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城(今遼陽)是高句麗在遼東地區最核心的軍事重鎮。


    遼東城之戰,是唐軍進入遼東後,唐高雙方第一次正麵接觸的大戰役。


    此城是在戰國以降,兩漢魏晉的遼東郡治所,襄平故城基礎之上,經高句麗人幾百年苦心經營,成為遼河東岸的重鎮大鎮。


    遼東城非常硬。


    自西晉末年以來,中原王朝的軍隊,一次次在遼東城下折戟沉沙,再沒有能踏入遼東城內一步。


    要經營高句麗,必下遼東城。


    李世民做了極為細致和艱巨的前期工作。


    高句麗人在遼東山城的周圍設置了很多衛星城鎮,既可單獨為戰,又可互為支援,這形成了一張係統的防禦網。


    李世民展示了高明的戰略構想,他沒有將遼東城看成一個點,而是以一種立體作戰的方式,將遼東城置於一個區域網以內。


    李世民采取了孤立包圍,再重點攻城的方式。


    當唐軍的先頭部隊攻克蓋牟城後,李世績的主力,於五月初二,已經在遼東城外安營紮寨。


    這既有現實的考慮,也是整體戰略的需求。


    李世績在遼東城下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他的兵力可能不夠。


    遼東城本來就是高句麗大城,加上高句麗對此城誌在必守,他們從附近的新城和國內城,增調了四萬精銳士兵增援遼東城。


    這是大陣仗,按照圍城需要十比一的比例,唐軍的人數在抽調了各處防守以後,在遼東城下的數目,從理論上說,應該是遠遠不夠。


    雙方兵力對比,唐軍並不占優。


    連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唐軍精銳,也產生了動搖,甚至有了畏難退縮的心理。


    軍隊之中,甚至出現了一種老成持重的意見,認為應該等待李世民的大軍到了之後,兩軍合勢,再一起發動總攻。


    但江夏王李道宗卻展示出與眾不同的勇氣和決心,他挺身而出,膽氣俱豪地說:“不可。賊赴急遠來,兵實疲頓,恃眾輕我,一戰必摧。”


    然後,李道宗發出了最強音:“昔耿弇不以賊遺君父,我既職在前軍,當須清道以待輿駕。”


    李世績久在戰陣,完全同意李道宗的看法,這些遠道而來增援的軍隊,存在一戰被殲的可能。


    將軍勇氣壯,士卒不怕死。


    視死如歸的壯士,所在多有,果毅都尉馬文舉豪氣幹雲地說:“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


    他率先策馬直衝敵陣,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取敵首級如探囊取物。


    馬文舉的英雄氣概,在唐軍之中漫延,他們立即克服了高句麗援軍數量上的優勢,這種心理恐懼感。


    恢複了士氣和勇氣的唐軍,向高句麗軍隊發起了衝擊。


    但高句麗人實在太多了,行軍總管張君義再一次被高句麗人嚇破了膽,準備陣前開溜。


    這差點引發了唐軍的崩潰。


    危急時分,江夏王李道宗,展示國士之風,他獨承其重。


    李道宗收集失敗散亂的軍士,率領他們登上高處,觀察高句麗陣形的可乘之處。


    居高臨下,一切盡收眼底。


    李道宗發現了高句麗陣形的薄弱之處,他率領幾十個驍騎重裝騎兵,橫衝直撞,左衝右殺,無人可擋。


    李世績見其勢可乘,揮軍大進。


    高句麗援軍被一戰擊潰,此一戰,暫時解決了後顧之憂。


    但李世績並沒有立即對遼東城發動攻勢,他在等待。


    他在等一個人,也在等兩個消息。


    其中一個消息,是李唐海軍的進展狀況。


    海軍有一個好的開頭。


    唐朝海軍在遼東半島南端登陸,一戰就攻克了四麵險絕,看似不可能被攻陷的卑沙城。


    再戰又拿下了獨山城。


    這兩個戰鬥,都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指揮官也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大唐冉冉升起的將星程名振。


    戰爭之中,英雄狗熊,涇渭分明,英雄錐處囊中,一遇風雲,立時脫穎而出。


    遼東之戰,也毫不例外,海軍副將程名振是第一個讓李世民驚喜的將領。


    程名振早就被李世民稱為“奇士”。


    他天生鐵膽,從不知畏懼為何物,習慣了以弱勝強,不拘成法,出其不意的戰鬥方式。


    在出征前,李世民聽說他素有能名,善於用兵,便召到禦前,親自試問方略,程名振侃侃而談,李世民一見傾心,便想再試試他的膽量。


    於是,他抓住程名振一處應對失旨的破綻,故意展露天子的雷霆之威。


    但程名振舉止自若,了無掛礙,在和李世民以後的談吐之中,絲毫沒受到任何影響。


    李世民大為心折,對心腹左右人說:“房玄齡處朕左右二十餘年,每見朕譴責餘人,顏色無主。(程)名振平生未嚐見朕,朕一旦責之,曾無震懾,辭理不失,真奇士也。”


    此次遼東之戰,程名振以實際行動,迴饋了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李世民可謂知人善任,君心深遠矣。try{ggauto;} catch(ex){}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