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之後談,談完之後,就要處理實際的問題。
雙方互相交換以往扣留的使者,身負毒殺處羅可汗的鄭元壽等人,也迴歸唐朝。
此戰之後,雁門、馬邑重歸唐朝,雖然突厥的勢力占據了恆安,但相對於以往突厥可以將戰線直推太原城下而言,李唐已經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勝。
並且,唐朝占有雁門和馬邑之後,開始深耕,精耕這塊戰略要地。
他們開始在太原屯田,軍糧,軍需等都可以自給自足。
但李淵的宰相們心膽俱寒,認為突厥強盛,早前李元吉放棄太原,乘夜亡命疾走長安;裴寂也一天倉皇奔逃幾百裏。
這些慘痛的記憶,如在昨天。
他們害怕屯田隻是給突厥人做嫁衣裳,不同意長期開展屯田。
屯田這麵旗幟還能打多久?
這在地方和中央形成了長期的爭論,並且雙方的觀點完全對立。
雙方頻頻書信辯論,誰也無法說服誰。
最後,李淵召堅持屯田的並州長史竇靜入長安,和宰相們當廷辯論。
竇靜堅持自己的強兵富國之計,也堅持認為和突厥人,隻有在戰場之上的勝利,成為比他們更強者,才具備談判的能力。
他辯才無礙,李淵終於提升竇靜作為代理並州大總管,正式同意並州大規模屯田。
太原屯田加上雁門和馬邑的迴歸,在河東建立了穩固的戰略縱深,讓唐朝麵對突厥時,開始挺直腰杆。
一升一降,突厥失去了馬邑這個最重要的中轉站後,除了動用大兵團作戰外,他們再也無法肆無忌憚地直插太原。
但他們保留了對恆安的控製,算是和唐朝在河東道,維持了一種戰略平衡。
河東道暫時無戰事。
突厥在關內道,那才可以直奔主題,省時省心省力。
李淵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長安隨時籠罩在突厥的鐵蹄陰影之下。
關內道控製權的爭奪成為焦點。
突厥在河東道的攻勢消停下來,他們將攻擊重心轉向了關內道,直指李唐的心髒,京城長安。
這給李淵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關內道入侵長安,傳統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北麵的延州(今延安)南下,一個是從西麵向東直進。
延州線本來是一條最直接,最容易入侵的路線.
一是路程短,二是突厥人已經控製了南下的戰略要地黃河,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非常迅速地出現在長安城下。
可能是天佑李唐,這雖然是一條最危險最直接的入侵路線,卻隻讓李淵承受了最小的壓力。
這是因為占據延州以北,突厥的現在的首領是鬱射設,他是處羅可汗的兒子,本來是突厥大可汗的繼承人。
但在隋朝義成公主和頡利的合謀下,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該屬於自己的大可汗位置被頡利搶走。
頡利可汗當然知道鬱射設不服氣,他需要把他遠調自己視線之外,但又不能讓他的力量過於膨脹。
頡利可汗當然不願意培養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安置鬱射設,那就是五原(今河套地區)。
五原是頡利當年的封地,也是一塊天然的寶地,啟民可汗就是在五原起家,讓突厥重新崛起。
這塊寶地,在李唐和薛舉激戰時,曾經派出特使宇文歆說服頡利,當時他還是莫賀咄設。
要想破壞薛舉和突厥的聯盟,李唐除了用一貫的卑辭厚禮,許諾頡利子女玉帛以外,他們還開了一個讓頡利無法拒絕的條件,那就是割讓五原之地給他。
雖然當時五原之地並沒有多少漢人,李唐也沒有力量去征服和管理這塊寶地,但這是漢人傳統的領地,也是頡利父親啟民可汗賴以起家的風水寶地。
對於頡利和突厥而言,李唐正式承諾頡利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既是一種象征,又具備實際的價值。
頡利無法拒絕,他也沒有拒絕。
他撕毀了和薛舉共謀進攻關中,占據長安的盟約。
並且,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他還派了突厥騎兵,參加了李世民和薛舉大將宗羅睺的第二次淺水原之戰。
突厥的轉向支持李唐王朝,對於薛舉軍隊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當李世民和他們相持六十多天,等到他們糧食用盡,發動總攻時,他們在李世民的隊伍中,發現了突厥騎兵的身影,而這些突厥騎兵,本來應該出現在他們的陣營。
宗羅睺的軍隊信心低到塵埃,全線崩潰。
李世民一鼓作氣,輕裝勁騎,直趨薛仁杲城下,外失強援,內無鬥誌,薛仁杲再無退路,隻能投降李世民。
現在,頡利可汗又將這地寶地賜給了鬱射設,但再好的寶地,也無法等同於失去突厥大可汗之位。
