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紮沃土
一切都如此這般了,得給親人們去個信說說,通通氣,以免掛念。原先,我二十來天就要給口裏通一封信,至多一個月,非得寫封信不可。自打正月裏離開姑那兒,已經一個多月了,哪都沒去過信。因事情沒定下來,沒固定地址,也無法去信通氣。於是,我先給化工廠的表哥去了信,信中說明了自己的情況。首先向他道歉。並煩他把存放在烏市八中的行李寄過來。表哥接到了信,立即來了迴信。信的正文一開頭就寫道:“阿彌陀佛,謝天謝地!永有啊!可有你的下落了!”
原來,表哥在芨東車站送我上車後,第二天就給石河子農場的姑們去了信。姑又給老家去信,說我已經坐上車迴去了。老家人得知後,就今個等,明個盼的。扳指算算,估莫著該到了呀,可連個人影也沒有,咋迴事呢?我這成了羅鍋摔交——兩頭不著地了。老家又來信問姑,姑又給化工廠去信,連鎖的反應可忙壞我的那些親人們。表哥呢,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都讓他跑了個遍,哪條路上出了事故,撞傷輾死了人,他趕緊趨過去看看,看是不是我。哪道巷子裏出了命案,也得趨去瞅瞅。姑呢,更忙了。隻要聽說哪的河裏井裏淹死了人,就得跑去光顧光顧。為此,她去過古城瑪納斯。也到過“有鬼”的唿圖壁。反正,那段時間,河裏的,井裏的,路上的倒黴事兒,紛至踏來,都叫我攤上了。時運就像說書裏像秦瓊買黃驃馬的那陣子——背極了
這頭兒按下一葫蘆,那頭兒又浮起一瓢。再說老家吧,合當有事兒。別有用心的人,趁我開春沒給老家去信的當兒,仿我的筆跡寫了封信。說我投靠蘇修去了。並勞神費心地用我以前寫迴去的舊信皮封好,放到大隊的辦公室桌上。隊上在大隊開會的人看到了,把信帶迴去,交給了母親。父母親都不識字,找人把信念了,父母一聽愣怔了,都不在了狀態。母親傷心地哭了起來。父親趕緊到溝東,找“老七”——算命先兒,掐掐算算,說是娃兒們沒事,心情才些微得活了。那時候父母也不懂什麽通訊常識,也不注意信皮兒上的郵戳,不辯真偽,就信以為真啦。殊不知新疆這兒的情況,雖說和蘇修接壤,但如果沒有邊境地區通行證,那是連邊境地區都去不了的,不要說到邊境禁區穿境越界了。再說了,出國都那麽好出?就憑著那一封爛信,咋就恁容易叫咱這國人投敵叛國,當那個叛國賊啊?啊呸!沒門兒!
四月到了,隊上開始幹活了。隊上的老王,給他的侄子“羅頭兒”落了戶,我也順水推舟,以文彬“內弟”的身份給上了戶。這給在三小隊冒充親屬落戶開了個先例。後來,甘肅的老於給江蘇的小王落了戶,寧夏的老馬給不沾親的小馬落了戶,陝西的老袁給不帶故李雲(人名)落了戶,不勝枚舉。那時候,落戶沒有手續,也不要手續。沒有條條框框,由黑隊長給安排活兒幹,紅隊長打給口糧,有吃有幹就行了。王店就讀的少年時,我們南路有個“黑紅”小集團,到這裏,隊上有個“黑紅”班子。既沒有戶口本,又沒有身份證。唯一的戶口憑證就是公社發給的《社員記分手冊》,《社員記分手冊》裏注意事項首先規定:要愛護和妥善保管此證,不得遺失。如有遺失,應立即向社裏聲明。看看,不就相當於現在的戶口本了?後來,為小亞落戶,我倆到過十月公社一大隊(但那兒改為向陽公社六大隊了),我們找過王連喜,可他不在家。我給化工廠的小付去信,作了說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完成了朋友的托付。
老家收到了我的去信,知道我在新疆落了戶,成新疆人了。父母張羅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提親了。因為我已經二十三、四了,已經漲了提親的年齡。即便提成,不耽誤馬上成婚,也算是響應國家晚婚晚育的號召了。那時候,農村的生育觀念還比較陳舊,什麽多子多福啦,早得子早得力啦等等。一些條件好的人家,男孩過了十七、八,都忙活著張羅,二十歲都能當爹了。中院的老李嫂子說的,哲子哥十八歲就當爹,那一點兒都沒假說。為給我提對象,那硬是動用了所有的親戚,可謂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父親和操場的欣虎關係不錯,倆能拍的來。欣虎有個閨女,也二十出頭,父親看很合適,有意給我提一提,但礙著相好的麵子無法啟齒。準備先投個口,再找人提。他旁敲側擊,得知人家已經定了親的口風,才一巴掌拍銷,壓板不提的。舅舅從曹橋給我提了一個,那閨女是他的學生,從學校畢業就一直在外麵跑生意。母親聽說她在鄭州做著大生意,就給舅舅商量著說:“咱這籠兒小,裝不下人家,再說,那也不是咱家的人。”就婉言謝絕了。門上的鄰居也給我提過一個,那姑娘叫“花存”。也沒有提成。外婆也不顧她年老體衰,也在為我物色著呢。連那個堰張的“冬閣”,聽說有人在給我提親,知道她沒那緣分,就央求我父親作他的幹爹。父親還沒答應,一次在路上碰見了,她張口一個“爹”,閉口一個“爹”地稱唿著呢。弄得父親心花意亂,又拍腦門子又搖頭,揚手跺腳,嘴裏“嗨嗨”連聲:“永有這娃兒,婚遲啊!”
