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知足常樂,享受美好人生
修心三不:不生氣不計較不抱怨 作者:端木自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三章
知足常樂,享受美好人生
當你忙碌的時候,你渴望自己能夠過一種肆意放鬆的生活;當你百無聊賴的時候,你又想念忙碌的充實感;但當你重新開始馬不停蹄地做事時,厭煩情緒又隨之而來,於是你繼續盼望著那些關於逍遙自在生活的想象。你還為生活不如別人轟轟烈烈,自己總難以心想事成而煩惱不已。這一切的問題就在於不知足,而使自己的心靈暗淡了。因此,你就算麵對再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會熟視無睹。這時候,需要改變的不是世界,不是環境,而是你的心態。你應該用心去感受,知足常樂,方能享受到美好而自在的人生。
生活才是老大,生活比什麽都重要
有一個女子,非常幸運地碰見了上帝。上帝打算幫她實現三個願望。
該女子興高采烈地許下第一個願望。她希望自己的老公立刻消失。為什麽呢?因為如此一來,她就可以再嫁一個玉樹臨風的男人。
然而,她的朋友們紛紛指責她考慮欠妥。因為在這些朋友們看來,她的老公擁有各種美德。於是,她後悔了,便請求上帝將老公歸還給她。當然,接下來,上帝就隻能幫她實現最後一個願望了。
她打算好好斟酌一下,以便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來完成自己人生軌跡的大轉變。她開始分析:假如能夠求得青春美貌常在,但是沒有健康,活著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假如擁有了健康,但又缺錢少財,也沒啥樂趣可言;假如有了錢,沒有親朋好友也不會幸福。
從那以後,她開始患得患失,原本平靜的生活也變得一團糟。最後,她實在是沒有辦法,隻好決定去找上帝,盼望上帝能給她提供一個完美的答案,因為她真不知道該用這剩下的唯一一次機會來求得什麽了。
上帝聽完後,笑了笑,說:“孩子啊,你還是求得安於生活中的一切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財富、名譽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認為愛情、家庭更重要一些,還有些人則認為事業是最重要的。其實,在睿智的人眼中,這些都可以擺放在次要位置。在他們看來,生活比什麽都重要,是一切的載體,沒有生活,一切都無從談起。所有身外之物都不能替代生活的真諦。一言以蔽之,生活才是老大,比所有東西都大。
於娟是複旦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海歸博士,因患乳腺癌在33歲時不治身亡。在治病期間,她開設了一個博客,博客名叫“活著就是王道”,記錄生命最後的旅程。她在博文裏更多的是迴顧自己短暫的一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向往,對家人朋友的牽掛。
她感慨地在《此生未完成》一書中如是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麽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這位年輕的優秀教師用親身感受和經曆警醒世人:沒有什麽比活著更重要、更美好、更幸福。我們活著,活蹦亂跳地唿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陽光晚霞,享受著當下的生活。生命如此絢爛,還計較什麽呢?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
在喬治的記憶裏,父親走路的時候,始終是瘸著一條腿的。在喬治看來,父親的一切都平淡無奇。因此,他經常琢磨:“母親為什麽會跟這樣的一個人結婚呢?”
有一次,市裏要舉行中學生籃球賽。喬治是隊裏的主力。他找到母親,講出了他的心願。他希望母親可以陪同他一起去。母親聽後,微笑著說:“那當然。你就算不提這個條件,我和你父親也會陪你去的。”喬治聽完母親的話,使勁搖頭,說:“我不想讓父親去,我隻希望你去。”聽到喬治的話,母親非常驚訝,問是什麽緣故。喬治勉強地笑了笑,說:“我總覺得,一個殘疾人站在場邊,會讓整個氣氛變了。”母親長歎一口氣,說:“你是嫌棄你的父親了?”父親這時恰好走過來,說:“這些天我得出差,有啥事情,你們母子倆商量著去辦就可以了。”
比賽一晃就到了尾聲。喬治所在的隊拿了冠軍。在迴家的途中,母親心情甚好,對兒子說:“要是你父親知道了這個消息,他肯定會引吭高歌的。”喬治拉下了臉,說:“媽媽,我們現在不提那個人,行不行?”母親接受不了兒子這種說話的態度,尖叫起來,說:“你必須要告訴我這是為什麽。”喬治毫不在乎地笑了笑,說:“沒什麽原因,就是不想在這時提到他。”母親的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說:“兒子,這話我原本不想告訴你的,然而,我要是繼續隱瞞下去,很可能就會傷害你的父親。你知道你父親的腿是為什麽瘸的嗎?”喬治搖了搖頭,說:“我不曉得呢!”