鬱射設心中有股邪氣,讓他無比憋悶。
雖然他手上還有一萬多帳突厥人馬,但自此之後,除了一次和頡利配合南下以外,其餘時間,他都是一個人悠哉遊哉,在河套地區放羊牧馬,過起了非常寫意的生活。
他不想參與頡利征服李唐王朝的大計,甚至在李唐的外交策反下,和李唐達成了一種默契,在某個時間段,井水不犯河水。
李唐王朝另外還有一個利好。
老天爺眷顧,雖然梁師都是當地的地頭蛇,和李唐對抗,他也是一個最大的漢奸,但他命運不好,可謂是最沒能力和戰績的漢奸,全程都被唐朝按在地上摩擦。
隋末群雄,如梁師都一般窩囊的,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因為,他碰上了一生之敵,那就是段德操。
逢段必敗,遇操必北,這是梁師都的宿命,也是流傳在邊境地區的一句口耳相傳的俗話。
再加上李唐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曾經發動過一個攻勢,將鬱射設逐出過五原一段時間,這對於突厥和梁師都的力量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他們一直沒有恢複元氣,李唐才避免了在一條最危險的戰線上,和突厥正麵硬剛。
但西麵的戰事,非常吃緊。
西麵發源於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戰場,傳統上又分為南北二線。
北線叫烏蘭道,可以輕易推進到離長安八百裏的原州(今甘肅固原),而南線的蘭秦道,則可以快速行進到離長安四百裏的隴州(今陝西隴縣)。
頡利可汗選擇沿這二條道路,分進合擊長安。
一時之間,長安城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在突厥的強大壓力和頻繁騷擾之下,引發了李唐高層想要遷都的決定。
他們憂心忡忡地對李淵說:“突厥頻寇關中者,徒以府藏子女在京師故也。若焚燒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止。”
這是一種治標之法,有著很大的迷惑性。
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突厥的壓力,李淵正式派遣了宇文士及作為特使,在山南的樊、鄧之間,尋找可以做都城之地。
往南遷都的計劃得到了朝廷之內大部分高層,包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支持,但李世民天縱之資,他明確表示反對。
李世民先自行責罰,“(突厥)為患中華,自古有之,非獨今也,……臣忝備蕃維,尚使胡塵不息,遂令陛下欲議遷都,此臣之責也。”
然後,他充滿信心地展示光明的未來:“乞聽臣一申微效,取彼頡利,以謝中州。不數年間,必係單於之頸,何有遽遷都邑,快犬羊一旦之情,貽後人萬代之恥!”
作為李唐的開國皇帝,李淵當然知道為避強敵而遷都,是落下萬世罵名的行為,他馬上省悟過來,大笑說道:“吾家千裏(馬),信不虛也。”
遷都一事,自此作罷。
但現實的威脅擺在眼前,既然不躲避,那就隻能直接開幹。
李淵派出了李世民和李元吉出豳州(今陝西彬縣,東距長安三百裏),以抵抗突厥。
但唐朝和突厥卻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入侵,突厥人的目的隻是求財。
突厥的國策轉變了。
頡利可汗上台之後,改變了處羅可汗想要培植楊政道流亡政府複辟的計劃。
因為當李唐消滅河南河北的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整個北方,已經再沒有力量,可以抵擋李唐的統一,死而複生的楊隋,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突厥隻能自己登台唱戲。
但這出戲頡利可汗並沒有唱好,也沒有能力唱好。
因為在他統治之下,突厥逐漸分成了幾大派係,並且開始大規模內耗,攘外必先安內,突厥雄兵百萬,但內耗卻讓他們難以寸進。
唐朝和突厥在豳州相遇。
雙方互相交換以往扣留的使者,身負毒殺處羅可汗的鄭元壽等人,也迴歸唐朝。
此戰之後,雁門、馬邑重歸唐朝,雖然突厥的勢力占據了恆安,但相對於以往突厥可以將戰線直推太原城下而言,李唐已經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勝。
並且,唐朝占有雁門和馬邑之後,開始深耕,精耕這塊戰略要地。
他們開始在太原屯田,軍糧,軍需等都可以自給自足。
但李淵的宰相們心膽俱寒,認為突厥強盛,早前李元吉放棄太原,乘夜亡命疾走長安;裴寂也一天倉皇奔逃幾百裏。
這些慘痛的記憶,如在昨天。
他們害怕屯田隻是給突厥人做嫁衣裳,不同意長期開展屯田。
屯田這麵旗幟還能打多久?