時光到了七三年的深秋,地裏的莊稼活兒幹完了。表哥從烏魯木齊寄來了行李,我離開了文彬家。臨出門的時候,文彬對我講:“不能搭理那老袁!”這老袁高高的個兒,白皙的臉,整整齊齊而又幹幹淨淨的衣著,滿口的之乎者也,一副溫文爾雅的先生派頭,是文彬的姐夫。我心想,無論他弟兄倆再有過節,但畢竟是情同手足兄弟啊!打折胳臂在袖裏,東是啟明,西是長庚。再說了,和老袁一個隊上的,哪能參商兩不見?見麵不打招唿呢?隊上幹活,分工有時就分在了一起。休息之餘,也不免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文彬認為我理會了老袁,沒聽他的話,竟生了我的氣。有一次,他弟兄倆又鬧了起來,鬧得可兇了。氣得文彬臉都青了,竟忘記放下手鋸,就上去了。老袁行動遲緩。猝不及防,被搞得一胳膊的血印兒。瞧,文彬對姐夫都不“文”了。至此我才知道,他弟兒倆的過節竟有如此之深。
從文彬家出來,我便和張濤、玉珍的一幫單身漢相依為伴,生活到了一塊,隨遇而安了。提起這張濤,他原是口裏的一個縣級幹部。年輕時好勝,說了土改中的一些事,還說了糧食的統購統銷。不久,因言獲禍,這些事兒都犯了,橫空飛來頂“右派”帽子。後來每次“運動”都不離皮(意為脫不了幹係),被收拾過來扒拉過去的。這次文化大革命來了,又被扒拉了出來。又是批判又是揪鬥,折騰個沒完,工作也被停了。妻子被迫無奈,和他劃清了界限。帶著孩子跟了造反派的一個頭目。這個頭目原來是個閭巷布衣,且浮浪街痞一個,平日裏隻會胡作非為,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純粹一個市儈無賴,生就的害貨一個。“文革”來了,機會也來了。他拉了一幹子人,扯起了“造反”大旗。青雲直上,平步登天。成了縣上的造反派頭目。“三結合”成立革命委員會的時候,被“結合”了進去。風風光光地拿上了老張這個縣級幹部的婆姨。心裏要多舒坦就有多舒坦,自然不咯吱都在笑。老張的婆姨,牌麵漂亮,身段好,是縣上的一支花,在縣文工團工作,能蹦能跳,能演能唱。這頭目隻擔心老張日後翻案,奪迴那朵花,做不了長久夫妻。攛掇慫恿著婆姨出去反戈一擊。使其夫妻情斷義絕,徹底反目。更為惡毒的是,他二事不顧,隻顧加緊迫害老張。於公於私都欲置老張於死地。這家仇國恨使老張心地憔悴。罷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眼不見心不煩,一氣之下就逃了出來。輾轉天山南北,韜光養晦,隱姓埋名,低調做人,化名張濤。先是在南疆新和。後來才來到新源,蹲進了收容站。一年之後,才分配到這三小隊。從頭兒來,白手起家。雖然日子清貧些,但沒事事非非,就是再苦再難,都無所謂。蘇武塞北牧羊,不失氣節啊!每每提起這段往事,老張總是眼噙淚水,意味深長地歎道:“‘運動’(指文化大革命),能使人發跡,也能使人道德淪喪、精神頹廢,喪失理智和人格。但更能激勵人發憤,發奮!”到了八0年,撥亂反正時,老張的事兒才得到了平反。平反後才恢複使用其真實姓名——章燾。
在我們單身漢宿舍的另一頭,住著個三口之家——一對中年夫婦,帶著一個沒上學的孩子。那主兒拚命幹活,用自己的辛勤,換來妻兒的幸福生活,小日子過的蠻不錯。提起這對中年夫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主兒名叫甄禎,人們都叫他小甄,是老家城根兒的甄營人。在“文革”中占了縣聯委(縣造反聯合委員會)觀點。後來“二七”造反派勝利了。被“二七”派攆得蹲不住了。就攜帶全家來了新疆。先是在和靜,後來又輾轉來了新源,在這兒落了戶。生了個男孩。那時候這兒的條件比較差,生活比較艱苦。像交通啊,氣候啊,哪趕得上城根兒啊?屋裏人(指媳婦)說啥也過不慣,一天到晚鬧著要迴老家。小甄無奈何地說:“你知道,我不能迴,你先迴去,看看咱那兒的風頭(指打砸搶)過了沒有。”就這樣打發屋裏人迴了老家,老家的“文革”鬧得雞犬不寧,烽火連天,更不成樣子了。除肢體衝突外,還動刀動槍的,出了不少人命。盡管如此,她也不願意再來新疆,但又害怕造反派那貨們再來找事兒。城根兒甄營怕是蹲不成了,就到赤眉(地名)她姐姐那兒去了。在她姐姐的攛掇下,梅開二度,就尋在了赤眉近郊。小甄在這兒沒消沒息。今個等沒來,明個等又沒來,花開花落,春去秋至,一年多過去了,沒了指望。爺兒倆過日子,孩子又小,得人照顧。顧裏顧不了外,打外顧不了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在別人的撮合下,他找了個東鄉婆娘續了弦,成了家。家裏有了人,孩子有人照料,日子過的好了些,孩子一天天長大。誰知好景不長,那婆娘得了個不治之症,小甄帶著她到處看大夫,連部隊的“15”醫院都看過。小甄的心意盡到了,可那婆娘的命到底沒能挽迴,臨了還是帶著滿腹的牽掛和遺憾,撒手人寰了。弦斷了,小甄的日子又迴到了原先的境地。白天外麵幹活,迴到家,冰鍋冷灶,孩子沒人照管。晚上暗暗流淚,淚水凝枕。這日子沒法過,再說孩子總不能沒有媽。想來思去,小甄決定迴去找原配的麻將搭子。
到了家,知道自己的屋裏人(指自己的媳婦),已成了人家屋裏的人了。小甄也打聽到了,就天天到赤眉街趕集溜達。指望能夠碰上她。工夫不負有心人,繅絲剝繭,終有了下落。可說有一天,真的碰上了。小甄在路口遠遠地看到前麵一晃,好像是她。再定神細瞅:那身段,那個頭兒,那佩掛,那走相,都沒錯。索摸四下沒人,就喊了一聲:“杏兒!”杏雲聽到喊聲,覺得耳熟,有二年沒人這樣喊她了。隨頓步環顧,沒發現那個。正要走,聽到“杏兒!”又是一聲。這才發現了小甄。倆人當年分手時,好商好量,一沒吵二沒鬧,三沒頂嘴紅臉。現在到了一塊兒。異地遇舊人,幾年不見,自然都心熱了一陣兒。在互相寒暄之後,倆談起了正事兒。
原來,杏雲跟人家又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好在孩子的爺奶健在,孩子由爺奶照管著,她不怎麽操心,就是惦念在新疆的那個孩子。經小甄這麽一說,杏雲為難了:這前一窩兒,後一窩的,而且手掌手背都是肉。後來,三人雙方經過反複磋商,達成個不成文的協定,聽民政裁決。那時“公檢法”已被砸爛,公社裏也隻保留個民事調解員,管理著民政。
