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開始和唐朝交惡。
直接的導火索是高昌入侵焉耆,實際上是西突厥的重新崛起,導致和唐朝力量失衡。
西域本來臣服於西突厥,但李世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唐朝的勢力滲透到西域。
一山不容二虎,兩大強國已經到了需要正麵對決的時刻了。
西突厥的再起,是因為他們出了一個非常強勢,特別能打的領導人,他就是乙毗咄陸可汗。
他是西突厥中興之主,也是唐朝最強悍而頑強的敵人。
在乙毗咄陸可汗之前,西突厥曾經陷入了長時的混亂和內鬥。
這源於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之死。
統葉護是當世雄主,勇而有謀,善於攻戰,在他鐵蹄的淫威下,整個西域,全部匍匐在他的腳下,瑟瑟發抖。
統葉護達到西突厥武功的極盛。
但他也一直有一個夢想。
統葉護以成為東西突厥的大可汗為己任,但他的統一大業,因為一場刺殺而戛然而止。
統葉護可汗死於他伯父之手,但他的伯父雖然成功犯上作亂,卻無法收割勝利果實。
因為他原本隻是個小可汗,雖然自立為西突厥的大可汗,威望和能力卻遠遠無法服眾。
西突厥陷入內亂。
在此情勢下,鐵勒部首領夷男率七萬帳,也就是後來漠北大草原的霸主,被唐朝冊封的真珠可汗,遠走東突厥。
夷男的出走,直接促成了反對派力量凝聚他的旗幟之下,一方麵直接導致了東突厥的滅亡。
另一方麵,也嚴重削弱了西突厥的實力,對屬下各族的控製,西突厥也開始力不從心而分崩離析。
在弩失畢部的支持下,他們迎立統葉護的兒子,成為肆葉護可汗,以對抗統葉護的伯父莫賀咄可汗。
在雙方都無法吞掉對方時,聯結外援,增強己方力量,擊敗對方,成為必然的選擇。
他們不約而同地向唐朝請婚,請求承認和支持。
這是唐朝和西突厥直接打交道的開始。
自此之後,進入唐朝對待西突厥三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
那就是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
李世民氣定神閑地答複他們的使者說:“汝國擾亂,君臣未定,戰爭不息,何得言婚。”
在這場內鬥中,肆葉護因為是正統所在,並且莫賀咄因為背負殺主之名,終歸名不正言不順,離心離德。
莫賀咄兵敗之後,逃往金山,最終被泥孰殺害。
泥孰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他其實比肆葉護可汗更具備實力和影響力,在弩失畢推舉肆葉護可汗以前,曾經想推立泥孰為可汗,但被其拒絕。
在肆葉護和和莫賀咄的內鬥中,泥孰出力至多,立下赫赫戰功。
這引發了矛盾。
肆葉護位尊而勢弱,泥孰權重而位卑,雙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利益分配也沒到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西突厥新一輪內亂,又將開始閃亮登場。
肆葉護在內外交困之下,自己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同時也無法挽迴的錯誤。
他前腳剛剛在和莫賀咄的內戰中勝出,還沒有站穩腳跟時,就準備恢複突厥的榮光,為父祖報仇。
他準備東征漠北鐵勒,以報夷男背叛的深仇,但他的運氣不好,那時正是夷男(真珠可汗)的鼎盛時期。
肆葉護大規模征兵,但在漠北大草原遭到慘痛的失敗,再加上他在位時,經常無緣無故濫誅功臣,加速引發了部下離心。
肆葉護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了。
泥孰贏得了第二場內亂的勝利,他成為西突厥名正言順的可汗。
泥孰其實是李世民的老朋友了。
在李淵時代,泥孰曾經作為西突厥的使臣,到過長安。
他驚歎長安的富麗繁華,同時,他也見到了一生之中的貴人李世民。
兩個人意氣相投,或者說李世民早著慧眼,早就有經營四方之誌,惺惺相惜之下,兩人結盟成兄弟。
現在,泥孰需要這位兄弟。
泥孰為了增加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和增強在西突厥的影響力,派出專使出使唐朝。
於公於私,他贏得了李世民正式的支持。
李世民在西域的政策,進入第二個階段。
他派使節冊立泥孰係西突厥,希望借助泥孰的力量,間接影響和控製西域的局勢。
這個國策,在李世民一朝,有非常強的延續性,即使後來橫空出世的乙毗咄陸可汗占據了絕對的上風時,李世民也依然不改初衷,堅持地支持泥孰係。
當他支持的泥孰係有心無力,再無作為時,李世民終於,也隻能從幕後走向前台,正式派兵進入西域。