母親迴憶說:“那一年,你才兩歲。你父親帶你去花園裏玩,在迴家的途中,你左奔右跑。突然,一輛汽車快速駛過來,你父親為了救你,左腿被軋在了車輪下。”喬治聽完這一消息,瞬間呆若木雞,說:“這怎麽可能呢?”母親說:“這怎麽不可能?不過這些年你父親不讓我給你說罷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母子倆步伐緩慢地在路上走著。母親說:“有件事可能你也不曉得,你父親就是布萊特,你最喜歡的作家。”喬治詫異地跳了起來,說:“我不信你說的話!”母親說:“這件事,其實你父親也讓我瞞著你的。你要是不相信,不妨去跟你的老師打探打探。”喬治匆忙地跑到學校。老師麵對喬治的疑問,笑了笑,說:“這件事千真萬確。你父親不讓我們告訴你這些,擔心會對你的成長造成影響。不過呢,現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跟你直說,你父親是一個偉大的人。”
過了兩天,父親出差歸來,喬治問父親:“你就是著名的布萊特嗎?”父親愣了一下,然後就笑了,說:“我正是創作小說的布萊特。”喬治拿出一本書來,說:“那您先給我簽個名吧!”父親看了兒子一小會兒,然後拿起筆來,在扉頁上寫道:“贈喬治:生活其實比什麽都重要。——布萊特。”
很多年過去了,長大後的喬治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每當有人請他介紹自己美好人生路的時候,他就會念叨父親的那句話:“生活其實比什麽都重要。”
人的欲望總是永無止境的,得到了這個,還想擁有那個。不要等到生命走到最後,才發現萬事皆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趁活著的時候,安於生活的一切吧。安於生活的一切,不等於讓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對生命洞察之後的冷靜,積極努力之後的知足和感恩。學會滿足和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知足常樂,這便是生活的真諦。
知足常樂,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曾指出:“10歲時被糖果,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究竟到何時才能隻追求睿智呢?”可見,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所導致的。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誰都有欲望,但假如一個人欲望太多就成了貪心;無欲又會被視為沒有追求。因此,人既要滿足應有的欲求,又要懂得適可而止。滿足了基本的欲求才會生活得安穩、順利;不過分追求貪欲才會使內心安然、淡定,做到知足常樂。
古時候,有個人無意間獲得了一張藏寶圖。藏寶圖上有明顯的標記,指示出了在茂密的叢林深處有一係列的寶藏。他馬上準備好了旅行所必需的東西。特意拿個大袋子,準備用來裝寶物。
準備就緒後,他便朝著那片密林走去。他斬斷了阻擋道路的荊棘,蹚過了一條條小溪,走過了泥濘的沼澤地,終於找到了第一個藏寶點,滿屋子的金幣。他趕緊掏出袋子,將全部金幣統統裝進了大袋子裏。離開的時候,他注意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這點不算什麽吧?因為按照藏寶圖的標記,還有更多的寶藏呢!”
然後,他一笑了之,便扛著大袋子,按照圖示,找到了第二個藏寶點。這時,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到這番景象,手舞足蹈起來,仍然將所有的金條裝進了大袋子。離開之際,他注意到這道門上也寫著一行字:“放棄一些,你會得到更多。”
他笑了笑,心想:“放棄就等於失去,到手的東西我憑什麽要放棄呢?傻子才那樣做呢!”
然後,他就馬不停蹄地趕往第三個藏寶點。這個藏寶點藏的是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鑽石。他發紅的眼睛中閃著亮光,他不知足地將這塊鑽石拿起,也裝進了大袋子裏。然後,他觀察到,這塊鑽石下麵有一道小門,猜測道:“下麵肯定有更多的寶物。我要瞧瞧去!”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打開門,跳了下去。沒想到,在門內等待他的並非什麽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使勁兒掙紮著,但他越掙紮,身體就陷得越快,陷得越深。最終,這個人和金幣、金條、鑽石一並長埋在了流沙中。
故事很簡單,卻耐人尋味。如果這個人能在看了警示後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麽他就會平安而返,成為一個富足而快樂的人。
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心理,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等不良因素誘發的。假如任由這種病態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欲壑難平,其結局是自我毀滅。而知足、放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能夠賦予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有了生存的空間,才可能享受世界上的美好。
我們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方丈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中一尊釋迦牟尼像,鑄造材料是青銅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方丈非常喜歡,心想:“我要是將它帶到寺中,開啟其佛光,永世供奉,實在是—件幸事。”然而,店鋪老板索價5000元,一分錢都不能少,加上見方丈對它如此喜歡,更是死死咬住原價,毫不鬆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方丈迴到寺中,跟其他僧人談起這件事,眾僧非常著急地問:“方丈,您想花費多少錢買下它呢?”方丈迴答說:“500元已經夠多了。”眾僧聽完唏噓不已:“那怎麽可能呢?”方丈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則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可以給他500元足矣!”
“如何普度他呢?”眾僧疑惑地問。
“讓他懺悔。”方丈笑著說道。眾僧更是迷糊了。方丈說:“你們盡管依照我的吩咐去行事就是了。”
接下來,方丈讓弟子們喬裝打扮了一下,派下山去。
第一個弟子走進店鋪中跟老板談價錢,這個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迴山。
次日,第二個弟子進店鋪跟老板談價錢,這個弟子咬定4000元,亦未果迴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9天走進店鋪跟老板談價錢,他給出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
老板很是著急:“日子一天天過去,買主給的價錢卻一個比一個低。這可如何是好?”事實上,每一天買主走後,這個老板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自責不懂得知足,貪心太大。到第10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第10天,方丈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一陣竊喜——竟然又反彈到了500元,馬上成交!老板興奮之餘,還格外贈送了方丈一具龕台。
方丈如願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凡事要懂得知足,懂得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讓我們快樂的途徑之一,就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少欲知足非常重要,輪迴中的痛苦及生死疲勞都來源於貪欲。比如,你總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這表示你心裏一直不滿足,有了還要更多,多了還要更好……結果會達到一個極限,最後你就會變得和現實抗爭。如果你的抗爭不如己願了,你就會跌入失望的深淵,變得沮喪不已。這就是欲望最可怕之處。
事實上,就算我們擁有了大千世界中的全部,或者是我們麵前天天降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種珍寶,凡夫的欲望依舊是難以獲得滿足的。正像《因緣品》中所指出的那樣:“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假如隨著貪欲放任自流的話,不但生死疲勞,還會成為欲望的奴隸,在輪迴的苦海中沒有出路。這樣的話,快樂又從何處來呢?
