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覺得還挺得住,想要再掙紮下。
高昌國主麹文泰在唐朝大軍壓境之下,憂懼身亡,繼位者是他的兒子麹智盛。
但高昌政權核心層因為西突厥的深度介入,加上吐屯的監國和聯姻,已上下一體,鐵板一塊,國王雖然更換了,但國策並沒有改變。
現在兵臨國境,勢成其虎,隻有一搏了。
其實,侯君集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一戰而下,將高昌一網打盡。
那就是麹文泰的葬禮。
高昌全國所有重要人物必然會到齊,可以進行一次徹底的斬首行動。
但侯君集畢竟是大國上將,有著足夠的底氣和自信,他並不隻是著眼於一戰的勝敗,而是已經在考慮戰後的政局,以及唐朝在高昌,甚至在西域必須要有的高度。
他拒絕了斬首計劃。
侯君集充滿霸氣與自信地說:“天子以高昌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
侯君集決定在戰場之上,光明正大地和高昌一決高下。
事已至此,必須打殘打爛打壞一方,才可能有真正對話的可能。
雙方不再廢話,戰場上見真章。
高昌作為西域綠洲大國,確實有兩把刷子,在田地城外的野戰之中,竟然和契苾何力的騎兵部隊正麵硬剛,完全不落下風。
但小小高昌,何曾見過上國的兵威,當侯君集主力出現之時,高昌隻能乖乖地退迴田地城中。
侯君集想做最後一次努力,想讓田地城投降。
但田地城已集中了高昌最精銳,也是最主力,主張戰爭的軍隊,侯君集的招降被直接無視。
田地城攻堅戰開始。
唐朝再一次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科技和攻城技術,那是西域邊陲小國想都不曾想,見也不曾見過的陣仗。
小小田地城,在天朝上國的衝車,拋石車和撞車等重型攻城機械設備的攻擊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短短幾個小時,田地城的防守崩潰。
侯君集大獲全勝,俘虜了男女七千餘口,隻此一仗,高昌的主力精銳,喪失殆盡。
侯君集已贏迴高昌所有的籌碼。
唐軍直推高昌王城之下,前鋒辛獠兒夜戰高昌,再破其軍。
高昌已喪失抵抗的勇氣和資格。
但麹智盛還抱有萬一和僥幸的心理,當日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可是應允過緩急相助,聯手抗唐的大計。
也許,自己再堅持一下,就可以看到西突厥的援軍。
麹智盛想出一招緩兵之計。
他向侯君集遣使告罪乞和,在書中,他卑躬屈膝地說:“有罪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翼尚書(侯君集)哀憐。”
情意誠懇,所提要求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侯君集不為所動,軍情緊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必須趁熱打鐵。
侯君集對麹智盛下了最後的通牒:“若能悔禍,宜束手軍門。”
這是要求麹智盛立即開城投降,但高昌人,還想再拖延時間,在猶豫未決之時,侯君集展示了大將之風。
他當機立斷,全麵全力發動攻擊。
唐軍使出了全力,甚至在城外修起十丈高樓,居高臨下,城內巨細無遺,都能掌握清楚。
高昌城遭到了最猛烈的攻擊。
小國寡民,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陣仗,麹智盛立即做了決定。
援軍或許有,但遠水不解近渴,如果要避免玉石俱焚,除了投降,再沒有第二條路。
麹智盛率眾打開城門投降。
高昌亡。
這個遠離故土三百多年的磧外遊子,終於迴歸中原母親的懷抱。
此戰之後,唐朝在西域拓地東西八百裏,南北五百裏。
焉耆作為唐朝的盟友,也參與的此次合擊高昌的行動,作為迴報,以前被高昌所占的三座焉耆城池,還有被擄掠的一千五百多人口,全部歸還焉耆。
這是個雙贏的局麵。
唐朝開始收拾殘局,也正式開始在高昌布局。
