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已定,大權在握。
一切似乎已風平浪靜,醜逆之子終於要見父親了。
李世民參見李淵,李淵首先定了個調子,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近日以來,幾有投抒之惑。”
父子相對,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雖然時勢所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世民殺兄屠弟,不得不然,但終歸是同父同母所生的親兄弟,李世民心中豈能有無愧?
他久久跪伏在李淵麵前。
心中想起了父母兄弟之間往日的種種情分,痛從中來,悲從中來,他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真實的感情,淚如雨下。
這一刻,他不再是戰場之上,冷靜冷酷冷漠的戰無不勝的統帥,他現在隻是一個已經失去親兄弟和背負千載罵名的人,也許李世民在那一刻,心中也在考量,是不是真的值得?
縱是蓋世英雄,也還是個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內殿之中,時間停止,李世民跪地痛哭,李淵靜默無語。
但秋後算賬是必須的。
為了不留後患,斬草必須除根。
也是為了斷絕李淵的念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們,即使在李淵的請求下,也全部被誅殺殆盡,然後從族譜之中除名。
但如何處置他們的屬下,李世民內部的意見發生了分歧。
李淵和李建成畢竟是大唐名正言順的皇帝和太子,他們的勢力和影響根深蒂固,李世民集團如坐針氈。
因為擔心遭到反噬,所有將領們都支持徹底清除計劃,將太子府和齊王府重要的成員一百多個人全數誅殺,。
但尉遲敬德表示了明確而堅決的反對。
他和將領們臉紅脖子粗地爭論道:“罪在二兇,及其伏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
李世民畢竟一代明主,他本來就不是殘忍嗜殺的人,大亂之後,心神激蕩,一旦迴過神,他依然變成那個在戰場之上,算無遺策的統帥。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
年富力強,一意進取的李世民,決定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他接受了尉遲敬德的提議。
這一個決定,讓他招攬了一大批名臣,也讓他的執政風格,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兼容並蓄,各展其芳的泱泱大度。
這種大國之風,伴隨了整個貞觀一朝。
貞觀之風,其性格來源於李世民本人。
他的經曆、年齡、資曆都足以支撐這種有容乃大的大國之風,其實更深層次而言,是深受玄武門事跡的影響。
因為李世民雖然是被逼發動政變,但畢竟背負了一個殺兄屠弟的惡名。
李世民一生驕傲,他要想證明給這個世界,證明給曆史看,他才是真正合適的皇帝,他才是最好的皇帝。
這種心氣,讓李世民跳出了很多狹隘的實際利益糾纏,讓他在某種更高、更客觀的層次,做了一迴中國的皇帝。
曆史不可以複製,李世民是獨一無二的。
在曆史上,其餘的皇帝並沒有他的經曆,就很難產生完全的共鳴。
雖然貞觀之風,有無數種可資借鑒的範例,也是後世人人景仰的風範,卻很難直接照搬抄襲。
學貓畫虎,時勢不同,人也各異而已。
基調已定。
李世民下詔,大赦天下,特別下詔赦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馬。
逃於山野,彷徨無依的馮立,得到消息,自己主動出來向李世民請罪。
但薛萬徹卻有著更大的擔心,畢竟他是領著軍隊直接攻擊秦府的主事者,或者首惡難饒。
李世民表現了一個君主該有的肚量。
他派遣了幾批使者,反複向薛萬徹解釋了保證,他才出山歸順李世民。
對於這二個典型的武將的處理,李世民向世人樹立了一個標杆,他蓋棺定論說道:“此皆忠於所事,義士也。”
然後,寬恕並釋放,並最終重用他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於是,二府的武將們安定下來。
但李世民對於二府的謀臣,心理上卻有很大隔閡。
他想起自己在長安城中九死一生的過往,心中很難波瀾不驚,尤其對於魏征,李世民更是頗有微辭。
魏征是太子府的重要謀士,他本來學習的也是縱橫家之術,因時因勢,建功立業是其孜孜的追求。
在太子府時,他經常勸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這已是一件眾人皆知的事。
李世民召見魏征,他語帶責備地說:“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征毫不懼怕,正麵迴擊李世民說道:“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可見當日情勢,雙方已勢成水火,難免兵刃相見,但李世民更狠更冷,僥幸提早發動而已。
時也,命也,夫複何言!