一天,他們三人雙方到了民政辦公室。調解員聽了他們雙方的道說,知道雙方都有孩子,可誰也不告誰犯法,民不舉官不究,何況因循懈怠,混天兒過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心說,紅杏既然出牆,那就跟誰都是屋裏人,都合理都不合理;都合法都不合法,沒有法律依據,怎麽判?判給誰?枚卜抓鬮也不叫話。還是順應屋裏人的意願吧,她願跟哪個就判給哪個。於是,他把小甄拉在一邊,赤眉那家帶著兩個孩在另一邊,中間站著杏雲。公雞頭兒,母雞頭兒,不在這頭兒在那頭兒。調解員問杏雲:“妥了,你願意跟哪頭兒?”杏雲看看這頭兒小甄,滿臉惆悵。又看看那頭兒,爺兒仨淚水漣漣。無地自容。恨不能在地上摳個窟窿鑽進去,誰都不見。再麽自己用分身法,把自個一剖兩半兒,分給他們拉倒。可又不能不迴到現實,到底跟他們哪頭兒呢?杏雲心裏在權衡著:那爺兒仨,有老有少,人口也多,還是小甄比較孤單。低頭用手指了指小甄,調解員會意了,一擺手說:“好,就這了!”那爺兒仨一看手勢,老的沒了賢妻,少的沒了良母,一下子都哭了起來。後來,杏雲跟了那小甄又來了新疆。三口之家,杏兒長杏兒短的過日子,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這杏雲為了補償老家那頭兒缺妻少母的虧欠,不時攢下一些小體己(私房錢),給那頭兒寄去。這小甄也寬宏大量,睜隻眼閉隻眼。知道也裝作不知,閉耳塞聽,張目不見,充耳不聞。不難為那杏雲矣。
冬閑了,政治運動也活動起來了。那“文革”還在進行中。白天往大田地裏拉羊糞備耕,晚上開會學習,讀批判文章。天天如此,煩透了,連打“三五反”(即“3”、“5”造反,“文革”中盛行的一種“撲克”遊戲,三個“3”反大牌,三個“5”反分牌,。和後來的“打百分”、“打升級”一樣)的時間都少有。不過,有苦有樂,有益無害,咱趁著學習的機會,從民族小夥子那學到了不少民族話。起初從單詞開始,到日常簡單用語。時間不長,連大田作業的話,也能用民族話來交流了。而且初步揣摩到了民族語的語法。原來,哈語的語法與英語的語法頗為相似,都非同於漢語。譬如:哈文中的嗦溜是“說”的意思,“不說”就是嗦溜買的;“勞動”是斯德的,“不勞動”就是斯德買的。觸類旁通,“不走”就是居溜買的,“不中”就是不買的。有人竟拿這個去類推,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把“中不中”說成買的不買的,弄的漢族人聽不懂,連民族人也聽不懂。咱也給蒙住了。小時候,父親對自己說的“買哩!”是嫌咱磨蹭,耽誤他老人家的寶貴時間。可現在這“買的不買的”,是何意思?搞得人人搖頭擺手,啼笑皆非。其實,哈語的否定句,如同英語的一樣,把一般在句式中的not、no等,換成“買的”就成了。
學習的內容嘛,無非是兩報一刊(即《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上“批林批孔”的文章。閑餘,再找一些林、孔的生活瑣事,或譏諷他們異相之類的小道評說。說孔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說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先被柳下蹠痛斥,後在陳蔡被圍困,肚子都餓扁了,站不起來,狼狽至極。說林彪井岡山上,先有“紅旗打得多久”的悲觀之論,後有逃遁開差之實;北戴河邊耍過陰謀,施過毒計。理論上牽強附會,蒼白無力,都說服不了人,隻有挖掘另類領域,在人的相貌上挑剔。說孔,牛唇虎掌,鷹肩龜背,海口哺喉,頂門狀如反字等。說他克己複禮,複辟資本主義,叫人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說林,身條幹癟,聰明“絕頂”。說他個兒小離心近,一副奸相。說他不禿不癟不毒,反之亦然。批判文章呢,是梁效、池恆等的寫作班子授意寫出的,就政治性很強,別無它說。民族社員聽得津津樂道,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自己雖說也有了些民族語的底子,可隻能聽懂像“林彪、孔子、孟子的批判倒”這些專用名詞的譯音。其它的,實在聽不出個子午卯酉來。
翌年開春,大隊從一、二、三各小隊抽調部分人,成立以阿布都拉為組長的副業組,調撥了部分牛馬車輛等生產資料,也劃撥了相應的土地,讓其耕種。副業隊的社員又接來了大量的親屬老鄉,副業隊人才濟濟,高手層出。這時候,從老家師崗也來了一個叫遂元的老鄉。為了隨玉清(人名)、玉群(人名)他們落戶,索性把名字改成了玉達。我倆有著相同的家境、性格和誌向,有著共同語言,成了知己。
七、風吹草動
快夏收了,上頭要遣返一批人。遣返是這兒當時階級鬥爭為綱大題下的一個小舉措。對象是沒有落上戶的,或是已落戶但沒有正當手續的,或是調皮搗蛋的。我這冒充人家“內弟”的冒牌貨,用一壺酒落的戶,當然首當其衝了。隊上的人,也知道我並非文彬的“內弟”,和文彬毫無瓜葛。文彬呢,為老袁之事,造成了誤會,算是對文彬多有得罪(文彬認為我站錯了隊,站到了他的對立麵——老袁的那一麵去了)。因此,文彬不肯再幫忙了。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我被停了戶。“嘖”!這迴可算鑽茄棵兒了。由大隊民兵小分隊,遣送到公社去,繼而又集中到縣收容站。遣返歸遣返,可咱這根子卻深深地紮進了沃土之中。
縣收容站坐落在城南,過卡普河土木小橋河的出山口上,這裏哈語稱卡普河阿吾孜(這卡普阿吾孜,後來竟成了我們庫爾幹合村後的村名),乃民政局下設的維護社會安定的一個權力機構。從下邊各公社清理遣返出來的人,源源不斷地集中到這裏。被遣送到這裏的人,吃飯不掏飯錢,幹活不講工錢 ,被稱之為廉價勞動力。因此,縣上的一些公益工程,經常抽這裏的廉價勞動力去幹。像自來水工程,架橋鋪路,修挖水渠工程等等。這也算是“階級鬥爭為綱”的一個政績吧,勞務中表現不錯的人,每隔上三、五個月,逢夏收、秋收農忙時,就由站上開牌牌子——落戶的介紹信,介紹到各公社當新社員。那時侯,這裏代表縣民政局開出的落戶手續,可硬梆了。集中到這裏的人多了,就得采取分流措施了,一麵不斷地往下介紹安置,一麵加緊成車成車地往伊犁、烏魯木齊遣送。
