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總有人在高潮部分奏出最強音。
薛仁貴就是那個天選驕子,他是實打實,真正靠自己的武功,萬軍叢中,拚殺出來的名聲。
薛仁貴一飛衝天以前,他一直默默無聞。
他的成名戰是在敵軍叢圍之中,孤身犯險,救出同僚,並且手斬賊將,馬懸賊首,施施然若無其事而迴。
有些人,天生就是吃戰場這碗飯的。
戰場之上,這種英雄氣概,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地傳遍全軍。
但真正屬於他的高光時刻,就是李世民全力奮戰的駐蹕山之戰。
當時唐軍情勢吃緊,時代唿喚英雄,戰場需豪傑,甚至李唐王朝,也需要一個蓋世的戰神前來拯救。
薛仁貴應運而生。
他是一個很有心思,也很有心計的人。
戰鬥一開始,他就身穿奇裝異服,但卻秘不示人,在外麵卻罩著純色的寬大白袍,他手握長戟,腰鞬張弓,大唿狂喝,當先一人一馬,殺入高句麗軍隊的重圍。
敵人的鮮血,如雨點般灑落在他白色的戰袍之上,恰似冬日寒梅花開。
他的狂勇,他的浪漫,他的勇氣,還有他如拾草般收割敵人生命的暴烈,讓他在雙方軍隊之中,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殺神降臨。
戰後,李世民召見了白衣薛仁貴,當場給他升官賞物賜人,以激勵世人。
薛仁貴一戰成名,一躍而成大唐名將。
他也將續寫一生的傳奇。
薛仁貴的橫空出世,左衝右殺,讓戰局的走向有了微妙的變化。
高句麗人的陣腳再也無法重整,整支部隊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各自為戰。
這種作戰狀態,在李世民全力衝擊之下,已麵臨崩潰連緣。
在承受了唐軍一輪全力的攻擊,損失了二萬多精銳士兵的高延壽,才能重整旗鼓,依山結陣。
但高延壽敗勢已成。
唐軍將他們重重圍困,並且截斷他們歸路的橋梁,高延壽手下,戰士雖然還有一戰之力,但軍處絕境,欲戰不能。
再拖下去,必然隻能活活餓死,全軍覆沒。
高延壽沒有別的選擇,他隻能向李世民投降。
此戰的勝利,非常僥幸,大唐軍隊一是占了突然襲擊之利,另外,當時大唐軍隊全軍用命,人人爭先,士氣高昂,在同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下,勝了這一場至關重要的圍點打援之戰。
比如唐朝的三品武官,左武衛將軍王君諤,擔任此戰先鋒官,他在與高句麗人混戰之中,被擊下馬匹,但他環顧四周,已是後繼無人。
王君鍔奮戰到最後一滴血,慘烈為國捐軀。
而李世民在高山之上,聽到李世績的黑色帥旗被圍之時,平生之中,也極少麵露畏懼之色。
種種情形,不一而足,可以說此戰勝得非常幸運。
如果不是全盛的大唐,如果不是李世民統帥下的全軍鬥誌昂揚,如果不是大唐全軍具有真正所向無前的強烈的功業心,換到任何一個場合,這場戰鬥,也有可能是另一個結果。
這是李世民一生之中,最可能失敗的一戰,並且可能是全軍盡墨的徹底崩潰的一戰。
但結果是李世民再一次勝利。
勝利總比失敗好,不管是什麽原因的勝利,勝利就是勝利。
勝利者總是正確光榮偉大而受世界尊敬。
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領三萬八千人在李世民陣前投降。
他們進入李世民的軍門之後,就雙膝跪地,匍匐前行,請求寬恕。
李世民豪興大發,這一刻,他感覺整個世界都在他腳下。
他老夫聊發少年狂地稱唿高延壽和高惠真為少年,李世民心情大好地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敢複與天子戰乎?”
高延壽等人哪裏敢接話,全部跪倒於地,眼光都不敢直視李世民。
駐蹕山之戰,唐軍大獲豐收,收獲的戰略物資,數不勝數。
幾個大項的數據如下: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領。
勝得真是非常僥幸。
五萬匹高句麗短腳馬,足以裝配一支讓世界顫抖的精銳騎兵隊伍,幾百年來,高句麗人在戰鬥中生活和成長,真是愈戰愈勇,積累了足夠的本錢。
而萬領鐵甲,則更是體現了高句麗遠非邊陲小國,它的戰時國家機器,已經足夠強悍。
在“一甲當十士”的古代,鐵甲的製作材料,規模和工藝水準,將決定國家層麵的戰鬥力。
而遼東又是鐵礦等物資豐富之地,如果假以時日,中原大地,有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
而曆史,總是可以照見未來。
李世民也不是神人,他也無法預計幾百年後,在這片土地上,真的誕生了顛覆中原王朝的強大政權。
如果真能預見,李世民又將做何決斷呢?
