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兜轉,已至文英殿外。
孫晏如倏然止步,躬身一禮,道,“林禦史,前麵便是文英殿,恕奴才不宜相送。”
說罷,未等林盡染予以迴饋,孫晏如小步快踱,匆匆離去。
‘這皇宮裏的太監果真是些人精。’林盡染暗自忖道。
剛剛踏進文英殿,就瞧見楚帝在殿上正襟危坐,批閱奏本,絲毫未知林盡染已然入殿。
“臣拜見陛下。”林盡染稍稍躬身,拱手一禮,隻是未得楚帝允準,當下還未能起身。
倒是孫蓮英,侍候在楚帝身旁,似一尊雕像般立著,未曾發一眼。若是林盡染直起身子望去,興許能發覺他連眼睛都未曾眨一下。
整個文英殿中陷入一片死寂,隻聽得偶有‘窸窸窣窣’展開或是合上奏本的聲響,別無雜音。
許是有一炷香悄悄流逝,林盡染維持這番姿態已有些吃力,正欲要跪下好讓自己輕鬆些時,驟聞楚帝沉聲道,“想跪,就跪著。”
雖不是降諭起身,林盡染一時心中燃起怨氣,卻又不敢直接發泄,權當是聽不出其中的好賴話,朗聲唿道,“謝陛下。臣不想跪。”
“你倒是說說,為何不想跪?”
可說話間,楚帝並未去看林盡染是何神情,隻顧著審閱禦案上的奏本,語音稍稍緩和些,卻仍聽不出個喜怒。
林盡染直起身來,雙手交疊在身前,甚是平靜地說道,“臣並無過錯,故而不想跪。”
楚帝半晌未曾言語,隻自顧自閱完最後一遝奏本,緩緩起身,走下殿說道,“可已考慮清楚?”
“此話從何說起?陛下金口玉言,臣安能推辭。”
雖聽著是謹遵陛下的旨意,可話裏話外多少帶些忿懣。
林盡染早幾天就已打聽到,這禦史台現任的禦史大夫,是擢升前任治書侍禦史沈灝,此人現今已六十有五。這般年歲,怕是都很難熬到七十致仕,且近乎意誌消沉,不願開罪於人。若他真有心,身居此位,如何不能查貪腐,哪還能有攬月樓這等事?
“聽聞,你近日置辦了間鋪子,改成藏書閣?”楚帝緩緩踱步至林盡染身旁,垂著眼簾,望著殿外的宮城怔怔出神。
林盡染側過身去,拱手迴道,“不過是小打小鬧,上不得台麵。”
楚帝冷哼一聲,“上不得台麵?殿中僅有朕與你二人,無須遮掩。”
林盡染聞言,神色一變再變,抬首間望向孫蓮英,當下自然是他三人於殿中,其餘內侍皆已屏退,可‘二人’之意,莫不是有其他暗示?
“染之何必看他?”楚帝語音中愈發地透著一股子寒意,“孫蓮英在朕身邊二十餘載,還有何事會隱瞞朕?”
“臣不敢。”
楚帝抬手拍了拍林盡染的肩膀,笑言道,“不必緊張。若你與他有何勾結,朕早已取你二人性命。不過是讓他賺點銀錢,而染之也僅是得個不大不小的消息,予朕而言,算不得甚。”
可倏然,楚帝的語調一轉,手中的力道又沉了幾分,質問道,“可藏書閣一事,你未經朕的允可,擅自作主,該當何罪?”
藏書閣之事僅是起步。正如楚帝所猜想,林盡染借來崔秉誌的手書,又以各種方式豐富藏書閣典籍。若非師從崔大家,定難知曉這手書的主人究竟是誰。可此番作為,無形中已將博陵崔氏牽涉其中,彼時藏書閣將會是天下學子趨之若鶩的文學聖地。
這意味著,林盡染提出科考後,又以藏書閣吸納天下才士。彼時,若無謀逆這等重罪,要想再行處置他,就得掂量掂量如何平息這眾口悠悠。
“陛下令臣莫要荒廢這些清閑日子,口諭便是聖旨,臣不敢不遵!”林盡染語音不卑不亢,坦然認下,藏書閣一事確有此心機。
楚帝眸色深深,若有所思地鬆開手放下,緘默半晌,遂又問道,“聽聞還要辦學堂?”