李世民雖然責備魏征,但他既然已決定做曆史上的明君。
魏征就是一個香餑餑,必不可少了。
李世民素來重視人才,魏征早就聲名在外,君臣一遇,自此不疑,他們之間,將譜寫一段納諫的神話。
正如王圭公平允當地評價說:“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
有些近臣和老臣,就非常有意思。
宇文士及就是其中的一個,作為重臣,又是親戚,難免和李世民有很多獨處的時間。
有一次,他陪李世民在樹下散步,李世民隨口讚美這棵樹很漂亮,宇文士及打蛇隨棍上,對著這棵樹極盡讚美之辭。
作為皇帝,李世民聽慣了奉承的話,但宇文士及過於誇張,連李世民都有點頂不住了。
他站直身體,語氣嚴肅地說:“魏征常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宇文士及非常圓滑地拍了一個馬屁,其實,這也是所有帝王,即使再賢明,也免不了的一種心態。
宇文士及半真半假地說道:“南衙群臣,麵折諫諍,陛下常不舉首(被罵得心虛低頭)。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一天子,複何聊夫。”
李世民解顏為笑。
這說明即使有主觀的納諫意識,但誰都是泥菩薩,內心深處,都有另一個自己需要放飛。
伴君如伴虎,明如李世民,賢如李世民,自製如李世民,也概莫能外。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淵事實上已經處於一種投閑置散的境地。
李世民正式登基的事情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程序還是要走的,他先被李淵下詔正式立為皇太子。
李世民迅速穩定了長安的政局,但作為事件的餘波,太子和齊王二府,還有不少幹將散落於地方,尤其是他們曾經親自征伐過的河北地區,隱有不安的跡象。
幽州(今北京附近)是禍亂的根源。
當時的幽州大都督是廬江王李瑗,他本身懦弱無能,當年在江南討伐蠻民,人馬精悍,又占據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都需要依靠李靖的謀劃才有收。
現在獨守要鎮,自然需要配備強幹的武官。
這個武官就是王君廓,他也確實是個狠人。
在隋末,王君廓做盜賊起家,改邪歸正,投降李唐之後,成為獨擋一麵的將領。
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幽州抗擊突厥,一次俘斬二千人,繳獲五千匹馬,相對於本身的戰績,更出名的是李淵對他的獎賞方式。
這是一次可以吹一輩子的獎勵,足以光宗耀祖。
李淵專門賜給他一匹禦馬,還讓他騎上馬,風風光光地馳出宮殿,這是無上的榮耀,足以轟傳天下。
並且,李淵還給他在群臣麵前做了一個廣告,李淵無比讚賞地說:“吾聞藺相如叱秦皇,指皆出血。君廓往擊竇建德,將出戰,李靖遏之,君廓發憤大唿,目及鼻耳一時流血。此之壯氣,何謝古人,不可以常例賞之。”
這一匹馬一番話,成為王君廓人生的巔峰。
幽州是他的福地,也是他功業開始的地方,所以,讓他做廬江王李瑗的副手,正好合適。
李瑗著意結交這個上了皇榜的武將。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王君廓結成兒女親家,本來他們可以成就一段佳話,但世事難料,他們因為李建成而分道揚鑣。
作為大唐根正苗紅的太子,也是未來的皇帝,毫無疑問,李建成獲得了要瑗的支持。
外官結交內臣,一樣存在風險,尤其一方涉及重罪時,雙方基本難逃清算。
李建成剛死,長安就派了崔敦禮到幽州召李瑗入朝。
李瑗思前想後,覺得去或不去,下場都不會太美妙,憂懼成疾之下,他和幾個腹商議對策。
一來二去之間,事情就變得不可控製了。
王君廓對他說:“寧得擁兵數萬而從一使召耶!且聞趙郡王(李孝恭)先以被拘,太子、齊王又言若此,大王今去,能自保乎?”
兩相無依之下,相對而泣,既然始終不得善終,李瑗準備搏一下自己的命運。
幽州有對抗中央的本錢,實際上,自唐以後幾百年,帝國的東北部,都成為一種事實上的半獨立區域,因為要北抗北方的遊牧民族,必須重兵中糧厚供,加上地理位置優越,進可攻,退可守,內引外聯之下,隻要其將帥有足夠的影響力,都可以成為一方的土霸王。
李瑗肯定不在此列,但他想試一試。
一切似乎已風平浪靜,醜逆之子終於要見父親了。
李世民參見李淵,李淵首先定了個調子,率先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近日以來,幾有投抒之惑。”
父子相對,氣氛壓抑到了極點。
雖然時勢所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世民殺兄屠弟,不得不然,但終歸是同父同母所生的親兄弟,李世民心中豈能有無愧?