他將親自參賽,他也將成為舞台的中心。
在李世民成為正式的參賽選手前,西域還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這增加了李世民進軍西域的籌碼。
那就是東突厥阿史那社爾的降唐。
阿史那社爾以可汗浮圖城為基地,通過兼並吸納,逐漸恢複生機,他抓住了一個機會,再一次雄起。
這也成為泥孰一生之痛。
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泥孰準備招降阿史那社爾,但他卻忽略了社爾血液中流淌的狼性。
阿史那社爾假意歸降泥孰,率眾西上,但卻中途變招,趁勢襲擊了泥孰。
沒有防備的泥孰,被社爾擊敗,這次失敗是不可挽迴的損失,意義也非常深遠。
泥孰損失了一半的國土和精銳的戰士,並且威信大挫,喪失了領導整個西突厥的能力。
西突厥又一次陷入分裂,成為三可汗並立的混亂局麵。
阿史那社爾經此一役,再迴巔峰,手擁十萬強兵,但他並不是個墨守成規的主,他也想在突厥的曆史上,成為最耀眼的那顆星。
於是,他走上了莫賀咄一樣的道路,準備東進漠北大草原,向鐵勒複仇,同時,他也將成為漠北大草原新的主人。
剛剛經曆了東征慘敗的老成之人,向阿史那社爾進諫忠言。
“今新得西方,須留鎮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隻恐葉護子孫(西突厥)必來複國。”
但阿史那社爾夢想著恢複突厥昔日的榮光,也想奪迴大草原的控製權。
他不容置疑地拒絕了酋長們的建議,以一種斬釘截鐵,視死如歸的勇氣說:“首為背叛我國者(東突厥),延陀之罪也。今我據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
話說到這個份上,那就隻有開幹了。
阿史那社爾親自率領五萬精騎,東討薛延陀夷男真珠可汗。
但此次東征,和上次一樣,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後果是不可承受的。
兵敗後的阿史那社爾,隻能一路西逃,退保高昌。
但他的時代過去了,在西域,他再沒有容身之地了。
走投無路的社爾,在貞觀九年,率眾投降唐朝,官拜左驍稱衛將軍。
但他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是李世民時代蕃將的代表,他將在唐朝續寫他的傳奇。
一代天驕,阿史那社爾。
社爾雖然入唐,但西突厥之亂,並沒有結束的跡象。
泥孰在被唐朝冊立兩年後,死於貞觀八年,但唐朝扶植泥孰係的國策並沒有變化。
李世民再次命令特使冊立泥孰的弟弟為咥利失可汗。
但西突厥的內亂,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咥失利雖然得到唐朝的冊封,但遠水不解近渴,他無法擁有絕對的權威,他的屬下再一次發動叛亂。
咥失利隻能遠避焉耆,但他屬小想要立欲穀設為大可汗,把他降為小可汗的計劃也遭到打擊。
一是為首的部族首領被殺,二是欲穀設本人也被其餘部落擊敗。
咥失利贏得了寶貴的機會,他沒有浪費,乘機收複故地,收容接納別的部落,擴大力量。
但同時,欲穀設也終於千唿萬喚始出來,他走上前台,他被推立為乙毗咄陸可汗。
他是西突厥的中興之主,終於強勢成長起來。
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好象是一個永遠不會失敗,即使失敗了,也能立即卷土重來的蓋世梟雄。
但剛開始時,他和咥失利雖然大戰連場,但卻兩難進取,兩兩收兵。
既然誰也吞不了誰,那就隻能和咥失利兩分西突厥,雙方以伊犁河為界,過了一段相安無事的太平日子。
但一山不容二虎,咥失利每況愈下,終於在貞觀十三年,逃奔拔汗那而死。
生活還要繼續,泥孰係並不承認失敗,李世民也需要他們繼續戰鬥。
貞觀十四年,弩失畢部再一次推舉咥失利的弟弟為沙缽羅葉護可汗,李世民在第二年,又正式冊立他,並且賜給他鼓纛,以示承認他的正統地位。
但沙缽羅可汗很快失去部族的擁護,並且在和乙毗咄陸的戰爭中失敗,本人也被乙毗咄陸可汗擒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駑失畢部和大唐的冊封大使,重新另立泥孰的從孫為乙毗射匱可汗,使西突厥的法統又迴到了泥孰一係。
兩強對立,互爭互鬥,還是熟悉的配方。
但乙毗咄陸實在過於強勢,他控製了西域大部分地區,毫無疑問,對於塔裏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政權,也加強了控製和征服。
而那些小的區域性政權,在西突厥強大的兵威之下,即使被西突厥壓迫剝削至無以複加,到了敢怒不敢言的地步,即使心向唐朝,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選擇。