我被集中到收容站的時候,站上就處於人滿為患的狀態。白天出工幹活,一走一溜行;收工,一聚一大群。開飯了,像吃大食堂一樣,得排隊打飯。沒得飯碗的人,就候在一旁,等人家吃過了,借人的碗來用。講究的在水渠裏涮涮再用,不講究的,重茬碗也將就著用了,不管它嘴過頭不嘴過頭,也不怕它傳染病不傳染病了。因而,有的人,飯吃過好一陣子了,有的人還沒找上碗呢,幹候在那兒。晚飯後,集中學習一陣子,就被關進了大間的集體宿舍,宿舍和新湖農場的職工宿舍一樣,裏麵就土炕一塊,挨牆跟從這頭兒到那頭兒,炕上鋪有葦席,又像老家的幹店一樣。木製便桶一個,設施如此而已,這就是廉價勞動力們的安身之所了。
頭天勞動,我結識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叫安民(城根兒南菜園人),會幹工匠活,人們都叫他“王木匠”,我叫他“老大哥”,他是早我兩天被遣送進來的,對站上的情況熟了些。他說站上大組長玉林(人名),讓他找一個會拉下鋸的人,和他一起拉鋸,他看我文弱,問我會不?我想,拉下鋸不算多技術的活兒,有勁往下拉就是了。在這端人的碗,得受人的管,幹啥都是幹,幹就幹唄。就答應了。於是,我倆就拉開了大鋸,他拉上鋸,我拉下鋸。小時候,和父親拉的那是小窗鋸,這迴拉的可是大戧鋸了。在那兒大門口拉鋸,沒人監視。拉多拉少沒有人管,可我們並沒想著偷懶,要對得住人家的信任和寬鬆的環境。吃的還是小灶飯,和大組長等幾個管事的一塊兒吃。大組長還用收去我的那幾個錢,買了幾個大毛鐵碗,發給我們幾個一起來的人用。應對了當時之急。
當時有一個叫王克龍的江蘇人。他倆口子都被遣送了進來,開飯時,倆口子隻有一個碗,隻能是一人吃一人等,輪著用。不過,大多時候是媳婦吃,老王等。晚上得分居,老王住在男宿舍,門“咣啷”一關,老王就撕開嗓子喊叫起來:“放我出去,儂個是新四軍!”好一陣子,門外值班才迴應一句:“嚷嚷什麽?進去的都是盲流,哪來的新四軍,知道不?”後來我看了他的有關證件,才知道,他四十年代在江南當過新四軍。在站上的一個多月,遣送的人又多了許多。收容,收容,光收都容不下了。站上說我是落過戶的,就哪兒來哪兒去,一邊兒涼快去——遣而不返啦。於是,我和木匠老大哥,帶上我那“鐵飯碗”,又迴到了六大隊三小隊。這是七四年秋冬時節的事兒。
馬上要過冬了,我買了康爾敏的兩間舊馬棚容膝息肩,土屋兩間堪落腳,屋頂有露可觀天哪。自己獨立生活了,又從文啟那買了頭半大的豬仔來飼養。那時,豬草多得很,到處都是,隻要勤快,像蜇麻子(一種蜇人的植物)等。過年的時候,豬就出欄了,還賣了一百多塊錢呢!開春了,隊上來了一個叫劉明學的湖南老鄉。這劉明學,和玉珍是同鄉。在反“右傾翻案風”中受到牽連。“運動”猛於虎矣,被折騰得蹲不住了,拖家帶口,舉家來了新疆。他來這,無親無故,指老鄉幫忙,男的上山挖藥,女的在家帶孩子,生活才得勉強維持下去。玉珍在介紹了他們的情況後,十分同情地說:“但凡有法兒,誰走這條漂泊不定生活無著的路哇?”可不是嘛?不說別的,光住處就是個問題。玉珍同情歸同情,他可獨個解決不了老鄉的住處問題,因他隻住著一間小屋。我看他拖家帶口,東挪西搬的,連孩子都在遭罪,日子很艱難,也很同情他們,就同意了玉珍的提法。雖說我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但畢竟是一個人,好湊合不是?推己及人,做人出於心,做事出於情。解人一難,救人一急,勝造七級浮屠。於是,讓他們住在我那,我又和玉珍單身漢混到一塊兒去了。這劉明學在我那度過了他人生最艱難的歲月,後來戶落到了十月公社三大隊,當上了生產隊長,一家子十幾口人,過得紅紅火火。改革開放以後,老劉又種植又養殖,成了當地的種養大戶,自然是發家致富的能手,又成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老家來信了,信中還夾寄了一張姑娘的相片。說是給我提了個對象,這相片就是那姑娘的。信上還問我有沒有意見,咱又不是潘安,小斤薄兩的,沒啥“粉絲”。就咱這條件,既沒這青堂瓦舍,深宅大院,又沒那一官半職,優越人生。隻有泥屋馬棚兩間,豬八戒背個爛箱子——要啥沒啥。還有什麽好挑剔的呢。當即迴了信,表了態:她願意就願意,咱沒意見。如果想來,也不要急,莫要慌,等條件成熟,就讓她自己來吧,反正我沒有能力接她的。這條件,自然指這裏有探親的人迴去。這姑娘叫玉冰,冰清玉潔,多好的名字啊?一聽就讓人喜歡。說還是棉花組裏的黑女組長呢。曾經和孫溝的黑娃兒談過,黑娃兒在地質局工作,黑對黑,都沒談成。我心說,真巧啊,我原先也當過棉花技術員,而且,我這白娃兒配她那黑女兒。這一黑一白,夠齊全的了,可能差不離。再說,我“永”她“氷”,本是一個字,都是“水”字多一畫嘛。從某種意義上講,“永”、“氷”不分,可能是天設的一對,地造的一雙啊!
這時候,隊上規劃了居民點,我積極申請爭取,給劃上一個。接下來就是打牆,兩間房子的牆都打起來了,就等著麥秸下來拆棚起屋,為成家做準備。可哪個知道啊,一年一度的遣返運動,像瘟疫一樣又瘟過來了。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隻要看你不順眼,就當成敵我矛盾遣返你。欲治罪何患無辭,人家說我,雖然是從收容站返迴來的,有王木匠做證,是不假。但是,站上沒出給手續,仍是個沒有牌牌子的,還得遣返。從站上帶迴的鐵飯碗也不“鐵”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過,這次遣返和昨年子不同,隻是停供你的口糧,民兵小分隊不強行抓人,隻要能開迴牌牌子就迴來。我把僅有的鋪蓋炊具等什物收拾齊畢,存放到玉清哥那兒,自己得居無定所,浪跡天涯了。“嘖”!又鑽了一迴茄棵兒。
山不轉水轉,有一次,我碰見當過新四軍的老王。他說,我從站上出來不久,他也出來了。但他比我強
一切都如此這般了,得給親人們去個信說說,通通氣,以免掛念。原先,我二十來天就要給口裏通一封信,至多一個月,非得寫封信不可。自打正月裏離開姑那兒,已經一個多月了,哪都沒去過信。因事情沒定下來,沒固定地址,也無法去信通氣。於是,我先給化工廠的表哥去了信,信中說明了自己的情況。首先向他道歉。並煩他把存放在烏市八中的行李寄過來。表哥接到了信,立即來了迴信。信的正文一開頭就寫道:“阿彌陀佛,謝天謝地!永有啊!可有你的下落了!”
