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將要變天,李唐卻早已經變了天。


    六月初四,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殺兄屠弟,李淵交出了帝國的大權。


    六月初七,李世民由秦王轉封為皇太子,並且事實上掌控了帝國的權力,李淵用詔書從法律上確定了這個既成事實。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雖有聞奏一說,不過是欲蓋彌彰,聊以自慰而已。


    八月初九,李世民於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雖然得位不正,即位也不是在太極正殿即位,卻是一個大有追求的君王。


    他立誌比肩曆史上那些早已成為傳奇的帝王,他在心中,甚至想成為千古一帝。


    從李世民的皇帝實踐來看,他有這種自發的源動力,也有這種自覺的行動力。


    首要之事,就是重新確定秩序。


    說得直白一些,就要計算功勞,功成之後,就該算明賬了。


    該封官就封官,該賞錢就要賞錢。


    這就出現了兩個大榜單。


    一個是功臣榜,一個是文學榜。


    爭議最大的就是功臣榜,貞觀十七年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大部分出就自於這個榜單。


    這份榜單,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排第一位的是裴寂,他一個人獨一檔,總計拿到了一千五百戶的實封。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


    因為曆代王朝,一般用虛封以示功名,而實封的數量並不會太大,但一千五百戶,按平均一家六口人,大概就有萬口之多,在唐初人口凋零,百廢俱興的情況下,這絕對是天大的恩賞。


    可見李世民雖然掌握了政權,但李淵雖為太上皇,卻仍然能霸占太極主殿,在朝野之間,擁有足夠強悍的力量。


    麵為了籠絡和離間李淵的舊臣,李世民下夠了本錢,


    裴寂是李淵的鐵杆,其實也是李淵在朝廷的代表,李淵當時雖然已成太上皇,但李唐這份家業,沒有任何置疑的餘地,是李淵居功至偉,是他一手打下來的。


    李淵雖然不理朝政,但他卻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李氏一族的族長。


    在家族之內,他依然是老大,而李唐建國已經九年,他已經分封了李氏宗親,無數的王爺,這種力量和利益,並不能輕易被忽視和割舍。


    李氏諸王,雖然默認支持李世民的上位,但他們更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在沒有明確把握李世民的心意和政策時,他們絕不能讓李淵倒下去。


    因而,裴寂雖然無功於李世民,卻獨占鼇頭,占據了功臣榜第一位。


    排第二檔的是實封一千三百戶的四個人,他們是長孫無忌,王君廓,房玄齡,杜如晦四人。


    而實封一千戶以上的功臣,大部分也參與了玄武門事變。


    毫無疑問,這份榜單頒布於玄武門事變後不久,李世民必須用來酬謝他的死黨們。


    這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李世民知道任何的榜單,都可能有失偏頗,與其讓群臣在私下議論紛紛,不如自己主動提出來。


    他召集群臣,共商大計。


    李世民開誠布公地說:“朕敘卿等勳賞或未當,宜各自言。”


    李世民的目的非常明白,有什麽意見當麵提,不要當麵不說,事後亂說。


    大部分群臣非常上道,他們知道李世民的苦心,都默不作聲。


    但總有老資格的元老站出來,李神通就足夠資格。


    他是李氏的宗親,也是開國的元老,在多年征戰之中,實際上屬於原太子一係,但其背後的力量,當然是李淵。


    李神通講出了大部分文臣武將想講,但不願意講或是不敢講的話,“臣舉兵關西,首應義旗,今房玄齡,杜如晦等專弄刀筆,功居臣上,臣竊不服。”


    李神通指出了這個排名榜,最大的問題。


    這個榜單,如果放在十七年後的淩煙閣時期,大體是公平而正常的。


    但以當日的形勢而言,時間是武德九年,是李淵在位的最後一年,確實不能免去,隻論親疏而不論功績的譏笑。


    非常明顯,房杜二人,就是榜單上最大的瑕疵。


    他們在當時名位不顯,功業不著,但以秦府僚屬,策動玄武門之變,除開裴寂這個吉祥物,堂而皇之位居於功臣之首。


    這當然難以讓人心服口服。


    與其說這是一份功臣榜,還不如說是一份秦王府的酬勳榜。


    有這種想法的人,朝野之間不知有多少。


    唐朝的版圖,是軍隊流血流汗,犧牲無數,才打下的江山。


    他們居功至偉,理當受到最高的嘉獎。


    唐朝初年,軍方有三大方麵軍。


    一是李世民親自統領的中原野戰軍,二是李神通河北一係,他的背後是李建成和李淵,第三方麵軍,就是李孝恭統帥的江南大軍,核心骨幹是李靖。


    但在這次的功臣榜單上,李孝恭竟然隻有區區一千二百戶,比房杜都要少,要說李孝恭非常開心愉悅地接受這個結果,恐怕並不是真實的。


    悠悠眾口,既不能堵,就隻能疏了。


    李世民早就預料到群臣們的反應,他早就想好了對生,不慌不忙地迴複李神通。


    李世民先是迴顧了李神通的革命之路,“義旗初起,叔父雖首唱舉兵,蓋亦自營脫禍(隋朝追捕)。及竇建德吞噬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合餘燼,叔父望風奔北。”