他久久跪伏在李淵麵前。
心中想起了父母兄弟之間往日的種種情分,痛從中來,悲從中來,他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真實的感情,淚如雨下。
這一刻,他不再是戰場之上,冷靜冷酷冷漠的戰無不勝的統帥,他現在隻是一個已經失去親兄弟和背負千載罵名的人,也許李世民在那一刻,心中也在考量,是不是真的值得?
縱是蓋世英雄,也還是個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內殿之中,時間停止,李世民跪地痛哭,李淵靜默無語。
但秋後算賬是必須的。
為了不留後患,斬草必須除根。
也是為了斷絕李淵的念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所有兒子們,即使在李淵的請求下,也全部被誅殺殆盡,然後從族譜之中除名。
但如何處置他們的屬下,李世民內部的意見發生了分歧。
李淵和李建成畢竟是大唐名正言順的皇帝和太子,他們的勢力和影響根深蒂固,李世民集團如坐針氈。
因為擔心遭到反噬,所有將領們都支持徹底清除計劃,將太子府和齊王府重要的成員一百多個人全數誅殺,。
但尉遲敬德表示了明確而堅決的反對。
他和將領們臉紅脖子粗地爭論道:“罪在二兇,及其伏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
李世民畢竟一代明主,他本來就不是殘忍嗜殺的人,大亂之後,心神激蕩,一旦迴過神,他依然變成那個在戰場之上,算無遺策的統帥。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
年富力強,一意進取的李世民,決定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
他接受了尉遲敬德的提議。
這一個決定,讓他招攬了一大批名臣,也讓他的執政風格,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兼容並蓄,各展其芳的泱泱大度。
這種大國之風,伴隨了整個貞觀一朝。
貞觀之風,其性格來源於李世民本人。
他的經曆、年齡、資曆都足以支撐這種有容乃大的大國之風,其實更深層次而言,是深受玄武門事跡的影響。
因為李世民雖然是被逼發動政變,但畢竟背負了一個殺兄屠弟的惡名。
李世民一生驕傲,他要想證明給這個世界,證明給曆史看,他才是真正合適的皇帝,他才是最好的皇帝。
這種心氣,讓李世民跳出了很多狹隘的實際利益糾纏,讓他在某種更高、更客觀的層次,做了一迴中國的皇帝。
曆史不可以複製,李世民是獨一無二的。
在曆史上,其餘的皇帝並沒有他的經曆,就很難產生完全的共鳴。
雖然貞觀之風,有無數種可資借鑒的範例,也是後世人人景仰的風範,卻很難直接照搬抄襲。
學貓畫虎,時勢不同,人也各異而已。
基調已定。
李世民下詔,大赦天下,特別下詔赦免太子府和齊王府的人馬。
逃於山野,彷徨無依的馮立,得到消息,自己主動出來向李世民請罪。
但薛萬徹卻有著更大的擔心,畢竟他是領著軍隊直接攻擊秦府的主事者,或者首惡難饒。
李世民表現了一個君主該有的肚量。
他派遣了幾批使者,反複向薛萬徹解釋了保證,他才出山歸順李世民。
對於這二個典型的武將的處理,李世民向世人樹立了一個標杆,他蓋棺定論說道:“此皆忠於所事,義士也。”
然後,寬恕並釋放,並最終重用他們。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於是,二府的武將們安定下來。
但李世民對於二府的謀臣,心理上卻有很大隔閡。
他想起自己在長安城中九死一生的過往,心中很難波瀾不驚,尤其對於魏征,李世民更是頗有微辭。
魏征是太子府的重要謀士,他本來學習的也是縱橫家之術,因時因勢,建功立業是其孜孜的追求。
在太子府時,他經常勸李建成早日除掉李世民,這已是一件眾人皆知的事。
李世民召見魏征,他語帶責備地說:“汝離間我兄弟,何也?”
魏征毫不懼怕,正麵迴擊李世民說道:“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可見當日情勢,雙方已勢成水火,難免兵刃相見,但李世民更狠更冷,僥幸提早發動而已。
時也,命也,夫複何言!