原來,表哥在芨東車站送我上車後,第二天就給石河子農場的姑們去了信。姑又給老家去信,說我已經坐上車迴去了。老家人得知後,就今個等,明個盼的。扳指算算,估莫著該到了呀,可連個人影也沒有,咋迴事呢?我這成了羅鍋摔交——兩頭不著地了。老家又來信問姑,姑又給化工廠去信,連鎖的反應可忙壞我的那些親人們。表哥呢,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都讓他跑了個遍,哪條路上出了事故,撞傷輾死了人,他趕緊趨過去看看,看是不是我。哪道巷子裏出了命案,也得趨去瞅瞅。姑呢,更忙了。隻要聽說哪的河裏井裏淹死了人,就得跑去光顧光顧。為此,她去過古城瑪納斯。也到過“有鬼”的唿圖壁。反正,那段時間,河裏的,井裏的,路上的倒黴事兒,紛至踏來,都叫我攤上了。時運就像說書裏像秦瓊買黃驃馬的那陣子——背極了
這頭兒按下一葫蘆,那頭兒又浮起一瓢。再說老家吧,合當有事兒。別有用心的人,趁我開春沒給老家去信的當兒,仿我的筆跡寫了封信。說我投靠蘇修去了。並勞神費心地用我以前寫迴去的舊信皮封好,放到大隊的辦公室桌上。隊上在大隊開會的人看到了,把信帶迴去,交給了母親。父母親都不識字,找人把信念了,父母一聽愣怔了,都不在了狀態。母親傷心地哭了起來。父親趕緊到溝東,找“老七”——算命先兒,掐掐算算,說是娃兒們沒事,心情才些微得活了。那時候父母也不懂什麽通訊常識,也不注意信皮兒上的郵戳,不辯真偽,就信以為真啦。殊不知新疆這兒的情況,雖說和蘇修接壤,但如果沒有邊境地區通行證,那是連邊境地區都去不了的,不要說到邊境禁區穿境越界了。再說了,出國都那麽好出?就憑著那一封爛信,咋就恁容易叫咱這國人投敵叛國,當那個叛國賊啊?啊呸!沒門兒!
四月到了,隊上開始幹活了。隊上的老王,給他的侄子“羅頭兒”落了戶,我也順水推舟,以文彬“內弟”的身份給上了戶。這給在三小隊冒充親屬落戶開了個先例。後來,甘肅的老於給江蘇的小王落了戶,寧夏的老馬給不沾親的小馬落了戶,陝西的老袁給不帶故李雲(人名)落了戶,不勝枚舉。那時候,落戶沒有手續,也不要手續。沒有條條框框,由黑隊長給安排活兒幹,紅隊長打給口糧,有吃有幹就行了。王店就讀的少年時,我們南路有個“黑紅”小集團,到這裏,隊上有個“黑紅”班子。既沒有戶口本,又沒有身份證。唯一的戶口憑證就是公社發給的《社員記分手冊》,《社員記分手冊》裏注意事項首先規定:要愛護和妥善保管此證,不得遺失。如有遺失,應立即向社裏聲明。看看,不就相當於現在的戶口本了?後來,為小亞落戶,我倆到過十月公社一大隊(但那兒改為向陽公社六大隊了),我們找過王連喜,可他不在家。我給化工廠的小付去信,作了說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完成了朋友的托付。
老家收到了我的去信,知道我在新疆落了戶,成新疆人了。父母張羅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我提親了。因為我已經二十三、四了,已經漲了提親的年齡。即便提成,不耽誤馬上成婚,也算是響應國家晚婚晚育的號召了。那時候,農村的生育觀念還比較陳舊,什麽多子多福啦,早得子早得力啦等等。一些條件好的人家,男孩過了十七、八,都忙活著張羅,二十歲都能當爹了。中院的老李嫂子說的,哲子哥十八歲就當爹,那一點兒都沒假說。為給我提對象,那硬是動用了所有的親戚,可謂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父親和操場的欣虎關係不錯,倆能拍的來。欣虎有個閨女,也二十出頭,父親看很合適,有意給我提一提,但礙著相好的麵子無法啟齒。準備先投個口,再找人提。他旁敲側擊,得知人家已經定了親的口風,才一巴掌拍銷,壓板不提的。舅舅從曹橋給我提了一個,那閨女是他的學生,從學校畢業就一直在外麵跑生意。母親聽說她在鄭州做著大生意,就給舅舅商量著說:“咱這籠兒小,裝不下人家,再說,那也不是咱家的人。”就婉言謝絕了。門上的鄰居也給我提過一個,那姑娘叫“花存”。也沒有提成。外婆也不顧她年老體衰,也在為我物色著呢。連那個堰張的“冬閣”,聽說有人在給我提親,知道她沒那緣分,就央求我父親作他的幹爹。父親還沒答應,一次在路上碰見了,她張口一個“爹”,閉口一個“爹”地稱唿著呢。弄得父親心花意亂,又拍腦門子又搖頭,揚手跺腳,嘴裏“嗨嗨”連聲:“永有這娃兒,婚遲啊!”
