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線是死的,人是活的。


    讓一道防禦體係失效的最好辦法,就是繞過防禦。


    李世績的軍隊完美體現了這一點。


    唐軍屯兵在懷遠,這是他們前線的大本營,然後,李世績做足了功課,他在當地伐木,造橋,調兵遣將,似乎準備強渡遼水。


    高句麗人信以為真,他們摩拳擦掌,準備趁著唐軍半渡時,全力殺出。


    但他們很快傻眼了。


    李世績暗渡陳倉,偷偷派兵北上通定鎮,這是當年隋煬帝楊廣渡河之地。


    遼水長流不息,浮橋依然如昔。


    高句麗人竟然沒有派重兵守衛,這正中李世績下懷。


    於是,李世績揮軍直渡遼水,沒有遇到任何阻礙,就繞到了高句麗遼水防禦線的後方。


    當遼東高句麗的山城看到大唐軍隊的旗幟,迎風飄揚時,他們驚惶失措,他們知道,他們賴以驕傲和依存的遼水防禦體係,已經徹底崩盤。


    但高句麗人雖驚不亂,幾百年來,他們經常在生與死的邊緣掙紮,早就習慣了刀頭舔血的日子。


    高句麗人開始堅壁清野,驅趕民眾進入附近的山城。


    戰鬥進入第二個階段,這也是高句麗的第二層防線和主流作戰方式。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山城防禦作戰體係。


    這是由遼水東岸大大小小的山城組成的各自為據,又可以互為援助的類似中原塢堡製的升級版。


    山城防禦體係,也是高句麗在幾百年的征戰中,在實戰中總結和發明的軍政一體化,全民皆兵的戰鬥體係。


    山城也是一種非常頑強的戰法。


    高句麗的山城,都是選在地勢險要的平原和山嶺交通要道,或是懸崖峭壁之上,是天然的戰略要點,易守難攻。


    為了達到長期堅守的,不戰而退敵的目的,山城之內,平時就有意識地儲備了大量的糧食和戰備物資,更重要的是,山城即使依靠絕地而修建,也有源源不絕的清潔的水源可供飲用。


    有水有糧有兵有器具,這種四有型山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自我生存發展。


    實際上,每座山城,除了臨時的民眾進入之外,正規的軍隊,也有幾千人以上,這能夠保證山城的防守和戰鬥力。


    整座山城,其實就是一個戰時的軍事堡壘。


    並且,與堡壘製相適應的是,高句麗人發明了堅壁清野戰法,這對於進攻的一方,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那就是隻要戰火一起,高句麗人就會驅趕山城附近的民眾,全部進入山城,並且,不會留下一顆糧食在山城外麵。


    在守城時,能有與山城同存同亡的必死之心,這可以煥發出強烈而頑強的鬥誌。


    並且,足衣足食的山城守軍,完全可以以逸待勞,發現戰機,斷敵糧道。


    這也是隋唐兩朝,很難一舉攻克高句麗的原因所在。


    隋唐的大軍,如果陷入攻克具體的山城之戰,就會陷入長久戰,而失盡天地人三大利益。


    山城體係,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得的作戰體係。


    它適合高句麗寒冷氣候,多山環境,以及當時人口較少,可以據險而守,進行消耗戰,拖延戰的極高明的戰法。


    這種戰法已被曆史多次證明,是一種有效有用有利的戰法。


    隻要進攻部隊,在行軍途中,遇上一二個難攻的山城,被拖在堅城之下,就會進入持久戰,虛耗時日,進退不能的結果。


    那是不可承受之重。


    東北亞寒冷的天氣,和進攻方漫長的後勤補給線,是任何朝代不可承受的噩夢。


    但山城必下。


    一是它們占據交通要道。


    二是進攻一方補給線太長,如果繞道,非常容易被切斷糧道,大軍作戰,糧食為先,如果糧道被斷,就必然麵臨全軍覆沒之局。


    況且,置堅城於不顧,如果在另外的山城之外,陷入僵局之時,也極容易麵對裏外夾攻,陷入腹背受敵的苦戰之局。


    因而,山城體係,才是高句麗最大的本錢,在中原王朝沒有掌握進攻的鑰匙前,沒有找到終極的戰法前,高句麗始終可以有驚無險地僥幸涉險過關。


    山城體係作戰的特點,注定了進攻一方,需要逐城攻克。


    但高句麗作為守城一方,卻較有機動性,城與城之間,互為聲援,即使一城已下,但卻可以隨時組織人馬,再伺機反撲。


    這一點,就體現在蓋牟城之戰,也是唐軍進入遼東半島的第一次戰鬥之上。


    貞觀十九年,四月初五。


    李道宗率領幾千部隊,率先到達另一個叫新城(今撫順)的山城,但由於其城地勢險絕,根本就不可能短時間攻下,唐軍隻是派了部分軍隊進行牽製,而將遼東第一戰,在蓋牟城打響。


    四月十五,李世績大軍包圍蓋牟城。


    這本身是一個小戰役,但足以體現出高句麗人的頑強和堅韌,也能體現出大唐軍隊的風采,此戰大體上能體現出雙方的真實力量,或者也預測了戰爭的走向。


    四月二十六,僅僅過了十二天,唐軍就攻克蓋牟城,繳獲了二萬多人口,糧食十萬餘石。try{ggauto;} catch(ex){}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