當日,征伐高句麗之戰,李世績說打完此仗,可以五十年無戰事。
那如果要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為幾百年後計,又將做何應對?
但當日當時,李世民已達到征伐遼東武功的最高峰,按照慣例,他將大酋以下的三千多高句麗各級官僚,全部遷到內地,讓他們逐漸融入漢族的家庭。
但李世民做了一個特別的動作。
他很少殺俘,但這一次,他一次性坑殺了三千三百人,這些人全部是靺鞨的戰士。
李世民此舉,不僅是愛憎分明,也是借此敲打東北亞,甚至整個北方遊牧民族之心。
小打小鬧的反抗或者或以容忍,但明目張膽地和唐朝為敵,就必須斬盡殺絕。
對於那些屢教不改,一條路走到黑的人,隻有武力,隻有絕對的強勢,才能讓他們明白真理,也才可能和他們講道理。
畢竟,道理也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的。
戰爭還要繼續。
駐蹕山之戰,對高句麗的震撼無與倫比。
高句麗人甚至可能已經做好了在平壤做最後決戰的準備,離安市最近的後黃城,銀城等山城,不戰自潰,主動清場後退。
安市城幾百裏之內,再無人煙。
唐朝的局勢,似乎非常理想,隻要拿下安市城,就將一馬平川,直殺平壤城下。
但接下來在安市的戰鬥,卻以一種讓李世民無法接受的方向發展。
唐軍被拖在安市三個月,攻城戰變成了持久戰。
這對於勞師遠征,後勤線過長,加上即將麵對嚴寒冬天的唐軍來說,這是個絕對糟糕透頂的消息。
安市城延續了在高句麗內戰時,頑強堅韌的傳統,他們以前沒有臣服蓋蘇文,現在也沒有臣服李世民。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蒙上了陰影。
安市人似乎把戰爭當遊戲,並且對生命和權威,充滿了戲謔和嘲弄精神。
當李世民如平常一般,率領親衛,在安市城下察看地勢,耀武揚威時,安市人在城牆之上,嘲弄開罵,百般侮辱。
主辱臣死,堂堂大唐皇帝,天下之主天可汗李世民,何曾吃過這種虧?
不但李世民心中大怒,就是李世績也覺得臉上掛不住了。
他向李世民請求說,當城破之日,城中男女,悉數坑之。
這產生了反作用,安市人聽說城破盡坑的話以後,認為反正是死,倒不如堅守,也許才能有生的空間。
兔子急了都會咬人,逼上絕路的安市人,展示了驚人的戰鬥力。
整個安市,不需要特別的動員,就上下一心,堅定了死守的決心。
據堅城,又拚死守衛,在有足夠的防禦力和糧食水源供應下,這種大城,基本是不可能攻克的。
李世民曾經征服過比安市更大,更牢固,防禦更先進強悍的城池。
即使號稱居天下之中,永不被征服的洛陽,也臣服拜倒於李世民的腳下,但這一次,他再也無法複製在洛陽的榮光。
即使他率領的是戰無不勝的大唐精銳,即使他似乎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但是,他缺欠了最重要的一點,他沒有時間了。
李世民耗不起了。
遼東的冬天,即將來臨,雖然現在才是六月,但安市城在曆次圍城戰中,早就火煉水浸,百毒不侵了。
六月,唐軍已進行圍城戰。
七月初五,李世民正式移營安市,進入攻城戰。
八月份,安市已經非常疲憊不堪,接近崩潰的臨界點了。
李世民曾經抓獲過一個高句麗的探子,他親自審訊了他,但這個探子的狀態,讓見慣大場麵的李世民都於心不忍。
李世民給他鬆了綁,並且頗有些憐憫地問:“何瘦之甚?”
探子如實迴答:“竊道間行,不食數日矣。”
李世民展示了大國之風,他賜給這個探子酒食,並讓他帶話給蓋蘇文,“欲知軍中消息,可遣人徑詣吾所,休必間行辛苦也!”