人生在世,卻也不能沒有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要有節製地預防物欲的侵害,時常提醒自己,要淡泊明誌,隻有心幹淨,才不至於腐化變質。而知足恰好可以挪去人的各種貪念。
拋開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麵臨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位置的沉浮等問題,這些都讓人殫精竭慮。成敗、是非、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憂、或懼、或驚、或詫。一旦心中所欲求的未能實現,一旦心中所憧憬的未能成功,一旦心中所期待的落空,化為泡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因此,要想讓事事平常,唯有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事萬物。
步步高總裁段永平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過演講。在演講時,他指出:“我非常推崇‘平常心’,這不僅對經營企業重要,在做任何事時都特別重要。比如,在企業中,時常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圍繞著你,麵對這些誘惑就需要平常心。如果有人推薦一個項目,說投入2000萬元,短時間就可以掙2億元,我們肯定沒興趣。我們所做的,就是播種、耕種,然後才收獲。”
什麽是道?平常心就是道。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迷,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貌所惑。
有一個人對慧海禪師說:“請問禪師,您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慧海禪師迴答說:“有!”
“那您說說自己什麽地方與眾不同吧!”這個人又道。
慧海禪師迴答說:“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如此啊,沒什麽不同吧?”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迴答說:“當然不同了!”
“這有什麽區別呢?”那個人不解地問。
慧海禪師解釋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其他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踏實。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麽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看了對方一眼,意味深長地說:“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榮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迷失了自己,也將‘平常心’丟失了。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如此的,唯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方可找到生命的真諦。”
在禪宗眼中,一個人能明心見性,拋開雜念,看透功名利祿,看透勝負成敗,看破毀譽得失,就能抵達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從而進入平常的世界。
慧能大師有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這種超脫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的最好解釋。平常心也是杜甫“一覽眾山小”式的豁達,更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式的超脫。
平常心是一種大境界。周國平先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已經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平常心絕非用來自我安慰,也不是拿來自嘲的靶子。有些人遇到困難,便將平常心拿過來掩飾落寞,以為將平常心掛在口上,就能夠實現心理平衡了。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導致“消化不良”。
平常心也絕非裝飾品,更不是用來標榜的。有些人隨時尚而動,昨天小資,今日達人,忽然前後左右的人都擁有“平常心”了,自己也就見誰都是一句“平常心”,倘若不如此,就會顯得落伍,不夠品位。但這並不是“平常心”的體現。
平常心,不平常。一個人想要真正擁有一顆純粹的平常心,並非是嘴邊說說那麽簡單。在當今這個時時處處都充滿誘惑和陷阱的社會中,平常心是一種需要長期“修煉”才會擁有的心態,而保持一顆平常心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我們心中不要有過多的私欲,這樣才不會患得患失。
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於看重得失與成敗,也不要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又算得了什麽呢?
再次,無知是不能擁有平常心的,我們要善於學習,因為平常心需要以知識為底蘊。平常心還要以勇氣為後盾,性格懦弱是不敢擁有平常心的;平常心還是不墨守成規、不牽強附會、不察言觀色、不見風使舵、不蹬鼻子上臉。
放眼滾滾紅塵,靜觀置身其中的人們,大都在忙忙碌碌中度日,盡管各自忙碌的目的不同,但也是各為其事。為了名譽、位置、權力、財富等,像個旋轉中的陀螺不得停歇,以致勞累成疾。身處浮沉之中,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焦灼與浮躁,就不會被無休止的欲望毒蛇吞噬,更不會讓自己的靈魂擱置於無氧之室中。
順其自然,學會隨遇而安
想象生活總是可以讓人如願以償,無異於癡人說夢。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經曆溝溝坎坎,品嚐種種酸辣苦澀與不知所措。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同樣的,人在生活無所適從的時候,選擇順其本性,也許不失為聰明之舉。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順其自然,知足常樂,那麽,無論發生多大的變化,無論遇到怎樣的境遇,都會收獲豐美的人生。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趕緊撒點草種子吧!這樣簡直難看極了啊!”小和尚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到了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吩咐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大事不妙啦!好多種子都被風吹跑啦!”小和尚大聲喊道。“沒關係,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癟的,撒播到土裏,也是沒有辦法發芽的。”師父說,“隨性!”
等到小和尚撒完種子,接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大事不妙啦!種子被鳥兒吃啦!”小和尚暴跳如雷。“沒關係!種子多,是吃不完的!”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過後,清晨,小和尚衝進禪房說:“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衝到哪兒,它們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又過了一個星期,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一大片綠油油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透露出淺淺的綠。小和尚愉悅地手舞足蹈。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貪戀、不妄求、不慌亂、不急躁,一切自然隨意,那麽人生還會有太多的事物能讓你坐立不安、愁眉不展嗎?世間很多事物都是人人想要的。因此,世事紛爭、你怒我怨,但有幾人可以得償所願?為何不釋放自己的心靈,無私無欲?