李世民雖然責備魏征,但他既然已決定做曆史上的明君。
魏征就是一個香餑餑,必不可少了。
李世民素來重視人才,魏征早就聲名在外,君臣一遇,自此不疑,他們之間,將譜寫一段納諫的神話。
正如王圭公平允當地評價說:“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征。”
有些近臣和老臣,就非常有意思。
宇文士及就是其中的一個,作為重臣,又是親戚,難免和李世民有很多獨處的時間。
有一次,他陪李世民在樹下散步,李世民隨口讚美這棵樹很漂亮,宇文士及打蛇隨棍上,對著這棵樹極盡讚美之辭。
作為皇帝,李世民聽慣了奉承的話,但宇文士及過於誇張,連李世民都有點頂不住了。
他站直身體,語氣嚴肅地說:“魏征常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宇文士及非常圓滑地拍了一個馬屁,其實,這也是所有帝王,即使再賢明,也免不了的一種心態。
宇文士及半真半假地說道:“南衙群臣,麵折諫諍,陛下常不舉首(被罵得心虛低頭)。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一天子,複何聊夫。”
李世民解顏為笑。
這說明即使有主觀的納諫意識,但誰都是泥菩薩,內心深處,都有另一個自己需要放飛。
伴君如伴虎,明如李世民,賢如李世民,自製如李世民,也概莫能外。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淵事實上已經處於一種投閑置散的境地。
李世民正式登基的事情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程序還是要走的,他先被李淵下詔正式立為皇太子。
李世民迅速穩定了長安的政局,但作為事件的餘波,太子和齊王二府,還有不少幹將散落於地方,尤其是他們曾經親自征伐過的河北地區,隱有不安的跡象。
幽州(今北京附近)是禍亂的根源。
當時的幽州大都督是廬江王李瑗,他本身懦弱無能,當年在江南討伐蠻民,人馬精悍,又占據壓倒性的兵力優勢,都需要依靠李靖的謀劃才有收。
現在獨守要鎮,自然需要配備強幹的武官。
這個武官就是王君廓,他也確實是個狠人。
在隋末,王君廓做盜賊起家,改邪歸正,投降李唐之後,成為獨擋一麵的將領。
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幽州抗擊突厥,一次俘斬二千人,繳獲五千匹馬,相對於本身的戰績,更出名的是李淵對他的獎賞方式。
這是一次可以吹一輩子的獎勵,足以光宗耀祖。
李淵專門賜給他一匹禦馬,還讓他騎上馬,風風光光地馳出宮殿,這是無上的榮耀,足以轟傳天下。
並且,李淵還給他在群臣麵前做了一個廣告,李淵無比讚賞地說:“吾聞藺相如叱秦皇,指皆出血。君廓往擊竇建德,將出戰,李靖遏之,君廓發憤大唿,目及鼻耳一時流血。此之壯氣,何謝古人,不可以常例賞之。”
這一匹馬一番話,成為王君廓人生的巔峰。
幽州是他的福地,也是他功業開始的地方,所以,讓他做廬江王李瑗的副手,正好合適。
李瑗著意結交這個上了皇榜的武將。
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王君廓結成兒女親家,本來他們可以成就一段佳話,但世事難料,他們因為李建成而分道揚鑣。
作為大唐根正苗紅的太子,也是未來的皇帝,毫無疑問,李建成獲得了要瑗的支持。
外官結交內臣,一樣存在風險,尤其一方涉及重罪時,雙方基本難逃清算。
李建成剛死,長安就派了崔敦禮到幽州召李瑗入朝。
李瑗思前想後,覺得去或不去,下場都不會太美妙,憂懼成疾之下,他和幾個腹商議對策。
一來二去之間,事情就變得不可控製了。
王君廓對他說:“寧得擁兵數萬而從一使召耶!且聞趙郡王(李孝恭)先以被拘,太子、齊王又言若此,大王今去,能自保乎?”
兩相無依之下,相對而泣,既然始終不得善終,李瑗準備搏一下自己的命運。
幽州有對抗中央的本錢,實際上,自唐以後幾百年,帝國的東北部,都成為一種事實上的半獨立區域,因為要北抗北方的遊牧民族,必須重兵中糧厚供,加上地理位置優越,進可攻,退可守,內引外聯之下,隻要其將帥有足夠的影響力,都可以成為一方的土霸王。
李瑗肯定不在此列,但他想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