擇強而從,才能順勢而存。
否則,今天違逆強大的突厥,明天就可能國破人亡。
高昌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西突厥的支持下,高昌準備與唐朝分道揚鑣了。
直接的導火索是高昌入侵焉耆,實際上是西突厥的重新崛起,導致和唐朝力量失衡。
西域本來臣服於西突厥,但李世民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將唐朝的勢力滲透到西域。
一山不容二虎,兩大強國已經到了需要正麵對決的時刻了。
西突厥的再起,是因為他們出了一個非常強勢,特別能打的領導人,他就是乙毗咄陸可汗。
他是西突厥中興之主,也是唐朝最強悍而頑強的敵人。
在乙毗咄陸可汗之前,西突厥曾經陷入了長時的混亂和內鬥。
這源於西突厥統葉護可汗之死。
統葉護是當世雄主,勇而有謀,善於攻戰,在他鐵蹄的淫威下,整個西域,全部匍匐在他的腳下,瑟瑟發抖。
統葉護達到西突厥武功的極盛。
但他也一直有一個夢想。
統葉護以成為東西突厥的大可汗為己任,但他的統一大業,因為一場刺殺而戛然而止。
統葉護可汗死於他伯父之手,但他的伯父雖然成功犯上作亂,卻無法收割勝利果實。
因為他原本隻是個小可汗,雖然自立為西突厥的大可汗,威望和能力卻遠遠無法服眾。
西突厥陷入內亂。
在此情勢下,鐵勒部首領夷男率七萬帳,也就是後來漠北大草原的霸主,被唐朝冊封的真珠可汗,遠走東突厥。
夷男的出走,直接促成了反對派力量凝聚他的旗幟之下,一方麵直接導致了東突厥的滅亡。
另一方麵,也嚴重削弱了西突厥的實力,對屬下各族的控製,西突厥也開始力不從心而分崩離析。
在弩失畢部的支持下,他們迎立統葉護的兒子,成為肆葉護可汗,以對抗統葉護的伯父莫賀咄可汗。
在雙方都無法吞掉對方時,聯結外援,增強己方力量,擊敗對方,成為必然的選擇。
他們不約而同地向唐朝請婚,請求承認和支持。
這是唐朝和西突厥直接打交道的開始。
自此之後,進入唐朝對待西突厥三個階段中的第一階段。
那就是兩不相幫,坐山觀虎鬥。
李世民氣定神閑地答複他們的使者說:“汝國擾亂,君臣未定,戰爭不息,何得言婚。”
在這場內鬥中,肆葉護因為是正統所在,並且莫賀咄因為背負殺主之名,終歸名不正言不順,離心離德。
莫賀咄兵敗之後,逃往金山,最終被泥孰殺害。
泥孰開始登上曆史舞台。
他其實比肆葉護可汗更具備實力和影響力,在弩失畢推舉肆葉護可汗以前,曾經想推立泥孰為可汗,但被其拒絕。
在肆葉護和和莫賀咄的內鬥中,泥孰出力至多,立下赫赫戰功。
這引發了矛盾。
肆葉護位尊而勢弱,泥孰權重而位卑,雙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利益分配也沒到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西突厥新一輪內亂,又將開始閃亮登場。
肆葉護在內外交困之下,自己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同時也無法挽迴的錯誤。
他前腳剛剛在和莫賀咄的內戰中勝出,還沒有站穩腳跟時,就準備恢複突厥的榮光,為父祖報仇。
他準備東征漠北鐵勒,以報夷男背叛的深仇,但他的運氣不好,那時正是夷男(真珠可汗)的鼎盛時期。
肆葉護大規模征兵,但在漠北大草原遭到慘痛的失敗,再加上他在位時,經常無緣無故濫誅功臣,加速引發了部下離心。
肆葉護的時間和機會都不多了。
泥孰贏得了第二場內亂的勝利,他成為西突厥名正言順的可汗。
泥孰其實是李世民的老朋友了。
在李淵時代,泥孰曾經作為西突厥的使臣,到過長安。
他驚歎長安的富麗繁華,同時,他也見到了一生之中的貴人李世民。
兩個人意氣相投,或者說李世民早著慧眼,早就有經營四方之誌,惺惺相惜之下,兩人結盟成兄弟。
現在,泥孰需要這位兄弟。
泥孰為了增加自己地位的合法性和增強在西突厥的影響力,派出專使出使唐朝。
於公於私,他贏得了李世民正式的支持。
李世民在西域的政策,進入第二個階段。
他派使節冊立泥孰係西突厥,希望借助泥孰的力量,間接影響和控製西域的局勢。
這個國策,在李世民一朝,有非常強的延續性,即使後來橫空出世的乙毗咄陸可汗占據了絕對的上風時,李世民也依然不改初衷,堅持地支持泥孰係。
當他支持的泥孰係有心無力,再無作為時,李世民終於,也隻能從幕後走向前台,正式派兵進入西域。
他將親自參賽,他也將成為舞台的中心。
在李世民成為正式的參賽選手前,西域還發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這增加了李世民進軍西域的籌碼。
那就是東突厥阿史那社爾的降唐。
阿史那社爾以可汗浮圖城為基地,通過兼並吸納,逐漸恢複生機,他抓住了一個機會,再一次雄起。
這也成為泥孰一生之痛。