有些人處於憂傷或不如意的時候,放眼望去,可能會覺得別人都比自己過得都快樂,於是計較之心頓起,感歎自己福薄命差,好機會全屬於別人。其實,正如喜樂一樣,每個人的憂傷也都隻是暫時的,而事態又是發展變化的,所以,一時的憂傷,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就得哀哀戚戚地過一輩子。有時,隨興、隨心、隨緣的順其自然就是獲得快樂與幸福的方式。
一個僧侶問洞山良價禪師:“該怎樣迴避寒暑呢?”禪師迴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僧侶又問:“什麽才是無寒暑處呢?”禪師又答:“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闍黎:梵語音譯,指高僧)
禪師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渾然合一。”這話乍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細究之下,其實也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幾乎一致認為,巴西足球隊定能榮獲世界杯賽的冠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足球的魅力就在於難以預測。在半決賽時,巴西隊意外地輸給了法國隊,結果沒能將那個金燦燦的獎杯帶迴巴西。球員們比任何人都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國魂。他們懊悔至極,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他們認為球迷們的辱罵、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難以避免的。
當飛機進入巴西領空之後,球員們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針氈。可是,當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的時候,映入他們眼簾的卻是另一種景象:巴西總統和2萬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機場,人群中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這也會過去!”球員們頓時淚流滿麵。總統和球迷們都沒有講話,默默地目送球員們離開了機場。
4年後,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贏得了世界杯冠軍。迴國時,巴西足球隊的專機一進入國境,16架噴氣式戰鬥機立即為之護航。當飛機降落在道加勒機場時,聚集在機場上的歡迎者多達3萬人。在從機場到首都廣場將近20千米的道路兩旁,自動聚集起來的人數超過了100萬。這是多麽宏大和激動人心的場麵!
人生之旅,成功時就分享成功的喜悅,失敗時就享受失敗的樂趣(此種樂則要看你是否有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理和淡然的欲望),摒棄病苦與絕望,時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保持一種恬淡快樂的心情,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無拘無束、無掛無礙的上好心境。成也是成,敗也是敗。
知足常樂,就是要時時刻刻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對於求不來、避不開的升遷榮辱不必太放在心上。無論過什麽樣的生活,都要學會享受生活,自得其樂。這樣,生活的滋味會更美妙一些,幸福也會隨之而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人生要耐得住平淡,但不能沒有追求
李叔同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無怪乎有人曾無限感歎:“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是他不會的?”就連大名鼎鼎的魯迅、郭沫若也以獲得他的一幅字引以為榮。李叔同作的《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多麽如詩如畫。
然而,李叔同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入佛前是藝術家李叔同,入佛後是弘一大師。他將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來,更見出他的人生境界。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專程去拜訪弘一大師。二人就餐時,隻見弘一大師隻吃一道鹹菜,夏先生忍不住問道:“難道你不覺得這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迴答說:“鹹有鹹的味道啊!”
過了一會兒,弘一大師就餐完畢後,手中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納悶地說:“沒有茶葉嗎?你難不成天天都喝如此平淡的開水嗎?”
弘一大師微笑地說:“開水盡管淡了一些,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所言的“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多麽富有佛法禪味啊!
事實上,弘一大師將佛法應用於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處處都是味道。一條毛巾用了3年,已經破洞了,他說還能夠再繼續使用;住在小旅館裏臭蟲滿地亂爬,訪客嫌惡,他說隻有幾隻罷了。的確,鹹有鹹的味道,淡也有淡的味道。人生要耐得住平淡。有著輝煌的人生固然是一份幸運,但平淡又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呢?
人生的許多辛苦是因為欲望太盛,耐不住平淡的生活。唯有斬除過多的欲望,將它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需求顯現而出,你才會發現平淡的生活也是快樂的。
有兩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位覺得自己到了這把歲數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覺得一個人能做什麽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麽樣的追求。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練習登山,其中有幾座還是赫赫有名的大山。後來她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將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記錄給打破了。
記得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指出:“人的一生就像是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就將會有怎樣的人生。”
一個人耐得住平淡的生活固然重要,但並不能因享受平淡而放棄積極的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平淡,包含著理性的堅韌和睿智的追求。一個人如果在享受平淡中缺乏理性的堅韌和睿智的追求,他的靈魂就很容易變成“死魂靈”,日漸淪為不思進取的茫然度日之輩。
智者往往會在平淡中享受生活,在追求中塑造精彩。因為他們懂得,如此行走人生,才能遇見最美的自己。美國大名鼎鼎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就是這樣的一個楷模。
安德魯.卡耐基12歲時從蘇格蘭移居美國,先在一家紡織廠當工人。當時,他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全工廠最出色的工人”。因為他時常這樣設想,事實上也是這樣行動的,終於有一天他成了全工廠最優秀的工人。後來,命運又安排他做了郵遞員。那陣子,他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全美最卓越的郵遞員”。後來,他的這一追求也成為現實了。他的一生常常依照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塑造最棒的自己,他總在追求“做一個最佳的自己”。
做一個最佳的自己,不一定非要成為什麽“家”,也不一定非要出什麽“名”,更不是與別人比身份高低,比財富多寡。好比人的手指頭,有粗有細,有長有短,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美麗。難道你能說中指就比無名指好嗎?你是否能夠做最佳的自己,既不是你物質財富的多寡所決定,也並非你身份的高低所左右,關鍵取決於你是否擁有自己的追求,並且在這種追求的驅動下,你能將自己身上的潛力發揮到什麽程度。
人生本來更多的是平淡和寂寞。隻有耐得住平淡與寂寞,才能邂逅一場又一場的繁華。耐得住平淡,願意接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甚至是殘酷,世間男女假如能夠將心靈修煉到如此境界,那麽,這個人就不缺乏幸福!
