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屬於李世民,這個世界也屬於李世民。


    突厥人將成為他的背景板。


    強盛如斯的突厥,快速走向衰敗,大草原要易主了。


    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


    這歸結為八個字:天災人禍,強敵崛起。


    自從渭橋之盟後,頡利可汗雖然在金錢上得償所願,但他的好日子到頭了,突厥已經不可抑止地、快速地走在下坡的道路上。


    大草原上,最重要的財富是牲畜。


    但上天似乎要處罰突厥,他們碰上了小寒潮期,天氣酷寒,茫茫大地,雪深幾尺,並且持續了幾個冬天,這對於靠天吃飯的遊牧民族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災難。


    牧群在嚴寒之中,成批成批地死去,民眾們什麽都做不了,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產和生存的資料,被上天搜刮得一幹二淨。


    他們甚至解決不了吃飯和生存的問題。


    整個突厥境內,民不聊生。


    禍不單行,和天災一並來的,還有人禍。


    這是唐朝離間計的成功。


    突厥本出一係,但分東西兩部,傳統上,他們共推東突厥的可汗為全族承認的大可汗,維持著表麵的和諧統一。


    但一切以實力說話的大草原上,當東西突厥實力此消彼長,互為逆轉時,陰謀家就蠢蠢欲動。


    何況,唐朝的國策就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


    李世民在東西突厥之間,撕下一顆分裂的種子。


    事情起源於和西突厥的聯姻,為避免西突厥假借唐朝的威名,坐大難製,雖東突厥頡利橫插一腿,將事情攪黃。


    但西突厥的統葉護可汗,在無數個無法入眠的深夜,他的腦海中,肯定迴想起頡利可汗那句充滿威脅的話。


    “汝若迎唐家公主,要須經我國中而過。”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也是恐嚇。


    國弱受人欺,不服就幹。


    統葉護早就覬覦大可汗之位,既然早晚必有一戰,那就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於是,東西突厥陷入殘酷的內戰。


    兩虎相鬥,兩敗俱傷,誰也無法吞下誰,但大草原經此長時間的消耗,已是千瘡百孔,民不聊生。


    更可怕的是,外敵壓境,內亂頻生。


    頡利可汗為了保持貴族們的窮奢極欲的享受,需要向下轄各部落征收賦稅。


    寒潮的集中爆發,讓下屬各部落的實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衰弱。


    加上頡利可汗對於部落控製力的下降,突厥自渭橋之盟後,很難組織大規模的進攻。


    沒有李唐的貢獻和納賄,沒有搶掠得來的財富,突厥的日子難上加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頡利為首的突厥貴族層,即使在內憂外患之際,也不肯降低享受的標準,為了渡過難關,頡利隻能竭澤而漁。


    他加重對各部落的盤剝,各種名目的稅收,令人歎為觀止,應接不暇。


    各部落本來就掙紮在生死貧困線上,頡利可汗的橫征暴斂,讓他們即使用盡全力,也看不到生存的希望。


    既然徹底失去未來,反正是賤命一條,那還不如放手一搏,自己創造一個可能的未來。


    反抗首先爆發於鐵勒。


    他們是突厥之中,最強大的種落,東西突厥之所以能橫行漠北,除了突厥自身具備了強悍的軍事實力之外,鐵勒是他們最主要和最稱職的打手。


    每次硬仗,鐵勒人都衝在最前麵,哺最硬的骨頭,流最多的血,但分贓的時候,有時候卻連湯也沒撈到。


    這引發了他們內心的失望和埋怨。


    日積月累,就形成一種深深的,濃得化不開的仇怨,再加上突厥一直以來,對他們采取高壓的政策,他們的父母子侄,經常被突厥無故斬殺。


    二個族群之中,早就分裂對立的火種。


    現在天災人禍之下,鐵勒已經疲弊不堪,但突厥人依然索取無厭,憤怒的火種,磅礴而出。


    活不下去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們紛紛揭竿而起,每個部落自己推選君長,相互聲氣共通,聯橫合縱,準備大幹一場。


    突厥人並不懼怕,在大草原上,從來都是力量決定一切。


    頡利可汗的反應簡單直接高效。


    他派遣欲穀設率領十萬兵馬,殺氣騰騰地飛撲過來。


    當一個族群和種落要興起時,他們的英雄會橫空出世,象一顆將星般,冉冉上升,光耀萬丈。


    迴紇部落的酋長菩薩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突厥之中,鐵勒為強;鐵勒諸部,迴紇稱王。


    他們是整個突厥彎刀之上,最尖銳的刀鋒,就是突厥人,都對他們敬畏三分。


    他們人數雖少,但人人驍健勇猛,民俗兇忍而貪婪,居無恆所,隨逐水草,他們是天生的馬賊和最勇猛的戰士。


    他們終於盼來了一個既英勇又充滿智慧的頭領,他叫菩薩。


    他憑一己之力,重塑了迴紇的部族性格,將迴紇擰成一股繩。


    東西征討,臨陣對敵時,他必定身先士卒,衝在前麵,號稱百戰百勝。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個善於處理族內事務的母親,斷事公允,威信極高,為族內所信服。