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泥孰準備招降阿史那社爾,但他卻忽略了社爾血液中流淌的狼性。
阿史那社爾假意歸降泥孰,率眾西上,但卻中途變招,趁勢襲擊了泥孰。
沒有防備的泥孰,被社爾擊敗,這次失敗是不可挽迴的損失,意義也非常深遠。
泥孰損失了一半的國土和精銳的戰士,並且威信大挫,喪失了領導整個西突厥的能力。
西突厥又一次陷入分裂,成為三可汗並立的混亂局麵。
阿史那社爾經此一役,再迴巔峰,手擁十萬強兵,但他並不是個墨守成規的主,他也想在突厥的曆史上,成為最耀眼的那顆星。
於是,他走上了莫賀咄一樣的道路,準備東進漠北大草原,向鐵勒複仇,同時,他也將成為漠北大草原新的主人。
剛剛經曆了東征慘敗的老成之人,向阿史那社爾進諫忠言。
“今新得西方,須留鎮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隻恐葉護子孫(西突厥)必來複國。”
但阿史那社爾夢想著恢複突厥昔日的榮光,也想奪迴大草原的控製權。
他不容置疑地拒絕了酋長們的建議,以一種斬釘截鐵,視死如歸的勇氣說:“首為背叛我國者(東突厥),延陀之罪也。今我據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
話說到這個份上,那就隻有開幹了。
阿史那社爾親自率領五萬精騎,東討薛延陀夷男真珠可汗。
但此次東征,和上次一樣,也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後果是不可承受的。
兵敗後的阿史那社爾,隻能一路西逃,退保高昌。
但他的時代過去了,在西域,他再沒有容身之地了。
走投無路的社爾,在貞觀九年,率眾投降唐朝,官拜左驍稱衛將軍。
但他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他是李世民時代蕃將的代表,他將在唐朝續寫他的傳奇。
一代天驕,阿史那社爾。
社爾雖然入唐,但西突厥之亂,並沒有結束的跡象。
泥孰在被唐朝冊立兩年後,死於貞觀八年,但唐朝扶植泥孰係的國策並沒有變化。
李世民再次命令特使冊立泥孰的弟弟為咥利失可汗。
但西突厥的內亂,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咥失利雖然得到唐朝的冊封,但遠水不解近渴,他無法擁有絕對的權威,他的屬下再一次發動叛亂。
咥失利隻能遠避焉耆,但他屬小想要立欲穀設為大可汗,把他降為小可汗的計劃也遭到打擊。
一是為首的部族首領被殺,二是欲穀設本人也被其餘部落擊敗。
咥失利贏得了寶貴的機會,他沒有浪費,乘機收複故地,收容接納別的部落,擴大力量。
但同時,欲穀設也終於千唿萬喚始出來,他走上前台,他被推立為乙毗咄陸可汗。
他是西突厥的中興之主,終於強勢成長起來。
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好象是一個永遠不會失敗,即使失敗了,也能立即卷土重來的蓋世梟雄。
但剛開始時,他和咥失利雖然大戰連場,但卻兩難進取,兩兩收兵。
既然誰也吞不了誰,那就隻能和咥失利兩分西突厥,雙方以伊犁河為界,過了一段相安無事的太平日子。
但一山不容二虎,咥失利每況愈下,終於在貞觀十三年,逃奔拔汗那而死。
生活還要繼續,泥孰係並不承認失敗,李世民也需要他們繼續戰鬥。
貞觀十四年,弩失畢部再一次推舉咥失利的弟弟為沙缽羅葉護可汗,李世民在第二年,又正式冊立他,並且賜給他鼓纛,以示承認他的正統地位。
但沙缽羅可汗很快失去部族的擁護,並且在和乙毗咄陸的戰爭中失敗,本人也被乙毗咄陸可汗擒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駑失畢部和大唐的冊封大使,重新另立泥孰的從孫為乙毗射匱可汗,使西突厥的法統又迴到了泥孰一係。
兩強對立,互爭互鬥,還是熟悉的配方。
但乙毗咄陸實在過於強勢,他控製了西域大部分地區,毫無疑問,對於塔裏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政權,也加強了控製和征服。
而那些小的區域性政權,在西突厥強大的兵威之下,即使被西突厥壓迫剝削至無以複加,到了敢怒不敢言的地步,即使心向唐朝,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選擇。
擇強而從,才能順勢而存。
否則,今天違逆強大的突厥,明天就可能國破人亡。
高昌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西突厥的支持下,高昌準備與唐朝分道揚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