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對待高昌的土地和人口。
傳統上,隋唐兩朝會實行羈縻製,即利用當地首領,兼管其土地人口,中央政府隻是保持宗主國的地位。
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朝中大臣褚遂良和魏征就是這一派意見的代表。
在如雪片般的奏疏中,褚遂良所進,最具代表性,他憂國憂民,充滿感情地寫道:“古者哲後,……廣德諸化,不事遐荒”。
“王師初發之日,河西供役之年,飛芻挽粟,十室九空,數郡蕭條,五年不複。”
褚遂良說的是實情,打仗打的是國力,是資源,是後勤。
遠隔千裏,大軍出動,這是一筆巨大的耗費,因戰而窮,因戰而潰,曆史上所在多有。
所謂息戈止武,才能國泰民安。
褚遂良還駁斥了另外一種觀點,如果要在高昌駐軍,至少需要一千人,有人提出以輕罪之人抵罪,發配邊疆,這樣兩相得益。
但褚遂良反對種觀點,他認為這看上去很美好,實際上卻不可行。
“彼罪人者,生於販肆,終朝惰業,犯禁違公,必能擾於邊城,無益於行陣。所遣之內,複有逃亡,官司捕捉,為國生事。”
然後,他進一步分析析了在高昌設郡縣,必然影響河西的防務和實力。
“此河西者,方為腹心,彼高昌者,他人手足,豈得靡費中化,以事無用。”
魏征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終不得高昌撮穀尺布以助中國,所謂散有用而事無用,未見其可。”
但李世民高瞻遠矚,目光穿越千年。
他要下一盤大棋。
西域之地,本就中原王朝所有,那裏有漢晉的餘風,當大唐盛世,開疆拓土,正當其時,伊州已存,高昌就必然是第二個相鄰的點。
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想在西域立足,至少還要找到第三個點。
不積矽步,無以致千裏,雖有千難萬難,即使再遠的路,他也依然要堅定地走下去。
李世民不為所動,堅持堅決堅定地在高昌按內地製度,設置郡縣,駐軍,讓高昌繼伊州後,成為唐朝在磧西的第二個州。
貞觀十四年,唐朝在西域的第二州成立。
它有一個閃亮的名字,叫西昌州(後改名為西州)。
將高昌原有的四郡,十三縣,九城合並為五縣。
現在伊州,西州二州已緊密相鄰,李世民還缺第三個點。
那就是庭州,磧西三州,伊西庭,多少豪傑,多少故事,將在這上演。
但李世民並不著急,庭州那個點,他早就選擇好位置,並且現在也屬於唐朝,但還沒到時候。
再等等,一萬年太久,不爭朝夕,他還有時間,大唐,也還有時間。
李世民在高昌故地,成立了西昌州,意味著本土極西的領地,並且,遠承漢晉,李世民終於在西域設置了更高一級的機構。
這就是設置在交河城,大名鼎鼎的安西都護府,後麵城治移到西州的首府,即原來高昌的王城。
安西都護府標誌著唐朝在天山東部地區政治主權的確立,唐朝在西域的經營開始進入新的紀元。
但事情並非盡善盡美。
正如高昌的定位,在朝廷之中引起了激烈爭論一樣,對於此次征伐高昌的主將,也產生了很大的風波。
千裏西進滅一國,拓土開疆幾百裏,這是一種開創性偉業,也是至高無上的功績。
必然會受到朝廷的嘉獎和無上的榮耀。
主帥侯君集也這樣想,但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冰冷的水。
他被朝中大臣彈劾,竟然下獄問罪了。
他的罪名是“私取其珍寶,將士知之,爭為盜竊。君集不能禁。”
事實清晰,證據明確。
侯君集在獄中抬頭望天,黑沉沉一片,作為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玄武門之變的不二忠臣,侯君集心中,未免有些意興索然。
功大於天的功臣,以這種名義下獄,可見在李世民朝中,已經暗流湧動,在經過了貞觀之初上下一心,大幹快上,一心體國的階段之後,小的團體,開始形成,各人的私利,開始計算。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比不上,今朝美酒富貴足。