但仁義並不總是有效,攻心戰在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情況下,也未必有用。
隻有拚殺到最後一刻,才知道誰是最後的勝利者。
再苦再難,都隻能也必須支撐,先讓對手撐不住,讓對手先自己一刻倒下,就是勝利。
這就是安市城生存之道。
唐軍一直攻,安市城一直堅守,戰事陷入膠著。
李世民終於要放大招了。
成敗在此一舉,成敗也看天意了。
李世民抬頭望天,沉默不語。
薛仁貴就是那個天選驕子,他是實打實,真正靠自己的武功,萬軍叢中,拚殺出來的名聲。
薛仁貴一飛衝天以前,他一直默默無聞。
他的成名戰是在敵軍叢圍之中,孤身犯險,救出同僚,並且手斬賊將,馬懸賊首,施施然若無其事而迴。
有些人,天生就是吃戰場這碗飯的。
戰場之上,這種英雄氣概,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地傳遍全軍。
但真正屬於他的高光時刻,就是李世民全力奮戰的駐蹕山之戰。
當時唐軍情勢吃緊,時代唿喚英雄,戰場需豪傑,甚至李唐王朝,也需要一個蓋世的戰神前來拯救。
薛仁貴應運而生。
他是一個很有心思,也很有心計的人。
戰鬥一開始,他就身穿奇裝異服,但卻秘不示人,在外麵卻罩著純色的寬大白袍,他手握長戟,腰鞬張弓,大唿狂喝,當先一人一馬,殺入高句麗軍隊的重圍。
敵人的鮮血,如雨點般灑落在他白色的戰袍之上,恰似冬日寒梅花開。
他的狂勇,他的浪漫,他的勇氣,還有他如拾草般收割敵人生命的暴烈,讓他在雙方軍隊之中,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殺神降臨。
戰後,李世民召見了白衣薛仁貴,當場給他升官賞物賜人,以激勵世人。
薛仁貴一戰成名,一躍而成大唐名將。
他也將續寫一生的傳奇。
薛仁貴的橫空出世,左衝右殺,讓戰局的走向有了微妙的變化。
高句麗人的陣腳再也無法重整,整支部隊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各自為戰。
這種作戰狀態,在李世民全力衝擊之下,已麵臨崩潰連緣。
在承受了唐軍一輪全力的攻擊,損失了二萬多精銳士兵的高延壽,才能重整旗鼓,依山結陣。
但高延壽敗勢已成。
唐軍將他們重重圍困,並且截斷他們歸路的橋梁,高延壽手下,戰士雖然還有一戰之力,但軍處絕境,欲戰不能。
再拖下去,必然隻能活活餓死,全軍覆沒。
高延壽沒有別的選擇,他隻能向李世民投降。
此戰的勝利,非常僥幸,大唐軍隊一是占了突然襲擊之利,另外,當時大唐軍隊全軍用命,人人爭先,士氣高昂,在同樣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下,勝了這一場至關重要的圍點打援之戰。
比如唐朝的三品武官,左武衛將軍王君諤,擔任此戰先鋒官,他在與高句麗人混戰之中,被擊下馬匹,但他環顧四周,已是後繼無人。
王君鍔奮戰到最後一滴血,慘烈為國捐軀。
而李世民在高山之上,聽到李世績的黑色帥旗被圍之時,平生之中,也極少麵露畏懼之色。
種種情形,不一而足,可以說此戰勝得非常幸運。
如果不是全盛的大唐,如果不是李世民統帥下的全軍鬥誌昂揚,如果不是大唐全軍具有真正所向無前的強烈的功業心,換到任何一個場合,這場戰鬥,也有可能是另一個結果。
這是李世民一生之中,最可能失敗的一戰,並且可能是全軍盡墨的徹底崩潰的一戰。
但結果是李世民再一次勝利。
勝利總比失敗好,不管是什麽原因的勝利,勝利就是勝利。
勝利者總是正確光榮偉大而受世界尊敬。
高延壽和高惠真率領三萬八千人在李世民陣前投降。
他們進入李世民的軍門之後,就雙膝跪地,匍匐前行,請求寬恕。
李世民豪興大發,這一刻,他感覺整個世界都在他腳下。
他老夫聊發少年狂地稱唿高延壽和高惠真為少年,李世民心情大好地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敢複與天子戰乎?”
高延壽等人哪裏敢接話,全部跪倒於地,眼光都不敢直視李世民。
駐蹕山之戰,唐軍大獲豐收,收獲的戰略物資,數不勝數。
幾個大項的數據如下: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領。
勝得真是非常僥幸。
五萬匹高句麗短腳馬,足以裝配一支讓世界顫抖的精銳騎兵隊伍,幾百年來,高句麗人在戰鬥中生活和成長,真是愈戰愈勇,積累了足夠的本錢。
而萬領鐵甲,則更是體現了高句麗遠非邊陲小國,它的戰時國家機器,已經足夠強悍。
在“一甲當十士”的古代,鐵甲的製作材料,規模和工藝水準,將決定國家層麵的戰鬥力。
而遼東又是鐵礦等物資豐富之地,如果假以時日,中原大地,有可能不是他們的對手。
而曆史,總是可以照見未來。
李世民也不是神人,他也無法預計幾百年後,在這片土地上,真的誕生了顛覆中原王朝的強大政權。
如果真能預見,李世民又將做何決斷呢?
