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兒不若父。


    沒有人可以免俗,強如李世民也概莫能外。


    他的皇太子和皇帝之位是靠政變,依靠武力搶來的,以他英明神武的統治,兒子們當然不可能有這種非分之想。


    但皇太子之位,國之重器,天下未來之主,誰不覬覦?


    強搶雖然不可以,但卻可以提早經營。


    何況現在的皇太子李承乾,並沒優秀到一騎絕塵,遙不可及,皇帝之位,寧有種乎?


    至少李泰就不服氣。


    他確實在很長的時間之內,都在皇太子之位的爭奪中,占據優勢,最後雖然功虧一簣,但卻讓唐朝皇太子之爭,立下了一個傳之後世子孫,以為永製的規矩。


    當時的皇太子,是長孫皇後所生的嫡長子李承乾。


    李承乾其實也是李世民心頭所愛,自他八歲成為皇太子後,就被李世民加意培養,當李世民外出之時,李承乾幾次監國斷事,都被李世民稱讚。


    如果按部就班,李承乾必然是唐朝未來的天子。


    但世間之事,哪有必然。


    李承乾雖然聰慧,但聰明過頭了,並且,他沒有把聰明用在正事正道上。


    他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太作了。


    每個人都會有優缺點,作為皇太子,他的身邊被李世民安排了當世一流的師傅和大臣,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在自己言傳身教和大臣們的精心輔佐下,成為李唐帝國合格而優異的接班人。


    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非常早就意識到,一個人要想真正進步,就必須要有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此日積月累,才能至於大成。


    但問題就出在這一點。


    李承乾長大之後,頗好聲色,年輕氣盛,精力旺盛,雖然不是特別壞的缺點,但這必然會遭到守舊大臣們的進諫。


    但李承乾非常機靈,他不想聽臣子的嘮叨,就想到一個好辦法。


    每次他隻要見到想進諫的大臣,判斷出他想說什麽微言大義,他就一定會提前正襟危坐,引咎自責。


    而大臣們見到皇太子先開始了自我批評,於情於理於義,都必須還禮,這一來二去之間,大臣們再也開不了口。


    李承乾憑借這種揣摩之才,日子倒也過得安逸。


    但他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他有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魏王泰。


    如果隻是私下的文過飾非,或者小規模的胡鬧,或許李承乾依然能有驚無險地登上皇帝寶座。


    但他自己先露出了破綻。


    李承乾生病了。


    他患上了足疾,大概已經到影響形象的地步,可以想象一下,一個皇太子,帝國未來的皇帝,走路一瘸一拐,確實是有損威儀。


    如果說這個缺點,既不致命,李承乾自身也無法改變的話,那接下來的事,就是他自絕於李世民,自己走上被廢黜之路。


    李唐盛世,天下人物薈萃於長安城,李承乾正好碰上了一個他非常中意的太常樂人。


    這兩人一見麵,真是金風玉露,人間相逢,再也離不開。


    李承乾對這個樂人特別寵信,還給他取了個名字,叫稱心。


    稱心當然稱了李承乾的心,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稱心也可以稱別人的心。、


    李承乾被舉報了。


    以當時事勢,或者事後去推論,用誰得利誰舉報的原則看,毫無疑問,這是魏王李泰一係人馬所為。


    稱心事件是毀滅性的。


    李世民一世英雄,想不到虎父犬子,有如此不肖之子,讓李世民臉上蒙羞。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用雷霆手段,處決了稱心及其相關人員。


    李承乾也遭到了嚴厲的斥責,居家反省。


    父子之間,嫌隙已生,太子之位也可能不穩。


    這種政治的風象,敏感地傳到朝廷之中,人心思動,陰謀家們開始計算經營。


    但李承乾這個時候,展示了一個政治家不該有的感情。


    他對稱心是真愛,心魔已生,認為這必定是魏王李泰從中搗鬼,父親李世民被蒙蔽了眼。


    李承乾竟然和李世民直接幹上了。


    此事之後,他竟然假裝生病,連續幾個月呆在東宮之中,不再參加朝拜。


    大概是心灰意懶,加上痛心疾首,李承乾開始了作妖和自暴自棄之路。


    他在太子宮中為稱心構室立像,每天焚香祭拜,甚至給稱心營造了一個墓廬,李承乾似乎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再加上心中累積了對父親李世民的不滿。