    他們母子二人一內一外,將帶領迴紇登上世界的舞台。


    菩薩是一個書寫曆史的主角,非常不幸,欲穀設的十萬大軍,遇上了菩薩的五千精兵。


    十萬對五千,似乎不成比例,但欲穀設的對麵,是迴紇一代傳奇菩薩。


    馬鬣山,是突厥飲恨之地。


    突厥的平叛主力在和菩薩的遭遇戰中被擊潰,在菩薩的窮追猛打下,一路狂奔到頡利可汗牙帳所在地鬱都斤山。


    一鼓作氣,菩薩再次大勝。


    此戰之後,他擄獲了頡利可汗所部大量的人口和財富,他踏著突厥的身體,開始引領部族的強盛。


    但菩薩和迴紇當時還是小部落,他們雖然取勝,卻不足以守住勝利果實。


    菩薩非常有自知之明,頡利可汗的第二波攻擊,會立即到來。


    單獨依靠他們自身的力量,無法對抗如日中天的突厥,他必須給部落找個靠山。


    那就是薛延陀部落。


    他們是鐵勒諸部之中的大族,有著足以抗衡頡利可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將迎來一支前所未有的生力軍。


    那是原來西突厥治下,曾經開宗立國,強盛一時的契苾-薛延陀汗國的金山薛延陀部落。


    他們現在的領導人是夷男。


    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者,他遙遠的西方,一直關注著東方的政局,判斷出鐵勒可以在大草原上重新複興。


    於是,他率領全族七萬多帳,整體往東遷徙,進入漠北,這是頡利可汗的地盤。


    夷男和頡利可汗治下的薛延陀所部合兵,雙強聯合,勢力大漲。


    一山不容二虎。


    夷男的到來,讓他反客為主,成為漠北各個反抗力量的中心,他們尊奉夷男為主,共同反抗突厥的暴政。


    強大的武力,決定反抗者要謀求更多的土地財富和權力。


    依靠在他們周圍的,當然不止是菩薩的迴紇,原來臣屬突厥的很多部落,都掉頭向薛延陀俯首。


    漠北要變天了。


    大草原上的規矩,清晰而明了。


    他們並不喜歡,也不擅長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外交,在種群相爭時,他們隻信奉自己的拳頭,誰更硬,誰就更有理。


    頡利可汗必須應戰,他又派出了一支軍隊,去熄滅薛延陀的歪心思。


    戰爭再一次降臨。


    領導這次征伐的,是突厥人統領鐵勒諸部的另一個首領阿史那社爾。


    他是處羅可汗的兒子,也是頡利可汗的親侄子,但他和所有的突厥王室有所不同。


    他以仁義聞名於世,平常時候,對鐵勒和薛延陀諸部多有愛護,在位十年,無所課斂,可謂是一個佛係的統治者。


    他的這種做法,遭到了同為領主們的宗室皇親的嘲笑,社爾並不惱怒,他心平氣和地說道:“部落既豐,於我便足。”


    他雖然能得眾心,但現在情勢,卻是大義當前,私人品德隻能躲在角落之中,偷偷抹眼淚。


    薛延陀這個族群,已成氣候,理當複興,個人的恩惠和恩德,在種族的利益麵前,就不值一提了。


    在強勢崛起的薛延陀麵前,社爾遭到了和欲穀設一樣的命運,他被薛延陀的聯軍打得大敗虧輸,匹馬不歸。


    經此一敗,阿史那社爾甚至不敢再迴歸自己原來的屬地,那必然會被薛延陀占據,甚至自己也躲不掉頡利的懲罰和清洗。


    東突厥雖大,再已無他容身之地。


    社爾收拾餘眾,隻能一路向西。


    在西方,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


    最高峰時,他甚至占據了西突厥一半的領土,他和薛延陀之間的恩怨,並沒有了結,重新複起的社爾,將在西突厥和薛延陀再續前緣。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頡利可汗現在頭都大了,薛延陀經過二次戰爭,將欲穀設和社爾擊潰,越打越強。


    現實終於讓他認識到,薛延陀是真正的心腹之患。


    這是一個必須第一時間解決的問題。


    但自己身為大可汗,不到萬不得已,不需要自己親自出兵征伐,那將麵臨巨大的政治風險。


    但放眼突厥國內,是薛延陀對手的,已找不出幾個了。


    最大的勢力,就剩下自己和遠在東方的突利可汗,突利成了現在條件下,唯一的選擇。


    突利雖然和頡利可汗並不和睦,但在民族大義,大是大非麵前,他還是保持一個突厥貴族應有的尊嚴。


    他接受了頡利大可汗的征召,親自率軍西進,遠征薛延陀。


    強龍終究壓不過地頭蛇,突利再次在薛延陀氣勢如虹的攻勢下,輕騎奔還。


    沒有任何疑問,薛延陀在大草原的複興,已是大勢所趨。


    頡利可汗的好日子到頭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