時光到了七三年的深秋,地裏的莊稼活兒幹完了。表哥從烏魯木齊寄來了行李,我離開了文彬家。臨出門的時候,文彬對我講:“不能搭理那老袁!”這老袁高高的個兒,白皙的臉,整整齊齊而又幹幹淨淨的衣著,滿口的之乎者也,一副溫文爾雅的先生派頭,是文彬的姐夫。我心想,無論他弟兄倆再有過節,但畢竟是情同手足兄弟啊!打折胳臂在袖裏,東是啟明,西是長庚。再說了,和老袁一個隊上的,哪能參商兩不見?見麵不打招唿呢?隊上幹活,分工有時就分在了一起。休息之餘,也不免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文彬認為我理會了老袁,沒聽他的話,竟生了我的氣。有一次,他弟兄倆又鬧了起來,鬧得可兇了。氣得文彬臉都青了,竟忘記放下手鋸,就上去了。老袁行動遲緩。猝不及防,被搞得一胳膊的血印兒。瞧,文彬對姐夫都不“文”了。至此我才知道,他弟兒倆的過節竟有如此之深。
從文彬家出來,我便和張濤、玉珍的一幫單身漢相依為伴,生活到了一塊,隨遇而安了。提起這張濤,他原是口裏的一個縣級幹部。年輕時好勝,說了土改中的一些事,還說了糧食的統購統銷。不久,因言獲禍,這些事兒都犯了,橫空飛來頂“右派”帽子。後來每次“運動”都不離皮(意為脫不了幹係),被收拾過來扒拉過去的。這次文化大革命來了,又被扒拉了出來。又是批判又是揪鬥,折騰個沒完,工作也被停了。妻子被迫無奈,和他劃清了界限。帶著孩子跟了造反派的一個頭目。這個頭目原來是個閭巷布衣,且浮浪街痞一個,平日裏隻會胡作非為,幹些偷雞摸狗的勾當。純粹一個市儈無賴,生就的害貨一個。“文革”來了,機會也來了。他拉了一幹子人,扯起了“造反”大旗。青雲直上,平步登天。成了縣上的造反派頭目。“三結合”成立革命委員會的時候,被“結合”了進去。風風光光地拿上了老張這個縣級幹部的婆姨。心裏要多舒坦就有多舒坦,自然不咯吱都在笑。老張的婆姨,牌麵漂亮,身段好,是縣上的一支花,在縣文工團工作,能蹦能跳,能演能唱。這頭目隻擔心老張日後翻案,奪迴那朵花,做不了長久夫妻。攛掇慫恿著婆姨出去反戈一擊。使其夫妻情斷義絕,徹底反目。更為惡毒的是,他二事不顧,隻顧加緊迫害老張。於公於私都欲置老張於死地。這家仇國恨使老張心地憔悴。罷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眼不見心不煩,一氣之下就逃了出來。輾轉天山南北,韜光養晦,隱姓埋名,低調做人,化名張濤。先是在南疆新和。後來才來到新源,蹲進了收容站。一年之後,才分配到這三小隊。從頭兒來,白手起家。雖然日子清貧些,但沒事事非非,就是再苦再難,都無所謂。蘇武塞北牧羊,不失氣節啊!每每提起這段往事,老張總是眼噙淚水,意味深長地歎道:“‘運動’(指文化大革命),能使人發跡,也能使人道德淪喪、精神頹廢,喪失理智和人格。但更能激勵人發憤,發奮!”到了八0年,撥亂反正時,老張的事兒才得到了平反。平反後才恢複使用其真實姓名——章燾。
在我們單身漢宿舍的另一頭,住著個三口之家——一對中年夫婦,帶著一個沒上學的孩子。那主兒拚命幹活,用自己的辛勤,換來妻兒的幸福生活,小日子過的蠻不錯。提起這對中年夫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主兒名叫甄禎,人們都叫他小甄,是老家城根兒的甄營人。在“文革”中占了縣聯委(縣造反聯合委員會)觀點。後來“二七”造反派勝利了。被“二七”派攆得蹲不住了。就攜帶全家來了新疆。先是在和靜,後來又輾轉來了新源,在這兒落了戶。生了個男孩。那時候這兒的條件比較差,生活比較艱苦。像交通啊,氣候啊,哪趕得上城根兒啊?屋裏人(指媳婦)說啥也過不慣,一天到晚鬧著要迴老家。小甄無奈何地說:“你知道,我不能迴,你先迴去,看看咱那兒的風頭(指打砸搶)過了沒有。”就這樣打發屋裏人迴了老家,老家的“文革”鬧得雞犬不寧,烽火連天,更不成樣子了。除肢體衝突外,還動刀動槍的,出了不少人命。盡管如此,她也不願意再來新疆,但又害怕造反派那貨們再來找事兒。城根兒甄營怕是蹲不成了,就到赤眉(地名)她姐姐那兒去了。在她姐姐的攛掇下,梅開二度,就尋在了赤眉近郊。小甄在這兒沒消沒息。今個等沒來,明個等又沒來,花開花落,春去秋至,一年多過去了,沒了指望。爺兒倆過日子,孩子又小,得人照顧。顧裏顧不了外,打外顧不了裏,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在別人的撮合下,他找了個東鄉婆娘續了弦,成了家。家裏有了人,孩子有人照料,日子過的好了些,孩子一天天長大。誰知好景不長,那婆娘得了個不治之症,小甄帶著她到處看大夫,連部隊的“15”醫院都看過。小甄的心意盡到了,可那婆娘的命到底沒能挽迴,臨了還是帶著滿腹的牽掛和遺憾,撒手人寰了。弦斷了,小甄的日子又迴到了原先的境地。白天外麵幹活,迴到家,冰鍋冷灶,孩子沒人照管。晚上暗暗流淚,淚水凝枕。這日子沒法過,再說孩子總不能沒有媽。想來思去,小甄決定迴去找原配的麻將搭子。
到了家,知道自己的屋裏人(指自己的媳婦),已成了人家屋裏的人了。小甄也打聽到了,就天天到赤眉街趕集溜達。指望能夠碰上她。工夫不負有心人,繅絲剝繭,終有了下落。可說有一天,真的碰上了。小甄在路口遠遠地看到前麵一晃,好像是她。再定神細瞅:那身段,那個頭兒,那佩掛,那走相,都沒錯。索摸四下沒人,就喊了一聲:“杏兒!”杏雲聽到喊聲,覺得耳熟,有二年沒人這樣喊她了。隨頓步環顧,沒發現那個。正要走,聽到“杏兒!”又是一聲。這才發現了小甄。倆人當年分手時,好商好量,一沒吵二沒鬧,三沒頂嘴紅臉。現在到了一塊兒。異地遇舊人,幾年不見,自然都心熱了一陣兒。在互相寒暄之後,倆談起了正事兒。
原來,杏雲跟人家又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好在孩子的爺奶健在,孩子由爺奶照管著,她不怎麽操心,就是惦念在新疆的那個孩子。經小甄這麽一說,杏雲為難了:這前一窩兒,後一窩的,而且手掌手背都是肉。後來,三人雙方經過反複磋商,達成個不成文的協定,聽民政裁決。那時“公檢法”已被砸爛,公社裏也隻保留個民事調解員,管理著民政。