“若陛下允準,日後開辦學堂,可請博陵崔氏的先生前來授業。”
“朕想聽聽,你有何說辭?”
林盡染迴道,“不知陛下可否願聽臣講一則故事?”
楚帝並未多言,隻闔上眼眸,似是等林盡染娓娓道來。
“說是在某朝,有位臣子,極善與人打交道,且才思敏捷,辦事乖巧,極受皇帝的賞識,一路擢升,位極人臣。後皇帝將公主許配予此臣之長子,可隨權力的增長,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結黨營私、斂聚錢財。即便朝中大臣紛紛上表彈劾,可皇帝仍是偏愛袒護。可皇帝駕崩後,新君即位,以諸多罪名加身,遂以三尺白綾賜他自盡。抄家時,抄得府中資產八億兩。”
林盡染將前世和珅的生平簡述一番,說予楚帝聽。
楚帝臉色未有動容,嘴角彎起一抹難言的弧度,揶揄道,“倒不曾聽說染之善與人打交道。況且時安貌似還未有喜罷?”
林盡染聞言,凝滯片刻,訕然道,“陛下,不過是則故事。蒙陛下恩寵,治書侍禦史之位,臣唯恐難以勝任。且臣本就是世俗之人,難免日後不會動搖心誌,犯下貪墨受賄之罪。”
“你方才說,那皇帝偏愛袒護臣子。現下莫不是懷疑朕會過河拆橋?”
“不敢。”林盡染微微搖頭,稍頓了頓語音,語調又嚴肅幾分,“可染之家有嬌妻美妾,委實不舍得死,總得留下條後路,還請陛下體恤。”
“你倒是實誠。”楚帝淡然一笑,神色隨之舒緩了些,又往內殿走去,見林盡染立於殿前遲遲未動,沒好氣地開口道,“過來罷,暑氣正盛,說了這許多話,賞你口茶。”
孫蓮英與林盡染心中都不免長舒一口氣。
剛孫蓮英聽聞林盡染說的故事後,險些昏厥去。僅聽前一小截,還以為是這林禦史是在說他自己,至於後麵那些,哪一條不是在觸及忌諱,位極人臣、結黨營私、聚斂錢財,連皇帝駕崩這等詞都能說出口,陛下未曾動怒,下令淩遲處死,已是極好的脾性。
孫蓮英緊繃的麵頰終是稍稍放鬆些,抬袖抹了抹額前的細汗,小步踱至內殿,將桌案上的茶盞倒上茶水。
“瞧你這點出息,可是天太熱,才出了這許多汗?”楚帝瞧著驚魂未定的孫蓮英,不由地訓斥道。
林盡染如同牛飲般,將盞中茶水吞個幹淨,沒個正形地問道,“陛下,著實有些渴,能否再來一盞?”