這在地方和中央形成了長期的爭論,並且雙方的觀點完全對立。
雙方頻頻書信辯論,誰也無法說服誰。
最後,李淵召堅持屯田的並州長史竇靜入長安,和宰相們當廷辯論。
竇靜堅持自己的強兵富國之計,也堅持認為和突厥人,隻有在戰場之上的勝利,成為比他們更強者,才具備談判的能力。
他辯才無礙,李淵終於提升竇靜作為代理並州大總管,正式同意並州大規模屯田。
太原屯田加上雁門和馬邑的迴歸,在河東建立了穩固的戰略縱深,讓唐朝麵對突厥時,開始挺直腰杆。
一升一降,突厥失去了馬邑這個最重要的中轉站後,除了動用大兵團作戰外,他們再也無法肆無忌憚地直插太原。
但他們保留了對恆安的控製,算是和唐朝在河東道,維持了一種戰略平衡。
河東道暫時無戰事。
突厥在關內道,那才可以直奔主題,省時省心省力。
李淵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長安隨時籠罩在突厥的鐵蹄陰影之下。
關內道控製權的爭奪成為焦點。
突厥在河東道的攻勢消停下來,他們將攻擊重心轉向了關內道,直指李唐的心髒,京城長安。
這給李淵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關內道入侵長安,傳統上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北麵的延州(今延安)南下,一個是從西麵向東直進。
延州線本來是一條最直接,最容易入侵的路線.
一是路程短,二是突厥人已經控製了南下的戰略要地黃河,隻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非常迅速地出現在長安城下。
可能是天佑李唐,這雖然是一條最危險最直接的入侵路線,卻隻讓李淵承受了最小的壓力。
這是因為占據延州以北,突厥的現在的首領是鬱射設,他是處羅可汗的兒子,本來是突厥大可汗的繼承人。
但在隋朝義成公主和頡利的合謀下,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該屬於自己的大可汗位置被頡利搶走。
頡利可汗當然知道鬱射設不服氣,他需要把他遠調自己視線之外,但又不能讓他的力量過於膨脹。
頡利可汗當然不願意培養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安置鬱射設,那就是五原(今河套地區)。
五原是頡利當年的封地,也是一塊天然的寶地,啟民可汗就是在五原起家,讓突厥重新崛起。
這塊寶地,在李唐和薛舉激戰時,曾經派出特使宇文歆說服頡利,當時他還是莫賀咄設。
要想破壞薛舉和突厥的聯盟,李唐除了用一貫的卑辭厚禮,許諾頡利子女玉帛以外,他們還開了一個讓頡利無法拒絕的條件,那就是割讓五原之地給他。
雖然當時五原之地並沒有多少漢人,李唐也沒有力量去征服和管理這塊寶地,但這是漢人傳統的領地,也是頡利父親啟民可汗賴以起家的風水寶地。
對於頡利和突厥而言,李唐正式承諾頡利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既是一種象征,又具備實際的價值。
頡利無法拒絕,他也沒有拒絕。
他撕毀了和薛舉共謀進攻關中,占據長安的盟約。
並且,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他還派了突厥騎兵,參加了李世民和薛舉大將宗羅睺的第二次淺水原之戰。
突厥的轉向支持李唐王朝,對於薛舉軍隊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當李世民和他們相持六十多天,等到他們糧食用盡,發動總攻時,他們在李世民的隊伍中,發現了突厥騎兵的身影,而這些突厥騎兵,本來應該出現在他們的陣營。
宗羅睺的軍隊信心低到塵埃,全線崩潰。
李世民一鼓作氣,輕裝勁騎,直趨薛仁杲城下,外失強援,內無鬥誌,薛仁杲再無退路,隻能投降李世民。
現在,頡利可汗又將這地寶地賜給了鬱射設,但再好的寶地,也無法等同於失去突厥大可汗之位。
鬱射設心中有股邪氣,讓他無比憋悶。