有人開始考慮後李世民時代,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權勢了。
但有人參,就一定有人保。
岑文本站了出來。
他寫了一篇長文也是雄文,為侯君集開脫。
“恐海內又疑陛下唯錄其過,似遺其功……前聖莫不收人之長,棄人之短。”
“(侯君集)雖非清貞之臣,猶是貪愚之將。……足使立功之士,因茲而皆勸。”
鳥盡弓藏,過河拆橋,本來就不是李世民一朝的風格,在對待侯君集事件上,李世民心中早已有定論,正如他堅持將高昌變為西州一樣。
但李世民深通馭下之道,侯君集雖然有才,卻也自視甚高,桀傲難馴。
侯君集自視為宰相之才,並且以秦府舊人,功大於天,又孜孜求進,李世民早就了然於胸。
他曾經當麵苦口婆心告誡侯君集,說自己並非吝嗇宰相之位,而是還沒有輪到侯君集而已。
相對於李靖而言,在李世民心中,對侯君集從來都是真愛。
即使在才能上比不過李靖,但李世民對於侯君集的期望,卻遠超李靖。
但李世民此人,公私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輕重把握得非常到位。
他可以寬容臣下,但涉及大逆反叛,就心如鐵石,絕不寬貸。
對侯君集的指控,李世民心中有一杆秤,敲打的目的達到了,就不為己甚,李世民釋放侯君集,赦其無罪。
這件事的餘波,是對於遠征高昌的將軍薛萬均的指控。
他被控告私通高昌貴婦,或者霸王硬上弓也未可知,李世民準備讓他和那個婦女當麵對質,以辯論誰是誰非。
魏征再一次進獻忠言:“實(有其事)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
然後,他例舉了曆史上曲意赦免這種男女之事,而得到大迴報的事例,“昔秦穆飲盜馬之士,楚莊赦絕纓之罪。”
魏征接著順勢拍了拍李世民的馬屁,“而況陛下道高堯舜,而曾二君之不逮乎。”
魏征的話說得非常漂亮,李世民虛心納諫,薛萬均也有驚無險地過關。
李世民在西域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唐朝的武功也接近於巔峰。
外患已平,內亂再起。
李世民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太鬧心了。
他的幾個不省心的兒子,讓他愁緒難展,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高昌國主麹文泰在唐朝大軍壓境之下,憂懼身亡,繼位者是他的兒子麹智盛。
但高昌政權核心層因為西突厥的深度介入,加上吐屯的監國和聯姻,已上下一體,鐵板一塊,國王雖然更換了,但國策並沒有改變。
現在兵臨國境,勢成其虎,隻有一搏了。
其實,侯君集有一個絕好的機會,可以一戰而下,將高昌一網打盡。
那就是麹文泰的葬禮。
高昌全國所有重要人物必然會到齊,可以進行一次徹底的斬首行動。
但侯君集畢竟是大國上將,有著足夠的底氣和自信,他並不隻是著眼於一戰的勝敗,而是已經在考慮戰後的政局,以及唐朝在高昌,甚至在西域必須要有的高度。
他拒絕了斬首計劃。
侯君集充滿霸氣與自信地說:“天子以高昌驕慢無禮,使吾恭行天罰,今襲人於墟墓之間,非問罪之師也。”
侯君集決定在戰場之上,光明正大地和高昌一決高下。
事已至此,必須打殘打爛打壞一方,才可能有真正對話的可能。
雙方不再廢話,戰場上見真章。
高昌作為西域綠洲大國,確實有兩把刷子,在田地城外的野戰之中,竟然和契苾何力的騎兵部隊正麵硬剛,完全不落下風。
但小小高昌,何曾見過上國的兵威,當侯君集主力出現之時,高昌隻能乖乖地退迴田地城中。
侯君集想做最後一次努力,想讓田地城投降。
但田地城已集中了高昌最精銳,也是最主力,主張戰爭的軍隊,侯君集的招降被直接無視。
田地城攻堅戰開始。
唐朝再一次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科技和攻城技術,那是西域邊陲小國想都不曾想,見也不曾見過的陣仗。
小小田地城,在天朝上國的衝車,拋石車和撞車等重型攻城機械設備的攻擊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短短幾個小時,田地城的防守崩潰。