    這讓李神通老臉掛不住了。


    他在山東的戰績,是他一生的汙點和黑料,雖然他掛元帥之名,最後山東盡平,也得以報得大仇。


    但結局雖美,過程卻未必佳。


    李世民揭了李神通的老底,接著再讚美了房玄齡等人的功勞,他心誠意正地說道:“玄齡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居叔父之先。”


    李世民說的是事實,他也點出了關鍵的一點,以前的天下,是李淵的天下,如果不出意外,以後也會成為李建成的天下。


    李世民的皇位,確實是房玄齡等人拚命,甚至冒著滅族的危險掙來的。


    這是天大之功,也是不賞之勳,從這點來講,排第二檔的四人,又有誰可以不服?


    現在已經不是李淵的時代了。


    李世民不為己甚,接著打起感情牌,他安慰李神通說:“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勳臣同賞耳!”


    這也是一句直擊李神通心理的話。


    讓他放寬心,現在雖然給另外的人封了高官,賜與厚賞,但這天下,始終是李氏的天下,有李世民在的一天,作為宗親的叔父,還憂慮什麽富貴?


    李神通無話可說,也不能再去說話。


    而餘下的群臣,論親沒有叔侄之親,論功則又更次一等,李神通都閉口不言,他們又哪敢再出頭。


    情勢已經非常明顯。


    他們趕快站了出來,紛紛表態說:“陛下至公,雖淮安王(李神通)尚無所私,吾儕何敢不安其分。”


    於是,皆大歡喜,各自領賞,各迴各家。


    但這個榜單還存在一個弱點。


    那就是李世民雖然用厚賞迴報了,給他爭得皇位的高級核心領導,但秦王府的舊人,那些和他拚命出生入死,準備武力奪權的中下層官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賞。


    這來自於李世民天下為公的理想。


    他發動政變,奪得皇帝之位,但他的誌向並不止步於做個獨斷專行的皇帝。


    他有著敢為天下先,開創盛世的內驅力,這就決定李世民的用人和統治,必須兼收並蓄,海納百川。


    為了在原太子黨、元吉黨和李淵派係之間保持平衡,原來秦王府中一些老部下們的利益,不可避免受到損害,這當然會引起他們心理失衡。


    他們當日也是豁出了身家性命,蒙上眼往前衝,現在可以采摘革命果實了,他們卻似乎被忘記了。


    有功不賞,甚至被有意忽略,這口氣,是咽不下去的。


    職位未升遷,心有不平的秦府舊屬,直接找上李世民理論.


    他們在私下議論中,憤憤不平地說:“吾屬奉事左右,幾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宮(太子),齊府(建成)人後,“


    這是實情,但僧多粥少,李世民作為家長,實在是有苦難言。


    他隻好耐著性子給他們解釋說:“設官分職,以為民也。當擇賢才而用之,豈以新舊為先後哉!必也新而賢,舊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舊乎!”


    李世民以至公之心,輕風化雨地消彌這種新舊之爭。


    新舊利益之爭或者稍告一個段落,但新舊名譽之爭,又立即擺上台麵。


    在涉及到最核心的侍衛人選時,從安全考慮,為了以防萬一,有大臣建議應該全部選用原來秦府的舊兵,想將他們全部授與武職,充當李世民的貼身侍衛。


    但李世民表示了明確的反對。


    這源於他在戰場之上的自信,也是他的傳統作風。


    刀頭舔血,以心換心,這種強者的自信和包容,是積極剛健,年少銳進的高標之風,但即使是李世民本人,在多年的皇帝生涯後,在對待同一件事情上,也依然會變成一個合乎規矩的政客。


    但年輕時的李世民,睥睨天下,不可一世,其風範足讓後世仰望。


    當年他剛剛平定西秦薛舉,就敢讓他們挾弓帶矢,陪自己在野外圍獵,現在雖然已是和平時期,但李世民並沒有改變他從戰場之上形成的作風。


    他站在一種更高的層次,說出了自己內心的追求。


    “朕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豈舊兵之外皆無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廣朕德於天下也。”


    李世民甚至有意壓製了舊人的權利,以換取在政治上更大的便利。


    但他心中未免沒有一絲愧疚,那些老夥伴,老朋友,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本來更應該享受太平盛世的果實,但自己為了更高更大的追求,不得已而作出了讓步和犧牲。


    人非聖人,孰能無情?


    這讓他有時候也會忘記自己遠大的目標,而動惻隱之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