雖然他手上還有一萬多帳突厥人馬,但自此之後,除了一次和頡利配合南下以外,其餘時間,他都是一個人悠哉遊哉,在河套地區放羊牧馬,過起了非常寫意的生活。
他不想參與頡利征服李唐王朝的大計,甚至在李唐的外交策反下,和李唐達成了一種默契,在某個時間段,井水不犯河水。
李唐王朝另外還有一個利好。
老天爺眷顧,雖然梁師都是當地的地頭蛇,和李唐對抗,他也是一個最大的漢奸,但他命運不好,可謂是最沒能力和戰績的漢奸,全程都被唐朝按在地上摩擦。
隋末群雄,如梁師都一般窩囊的,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因為,他碰上了一生之敵,那就是段德操。
逢段必敗,遇操必北,這是梁師都的宿命,也是流傳在邊境地區的一句口耳相傳的俗話。
再加上李唐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曾經發動過一個攻勢,將鬱射設逐出過五原一段時間,這對於突厥和梁師都的力量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他們一直沒有恢複元氣,李唐才避免了在一條最危險的戰線上,和突厥正麵硬剛。
但西麵的戰事,非常吃緊。
西麵發源於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戰場,傳統上又分為南北二線。
北線叫烏蘭道,可以輕易推進到離長安八百裏的原州(今甘肅固原),而南線的蘭秦道,則可以快速行進到離長安四百裏的隴州(今陝西隴縣)。
頡利可汗選擇沿這二條道路,分進合擊長安。
一時之間,長安城內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在突厥的強大壓力和頻繁騷擾之下,引發了李唐高層想要遷都的決定。
他們憂心忡忡地對李淵說:“突厥頻寇關中者,徒以府藏子女在京師故也。若焚燒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止。”
這是一種治標之法,有著很大的迷惑性。
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突厥的壓力,李淵正式派遣了宇文士及作為特使,在山南的樊、鄧之間,尋找可以做都城之地。
往南遷都的計劃得到了朝廷之內大部分高層,包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支持,但李世民天縱之資,他明確表示反對。
李世民先自行責罰,“(突厥)為患中華,自古有之,非獨今也,……臣忝備蕃維,尚使胡塵不息,遂令陛下欲議遷都,此臣之責也。”
然後,他充滿信心地展示光明的未來:“乞聽臣一申微效,取彼頡利,以謝中州。不數年間,必係單於之頸,何有遽遷都邑,快犬羊一旦之情,貽後人萬代之恥!”
作為李唐的開國皇帝,李淵當然知道為避強敵而遷都,是落下萬世罵名的行為,他馬上省悟過來,大笑說道:“吾家千裏(馬),信不虛也。”
遷都一事,自此作罷。
但現實的威脅擺在眼前,既然不躲避,那就隻能直接開幹。
李淵派出了李世民和李元吉出豳州(今陝西彬縣,東距長安三百裏),以抵抗突厥。
但唐朝和突厥卻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這是一場雷聲大雨點小的入侵,突厥人的目的隻是求財。
突厥的國策轉變了。
頡利可汗上台之後,改變了處羅可汗想要培植楊政道流亡政府複辟的計劃。
因為當李唐消滅河南河北的王世充和竇建德之後,整個北方,已經再沒有力量,可以抵擋李唐的統一,死而複生的楊隋,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突厥隻能自己登台唱戲。
但這出戲頡利可汗並沒有唱好,也沒有能力唱好。
因為在他統治之下,突厥逐漸分成了幾大派係,並且開始大規模內耗,攘外必先安內,突厥雄兵百萬,但內耗卻讓他們難以寸進。
唐朝和突厥在豳州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