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悲劇時有發生。


    其中一支軍隊由高甑生率領。


    他們三月份在洮州(今甘肅臨潭)擊破反叛作亂的羌人之後,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竟然在原地休整,逗留不進。


    高甑生並沒有按照既定的作戰方針,趕赴青海參加對吐穀渾的決戰。


    這路軍隊一直到七月份,才有另一份平定叛羌的戰報上呈。


    而那個時候,李靖的主力部隊,已經平定了吐穀渾。


    這支部隊吊詭的行軍和行事方式,非常讓人費解,但耽誤軍期,玩忽職守並不是一種說著好玩的罪名。


    秋後算賬是必須的。


    高甑生因為誤了軍期,受到李靖的軍法懲罰,但高甑生似乎並不服氣,他心懷怨氣,想搏一把,竟然在李世民麵前,誣告李靖謀反。


    這引發了一場小風波,但李世民並沒有利用這件事情做文章。


    李靖安全上岸,高甑生誣告主帥,本應被處死,但最後,此事大事化小,他因軍功減免死罪,被徙流邊荒。


    這似乎是光明之下的一抹陰影,背後和各種勢力的較量,已沉默於曆史長河之中。


    而另一路軍隊,則是由樊興率領,他們也失期未至。


    但和高甑生的性質不同,並不是他們不想按時來青海匯合,而是他們已經無法趕來。


    樊興這一路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這是一次愚蠢的慘敗,全部責任在於將帥的決策失誤。


    這本來是一次無驚無險的行軍。


    他們從鬆州(今四川阿壩古城鬆潘)出發,執照計劃,要經過黨項大酋拓拔赤辭控製之地。


    這條行軍路線,並沒有任何問題。


    黨項一族,大部分隸屬於吐穀渾,和吐穀渾世代交好。


    但是唐朝勢力如日中天,吐穀渾在中原王朝的打擊下,逐漸衰弱,黨項本身又發展迅速,外部形勢的變化,要求黨項的政策也隨之發生改變。


    貞觀年間,很多黨項人開眼看世界,嚐試和唐朝建立聯係,並降附唐朝。


    如果從後來的戰爭進程,以及李世民招撫黨項的手段和方式來看,李世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決定對吐穀渾用兵。


    他早就定下離間黨項和吐穀渾的關係,並想讓黨項脫離背叛吐穀渾,以準備和吐穀渾的決戰。


    這是吐穀渾的悲哀。


    本身無罪,懷璧其罪,處於絲綢之路的要道,擋了李世民西進之路。


    擋路者,必然被踢出局。


    也許在那一刻,李世民早就將目光投向了更加遙遠的西方,那是漢朝鑿通西域之後,再也不曾到過的極西之地。


    李世民,他不僅僅隻想恢複漢朝的榮耀,他有更大的野心和理想。


    他要成為千古一帝,成為不輸秦王漢武的存在。


    他是實幹家,野心要有,但路要一步步走來。


    他需要和黨項有耐心地打一場交道。


    黨項族,也並不是個省事的主,在唐朝建國的九年時間裏,他們騷擾擄掠唐朝西北諸州,就多達十次。


    黨項諸族,實力最強者,就是拓拔赤辭。


    他是吐穀渾伏允最強的依靠,也曾是他最忠心的夥伴。


    為了籠絡拓拔赤辭,伏允除了以禮相待,以財相交外,更是和拓拔赤辭結為姻親。


    這種深度的捆綁,讓伏允在曆次戰爭之中,贏得先機。


    李世民招攬拓拔赤辭的路,並非一帆風順。


    唐朝和拓拔赤辭可謂不打不相識。


    起初,唐朝廓州刺史久且洛生,派遣使者拜訪拓拔赤辭,想通過招降,讓其歸化唐朝。


    但顯然唐朝提出的條件,不能讓他動心。


    拓拔赤辭表示拒絕,他誠懇地說道:“我被渾主親戚之恩,腹心相寄,生死不貳,焉知其他。汝可速去,無令汙我刀也。”


    誘惑顯然不足以打動拓拔赤辭。


    毫無疑問,隻有實力才能讓拓拔赤辭雙眼放光。


    久且洛生也是個幹脆人,他二話不說,派兵突襲了拓拔赤辭。


    這次偷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場斬殺了六百多黨項人,並且虜獲了雜畜六千多頭。


    這對拓拔赤辭是一個警示,但李唐的國策,更傾向於招撫,雙方打打談談,一路走來,拓拔赤辭終於領略到了大國的實力,也看到了大國的決心。


    李世民對於黨項的內附,顯然大費心思,


    他派遣岷州都督李道彥,先行策反了拓拔部的拓拔細豆,這種釜底抽薪之計,讓拓拔赤辭感受到壓力和危機。


    拓拔赤辭開始打算盤。


    他並不想挑起全麵的戰爭,最好的方式是雙方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麵子上的臣服和歸順,並不會改變拓拔部落的獨立屬性,況且,歸降也是有獎勵的,這顯然是一筆好生意。


