漸破敗。好在沿湖兩岸已擺滿珍奇花卉,除卻過道,滿園的菊花,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錯落有致地排列。
秋風徐來,菊花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沁人心脾。那是一種淡雅的清香,不濃烈,卻讓人迴味無窮。合上眼眸,深深地吸一口氣,仿佛整個身心都被這香氣所淨化。
李時安望著滿園秋色,不由的喟歎,“元瑤與楊夫人的確費了不少心思。夫君若不便探望楊夫人,當也要多體貼體貼元瑤,由她代為轉達夫君的關切之意。如此楊夫人縱使心有怨氣,當也能消去幾分。”
楊湜綰自入長安,接管香水生意以來,真可謂是盡心竭力。要知這些買賣裏,大半的分成可是入林府的囊中,且林盡染又是個甩手掌櫃,諸般事宜皆是由她操心。
但李時安心中明了,這位楊夫人如此上心,除卻自家夫君在江南時伸以援手外,當還有替祖輩贖罪的心思。如此想來,李時安的怨恨也少了些許。
林盡染明白她的心思,遂柔聲應下。
這芙蓉渠兩岸腰處架有一座石橋,東岸為詩會,而西岸則是官眷賞菊品香,今日各府未出閣的姑娘也會至此,故而東岸除卻翰林院的學子外,林盡染還特地邀請各府的公子。
當下賓客雖未齊至,可多也是看在他夫婦二人的麵子而來,何況西岸已有不少官眷在閑敘。李時安見狀,欠身一禮,與林盡染暫別後施施然去往對岸。
未多時,二皇子與三皇子攜皇子妃同至,叮囑幾句後,兩位皇子妃一齊去了西岸。
“令染之久等。”
林盡染正清點菊花的品類,聽聞三皇子輕喚,轉過身拱手一禮,“二殿下,三殿下,染之也不過早來片刻。”
閑敘間,韋太師與崔大家也相繼而來,身後跟隨不少學子,自然也有林明禮,雖不是頭迴與林盡染說話,可難免心中有些緊張,不過還未說上一兩句就被三皇子給拽到一旁說話去。
西岸皆是女眷,且又有皇子妃在,故而早早地支起輕紗相隔,雖未能瞧清真容,卻也能隱約聽到她們在談論香水,時不時地傳來鶯歌燕語。
三皇子端起酒杯,半是正經,半是玩笑地說道,“前些時日,吾與二哥也要辦場詩會,奈何染之不得閑。若少了你這謫仙題詩,這詩會想來也無趣的緊。”
林盡染坐於韋邈旁側,身子稍稍前傾,訕然道,“三殿下若這般說來,真真令染之羞愧。那日不過是戲言,做不得真。”
“三弟,今日可是染之辦的詩會,你可莫要反客為主。”二皇子不聲不響地拿話去噎老三。
畢竟外人眼中,兩位殿下可是為奪嫡一事不對付。
三皇子臉色有些難看,放下手中杯盞,旋即恢複常態,笑道,“二哥說的哪裏話,吾自是知曉今日染之是主家。不過是閑敘幾句,二哥又何故挑撥。”
“兩位殿下,和氣為貴。今日重陽詩會,隻為令諸位學子舒心解悶,該吃吃,該喝喝,該樂樂。在此預祝諸位學子定能銓中。”
林盡染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崔秉誌難得在眾人麵前朗聲一笑,“染之方才這該吃吃,該喝喝倒真是有趣,話雖白,的確是這個理。老朽也在此預祝諸位學子銓中。”說罷,暢飲一杯。
韋邈默然未語,隻淡然一笑,舉杯予林盡染示意,遂一飲而盡,緊跟著又是二皇子。倒是三皇子麵露訕色,隻得再次舉杯。
隻是此舉未免有當眾開罪之嫌。
其餘學子見狀也隻得舉杯稱道,“多謝林禦史。”
這場詩會說到底與酒宴無異,隻是這酒該和誰喝,怎麽喝罷了?