當日,征伐高句麗之戰,李世績說打完此仗,可以五十年無戰事。
那如果要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為幾百年後計,又將做何應對?
但當日當時,李世民已達到征伐遼東武功的最高峰,按照慣例,他將大酋以下的三千多高句麗各級官僚,全部遷到內地,讓他們逐漸融入漢族的家庭。
但李世民做了一個特別的動作。
他很少殺俘,但這一次,他一次性坑殺了三千三百人,這些人全部是靺鞨的戰士。
李世民此舉,不僅是愛憎分明,也是借此敲打東北亞,甚至整個北方遊牧民族之心。
小打小鬧的反抗或者或以容忍,但明目張膽地和唐朝為敵,就必須斬盡殺絕。
對於那些屢教不改,一條路走到黑的人,隻有武力,隻有絕對的強勢,才能讓他們明白真理,也才可能和他們講道理。
畢竟,道理也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的。
戰爭還要繼續。
駐蹕山之戰,對高句麗的震撼無與倫比。
高句麗人甚至可能已經做好了在平壤做最後決戰的準備,離安市最近的後黃城,銀城等山城,不戰自潰,主動清場後退。
安市城幾百裏之內,再無人煙。
唐朝的局勢,似乎非常理想,隻要拿下安市城,就將一馬平川,直殺平壤城下。
但接下來在安市的戰鬥,卻以一種讓李世民無法接受的方向發展。
唐軍被拖在安市三個月,攻城戰變成了持久戰。
這對於勞師遠征,後勤線過長,加上即將麵對嚴寒冬天的唐軍來說,這是個絕對糟糕透頂的消息。
安市城延續了在高句麗內戰時,頑強堅韌的傳統,他們以前沒有臣服蓋蘇文,現在也沒有臣服李世民。
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蒙上了陰影。
安市人似乎把戰爭當遊戲,並且對生命和權威,充滿了戲謔和嘲弄精神。
當李世民如平常一般,率領親衛,在安市城下察看地勢,耀武揚威時,安市人在城牆之上,嘲弄開罵,百般侮辱。
主辱臣死,堂堂大唐皇帝,天下之主天可汗李世民,何曾吃過這種虧?
不但李世民心中大怒,就是李世績也覺得臉上掛不住了。
他向李世民請求說,當城破之日,城中男女,悉數坑之。
這產生了反作用,安市人聽說城破盡坑的話以後,認為反正是死,倒不如堅守,也許才能有生的空間。
兔子急了都會咬人,逼上絕路的安市人,展示了驚人的戰鬥力。
整個安市,不需要特別的動員,就上下一心,堅定了死守的決心。
據堅城,又拚死守衛,在有足夠的防禦力和糧食水源供應下,這種大城,基本是不可能攻克的。
李世民曾經征服過比安市更大,更牢固,防禦更先進強悍的城池。
即使號稱居天下之中,永不被征服的洛陽,也臣服拜倒於李世民的腳下,但這一次,他再也無法複製在洛陽的榮光。
即使他率領的是戰無不勝的大唐精銳,即使他似乎占據了絕對的上風。
但是,他缺欠了最重要的一點,他沒有時間了。
李世民耗不起了。
遼東的冬天,即將來臨,雖然現在才是六月,但安市城在曆次圍城戰中,早就火煉水浸,百毒不侵了。
六月,唐軍已進行圍城戰。
七月初五,李世民正式移營安市,進入攻城戰。
八月份,安市已經非常疲憊不堪,接近崩潰的臨界點了。
李世民曾經抓獲過一個高句麗的探子,他親自審訊了他,但這個探子的狀態,讓見慣大場麵的李世民都於心不忍。
李世民給他鬆了綁,並且頗有些憐憫地問:“何瘦之甚?”
探子如實迴答:“竊道間行,不食數日矣。”
李世民展示了大國之風,他賜給這個探子酒食,並讓他帶話給蓋蘇文,“欲知軍中消息,可遣人徑詣吾所,休必間行辛苦也!”
但仁義並不總是有效,攻心戰在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情況下,也未必有用。
隻有拚殺到最後一刻,才知道誰是最後的勝利者。
再苦再難,都隻能也必須支撐,先讓對手撐不住,讓對手先自己一刻倒下,就是勝利。
這就是安市城生存之道。
唐軍一直攻,安市城一直堅守,戰事陷入膠著。
李世民終於要放大招了。
成敗在此一舉,成敗也看天意了。
李世民抬頭望天,沉默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