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不是決勝負,定生死的時候。


    雨一直下,兩軍士兵,無事可幹,疲憊不堪。


    頡利可汗親自率領一萬多精銳騎兵,在豳州城西耀武揚威,突厥人的騎兵黑壓壓,一望無際,在平地之上,一萬多突厥精銳騎兵,帶給守城唐軍極大的心理衝擊力。


    他們都是戰場之上刀頭舔血,百戰之餘的老兵,當然知道突厥騎兵的恐怖戰力,何況現在居高臨下,眼前是一望無際的突厥主力騎兵。


    頡利可汗的示威行動取得了完美的效果,唐朝各位將領不由自主地露出畏懼的神色。


    未戰先怯,這仗就沒法打下去,這兵也沒法帶了。


    李世民精於心理戰術,他知道氣勢絕對不能輸。


    他立即組織將領們開會,詳細分析雙方利弊,“虜所恃者弓矢耳,今積雨彌時,筋膠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飛鳥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製勞。”


    然後,他下定結論說:“此而不乘,將複何待!”


    李世民想主動出擊,用一場戰鬥去挽迴失去的軍心。


    他充滿豪氣地迴頭對李元吉說:“今虜騎憑陵,不可示之以怯,當與之一戰,汝能與我俱乎?”


    逆風之下,自己親自上陣,這並不是李元吉的作風,他直接拒絕了李世民的建議,“虜形勢如此,奈何輕出,萬一失利,悔可及乎!”


    李世民本來就沒有指望和李元吉一同上陣,並不失望,他冷靜如水地迴複道:”汝不敢出,吾當獨往,汝留此觀之。”


    李世民真是藝高人膽大,隻率領一百玄甲精騎,和頡利可汗隔水而語。


    他先聲奪人,指責頡利說:“國家與可汗和親,何為負約,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鬥,獨出與我鬥;若以眾來,我直以此百騎相當耳。”


    這是最高統帥之間的對話。


    頡利表現出草原勇士和主人的榮譽和尊嚴,當然不可能真以一萬之眾,對付李世民區區一百之人,但若要單打獨鬥,那更是萬萬不能。


    他不知道李世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李世民的指責,也並不好直麵迴答,頡利可汗隻好不說話,迴以莫測高深的微笑。


    李世民見頡利不做聲,轉向頡利身邊的二號人物,那是突利。


    那是始畢可汗的兒子,是頡利的侄子,他主政突厥東麵遼闊的土地,奚、契丹等族,都屬於他的勢力範圍。


    突利和李世民是老相識了,李世民毫不客氣地說:“爾往與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無香火之情也。”


    李世民並沒有吹牛,他很早就和突利相識,並且義結兄弟,想互相有個照應,突利此行,顯然並不是來看望兄弟,反而率兵幫頡利入寇。


    李世民說到激動之處,就想渡水和頡利單挑。


    頡利可汗立即製止了李世民衝動的行為。


    最高統帥就應該有最高統帥該有的樣子,況且,聽李世民話中之意,突利和他的交情匪淺,但自己竟然不知情。


    更重要的一點是,突厥表麵上人多勢眾,兵強馬壯,但他這個大可汗,已經逐漸失去了對屬下的統治力。


    現在突厥內部,已經是派係林立,離心離德,內訌隨時可能發生。


    想不到身邊的突利,也和李世民曾經有過盟約,頡利可汗心中產生了一種上當了的感覺。


    這種仗如何能打?


    頡利萌生退意,他趕快製止了李世民渡水的做法,他加重語氣說道:“王不須渡,我無它意,更欲與王申固盟約耳。”


    頡利可汗命令突厥的軍隊後退,以示誠意。


    既然不打,外交是李唐的強項。


    李世民首先用重利說服突利,讓他製止和消除了頡利還想決戰的想法。


    但賊不走空,突厥大兵出動,必須要有收獲,頡利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重提和親,當然珍寶玉帛之類,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李唐在關內道,還沒有布局好,現在並不是舉全國之力,和突厥正麵決戰的時候。


    結好突厥,本來就是李唐的國策。


    但如果隻是求財,一切就簡單得多。


    這個世界之上,能用金錢解決的問題,一般都不會成為真正的問題。


    雙方談好了價格,各自迴營,撤兵。


    下一次再見。


    是冤家,終聚頭。


    他們很快又見麵了。


    李唐王朝出現內亂,李世民通過政變,非正常登基,成了帝國新的皇帝。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任何王朝在這種更替之中,內部都會潛流暗湧,兇險無比,如果利用得當,必然可以混水撈大魚。