知足常樂,享受美好人生
當你忙碌的時候,你渴望自己能夠過一種肆意放鬆的生活;當你百無聊賴的時候,你又想念忙碌的充實感;但當你重新開始馬不停蹄地做事時,厭煩情緒又隨之而來,於是你繼續盼望著那些關於逍遙自在生活的想象。你還為生活不如別人轟轟烈烈,自己總難以心想事成而煩惱不已。這一切的問題就在於不知足,而使自己的心靈暗淡了。因此,你就算麵對再豐富多彩的人生,也會熟視無睹。這時候,需要改變的不是世界,不是環境,而是你的心態。你應該用心去感受,知足常樂,方能享受到美好而自在的人生。
生活才是老大,生活比什麽都重要
有一個女子,非常幸運地碰見了上帝。上帝打算幫她實現三個願望。
該女子興高采烈地許下第一個願望。她希望自己的老公立刻消失。為什麽呢?因為如此一來,她就可以再嫁一個玉樹臨風的男人。
然而,她的朋友們紛紛指責她考慮欠妥。因為在這些朋友們看來,她的老公擁有各種美德。於是,她後悔了,便請求上帝將老公歸還給她。當然,接下來,上帝就隻能幫她實現最後一個願望了。
她打算好好斟酌一下,以便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來完成自己人生軌跡的大轉變。她開始分析:假如能夠求得青春美貌常在,但是沒有健康,活著也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假如擁有了健康,但又缺錢少財,也沒啥樂趣可言;假如有了錢,沒有親朋好友也不會幸福。
從那以後,她開始患得患失,原本平靜的生活也變得一團糟。最後,她實在是沒有辦法,隻好決定去找上帝,盼望上帝能給她提供一個完美的答案,因為她真不知道該用這剩下的唯一一次機會來求得什麽了。
上帝聽完後,笑了笑,說:“孩子啊,你還是求得安於生活中的一切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認為財富、名譽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認為愛情、家庭更重要一些,還有些人則認為事業是最重要的。其實,在睿智的人眼中,這些都可以擺放在次要位置。在他們看來,生活比什麽都重要,是一切的載體,沒有生活,一切都無從談起。所有身外之物都不能替代生活的真諦。一言以蔽之,生活才是老大,比所有東西都大。
於娟是複旦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海歸博士,因患乳腺癌在33歲時不治身亡。在治病期間,她開設了一個博客,博客名叫“活著就是王道”,記錄生命最後的旅程。她在博文裏更多的是迴顧自己短暫的一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現出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向往,對家人朋友的牽掛。
她感慨地在《此生未完成》一書中如是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拚命去換什麽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這位年輕的優秀教師用親身感受和經曆警醒世人:沒有什麽比活著更重要、更美好、更幸福。我們活著,活蹦亂跳地唿吸著新鮮的空氣,沐浴著陽光晚霞,享受著當下的生活。生命如此絢爛,還計較什麽呢?還有什麽不知足的呢?
在喬治的記憶裏,父親走路的時候,始終是瘸著一條腿的。在喬治看來,父親的一切都平淡無奇。因此,他經常琢磨:“母親為什麽會跟這樣的一個人結婚呢?”
有一次,市裏要舉行中學生籃球賽。喬治是隊裏的主力。他找到母親,講出了他的心願。他希望母親可以陪同他一起去。母親聽後,微笑著說:“那當然。你就算不提這個條件,我和你父親也會陪你去的。”喬治聽完母親的話,使勁搖頭,說:“我不想讓父親去,我隻希望你去。”聽到喬治的話,母親非常驚訝,問是什麽緣故。喬治勉強地笑了笑,說:“我總覺得,一個殘疾人站在場邊,會讓整個氣氛變了。”母親長歎一口氣,說:“你是嫌棄你的父親了?”父親這時恰好走過來,說:“這些天我得出差,有啥事情,你們母子倆商量著去辦就可以了。”
比賽一晃就到了尾聲。喬治所在的隊拿了冠軍。在迴家的途中,母親心情甚好,對兒子說:“要是你父親知道了這個消息,他肯定會引吭高歌的。”喬治拉下了臉,說:“媽媽,我們現在不提那個人,行不行?”母親接受不了兒子這種說話的態度,尖叫起來,說:“你必須要告訴我這是為什麽。”喬治毫不在乎地笑了笑,說:“沒什麽原因,就是不想在這時提到他。”母親的神情變得凝重起來,說:“兒子,這話我原本不想告訴你的,然而,我要是繼續隱瞞下去,很可能就會傷害你的父親。你知道你父親的腿是為什麽瘸的嗎?”喬治搖了搖頭,說:“我不曉得呢!”
母親迴憶說:“那一年,你才兩歲。你父親帶你去花園裏玩,在迴家的途中,你左奔右跑。突然,一輛汽車快速駛過來,你父親為了救你,左腿被軋在了車輪下。”喬治聽完這一消息,瞬間呆若木雞,說:“這怎麽可能呢?”母親說:“這怎麽不可能?不過這些年你父親不讓我給你說罷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母子倆步伐緩慢地在路上走著。母親說:“有件事可能你也不曉得,你父親就是布萊特,你最喜歡的作家。”喬治詫異地跳了起來,說:“我不信你說的話!”母親說:“這件事,其實你父親也讓我瞞著你的。你要是不相信,不妨去跟你的老師打探打探。”喬治匆忙地跑到學校。老師麵對喬治的疑問,笑了笑,說:“這件事千真萬確。你父親不讓我們告訴你這些,擔心會對你的成長造成影響。不過呢,現在你既然知道了,那我就不妨跟你直說,你父親是一個偉大的人。”
過了兩天,父親出差歸來,喬治問父親:“你就是著名的布萊特嗎?”父親愣了一下,然後就笑了,說:“我正是創作小說的布萊特。”喬治拿出一本書來,說:“那您先給我簽個名吧!”父親看了兒子一小會兒,然後拿起筆來,在扉頁上寫道:“贈喬治:生活其實比什麽都重要。——布萊特。”
很多年過去了,長大後的喬治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每當有人請他介紹自己美好人生路的時候,他就會念叨父親的那句話:“生活其實比什麽都重要。”
人的欲望總是永無止境的,得到了這個,還想擁有那個。不要等到生命走到最後,才發現萬事皆空,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趁活著的時候,安於生活的一切吧。安於生活的一切,不等於讓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對生命洞察之後的冷靜,積極努力之後的知足和感恩。學會滿足和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知足常樂,這便是生活的真諦。
知足常樂,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認為現代人物欲太盛,他曾指出:“10歲時被糖果,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究竟到何時才能隻追求睿智呢?”可見,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物欲太盛所導致的。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誰都有欲望,但假如一個人欲望太多就成了貪心;無欲又會被視為沒有追求。因此,人既要滿足應有的欲求,又要懂得適可而止。滿足了基本的欲求才會生活得安穩、順利;不過分追求貪欲才會使內心安然、淡定,做到知足常樂。
古時候,有個人無意間獲得了一張藏寶圖。藏寶圖上有明顯的標記,指示出了在茂密的叢林深處有一係列的寶藏。他馬上準備好了旅行所必需的東西。特意拿個大袋子,準備用來裝寶物。
準備就緒後,他便朝著那片密林走去。他斬斷了阻擋道路的荊棘,蹚過了一條條小溪,走過了泥濘的沼澤地,終於找到了第一個藏寶點,滿屋子的金幣。他趕緊掏出袋子,將全部金幣統統裝進了大袋子裏。離開的時候,他注意到了門上的一行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
他笑了笑,心想:“這點不算什麽吧?因為按照藏寶圖的標記,還有更多的寶藏呢!”