一天,他們三人雙方到了民政辦公室。調解員聽了他們雙方的道說,知道雙方都有孩子,可誰也不告誰犯法,民不舉官不究,何況因循懈怠,混天兒過日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心說,紅杏既然出牆,那就跟誰都是屋裏人,都合理都不合理;都合法都不合法,沒有法律依據,怎麽判?判給誰?枚卜抓鬮也不叫話。還是順應屋裏人的意願吧,她願跟哪個就判給哪個。於是,他把小甄拉在一邊,赤眉那家帶著兩個孩在另一邊,中間站著杏雲。公雞頭兒,母雞頭兒,不在這頭兒在那頭兒。調解員問杏雲:“妥了,你願意跟哪頭兒?”杏雲看看這頭兒小甄,滿臉惆悵。又看看那頭兒,爺兒仨淚水漣漣。無地自容。恨不能在地上摳個窟窿鑽進去,誰都不見。再麽自己用分身法,把自個一剖兩半兒,分給他們拉倒。可又不能不迴到現實,到底跟他們哪頭兒呢?杏雲心裏在權衡著:那爺兒仨,有老有少,人口也多,還是小甄比較孤單。低頭用手指了指小甄,調解員會意了,一擺手說:“好,就這了!”那爺兒仨一看手勢,老的沒了賢妻,少的沒了良母,一下子都哭了起來。後來,杏雲跟了那小甄又來了新疆。三口之家,杏兒長杏兒短的過日子,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這杏雲為了補償老家那頭兒缺妻少母的虧欠,不時攢下一些小體己(私房錢),給那頭兒寄去。這小甄也寬宏大量,睜隻眼閉隻眼。知道也裝作不知,閉耳塞聽,張目不見,充耳不聞。不難為那杏雲矣。
冬閑了,政治運動也活動起來了。那“文革”還在進行中。白天往大田地裏拉羊糞備耕,晚上開會學習,讀批判文章。天天如此,煩透了,連打“三五反”(即“3”、“5”造反,“文革”中盛行的一種“撲克”遊戲,三個“3”反大牌,三個“5”反分牌,。和後來的“打百分”、“打升級”一樣)的時間都少有。不過,有苦有樂,有益無害,咱趁著學習的機會,從民族小夥子那學到了不少民族話。起初從單詞開始,到日常簡單用語。時間不長,連大田作業的話,也能用民族話來交流了。而且初步揣摩到了民族語的語法。原來,哈語的語法與英語的語法頗為相似,都非同於漢語。譬如:哈文中的嗦溜是“說”的意思,“不說”就是嗦溜買的;“勞動”是斯德的,“不勞動”就是斯德買的。觸類旁通,“不走”就是居溜買的,“不中”就是不買的。有人竟拿這個去類推,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把“中不中”說成買的不買的,弄的漢族人聽不懂,連民族人也聽不懂。咱也給蒙住了。小時候,父親對自己說的“買哩!”是嫌咱磨蹭,耽誤他老人家的寶貴時間。可現在這“買的不買的”,是何意思?搞得人人搖頭擺手,啼笑皆非。其實,哈語的否定句,如同英語的一樣,把一般在句式中的not、no等,換成“買的”就成了。
學習的內容嘛,無非是兩報一刊(即《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上“批林批孔”的文章。閑餘,再找一些林、孔的生活瑣事,或譏諷他們異相之類的小道評說。說孔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說他周遊列國的時候,先被柳下蹠痛斥,後在陳蔡被圍困,肚子都餓扁了,站不起來,狼狽至極。說林彪井岡山上,先有“紅旗打得多久”的悲觀之論,後有逃遁開差之實;北戴河邊耍過陰謀,施過毒計。理論上牽強附會,蒼白無力,都說服不了人,隻有挖掘另類領域,在人的相貌上挑剔。說孔,牛唇虎掌,鷹肩龜背,海口哺喉,頂門狀如反字等。說他克己複禮,複辟資本主義,叫人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說林,身條幹癟,聰明“絕頂”。說他個兒小離心近,一副奸相。說他不禿不癟不毒,反之亦然。批判文章呢,是梁效、池恆等的寫作班子授意寫出的,就政治性很強,別無它說。民族社員聽得津津樂道,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自己雖說也有了些民族語的底子,可隻能聽懂像“林彪、孔子、孟子的批判倒”這些專用名詞的譯音。其它的,實在聽不出個子午卯酉來。
翌年開春,大隊從一、二、三各小隊抽調部分人,成立以阿布都拉為組長的副業組,調撥了部分牛馬車輛等生產資料,也劃撥了相應的土地,讓其耕種。副業隊的社員又接來了大量的親屬老鄉,副業隊人才濟濟,高手層出。這時候,從老家師崗也來了一個叫遂元的老鄉。為了隨玉清(人名)、玉群(人名)他們落戶,索性把名字改成了玉達。我倆有著相同的家境、性格和誌向,有著共同語言,成了知己。
七、風吹草動
快夏收了,上頭要遣返一批人。遣返是這兒當時階級鬥爭為綱大題下的一個小舉措。對象是沒有落上戶的,或是已落戶但沒有正當手續的,或是調皮搗蛋的。我這冒充人家“內弟”的冒牌貨,用一壺酒落的戶,當然首當其衝了。隊上的人,也知道我並非文彬的“內弟”,和文彬毫無瓜葛。文彬呢,為老袁之事,造成了誤會,算是對文彬多有得罪(文彬認為我站錯了隊,站到了他的對立麵——老袁的那一麵去了)。因此,文彬不肯再幫忙了。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我被停了戶。“嘖”!這迴可算鑽茄棵兒了。由大隊民兵小分隊,遣送到公社去,繼而又集中到縣收容站。遣返歸遣返,可咱這根子卻深深地紮進了沃土之中。
縣收容站坐落在城南,過卡普河土木小橋河的出山口上,這裏哈語稱卡普河阿吾孜(這卡普阿吾孜,後來竟成了我們庫爾幹合村後的村名),乃民政局下設的維護社會安定的一個權力機構。從下邊各公社清理遣返出來的人,源源不斷地集中到這裏。被遣送到這裏的人,吃飯不掏飯錢,幹活不講工錢 ,被稱之為廉價勞動力。因此,縣上的一些公益工程,經常抽這裏的廉價勞動力去幹。像自來水工程,架橋鋪路,修挖水渠工程等等。這也算是“階級鬥爭為綱”的一個政績吧,勞務中表現不錯的人,每隔上三、五個月,逢夏收、秋收農忙時,就由站上開牌牌子——落戶的介紹信,介紹到各公社當新社員。那時侯,這裏代表縣民政局開出的落戶手續,可硬梆了。集中到這裏的人多了,就得采取分流措施了,一麵不斷地往下介紹安置,一麵加緊成車成車地往伊犁、烏魯木齊遣送。