侯君集大獲全勝,俘虜了男女七千餘口,隻此一仗,高昌的主力精銳,喪失殆盡。
侯君集已贏迴高昌所有的籌碼。
唐軍直推高昌王城之下,前鋒辛獠兒夜戰高昌,再破其軍。
高昌已喪失抵抗的勇氣和資格。
但麹智盛還抱有萬一和僥幸的心理,當日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可是應允過緩急相助,聯手抗唐的大計。
也許,自己再堅持一下,就可以看到西突厥的援軍。
麹智盛想出一招緩兵之計。
他向侯君集遣使告罪乞和,在書中,他卑躬屈膝地說:“有罪天子者,先王也。天罰所加,身已喪背。智盛襲位未幾,不知所以愆闕,翼尚書(侯君集)哀憐。”
情意誠懇,所提要求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侯君集不為所動,軍情緊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必須趁熱打鐵。
侯君集對麹智盛下了最後的通牒:“若能悔禍,宜束手軍門。”
這是要求麹智盛立即開城投降,但高昌人,還想再拖延時間,在猶豫未決之時,侯君集展示了大將之風。
他當機立斷,全麵全力發動攻擊。
唐軍使出了全力,甚至在城外修起十丈高樓,居高臨下,城內巨細無遺,都能掌握清楚。
高昌城遭到了最猛烈的攻擊。
小國寡民,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陣仗,麹智盛立即做了決定。
援軍或許有,但遠水不解近渴,如果要避免玉石俱焚,除了投降,再沒有第二條路。
麹智盛率眾打開城門投降。
高昌亡。
這個遠離故土三百多年的磧外遊子,終於迴歸中原母親的懷抱。
此戰之後,唐朝在西域拓地東西八百裏,南北五百裏。
焉耆作為唐朝的盟友,也參與的此次合擊高昌的行動,作為迴報,以前被高昌所占的三座焉耆城池,還有被擄掠的一千五百多人口,全部歸還焉耆。
這是個雙贏的局麵。
唐朝開始收拾殘局,也正式開始在高昌布局。
首先涉及到的是如何對待高昌的土地和人口。
傳統上,隋唐兩朝會實行羈縻製,即利用當地首領,兼管其土地人口,中央政府隻是保持宗主國的地位。
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朝中大臣褚遂良和魏征就是這一派意見的代表。
在如雪片般的奏疏中,褚遂良所進,最具代表性,他憂國憂民,充滿感情地寫道:“古者哲後,……廣德諸化,不事遐荒”。
“王師初發之日,河西供役之年,飛芻挽粟,十室九空,數郡蕭條,五年不複。”
褚遂良說的是實情,打仗打的是國力,是資源,是後勤。
遠隔千裏,大軍出動,這是一筆巨大的耗費,因戰而窮,因戰而潰,曆史上所在多有。
所謂息戈止武,才能國泰民安。
褚遂良還駁斥了另外一種觀點,如果要在高昌駐軍,至少需要一千人,有人提出以輕罪之人抵罪,發配邊疆,這樣兩相得益。
但褚遂良反對種觀點,他認為這看上去很美好,實際上卻不可行。
“彼罪人者,生於販肆,終朝惰業,犯禁違公,必能擾於邊城,無益於行陣。所遣之內,複有逃亡,官司捕捉,為國生事。”
然後,他進一步分析析了在高昌設郡縣,必然影響河西的防務和實力。
“此河西者,方為腹心,彼高昌者,他人手足,豈得靡費中化,以事無用。”
魏征也持有相同的觀點。
“終不得高昌撮穀尺布以助中國,所謂散有用而事無用,未見其可。”
但李世民高瞻遠矚,目光穿越千年。
他要下一盤大棋。
西域之地,本就中原王朝所有,那裏有漢晉的餘風,當大唐盛世,開疆拓土,正當其時,伊州已存,高昌就必然是第二個相鄰的點。
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想在西域立足,至少還要找到第三個點。
不積矽步,無以致千裏,雖有千難萬難,即使再遠的路,他也依然要堅定地走下去。
李世民不為所動,堅持堅決堅定地在高昌按內地製度,設置郡縣,駐軍,讓高昌繼伊州後,成為唐朝在磧西的第二個州。
貞觀十四年,唐朝在西域的第二州成立。
它有一個閃亮的名字,叫西昌州(後改名為西州)。
將高昌原有的四郡,十三縣,九城合並為五縣。
現在伊州,西州二州已緊密相鄰,李世民還缺第三個點。