楚帝冷哼一聲,又令孫蓮英續上。
林盡染喝下小半盞,吧唧吧唧嘴,替孫蓮英開解道,“莫說是孫公公,方才臣懾於陛下威儀,亦是冷汗涔涔,幾是站不穩···”
孫蓮英趕忙岔開話打斷道,“哎喲,林禦史,您可真饒了老奴罷。每每陛下跟您聊天,老奴生怕受牽連,腦袋不保。”
“欸,孫公公,您是陛下最為倚重之人,切勿妄自菲薄。”
孫蓮英聞言一陣苦笑,偏偏眼前這位爺是真不擔心哪日說錯話將命給搭進去。
可林盡染心中本就有個譜,藏書閣一事若成,則學堂之事可成,於楚帝、於楚國而言,利大於弊。同樣是有削弱世族之作用,彼時若隻林盡染一家獨大,不過是尋個由頭便能鏟除,朝中又並非無奸佞之臣,楚帝這過河拆橋一說並不為過。
“孫蓮英。”
孫蓮英在旁側還是一副若有所思之狀,見陛下倏然喚到,本就還有些戰戰兢兢,旋即伏地哆嗦道,“奴才在。”
“染之出宮時,你同他一路。去承熠和承煒的府上傳朕口諭,若是得閑就去藏書閣好好讀書,該守的規矩一條都不準落下。”
楚帝既是得知藏書閣之事,自然知曉裏麵的書籍皆是崔秉誌一生的心血。可當下還不知他已決定遣人去將鮮虞的手書悉數送至長安一事。
可正當楚帝品茗時,林盡染脫口而出,“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楚帝稍稍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崔供奉已遣人迴鮮虞,將府中手書悉數送至藏書閣。故而···”
“咳!”
楚帝聞言不免重重嗆了一口,抬手擋住要上前侍候的孫蓮英,漲紅著臉,還未喘勻氣就開口問道,“崔···崔秉誌···將鮮虞府中的手書悉數送至藏書閣?”
這分量究竟有多重?幾是將崔氏百年的傳承一並送予藏書閣,也可說是送予天下人。林盡染的法子,楚帝已了然,以謄抄的方式,掩去手書主人的身份,可即便如此,崔家難免落入這場紛爭之中。
待楚帝稍稍喘平,收斂心神,可還是難以抑製心中的興奮,又止不住地在殿中踱步幾趟,片刻後頓住身子,急聲道,“你希望朕暗中派兵護送這批手書迴京?”
林盡染頷首示意,“以防萬一,若手書被毀,怕是追悔莫及。”
博陵崔氏的聲名遠揚天下,即便是雲端之上的至尊天子,也大抵知曉崔氏在天下學子心中的地位,可卻遲遲未曾予崔氏子弟京職。太師韋邈已是天子之師,若還有個天下學子之師的崔氏,那長安城安能太平?
依林盡染先前所言,內閣不過是天子的‘智囊團’,並無實權,若天子認為閣臣品行端正、才華出眾,便可安排京中職務。原本九月吏部的銓選,似林明德之輩,即便能入得內閣,也僅是閣臣,若要委以重任,也得等林靖澄致仕後方可;而作為崔秉誌的子侄崔俊弘,怕與京職無緣。
可崔秉誌這份‘厚禮’委實令楚帝措手不及。這陣子,聚賢館傳來的消息,已令楚帝對這崔大家有了判斷,難不成此舉是有為子侄崔俊弘謀個前程的意思?
“藏書閣,不宜在崇賢坊。”楚帝蹙著眉頭,語氣甚是嚴肅,稍頓了頓語音,又接著說道,“將其遷至隆政坊,令工部從旁協助,孫蓮英可···”
“陛下!”林盡染甚是恭謹地拱手一拜,打斷道,“陛下,且聽染之一言。藏書閣不宜由工部興建,陛下也不宜插手,否則豈非成了皇室的書房?”
楚帝眼簾稍垂,語音更沉,“你不相信朕?若日後有人蓄意縱火,燃盡藏書閣典籍又該如何?隻有朕,能護其周全。”
“並非是染之質疑,而是藏書閣若有皇室的影子,予陛下而言,其他世族又該如何評斷?”
楚帝稍稍一怔,隨即又反應過來,方才林盡染所言並非沒有道理,若藏書閣有皇室的參與,反倒是改變其性質,極易引來爭議,科舉已令楚帝處在風口浪尖,若藏書閣及之後的學堂都有皇室的影子,難保不會順遂有心之人的意。
“朕可允準,上柱國府兵可增至二百人,歸大將軍府自行調配。”
可稍稍思忖片刻,楚帝又問道,“你可還有餘錢置辦地產?”