翰林院的兩位供奉,一位聲色俱厲,一位不威自怒,尋常學子若不是為討教學問,怕是都不敢上前搭話。再說兩位皇子,雖在座學子有半數已投入其中一位門下,但這般貿然上前,怕也會惹人猜疑。至於剩下那位林禦史?傳言他早前就已當眾開罪三皇子,眼下又與二皇子上演一輪,與他攀扯?還是少惹些是非罷。
“染之倒是好算計。”
太師依舊是風輕雲淡的一笑,舉起杯盞欲與他碰杯。
林盡染滿臉惶然的模樣,迴道,“太師說的哪裏話,不過是圖個清淨。”
“明德身體抱恙,怕給學子過了病氣,故而未能參加今日詩會。林尚書托老朽道個不是。”
“太師言重了。二公子當好好將養才是。”
韋邈眼簾微垂,語音中也聽不出個喜怒,道,“是該好好將養,聽說已趕不及吏部的銓試。”
林盡染聞言,眉頭一緊,語音放低了些,不可置信地問道,“竟已至如此?染之倒識得幾位名醫,太師與林尚書可願一試?”
韋邈皺著眉頭,長歎一聲,“林尚書早已請遍長安城的名醫,皆說得將養個一年半載。許是神勞所致的纏疾,前些時日未至翰林院聽課便是因惡疾突發。加之近日仍帶病溫習課業,才致一病不起。”
林盡染將身子微微前傾,頷首低眉,用盡可能低的語音道,“早前染之與二公子雖有隔閡,但見二公子前程光明,如今卻又就此止步,實在深感遺憾。”
說罷又驀地輕拍一下大腿,甚是扼腕歎息的模樣,可又倏然想起此次一同來的還有林明禮,恍然道,“無怪大公子如此神傷。三殿下與二公子素有來往,想來是聽到些風聲,方才應是寬慰大公子去了。”
說話間林盡染又看向林明禮的方向,見他雖與幾名學子閑敘,但眼神卻不由地向自己這邊遊離。
韋太師何嚐不知曉這是試探之詞,隻淡然笑道,“好在明德來年尚有機會。倒是染之辦得這場詩會,能稍稍解他兄長苦悶。現下又有三殿下與諸多學子悉心勸慰,料來應無大礙。”
林盡染聞言微微怔神,韋太師既已知林明德品行,縱使是親外孫,當也不敢冒大不韙。隻不曾想,竟也未有幫扶林明禮的意思。
可細細想來確也如此,林明禮並非韋氏所出,與韋府實則並無幹係。然韋太師方才所言又未將話堵死,應是有置身事外,作壁上觀之意。
林盡染緩過神來,似是稍稍釋懷些,略有愧疚道,“如此甚好,否則染之實難心安。”
“染之,快快與吾等行酒令。”
三皇子引著幾名學子與林明禮同至,但見林明禮微微躬身,拱手一禮,輕喚一聲,“外祖父。”
韋邈輕輕一笑,予以迴應。
“背詩我可不擅長。”
林盡染此言無虛,當下的書籍能完完整整看完的當屬《通史》,還是為了解這個世界。至於旁的也僅是隨意翻閱,並未有心強記,若是與他們行飛花令,怕是滿園的酒都得進他肚。
二皇子徐徐踱步而來,“染之既是主家,自然得由你起令。若無詩詞,這詩會豈非成了酒會?”
林盡染自知避無可避,也不願掃了眾人的興致,遂緩緩起身,笑言道,“既如此,那我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以‘菊’為令可好?”
“菊?的確應景。”三皇子並未思忖,脫口而出,“那吾接‘庭前丹桂香,籬外菊花黃’。”
“那學生接庭前菊綻韻無窮。”
“滿園花菊鬱金黃。”
“到某了?學生接獨對黃花思舊事。”
眾人頓時起哄道,“欸?黃花雖為菊,可此句中並無‘菊’字,當罰!快拿酒來!”
這行酒令倒是令東岸霎時頗為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