然後,他一笑了之,便扛著大袋子,按照圖示,找到了第二個藏寶點。這時,出現在眼前的是成堆的金條。他見到這番景象,手舞足蹈起來,仍然將所有的金條裝進了大袋子。離開之際,他注意到這道門上也寫著一行字:“放棄一些,你會得到更多。”
他笑了笑,心想:“放棄就等於失去,到手的東西我憑什麽要放棄呢?傻子才那樣做呢!”
然後,他就馬不停蹄地趕往第三個藏寶點。這個藏寶點藏的是一塊磐石般大小的鑽石。他發紅的眼睛中閃著亮光,他不知足地將這塊鑽石拿起,也裝進了大袋子裏。然後,他觀察到,這塊鑽石下麵有一道小門,猜測道:“下麵肯定有更多的寶物。我要瞧瞧去!”
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打開門,跳了下去。沒想到,在門內等待他的並非什麽金銀財寶,而是一片流沙。他在流沙中使勁兒掙紮著,但他越掙紮,身體就陷得越快,陷得越深。最終,這個人和金幣、金條、鑽石一並長埋在了流沙中。
故事很簡單,卻耐人尋味。如果這個人能在看了警示後離開的話,能在跳下去之前多想一想,那麽他就會平安而返,成為一個富足而快樂的人。
民間流傳著一首《十不足詩》:終日奔忙為了饑,才得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並四妾,又怕無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麵南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心理,其病因多是權力、地位、金錢等不良因素誘發的。假如任由這種病態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欲壑難平,其結局是自我毀滅。而知足、放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能夠賦予自己一個生存的空間。有了生存的空間,才可能享受世界上的美好。
我們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方丈下山遊說佛法。在一家店鋪裏看中一尊釋迦牟尼像,鑄造材料是青銅的,形體逼真,神態安然,方丈非常喜歡,心想:“我要是將它帶到寺中,開啟其佛光,永世供奉,實在是—件幸事。”然而,店鋪老板索價5000元,一分錢都不能少,加上見方丈對它如此喜歡,更是死死咬住原價,毫不鬆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方丈迴到寺中,跟其他僧人談起這件事,眾僧非常著急地問:“方丈,您想花費多少錢買下它呢?”方丈迴答說:“500元已經夠多了。”眾僧聽完唏噓不已:“那怎麽可能呢?”方丈說:“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芸芸眾生,欲壑難填,則得不償失啊!我佛慈悲,普度眾生,可以給他500元足矣!”
“如何普度他呢?”眾僧疑惑地問。
“讓他懺悔。”方丈笑著說道。眾僧更是迷糊了。方丈說:“你們盡管依照我的吩咐去行事就是了。”
接下來,方丈讓弟子們喬裝打扮了一下,派下山去。
第一個弟子走進店鋪中跟老板談價錢,這個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迴山。
次日,第二個弟子進店鋪跟老板談價錢,這個弟子咬定4000元,亦未果迴山。
就這樣,直到最後一個弟子在第9天走進店鋪跟老板談價錢,他給出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
老板很是著急:“日子一天天過去,買主給的價錢卻一個比一個低。這可如何是好?”事實上,每一天買主走後,這個老板都後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自責不懂得知足,貪心太大。到第10天時,他在心裏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第10天,方丈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一陣竊喜——竟然又反彈到了500元,馬上成交!老板興奮之餘,還格外贈送了方丈一具龕台。
方丈如願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台,單掌作揖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凡事要懂得知足,懂得適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讓我們快樂的途徑之一,就是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少欲知足非常重要,輪迴中的痛苦及生死疲勞都來源於貪欲。比如,你總是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這表示你心裏一直不滿足,有了還要更多,多了還要更好……結果會達到一個極限,最後你就會變得和現實抗爭。如果你的抗爭不如己願了,你就會跌入失望的深淵,變得沮喪不已。這就是欲望最可怕之處。
事實上,就算我們擁有了大千世界中的全部,或者是我們麵前天天降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各種珍寶,凡夫的欲望依舊是難以獲得滿足的。正像《因緣品》中所指出的那樣:“雖降珍寶雨,貪者不滿足。”假如隨著貪欲放任自流的話,不但生死疲勞,還會成為欲望的奴隸,在輪迴的苦海中沒有出路。這樣的話,快樂又從何處來呢?