既是要藏下崔氏的萬卷手書,自然是要尋覓一處更大的宅院,遑論往後還要開辦學堂。
林盡染笑言道,“銀錢怕是不夠,故而染之求陛下再賜一道旨意,允臣製酒。”
酒在當下是官營之物,早些年間並不太平,需要大量的銀錢充實軍需,故而實行的是‘榷酒製’,即朝廷全麵壟斷酒的生產與售賣,禁止私人參與。可如今諸事太平,這等‘官釀官賣’的方式已隱隱有些鬆動,地方上已然默允酒商直接向官府采買佳釀,再自行定價售賣。
“染之是為製配香水罷?”
楚帝對此物知曉個大概,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物就是酒,且損耗極大,若林盡染能自行製酒,的確能省下不少銀錢。
林盡染拱手一拜道,“陛下聖明。”
“朕若允你,如何平息這眾口鑠金?”
“不若將釀造、定價售賣交由酒商自行處置,而朝廷僅生產和售賣酒曲?如此一來,府衙僅需定期查驗酒商是否有製、售酒的資格,而予私釀者以嚴懲···”
林盡染於是洋洋灑灑地說起前世南宋時期‘隔槽法’的方式。可畢竟是由官府壟斷向半壟斷的方向上發展,若要有所突破,並不容易。
楚帝擰著眉頭,半晌未曾言語。
又驟然道了一句,“染之的理由,還不夠。”
林盡染深深一拜,問道,“不知陛下可曾聽聞泰山封禪?”
楚帝渾身一顫,嘴唇囁嚅著,卻又如鯁在喉。
若依前世,真正泰山封禪的皇帝僅有六位。而當世除秦皇外,並無他人,是其他皇帝皆不願嗎?自然不是,可未有媲美,或是說接近秦始皇那般的豐功偉績,如何能敢?林盡染的這一句,倒是真真攫取到楚帝內心最深處的欲望。
孫晏如倏然止步,躬身一禮,道,“林禦史,前麵便是文英殿,恕奴才不宜相送。”
說罷,未等林盡染予以迴饋,孫晏如小步快踱,匆匆離去。
‘這皇宮裏的太監果真是些人精。’林盡染暗自忖道。
剛剛踏進文英殿,就瞧見楚帝在殿上正襟危坐,批閱奏本,絲毫未知林盡染已然入殿。
“臣拜見陛下。”林盡染稍稍躬身,拱手一禮,隻是未得楚帝允準,當下還未能起身。
倒是孫蓮英,侍候在楚帝身旁,似一尊雕像般立著,未曾發一眼。若是林盡染直起身子望去,興許能發覺他連眼睛都未曾眨一下。
整個文英殿中陷入一片死寂,隻聽得偶有‘窸窸窣窣’展開或是合上奏本的聲響,別無雜音。
許是有一炷香悄悄流逝,林盡染維持這番姿態已有些吃力,正欲要跪下好讓自己輕鬆些時,驟聞楚帝沉聲道,“想跪,就跪著。”
雖不是降諭起身,林盡染一時心中燃起怨氣,卻又不敢直接發泄,權當是聽不出其中的好賴話,朗聲唿道,“謝陛下。臣不想跪。”
“你倒是說說,為何不想跪?”
可說話間,楚帝並未去看林盡染是何神情,隻顧著審閱禦案上的奏本,語音稍稍緩和些,卻仍聽不出個喜怒。
林盡染直起身來,雙手交疊在身前,甚是平靜地說道,“臣並無過錯,故而不想跪。”
楚帝半晌未曾言語,隻自顧自閱完最後一遝奏本,緩緩起身,走下殿說道,“可已考慮清楚?”