    百無聊賴之際,他走的越來越遠。


    他找到了一個願意和他胡天胡帝的盟友,是他的叔父,他就是漢王李元昌。


    李元昌是李淵的第七子,寫得一手好隸書,但他卻不是一個好的父母官。


    在他外放為州刺史時,有很多違法行為,被李世民不留情麵地訓斥過幾次。


    李元昌也不是個省事的主,同為兄弟,現在被李世民唿來喝去,心中大為不爽,於是就種下了一顆怨恨的種子。


    現在他和太子李承乾兩個失意人,碰在一起,互相講述起對李世民的恨意,大有相見歸晚之感。


    於是,兩人沆瀣一氣,開始有謀反的想法。


    但他們暫時也找到不好的機會,就臭味相投,開始了一種遊戲用來尋歡作樂。


    他們在太子宮之中仿效突厥人的戰法,分左右為兩隊,各統其一,披氈甲,操竹矟,互相拚殺,經常弄得血流滿地,以消磨時間。


    李承乾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更象是一個失去父愛,無法無天的頑劣而有逆反心理的兒子。


    他甚至大言不慚地說:“我為天子,極情盡欲,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


    但他的競爭對手,就更象是一個老到的政客,或者說,他的周圍,圍繞了一群富既有進取心,也有野心的政客。


    他就是魏王李泰。


    他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長孫皇後所生,他曾經有過一個封號叫衛王,這是李淵第四子李玄霸的封號,事實上,他這個稱號,也是過繼給李玄霸一係。


    等到李世民當上皇帝後,才改了封號,最後稱魏王。


    相比李承乾天之驕子,早就當上皇太子,魏王李泰似乎更得李世民的私心喜愛。


    李泰也有這個本事。


    他有些地方和李世民也很相似,愛好文學,禮賢下士。


    某一日,李世民私心大動,讓魏王李泰開府置文學館,或者當時李世民追憶起自己做秦王時,延攬天下文學之士的舊事。


    那是一種值得緬懷的往事和記憶。


    但讓李泰開府設文學館,並不是一個好的決定。


    這開啟了李泰的奪嫡之路。


    魏王府中人,看到了事情存在另一種可能,有些孜孜求進之士,陰謀趨進之人,就開始教唆李泰走一條以修書延攬人才,並且成名奪嫡之路。


    貞觀十二年,李泰在府中廣延人才,開始撰寫《括地誌》。


    十五年,《括地誌》修成,李世民下詔,讓此套書進入皇家收藏館,並且賞賜李泰萬段絹帛。


    這讓李泰贏得了全國性的聲譽。


    並且,李世民為了激勵李泰,曾經親自駕臨李泰所居的延康裏,特別為了李泰大赦長安城囚犯,免除延康裏租賦。


    天子之賜,名氣更重於實際。


    李泰似乎已得到李世民的歡心和認可,他的情勢一片大好。


    李泰生得膀大腰圓,富貴逼人,但卻因為過於肥胖,走路都費勁,但李世民卻格外開恩,讓他乘小輿上朝。


    李世民還做出了一個更為出格的事情。


    他竟然讓李泰的日常用度,超出了皇太子李承乾的規格。


    這是一件可大可小,也可以上綱上線的事,褚遂良就上書反對。


    他在奏章中寫道:“自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


    甚至為了用度超越皇太子這件事,李承乾的乳母還為他鳴不平,向長孫皇後告狀說“東宮器用闕少,欲有奏請。”


    雖然長孫皇後堅持後宮不幹政,告誡皇太子李承乾的乳母說:“為太子,所患品性德不立而名不顯,何憂少器物也。”


    李世民本人的態度也比較值得玩味。


    他確實在李承乾和李泰兄弟爭權的局麵上火上澆油,或者,聖心難測,聖意難明,但很難歸結為李世民是無意為之。


    李世民甚至動過給魏王李泰換王府的計劃,想讓他搬遷到武德殿。


    但這件事被魏征攪和黃了。


    他上了一道表,先表明態度:“魏王既是愛子,陛下常欲其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今移此殿,便在東宮之西,海陵(李淵三子李元吉)昔居,時人以為不可。”


    然後,魏征進一步講述了理由,“雖時與事異,猶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安息,既能以寵為懼,伏願成人之美。”


    聽到大臣們的反對聲,李世民才熄滅了讓魏王李泰更換王府的計劃。


    但種種跡象表明,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之爭,已經明麵化,也激烈化了。


    實際上,朝臣們也開始站隊,兄弟兩人,各樹朋黨,開始明爭暗鬥。


    稱心事件,李泰先勝一場。


    但李承乾的報複很快開始。


    他派了一個人,假裝是李泰府中官吏,向李世民上了一個密封匿名奏章,以告發李泰的罪過。


    但李世民並未上當,他有知人之名明,認為是有人從中作梗,想抓住這個告密者,卻了無所獲。


    這兩件事情,實際上體現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屬下官僚團隊的作戰力。


    李泰明顯要更勝一籌,他網羅了韋挺,杜楚客等實力派人物,作為自己府中主腦人物。


    這批政客為自己將來的前途計,盡心盡力為李泰交結朝臣,打通各種關係。


    而李承乾府中的府佐之才,雖然是李世民欽點,卻似乎和李泰並沒有在一個頻道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