人生在世,卻也不能沒有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動力。可是,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要有節製地預防物欲的侵害,時常提醒自己,要淡泊明誌,隻有心幹淨,才不至於腐化變質。而知足恰好可以挪去人的各種貪念。
拋開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麵臨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位置的沉浮等問題,這些都讓人殫精竭慮。成敗、是非、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憂、或懼、或驚、或詫。一旦心中所欲求的未能實現,一旦心中所憧憬的未能成功,一旦心中所期待的落空,化為泡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因此,要想讓事事平常,唯有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事萬物。
步步高總裁段永平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過演講。在演講時,他指出:“我非常推崇‘平常心’,這不僅對經營企業重要,在做任何事時都特別重要。比如,在企業中,時常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圍繞著你,麵對這些誘惑就需要平常心。如果有人推薦一個項目,說投入2000萬元,短時間就可以掙2億元,我們肯定沒興趣。我們所做的,就是播種、耕種,然後才收獲。”
什麽是道?平常心就是道。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迷,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貌所惑。
有一個人對慧海禪師說:“請問禪師,您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慧海禪師迴答說:“有!”
“那您說說自己什麽地方與眾不同吧!”這個人又道。
慧海禪師迴答說:“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麽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如此啊,沒什麽不同吧?”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迴答說:“當然不同了!”
“這有什麽區別呢?”那個人不解地問。
慧海禪師解釋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其他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踏實。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麽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看了對方一眼,意味深長地說:“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榮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迷失了自己,也將‘平常心’丟失了。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如此的,唯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方可找到生命的真諦。”
在禪宗眼中,一個人能明心見性,拋開雜念,看透功名利祿,看透勝負成敗,看破毀譽得失,就能抵達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從而進入平常的世界。
慧能大師有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的這種超脫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正是平常心的最好解釋。平常心也是杜甫“一覽眾山小”式的豁達,更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式的超脫。
平常心是一種大境界。周國平先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已經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平常心絕非用來自我安慰,也不是拿來自嘲的靶子。有些人遇到困難,便將平常心拿過來掩飾落寞,以為將平常心掛在口上,就能夠實現心理平衡了。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導致“消化不良”。
平常心也絕非裝飾品,更不是用來標榜的。有些人隨時尚而動,昨天小資,今日達人,忽然前後左右的人都擁有“平常心”了,自己也就見誰都是一句“平常心”,倘若不如此,就會顯得落伍,不夠品位。但這並不是“平常心”的體現。
平常心,不平常。一個人想要真正擁有一顆純粹的平常心,並非是嘴邊說說那麽簡單。在當今這個時時處處都充滿誘惑和陷阱的社會中,平常心是一種需要長期“修煉”才會擁有的心態,而保持一顆平常心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由來功名輸勳烈,心中無私天地寬”。我們心中不要有過多的私欲,這樣才不會患得患失。
其次,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於看重得失與成敗,也不要過於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又算得了什麽呢?
再次,無知是不能擁有平常心的,我們要善於學習,因為平常心需要以知識為底蘊。平常心還要以勇氣為後盾,性格懦弱是不敢擁有平常心的;平常心還是不墨守成規、不牽強附會、不察言觀色、不見風使舵、不蹬鼻子上臉。
放眼滾滾紅塵,靜觀置身其中的人們,大都在忙忙碌碌中度日,盡管各自忙碌的目的不同,但也是各為其事。為了名譽、位置、權力、財富等,像個旋轉中的陀螺不得停歇,以致勞累成疾。身處浮沉之中,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焦灼與浮躁,就不會被無休止的欲望毒蛇吞噬,更不會讓自己的靈魂擱置於無氧之室中。
順其自然,學會隨遇而安
想象生活總是可以讓人如願以償,無異於癡人說夢。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經曆溝溝坎坎,品嚐種種酸辣苦澀與不知所措。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同樣的,人在生活無所適從的時候,選擇順其本性,也許不失為聰明之舉。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順其自然,知足常樂,那麽,無論發生多大的變化,無論遇到怎樣的境遇,都會收獲豐美的人生。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趕緊撒點草種子吧!這樣簡直難看極了啊!”小和尚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到了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吩咐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大事不妙啦!好多種子都被風吹跑啦!”小和尚大聲喊道。“沒關係,吹走的大部分都是空癟的,撒播到土裏,也是沒有辦法發芽的。”師父說,“隨性!”
等到小和尚撒完種子,接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大事不妙啦!種子被鳥兒吃啦!”小和尚暴跳如雷。“沒關係!種子多,是吃不完的!”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過後,清晨,小和尚衝進禪房說:“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衝到哪兒,它們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又過了一個星期,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一大片綠油油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透露出淺淺的綠。小和尚愉悅地手舞足蹈。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貪戀、不妄求、不慌亂、不急躁,一切自然隨意,那麽人生還會有太多的事物能讓你坐立不安、愁眉不展嗎?世間很多事物都是人人想要的。因此,世事紛爭、你怒我怨,但有幾人可以得償所願?為何不釋放自己的心靈,無私無欲?