“此話從何說起?陛下金口玉言,臣安能推辭。”
雖聽著是謹遵陛下的旨意,可話裏話外多少帶些忿懣。
林盡染早幾天就已打聽到,這禦史台現任的禦史大夫,是擢升前任治書侍禦史沈灝,此人現今已六十有五。這般年歲,怕是都很難熬到七十致仕,且近乎意誌消沉,不願開罪於人。若他真有心,身居此位,如何不能查貪腐,哪還能有攬月樓這等事?
“聽聞,你近日置辦了間鋪子,改成藏書閣?”楚帝緩緩踱步至林盡染身旁,垂著眼簾,望著殿外的宮城怔怔出神。
林盡染側過身去,拱手迴道,“不過是小打小鬧,上不得台麵。”
楚帝冷哼一聲,“上不得台麵?殿中僅有朕與你二人,無須遮掩。”
林盡染聞言,神色一變再變,抬首間望向孫蓮英,當下自然是他三人於殿中,其餘內侍皆已屏退,可‘二人’之意,莫不是有其他暗示?
“染之何必看他?”楚帝語音中愈發地透著一股子寒意,“孫蓮英在朕身邊二十餘載,還有何事會隱瞞朕?”
“臣不敢。”
楚帝抬手拍了拍林盡染的肩膀,笑言道,“不必緊張。若你與他有何勾結,朕早已取你二人性命。不過是讓他賺點銀錢,而染之也僅是得個不大不小的消息,予朕而言,算不得甚。”
可倏然,楚帝的語調一轉,手中的力道又沉了幾分,質問道,“可藏書閣一事,你未經朕的允可,擅自作主,該當何罪?”
藏書閣之事僅是起步。正如楚帝所猜想,林盡染借來崔秉誌的手書,又以各種方式豐富藏書閣典籍。若非師從崔大家,定難知曉這手書的主人究竟是誰。可此番作為,無形中已將博陵崔氏牽涉其中,彼時藏書閣將會是天下學子趨之若鶩的文學聖地。
這意味著,林盡染提出科考後,又以藏書閣吸納天下才士。彼時,若無謀逆這等重罪,要想再行處置他,就得掂量掂量如何平息這眾口悠悠。
“陛下令臣莫要荒廢這些清閑日子,口諭便是聖旨,臣不敢不遵!”林盡染語音不卑不亢,坦然認下,藏書閣一事確有此心機。
楚帝眸色深深,若有所思地鬆開手放下,緘默半晌,遂又問道,“聽聞還要辦學堂?”
“若陛下允準,日後開辦學堂,可請博陵崔氏的先生前來授業。”
“朕想聽聽,你有何說辭?”
林盡染迴道,“不知陛下可否願聽臣講一則故事?”
楚帝並未多言,隻闔上眼眸,似是等林盡染娓娓道來。
“說是在某朝,有位臣子,極善與人打交道,且才思敏捷,辦事乖巧,極受皇帝的賞識,一路擢升,位極人臣。後皇帝將公主許配予此臣之長子,可隨權力的增長,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結黨營私、斂聚錢財。即便朝中大臣紛紛上表彈劾,可皇帝仍是偏愛袒護。可皇帝駕崩後,新君即位,以諸多罪名加身,遂以三尺白綾賜他自盡。抄家時,抄得府中資產八億兩。”
林盡染將前世和珅的生平簡述一番,說予楚帝聽。
楚帝臉色未有動容,嘴角彎起一抹難言的弧度,揶揄道,“倒不曾聽說染之善與人打交道。況且時安貌似還未有喜罷?”
林盡染聞言,凝滯片刻,訕然道,“陛下,不過是則故事。蒙陛下恩寵,治書侍禦史之位,臣唯恐難以勝任。且臣本就是世俗之人,難免日後不會動搖心誌,犯下貪墨受賄之罪。”
“你方才說,那皇帝偏愛袒護臣子。現下莫不是懷疑朕會過河拆橋?”