那就是庭州,磧西三州,伊西庭,多少豪傑,多少故事,將在這上演。
但李世民並不著急,庭州那個點,他早就選擇好位置,並且現在也屬於唐朝,但還沒到時候。
再等等,一萬年太久,不爭朝夕,他還有時間,大唐,也還有時間。
李世民在高昌故地,成立了西昌州,意味著本土極西的領地,並且,遠承漢晉,李世民終於在西域設置了更高一級的機構。
這就是設置在交河城,大名鼎鼎的安西都護府,後麵城治移到西州的首府,即原來高昌的王城。
安西都護府標誌著唐朝在天山東部地區政治主權的確立,唐朝在西域的經營開始進入新的紀元。
但事情並非盡善盡美。
正如高昌的定位,在朝廷之中引起了激烈爭論一樣,對於此次征伐高昌的主將,也產生了很大的風波。
千裏西進滅一國,拓土開疆幾百裏,這是一種開創性偉業,也是至高無上的功績。
必然會受到朝廷的嘉獎和無上的榮耀。
主帥侯君集也這樣想,但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冰冷的水。
他被朝中大臣彈劾,竟然下獄問罪了。
他的罪名是“私取其珍寶,將士知之,爭為盜竊。君集不能禁。”
事實清晰,證據明確。
侯君集在獄中抬頭望天,黑沉沉一片,作為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玄武門之變的不二忠臣,侯君集心中,未免有些意興索然。
功大於天的功臣,以這種名義下獄,可見在李世民朝中,已經暗流湧動,在經過了貞觀之初上下一心,大幹快上,一心體國的階段之後,小的團體,開始形成,各人的私利,開始計算。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比不上,今朝美酒富貴足。
有人開始考慮後李世民時代,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權勢了。
但有人參,就一定有人保。
岑文本站了出來。
他寫了一篇長文也是雄文,為侯君集開脫。
“恐海內又疑陛下唯錄其過,似遺其功……前聖莫不收人之長,棄人之短。”
“(侯君集)雖非清貞之臣,猶是貪愚之將。……足使立功之士,因茲而皆勸。”
鳥盡弓藏,過河拆橋,本來就不是李世民一朝的風格,在對待侯君集事件上,李世民心中早已有定論,正如他堅持將高昌變為西州一樣。
但李世民深通馭下之道,侯君集雖然有才,卻也自視甚高,桀傲難馴。
侯君集自視為宰相之才,並且以秦府舊人,功大於天,又孜孜求進,李世民早就了然於胸。
他曾經當麵苦口婆心告誡侯君集,說自己並非吝嗇宰相之位,而是還沒有輪到侯君集而已。
相對於李靖而言,在李世民心中,對侯君集從來都是真愛。
即使在才能上比不過李靖,但李世民對於侯君集的期望,卻遠超李靖。
但李世民此人,公私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輕重把握得非常到位。
他可以寬容臣下,但涉及大逆反叛,就心如鐵石,絕不寬貸。
對侯君集的指控,李世民心中有一杆秤,敲打的目的達到了,就不為己甚,李世民釋放侯君集,赦其無罪。
這件事的餘波,是對於遠征高昌的將軍薛萬均的指控。
他被控告私通高昌貴婦,或者霸王硬上弓也未可知,李世民準備讓他和那個婦女當麵對質,以辯論誰是誰非。
魏征再一次進獻忠言:“實(有其事)則所得者輕,虛則所失者重。”
然後,他例舉了曆史上曲意赦免這種男女之事,而得到大迴報的事例,“昔秦穆飲盜馬之士,楚莊赦絕纓之罪。”
魏征接著順勢拍了拍李世民的馬屁,“而況陛下道高堯舜,而曾二君之不逮乎。”
魏征的話說得非常漂亮,李世民虛心納諫,薛萬均也有驚無險地過關。
李世民在西域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唐朝的武功也接近於巔峰。
外患已平,內亂再起。
李世民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太鬧心了。
他的幾個不省心的兒子,讓他愁緒難展,才下眉頭,又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