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州之戰,是亞洲兩大巨人,唐朝和吐蕃第一次在戰場上親密接觸。


    這源於李世民不知道吐蕃的厲害和深淺。


    當李世民拒絕鬆讚幹布卑詞厚禮的求婚後,吐蕃人選擇了用實力來說話。


    在取得了對吐穀渾及其附近黨項等部落的壓倒性勝利後,鬆讚幹布選擇在鬆州向唐朝釋放出強國的威嚴。


    二十萬大軍壓境。


    鬆讚幹布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在戰場之上,李世民從來沒有怕過任何人,何況現在唐朝文武全盛。


    對於被欺負到家門口的唐朝來說,來而不往非禮也。


    當時,李世民正在策動對高昌的戰爭,吐蕃的不請自來,讓李世民隻能調轉槍口,以原班五萬人馬,四路出擊,發動了針對吐蕃的當彌道行軍。


    鬆州之戰開始。


    吐蕃先來了個下馬威,唐朝鬆州都督韓威出戰被擊敗。


    但唐朝很快扳迴一城,牛進達率領所部,乘吐蕃連續攻城十多日,身心俱疲之下,夜襲吐蕃,殺傷一千多人後,全身而退。


    但其餘幾路兵馬,在正史上,卻並沒有報捷的記錄。


    戰事似乎陷入膠著。


    吐蕃國內對於是否應該和唐朝開戰,一樣心存顧忌和反對。


    在鬆州前線,因為鬆讚幹布離開青藏高原太久,國內政局並不穩定,鬆讚幹布的大臣們,都苦諫要求退兵,甚至有八位大臣,在勸諫失敗後,自殺殉國。


    或許,在鬆州和唐朝的直接對抗,並不符合吐蕃的利益,也並不是必需。


    鬆讚幹布終於決定主動退卻。


    但鬆州之戰,卻讓李世民大受震動,他終於意識到,吐蕃並不是化外之民,更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蠻夷小邦。


    完全可能發展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


    但李世民對吐蕃的了解,過於薄弱,更嚴重的是,唐朝的戰略在更西之地,他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針對吐蕃。


    李世民經營西域已成既定的國策,對於吐蕃這個迅速上升的強鄰,隻能先行安撫,再圖進取。


    李世民終於同意吐蕃的和親。


    貞觀十四年,吐蕃大臣,傳奇的祿東讚,帶著黃金五千兩及數百件稀世珍玩,趕赴長安替鬆讚幹布求婚。


    按照慣例,李世民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賜婚鬆讚幹布。


    文成公主雖然不是李世民的親生女兒,但唐朝在此次聯姻之中,卻貨真價實地輸出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和親帶來的效果是即時和實際的。


    吐蕃在吐穀渾的軍事行動,立即趨於和緩,吐穀渾國內雖然暗流洶湧,但表麵之上,唐蕃兩國卻相安無事,和平相處。


    唐蕃之間,風雲再起,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安撫住雪域之主吐蕃後,李世民終於騰出手來,實施他已經精心準備多年的經營西域(磧西)的計劃。


    唐代邊陲,漢稱西域,唐稱磧西,磧古稱“莫賀延磧”,延袤三千裏,中間寸草不生,因而成為橫亙在中土和西方世界之間的天然阻隔。


    但山重水複處,柳暗花明,穿越此片流沙大磧,就進入一片神奇瑰麗的熱土。


    那裏有雪山平原,沙漠綠洲,似天上繁星,交相輝映,絢爛迷人。


    這片土地,就是磧西(西域)。


    傳統上,以蔥嶺為限,以東叫做嶺內,天山南北是也,天山以北,是廣袤無垠的大草原,當時分屬於東西突厥。


    天山以南,則由沙漠切割成片片的綠洲城邦國家,是沙漠中的珍珠。


    蔥嶺以西的部分,稱為嶺外,昭武九姓,康,石等國所居,在烏滸河(阿姆河)以南,就是西亞大國波斯。


    西域很早就歸屬於中原王朝的統治。


    西漢神爵三年(前59年)正式設置西域都護府,然後設立戊己校尉,主管屯田。


    自此之後,大批漢人,蜂擁而至,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西域成為中原王朝新興的熱土。