“不敢。”林盡染微微搖頭,稍頓了頓語音,語調又嚴肅幾分,“可染之家有嬌妻美妾,委實不舍得死,總得留下條後路,還請陛下體恤。”
“你倒是實誠。”楚帝淡然一笑,神色隨之舒緩了些,又往內殿走去,見林盡染立於殿前遲遲未動,沒好氣地開口道,“過來罷,暑氣正盛,說了這許多話,賞你口茶。”
孫蓮英與林盡染心中都不免長舒一口氣。
剛孫蓮英聽聞林盡染說的故事後,險些昏厥去。僅聽前一小截,還以為是這林禦史是在說他自己,至於後麵那些,哪一條不是在觸及忌諱,位極人臣、結黨營私、聚斂錢財,連皇帝駕崩這等詞都能說出口,陛下未曾動怒,下令淩遲處死,已是極好的脾性。
孫蓮英緊繃的麵頰終是稍稍放鬆些,抬袖抹了抹額前的細汗,小步踱至內殿,將桌案上的茶盞倒上茶水。
“瞧你這點出息,可是天太熱,才出了這許多汗?”楚帝瞧著驚魂未定的孫蓮英,不由地訓斥道。
林盡染如同牛飲般,將盞中茶水吞個幹淨,沒個正形地問道,“陛下,著實有些渴,能否再來一盞?”
楚帝冷哼一聲,又令孫蓮英續上。
林盡染喝下小半盞,吧唧吧唧嘴,替孫蓮英開解道,“莫說是孫公公,方才臣懾於陛下威儀,亦是冷汗涔涔,幾是站不穩···”
孫蓮英趕忙岔開話打斷道,“哎喲,林禦史,您可真饒了老奴罷。每每陛下跟您聊天,老奴生怕受牽連,腦袋不保。”
“欸,孫公公,您是陛下最為倚重之人,切勿妄自菲薄。”
孫蓮英聞言一陣苦笑,偏偏眼前這位爺是真不擔心哪日說錯話將命給搭進去。
可林盡染心中本就有個譜,藏書閣一事若成,則學堂之事可成,於楚帝、於楚國而言,利大於弊。同樣是有削弱世族之作用,彼時若隻林盡染一家獨大,不過是尋個由頭便能鏟除,朝中又並非無奸佞之臣,楚帝這過河拆橋一說並不為過。
“孫蓮英。”
孫蓮英在旁側還是一副若有所思之狀,見陛下倏然喚到,本就還有些戰戰兢兢,旋即伏地哆嗦道,“奴才在。”
“染之出宮時,你同他一路。去承熠和承煒的府上傳朕口諭,若是得閑就去藏書閣好好讀書,該守的規矩一條都不準落下。”
楚帝既是得知藏書閣之事,自然知曉裏麵的書籍皆是崔秉誌一生的心血。可當下還不知他已決定遣人去將鮮虞的手書悉數送至長安一事。
可正當楚帝品茗時,林盡染脫口而出,“陛下,臣有一事相求。”
楚帝稍稍點頭,示意他說下去。
“崔供奉已遣人迴鮮虞,將府中手書悉數送至藏書閣。故而···”
“咳!”
楚帝聞言不免重重嗆了一口,抬手擋住要上前侍候的孫蓮英,漲紅著臉,還未喘勻氣就開口問道,“崔···崔秉誌···將鮮虞府中的手書悉數送至藏書閣?”
這分量究竟有多重?幾是將崔氏百年的傳承一並送予藏書閣,也可說是送予天下人。林盡染的法子,楚帝已了然,以謄抄的方式,掩去手書主人的身份,可即便如此,崔家難免落入這場紛爭之中。
待楚帝稍稍喘平,收斂心神,可還是難以抑製心中的興奮,又止不住地在殿中踱步幾趟,片刻後頓住身子,急聲道,“你希望朕暗中派兵護送這批手書迴京?”
林盡染頷首示意,“以防萬一,若手書被毀,怕是追悔莫及。”
博陵崔氏的聲名遠揚天下,即便是雲端之上的至尊天子,也大抵知曉崔氏在天下學子心中的地位,可卻遲遲未曾予崔氏子弟京職。太師韋邈已是天子之師,若還有個天下學子之師的崔氏,那長安城安能太平?