    拓拔赤辭在唐朝的軟硬兼施之下,終於歸順了唐朝。


    大酋拓拔赤辭歸附唐朝,是唐朝和黨項雙邊關係史的一件大事。


    李世民封拓拔赤辭為西戎州都督,拓拔被賜姓李氏。


    這是李世民的巨大成功,以微小而可以忽略的代價,新開黃河河曲之地為六十州,新得人口三十四萬。


    當然,這種關係是一種很鬆散的從屬關係,黨項人並沒有改變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傳統風俗。


    他們還是逐水草而居,名稱雖然稱州立縣,但全境之內,並沒有築起一個城池來定居。


    但隻要開始,就不晚,就會有進展。


    當黨項人和唐朝深入溝通和交流時,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如果始終蒙住雙眼,便不會看見太陽的光輝,但你見過了這個五顏六色的世界以後,你再也不想處在那非黑即白的天地之中。


    黨項一族,即將書寫屬於他們的傳奇。


    此次唐朝征伐吐穀渾,樊興所率領的軍隊,需要借道北上。


    那是拓拔赤辭的領地。


    唐朝並沒托大,他們按照慣例,給拓拔赤辭送去了豐厚的禮物,以作為借道和向導的酬勞。


    拓拔赤辭顯示出自己的誠意,他親自來到唐朝的軍營之中,見到唐朝諸將。


    拓拔赤辭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往者隋人來擊吐穀渾,我黨項每資軍用,而隋人無信,必見侵掠。”


    他希望唐朝的軍隊不要再犯這種錯誤。


    拓拔赤辭嚴正警告了唐朝的將領們,“今將軍若無他心者,我當資給糧運;如或我欺,當即固險以塞軍路。”


    為了取信拓拔赤辭,唐朝領軍的李道彥和拓拔赤辭,選擇了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方式結盟。


    他們歃血而盟,這似乎是一個好的開頭。


    但卻有一個悲傷的結尾。


    李道彥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當他的軍隊行進到闊水之地時,或者是軍糧吃緊,或者是軍中無事,聊以為樂,他竟然派兵虜掠了數千頭牛羊以充軍用。


    這犯了拓拔赤辭的大忌,李道彥的軍隊承受了他們不可承受之重。


    拓拔赤辭的報複迅速而直接。


    他聯合諸羌,占據了李道彥前進的交通要道野狐峽,李道彥進退不能,無以為繼,基本全軍盡沒,陣亡幾萬人,隻能灰溜溜退保鬆州。


    李道彥最後因為減死徙邊。


    隻是可憐可惜了幾萬漢家兒郎,白白死於荒野,永遠消逝於他鄉。


    但吐穀渾伏允終於還是被消滅,吐穀渾卻迎來了新生。


    李世民以慕容順為新的吐穀渾王,西平郡王,羈縻統治吐穀渾。


    但慕容順身上,長安城的痕跡太重,根本不為族人所服,隻是因為迫於形勢,被推出來收拾殘局。


    唐軍一退,禍亂就生。


    十天之後,被唐朝所承認冊立的慕容順,就被吐穀渾叛亂勢力殺害。


    但吐穀渾餘黨,卻無法卷土重來,吐穀渾已經永遠失去再起的希望。


    一王去,一王起。


    唐朝顯示出大國的威嚴和決心,在慕容順死後,立即扶立慕容順的兒子諾曷缽為新的吐穀渾可汗。


    但他年紀輕輕,雖然是名正言順是吐穀渾之主,卻無法直接掌控權力。


    吐穀渾亂黨看到無法明著和唐朝掰手腕,就轉而在表麵上認可了諾曷缽這個傀儡,但大臣們卻開始新一輪爭權奪利。


    於是,吐穀渾再一次陷入混亂,各種勢力,各出明招暗招,無法無天,吐穀渾陷入至暗時刻。


    李世民必須要收拾殘局。


    十二月,他派遣侯君集再一次進入吐穀渾,以雷霆霹靂手段,平息安定吐穀渾。


    潛流暗湧的吐穀渾,贏得了暫時的風平浪靜。


    貞觀十年,李靖進軍吐穀渾的第三年,諾曷缽請求在吐穀渾頒行唐朝的曆法,以唐朝的年號紀年,並且按照慣例,派遣皇族的人質再次進入長安。


    十二月,諾曷缽親身入朝,拜見李世民,並請求賜婚。


    貞觀十一月,吐穀渾又向唐朝進貢了一萬三千頭牛羊。


    一切似乎都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但一個政權的出現,完全打亂了唐朝和吐穀渾的發展,那個政權,來自於青藏高原,自此之後,將和整個唐朝恩怨糾纏。


    雙方打打和和,不死不休,最後同歸於寂。


    它就是青藏高原上名震天下的吐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