    頡利可汗也想看看自己的運氣。


    如果能一戰將這個新上位的皇帝打服打趴,那以後就可以有坐收其利,永享其成了。


    至少也可以趁勢打打秋風,他還記得在豳州和李世民第一次見麵,賊不走空,滿載而歸。


    這場大戲,他不想錯過。


    頡利可汗的底氣,來自於一個大漢奸給他盡心盡力,出謀畫策。


    那也是他的老朋友,當年他在五原(今內蒙河套地區)做莫賀咄設時,梁師都就托庇於他,雙方沆瀣一氣,在隋唐的河套地區燒殺搶掠,予取予求。


    五原地區突厥的領主,現在是被頡利搶走了大可汗位置,鬱鬱不得誌的鬱射設。


    因為對頡利心情怨恨,自他主政五原之後,沒有參加任何一次突厥大規模進攻唐朝的聯合軍事行動,唐朝最緊要最兇險的延州線,才得以無憂。


    如果不是鬱射設主政五原,李唐和突厥的現狀和曆史,肯定會被改寫,因為延州北線,是進攻和入侵長安最方便最快捷的一條線。


    但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鬱射設招架不住梁師都日積月累的唆使,他第一次參與了頡利可汗的聯合軍事行動。


    此次頡利可汗依然將入侵的主攻路線定在關內道,豳州的成功,讓他嚐到了甜頭。


    直指長安,顯然遠比在河東城區隔靴搔癢,更能讓李唐受到震撼和威脅,也更能滿足自己的利益訴求。


    他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領導西線的進攻,北線則是鬱射設和梁師都的聯軍。


    路線固定,劇情一致,但比上一次豳州的情況,要嚴重得多。


    這次突厥似乎來真的。


    李世民在六月初四發動玄武門之變,然後走了成為皇太子,李淵為太上皇的程序後,於農曆八月(陽曆九月四號)就正式登基。


    李世民當上皇帝的當天,突厥就獻上了一份厚禮。


    西線頡利可汗的兵鋒已經到了涇州(甘肅涇川附近,離長安五百裏)。


    突厥的推進速度飛快,九月十五號,已到達李世民出生地武功(今鹹陽武功)。


    然後勢如破竹,九月二十三號,長安西郊便橋,這是渭水之上,著名的三橋之一的西渭橋,就已經可以看到突厥鐵蹄的蹤跡。


    兵臨城下,長安戒嚴,朝野震動。


    對於這西北這兩路軍隊,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對待方式。


    作為老對手也是老朋友頡利可汗,李世民暫時對他置之不理,而對於第一次入侵本土的北路鬱射設,卻必需要給予他足夠深刻而沉痛的教訓。


    在戰場之上,隻有實力,才有話語權。


    尉遲敬德輕鬆完成了這個任務。


    他在高陵打了一個漂亮遭遇戰,殲敵數千,俘獲他們的前鋒首領,李唐的彪悍戰力,暫緩了北線突厥的攻勢。


    李世民將最難啃的骨頭留給自己。


    他親自上陣麵對頡利。


    這是主戰場,也是決定勝負的戰場。


    李世民以大唐天子之威,天策上將之神,早已胸有成竹,算無遺策,他早就定下了應對的策略。


    那就是延續豳州的策略,以和為貴。


    當此之日,李世民並沒有表現出驚慌,他久經戰陣,並不害怕和突厥正麵硬剛。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最近二次突厥大規模的入侵的結果,讓李世民洞悉了突厥色厲內荏的本質,他們要不就是被唐軍擊退,要不就是收受賄賂而歸。


    三軍出動,隻是求財,就有足夠大的操作空間。


    李世民敏銳地掌握到突厥的戰鬥力和控製力,在急劇下滑。


    事實上,隨著李唐和突厥實力出現的轉化,李淵也早已慢慢地改變了對突厥的態度。


    太原起兵時,李淵作為後來者和弱小者,如果要參加遊戲,他沒有任何選擇,必須接受突厥製定的遊戲規則。


    那就是向突厥儲首稱臣,納賄獻幣,在他們的允許下,成為遊戲的一分子。


    但李淵比其餘的草莽英雄們做的更好,他是一個更加理性的遊戲者。


    他在表麵上給予突厥的使者,在別的割據者那裏,從沒有享受過的禮遇,這讓李淵在突厥樹立起自己的口碑。


    但這也是把雙刃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