依林盡染先前所言,內閣不過是天子的‘智囊團’,並無實權,若天子認為閣臣品行端正、才華出眾,便可安排京中職務。原本九月吏部的銓選,似林明德之輩,即便能入得內閣,也僅是閣臣,若要委以重任,也得等林靖澄致仕後方可;而作為崔秉誌的子侄崔俊弘,怕與京職無緣。
可崔秉誌這份‘厚禮’委實令楚帝措手不及。這陣子,聚賢館傳來的消息,已令楚帝對這崔大家有了判斷,難不成此舉是有為子侄崔俊弘謀個前程的意思?
“藏書閣,不宜在崇賢坊。”楚帝蹙著眉頭,語氣甚是嚴肅,稍頓了頓語音,又接著說道,“將其遷至隆政坊,令工部從旁協助,孫蓮英可···”
“陛下!”林盡染甚是恭謹地拱手一拜,打斷道,“陛下,且聽染之一言。藏書閣不宜由工部興建,陛下也不宜插手,否則豈非成了皇室的書房?”
楚帝眼簾稍垂,語音更沉,“你不相信朕?若日後有人蓄意縱火,燃盡藏書閣典籍又該如何?隻有朕,能護其周全。”
“並非是染之質疑,而是藏書閣若有皇室的影子,予陛下而言,其他世族又該如何評斷?”
楚帝稍稍一怔,隨即又反應過來,方才林盡染所言並非沒有道理,若藏書閣有皇室的參與,反倒是改變其性質,極易引來爭議,科舉已令楚帝處在風口浪尖,若藏書閣及之後的學堂都有皇室的影子,難保不會順遂有心之人的意。
“朕可允準,上柱國府兵可增至二百人,歸大將軍府自行調配。”
可稍稍思忖片刻,楚帝又問道,“你可還有餘錢置辦地產?”
既是要藏下崔氏的萬卷手書,自然是要尋覓一處更大的宅院,遑論往後還要開辦學堂。
林盡染笑言道,“銀錢怕是不夠,故而染之求陛下再賜一道旨意,允臣製酒。”
酒在當下是官營之物,早些年間並不太平,需要大量的銀錢充實軍需,故而實行的是‘榷酒製’,即朝廷全麵壟斷酒的生產與售賣,禁止私人參與。可如今諸事太平,這等‘官釀官賣’的方式已隱隱有些鬆動,地方上已然默允酒商直接向官府采買佳釀,再自行定價售賣。
“染之是為製配香水罷?”
楚帝對此物知曉個大概,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物就是酒,且損耗極大,若林盡染能自行製酒,的確能省下不少銀錢。
林盡染拱手一拜道,“陛下聖明。”
“朕若允你,如何平息這眾口鑠金?”
“不若將釀造、定價售賣交由酒商自行處置,而朝廷僅生產和售賣酒曲?如此一來,府衙僅需定期查驗酒商是否有製、售酒的資格,而予私釀者以嚴懲···”
林盡染於是洋洋灑灑地說起前世南宋時期‘隔槽法’的方式。可畢竟是由官府壟斷向半壟斷的方向上發展,若要有所突破,並不容易。
楚帝擰著眉頭,半晌未曾言語。
又驟然道了一句,“染之的理由,還不夠。”
林盡染深深一拜,問道,“不知陛下可曾聽聞泰山封禪?”
楚帝渾身一顫,嘴唇囁嚅著,卻又如鯁在喉。
若依前世,真正泰山封禪的皇帝僅有六位。而當世除秦皇外,並無他人,是其他皇帝皆不願嗎?自然不是,可未有媲美,或是說接近秦始皇那般的豐功偉績,如何能敢?林盡染的這一句,倒是真真攫取到楚帝內心最深處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