    晉承漢製,改西域都護為西域長史,即使在政局紛擾,南北分裂的南北朝時代,磧東西,依然保持統一的軍政府管理方式。


    隋世以降,楊廣在攻滅吐穀渾後,設置了四鎮,已著手經營西域,但隨著突厥的重新興起,已成中原之患,楊廣西進之路,嘎然而止。


    事實上,當突厥興起於大草原上,西域大體被西突厥所統治,吐屯監其國,易服飾,變語言。


    西域走上了緩慢的突厥化過程。


    讓西域重新見到中原王朝的太陽,這個曆史重任,需要唐朝完成。


    李世民當仁不讓。


    這是一個巨大而艱巨的工程。


    李世民非常謹慎而小心,他非常有耐心,適時相機而動,一步一個腳印,終於達到大成。


    要想在西域建立統治地位,就需要在磧西先建立穩定而強大的據點。


    磧西伊、西、庭三州和安西都護府的建立,就是這種戰略的體現。


    磧西三州,最早創建的是伊州,這直接源於東突厥的盛衰。


    李靖掛帥北征,梨庭掃穴,擒住東突厥大可汗頡利,東突厥滅亡後,其剩餘的部眾,除了內附降唐,或是東歸各部,散落於大草原之上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一路向西。


    那裏還有他們落腳之地。


    那裏曾經屬於西突厥的土地,但西突厥統葉護在和頡利可汗互相攻戰當中,敗下陣來,現在那塊土地,已屬於東突厥勢力範圍。


    向西的東突厥餘部,大體分為三大勢力,互不統屬。


    一支是乙注車鼻可汗,獨立為國,西保金山。


    一支是阿史那社爾,曆經多次遷徙,最後退保可汗浮圖城。


    還有一支,也是當年敗於薛延陀的欲穀設,他也是突利的親弟,進入磧西後,駐兵於伊吾高昌之間。


    李世民雄才大略,他在安置投降的東突厥餘部的同時,早就將眼光投向了磧西的東突厥勢力。


    向西挺進,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李世民先使了一個招撫的計策。


    他讓涼州都督李大亮在莫賀延磧東口,放置糧食,救濟磧西東突厥餘部。


    這種勞民傷財,並且看不到效果的施舍,讓李大亮無法接受,他從內心裏抗拒這個政策。


    李大亮為此專門上了一道奏疏,反對在磧東施糧,認為無益於事,並且會讓河西地區不堪重負。


    但李世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當他意識到李大亮可能不是一個合適的招慰大使時,他將其免官,並召他迴長安述職。


    李世民的態度非常明確而堅決,磧西的經略,必須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李世民的堅持立即有了迴報。


    貞觀四年八月,欲穀社在知曉李世民對突利的倚重和對自己的保證後,率部投降唐朝。


    作為欲穀設降唐的伴生物,伊吾首領石萬年,以所屬七城降唐。


    這就是伊吾七城,也是大唐西伊州(後改為伊州)的雛形。


    李世民終於在磧西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橋頭堡。


    開疆拓土,艱苦創業,實在是篳路藍縷,惟艱惟辛。


    但隻要開始,就永遠不晚。


    這盤棋,已經開局了,李世民準備好好下,他一生之中,從未敗過,現在也是。


    但要想真正入主西域,就必須和西域的霸主西突厥正麵硬剛,隻是依靠招撫東突厥殘餘力量,隻建立一個伊州,始終隻能是隔靴搔癢。


    伊州隻是一個點,要想在廣袤無垠的西域落地生根,成為那片神奇土地的主宰,就需要一個麵,或是一個立體的權力網絡。


    李世民要給伊州找個伴,鄰近的高昌,落入他的法眼。


    高昌是一個天然州縣據點,它和中原王朝的關係,在所有的綠洲政權之中,最深最巨最親密。


    高昌本質上是磧西極少的漢人為主體的政權。


    高昌也是後漢戊己校尉屯田之所,漢人因而聚集,有兵一萬,現在的國主叫麹文泰。


    他是隋唐兩朝的老朋友了,實際上,高昌也是隋唐兩朝在西域的探子和某種形式的代言人。


    高昌向隋唐朝貢,隋唐冊立官職,並且兩國聯姻,高昌投桃報李,西域所有大小事情,事無巨細,全部向中央政府報告。


    入唐之後,李淵曾經應麹文泰之請,派人去吊唁過他的父親。


    到李世民時代,兩國關係進一步加深,李世民甚至走了一條曲線外交的路線,讓麹文泰的妻子宇文氏賜姓李氏,封常樂公主,歸入李氏宗籍。


    這是一段蜜月時期。


    但事情發生了變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