我被集中到收容站的時候,站上就處於人滿為患的狀態。白天出工幹活,一走一溜行;收工,一聚一大群。開飯了,像吃大食堂一樣,得排隊打飯。沒得飯碗的人,就候在一旁,等人家吃過了,借人的碗來用。講究的在水渠裏涮涮再用,不講究的,重茬碗也將就著用了,不管它嘴過頭不嘴過頭,也不怕它傳染病不傳染病了。因而,有的人,飯吃過好一陣子了,有的人還沒找上碗呢,幹候在那兒。晚飯後,集中學習一陣子,就被關進了大間的集體宿舍,宿舍和新湖農場的職工宿舍一樣,裏麵就土炕一塊,挨牆跟從這頭兒到那頭兒,炕上鋪有葦席,又像老家的幹店一樣。木製便桶一個,設施如此而已,這就是廉價勞動力們的安身之所了。
頭天勞動,我結識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叫安民(城根兒南菜園人),會幹工匠活,人們都叫他“王木匠”,我叫他“老大哥”,他是早我兩天被遣送進來的,對站上的情況熟了些。他說站上大組長玉林(人名),讓他找一個會拉下鋸的人,和他一起拉鋸,他看我文弱,問我會不?我想,拉下鋸不算多技術的活兒,有勁往下拉就是了。在這端人的碗,得受人的管,幹啥都是幹,幹就幹唄。就答應了。於是,我倆就拉開了大鋸,他拉上鋸,我拉下鋸。小時候,和父親拉的那是小窗鋸,這迴拉的可是大戧鋸了。在那兒大門口拉鋸,沒人監視。拉多拉少沒有人管,可我們並沒想著偷懶,要對得住人家的信任和寬鬆的環境。吃的還是小灶飯,和大組長等幾個管事的一塊兒吃。大組長還用收去我的那幾個錢,買了幾個大毛鐵碗,發給我們幾個一起來的人用。應對了當時之急。
當時有一個叫王克龍的江蘇人。他倆口子都被遣送了進來,開飯時,倆口子隻有一個碗,隻能是一人吃一人等,輪著用。不過,大多時候是媳婦吃,老王等。晚上得分居,老王住在男宿舍,門“咣啷”一關,老王就撕開嗓子喊叫起來:“放我出去,儂個是新四軍!”好一陣子,門外值班才迴應一句:“嚷嚷什麽?進去的都是盲流,哪來的新四軍,知道不?”後來我看了他的有關證件,才知道,他四十年代在江南當過新四軍。在站上的一個多月,遣送的人又多了許多。收容,收容,光收都容不下了。站上說我是落過戶的,就哪兒來哪兒去,一邊兒涼快去——遣而不返啦。於是,我和木匠老大哥,帶上我那“鐵飯碗”,又迴到了六大隊三小隊。這是七四年秋冬時節的事兒。
馬上要過冬了,我買了康爾敏的兩間舊馬棚容膝息肩,土屋兩間堪落腳,屋頂有露可觀天哪。自己獨立生活了,又從文啟那買了頭半大的豬仔來飼養。那時,豬草多得很,到處都是,隻要勤快,像蜇麻子(一種蜇人的植物)等。過年的時候,豬就出欄了,還賣了一百多塊錢呢!開春了,隊上來了一個叫劉明學的湖南老鄉。這劉明學,和玉珍是同鄉。在反“右傾翻案風”中受到牽連。“運動”猛於虎矣,被折騰得蹲不住了,拖家帶口,舉家來了新疆。他來這,無親無故,指老鄉幫忙,男的上山挖藥,女的在家帶孩子,生活才得勉強維持下去。玉珍在介紹了他們的情況後,十分同情地說:“但凡有法兒,誰走這條漂泊不定生活無著的路哇?”可不是嘛?不說別的,光住處就是個問題。玉珍同情歸同情,他可獨個解決不了老鄉的住處問題,因他隻住著一間小屋。我看他拖家帶口,東挪西搬的,連孩子都在遭罪,日子很艱難,也很同情他們,就同意了玉珍的提法。雖說我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但畢竟是一個人,好湊合不是?推己及人,做人出於心,做事出於情。解人一難,救人一急,勝造七級浮屠。於是,讓他們住在我那,我又和玉珍單身漢混到一塊兒去了。這劉明學在我那度過了他人生最艱難的歲月,後來戶落到了十月公社三大隊,當上了生產隊長,一家子十幾口人,過得紅紅火火。改革開放以後,老劉又種植又養殖,成了當地的種養大戶,自然是發家致富的能手,又成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帶頭人。
老家來信了,信中還夾寄了一張姑娘的相片。說是給我提了個對象,這相片就是那姑娘的。信上還問我有沒有意見,咱又不是潘安,小斤薄兩的,沒啥“粉絲”。就咱這條件,既沒這青堂瓦舍,深宅大院,又沒那一官半職,優越人生。隻有泥屋馬棚兩間,豬八戒背個爛箱子——要啥沒啥。還有什麽好挑剔的呢。當即迴了信,表了態:她願意就願意,咱沒意見。如果想來,也不要急,莫要慌,等條件成熟,就讓她自己來吧,反正我沒有能力接她的。這條件,自然指這裏有探親的人迴去。這姑娘叫玉冰,冰清玉潔,多好的名字啊?一聽就讓人喜歡。說還是棉花組裏的黑女組長呢。曾經和孫溝的黑娃兒談過,黑娃兒在地質局工作,黑對黑,都沒談成。我心說,真巧啊,我原先也當過棉花技術員,而且,我這白娃兒配她那黑女兒。這一黑一白,夠齊全的了,可能差不離。再說,我“永”她“氷”,本是一個字,都是“水”字多一畫嘛。從某種意義上講,“永”、“氷”不分,可能是天設的一對,地造的一雙啊!
這時候,隊上規劃了居民點,我積極申請爭取,給劃上一個。接下來就是打牆,兩間房子的牆都打起來了,就等著麥秸下來拆棚起屋,為成家做準備。可哪個知道啊,一年一度的遣返運動,像瘟疫一樣又瘟過來了。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隻要看你不順眼,就當成敵我矛盾遣返你。欲治罪何患無辭,人家說我,雖然是從收容站返迴來的,有王木匠做證,是不假。但是,站上沒出給手續,仍是個沒有牌牌子的,還得遣返。從站上帶迴的鐵飯碗也不“鐵”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過,這次遣返和昨年子不同,隻是停供你的口糧,民兵小分隊不強行抓人,隻要能開迴牌牌子就迴來。我把僅有的鋪蓋炊具等什物收拾齊畢,存放到玉清哥那兒,自己得居無定所,浪跡天涯了。“嘖”!又鑽了一迴茄棵兒。
山不轉水轉,有一次,我碰見當過新四軍的老王。他說,我從站上出來不久,他也出來了。但他比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