有些人處於憂傷或不如意的時候,放眼望去,可能會覺得別人都比自己過得都快樂,於是計較之心頓起,感歎自己福薄命差,好機會全屬於別人。其實,正如喜樂一樣,每個人的憂傷也都隻是暫時的,而事態又是發展變化的,所以,一時的憂傷,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就得哀哀戚戚地過一輩子。有時,隨興、隨心、隨緣的順其自然就是獲得快樂與幸福的方式。
一個僧侶問洞山良價禪師:“該怎樣迴避寒暑呢?”禪師迴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僧侶又問:“什麽才是無寒暑處呢?”禪師又答:“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闍黎:梵語音譯,指高僧)
禪師最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渾然合一。”這話乍聽起來,覺得很玄乎,細究之下,其實也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
1954年,巴西的男女老少幾乎一致認為,巴西足球隊定能榮獲世界杯賽的冠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足球的魅力就在於難以預測。在半決賽時,巴西隊意外地輸給了法國隊,結果沒能將那個金燦燦的獎杯帶迴巴西。球員們比任何人都明白,足球是巴西的國魂。他們懊悔至極,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他們認為球迷們的辱罵、嘲笑和扔汽水瓶子是難以避免的。
當飛機進入巴西領空之後,球員們更加心神不安,如坐針氈。可是,當飛機降落在首都機場的時候,映入他們眼簾的卻是另一種景象:巴西總統和2萬多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機場,人群中有兩條橫幅格外醒目:“失敗了也要昂首挺胸!”“這也會過去!”球員們頓時淚流滿麵。總統和球迷們都沒有講話,默默地目送球員們離開了機場。
4年後,巴西足球隊不負眾望贏得了世界杯冠軍。迴國時,巴西足球隊的專機一進入國境,16架噴氣式戰鬥機立即為之護航。當飛機降落在道加勒機場時,聚集在機場上的歡迎者多達3萬人。在從機場到首都廣場將近20千米的道路兩旁,自動聚集起來的人數超過了100萬。這是多麽宏大和激動人心的場麵!
人生之旅,成功時就分享成功的喜悅,失敗時就享受失敗的樂趣(此種樂則要看你是否有寬廣的胸懷、包容的心理和淡然的欲望),摒棄病苦與絕望,時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保持一種恬淡快樂的心情,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無拘無束、無掛無礙的上好心境。成也是成,敗也是敗。
知足常樂,就是要時時刻刻給自己一個好心情,對於求不來、避不開的升遷榮辱不必太放在心上。無論過什麽樣的生活,都要學會享受生活,自得其樂。這樣,生活的滋味會更美妙一些,幸福也會隨之而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人生要耐得住平淡,但不能沒有追求
李叔同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無怪乎有人曾無限感歎:“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是他不會的?”就連大名鼎鼎的魯迅、郭沫若也以獲得他的一幅字引以為榮。李叔同作的《送別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多麽如詩如畫。
然而,李叔同一入佛門,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入佛前是藝術家李叔同,入佛後是弘一大師。他將佛道修行和藝術生活集合起來,更見出他的人生境界。
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專程去拜訪弘一大師。二人就餐時,隻見弘一大師隻吃一道鹹菜,夏先生忍不住問道:“難道你不覺得這鹹菜太鹹嗎?”
弘一大師迴答說:“鹹有鹹的味道啊!”
過了一會兒,弘一大師就餐完畢後,手中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納悶地說:“沒有茶葉嗎?你難不成天天都喝如此平淡的開水嗎?”
弘一大師微笑地說:“開水盡管淡了一些,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師所言的“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多麽富有佛法禪味啊!
事實上,弘一大師將佛法應用於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處處都是味道。一條毛巾用了3年,已經破洞了,他說還能夠再繼續使用;住在小旅館裏臭蟲滿地亂爬,訪客嫌惡,他說隻有幾隻罷了。的確,鹹有鹹的味道,淡也有淡的味道。人生要耐得住平淡。有著輝煌的人生固然是一份幸運,但平淡又何嚐不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呢?
人生的許多辛苦是因為欲望太盛,耐不住平淡的生活。唯有斬除過多的欲望,將它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需求顯現而出,你才會發現平淡的生活也是快樂的。
有兩位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位覺得自己到了這把歲數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覺得一個人能做什麽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麽樣的追求。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練習登山,其中有幾座還是赫赫有名的大山。後來她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將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記錄給打破了。
記得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指出:“人的一生就像是他一天中所設想的那樣,你怎樣想象,就將會有怎樣的人生。”
一個人耐得住平淡的生活固然重要,但並不能因享受平淡而放棄積極的追求。真正意義上的平淡,包含著理性的堅韌和睿智的追求。一個人如果在享受平淡中缺乏理性的堅韌和睿智的追求,他的靈魂就很容易變成“死魂靈”,日漸淪為不思進取的茫然度日之輩。
智者往往會在平淡中享受生活,在追求中塑造精彩。因為他們懂得,如此行走人生,才能遇見最美的自己。美國大名鼎鼎的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就是這樣的一個楷模。
安德魯.卡耐基12歲時從蘇格蘭移居美國,先在一家紡織廠當工人。當時,他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全工廠最出色的工人”。因為他時常這樣設想,事實上也是這樣行動的,終於有一天他成了全工廠最優秀的工人。後來,命運又安排他做了郵遞員。那陣子,他追求的目標是“成為全美最卓越的郵遞員”。後來,他的這一追求也成為現實了。他的一生常常依照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塑造最棒的自己,他總在追求“做一個最佳的自己”。
做一個最佳的自己,不一定非要成為什麽“家”,也不一定非要出什麽“名”,更不是與別人比身份高低,比財富多寡。好比人的手指頭,有粗有細,有長有短,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美麗。難道你能說中指就比無名指好嗎?你是否能夠做最佳的自己,既不是你物質財富的多寡所決定,也並非你身份的高低所左右,關鍵取決於你是否擁有自己的追求,並且在這種追求的驅動下,你能將自己身上的潛力發揮到什麽程度。
人生本來更多的是平淡和寂寞。隻有耐得住平淡與寂寞,才能邂逅一場又一場的繁華。耐得住平淡,願意接受生活的酸甜苦辣,甚至是殘酷,世間男女假如能夠將心靈修煉到如此境界,那麽,這個人就不缺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