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淵百廢待興,潛心造反時,李靖差一點壞了他的好事。


    李淵當年在馬邑抗擊突厥,為此專門訓練了一支騎兵,看似對楊隋忠心耿耿,實際上深刻烙印上李淵的私人印記。


    李靖當時是馬邑郡丞,他從一些蛛絲馬跡推斷出:李淵必反。


    他可能是隋朝第一批知道李淵要造反的將領,但李靖似乎並不看好李淵,或者說他在楊隋的體製內感覺良好。


    李靖不想跟隨李淵造反,他還想在隋朝建功立業。


    但他知道,正常渠道去反饋李淵造反的信息,可能會把自己的生命搭進去,他需要既能達到告密目的,又能讓自己安全離開這個危險之地的方法。


    李靖畢竟是神乎其神的一代軍神,他采取了一個非常特別的極高明的方式。


    他故意犯事,把自己投進了牢房。


    按照律令,必須派人把他押送到楊廣所在地江都去,但他走到長安時,天下大亂,南向的道路已經無法通行。


    這一遲滯,他和李淵終於冤家再聚頭了。


    李淵自太原起兵,一百多天就入主長安,可謂天讚神助。


    並且,他有個意外的收獲,竟然無意中發現了李靖這個兩麵三刀的陰謀家,有仇報仇,有冤報冤,亂世之中,哪來那麽多溫情脈脈。


    李淵準備處斬李靖。


    李靖並不認命,他還沒有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他不甘心就這樣輕如鴻毛般死去。


    於是,他當著李淵的麵大唿小叫地說:“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李世民也早聞李靖賢者之名,在旁邊也盡力替李靖求情。


    當時,李淵的事業正在草創階段,他需要盡量團結原來隋朝的力量,李淵深諳政治的精義,他不會為了一己的憤怒和私利,而損害自己的事業。


    李靖撿迴了一條命。


    他跟隨李世民東征王世充,雖然也因軍功升職,但他知道北方有李世民在,自己始終隻能是個配角。


    李靖一樣也是戰略大家。


    他將目光投向遙遠的南方,要想成為命運的主人,就需要開辟另一個戰場。


    他主動向李淵請命,想安輯南方,這正合李淵之意。


    李世民已經功大不封,父子嫌隙已成,在南方,他需要支持另一股力量的興起,以便能減輕對李世民的依賴。


    宗室李孝恭是個合適的統帥,但他卻需要一個得力的幹將和幫手,一如當年楊廣平定江南時,雖然掛帥,但軍事卻全部由高熲在主持。


    李淵認為李靖出自名門之後,又頗有聲譽,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但李靖在南方,也也經過了一段時期的磨合,他甚至又一次麵臨要被李淵殺頭的命令。


    在他行軍在硤州,受阻於蕭銑,無法前進一步時,李淵再一次對他失去耐心。


    他認為李靖並不想真正為己所用,擁冠自重,他暗地通知硤州都督許紹,讓他就地處斬李靖。


    但命運之神,再一次垂青李靖。


    他現在還不能死,他還沒有走完他該走的精彩一生。


    傳奇永不死。


    許紹在前線,深知李靖的才幹和止步不前的原因,他愛惜李靖之才,上書替李靖乞命,這才無聲地止息了一場事關生死的大危機。


    邁過了這道最大的坎,李靖正式開始他開掛的人生。


    他牛刀小試,在江漢之地,先後幫助二個親王扭轉了戰局。


    這讓李靖贏得了聲譽鵲起的聲望。


    一是幫助廬江王李瑗在金州討擊蠻賊,李瑗本來未嚐一勝,但李靖設謀伏擊,每次都大獲全勝。


    李靖繼續南下,在夔州結識到他這一生的貴人,趙郡王李孝恭,他一來就展示了自己驚人的才華和天賦。


    李孝恭現在很煩,他正在為開州蠻冉肇大傷腦筋。


    打又打不過,捉又捉不住,還無法談和。


    李靖采取了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戰場上打敗冉肇,將他徹底消滅。


    當他帶領八百人,襲破其營,又讓冉肇在追擊中,進入自己的埋伏圈,當眾將他斬首,並且俘獲五千人之後,李孝恭這輩子就認定了李靖。


    但李孝恭雖然貴為親王,卻並沒多少軍旅的經驗,他一直尋覓的副手,終於出現了。


    此戰之後,李靖作為孝恭的長史,戰略和戰術的實際的操盤者,一直縱橫於整個江南的征戰。


    他們一主一輔,上演了難得的相遇相知相識相用之情。


    李淵接到李孝恭的上書和推崇,知道李靖終於大成,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


    他開心地群臣說道:“朕聞使功(勞)不如使過(錯),李靖果展其效。”


    作為大唐帝國的皇帝,他特地下了一道詔旨,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


    李淵在收攬人心方麵,確實有大才,為了正式接納李靖,他以私人的名義,又專門給李靖修書一封。


    李淵誠心正意地寫道:“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


    這意味著李淵將李靖視為自己的心腹,並且著意籠絡。


    江南的萬水千山,即將見證李靖的崛起。


    首戰蕭銑。


    南人習慣水戰,而長江自古成為隔絕南北的天塹,但現在這道天塹卻變成坦途了。


    因為,長江上遊的巴蜀之地,已經臣服李唐。


    唐軍可以順流而下,成破竹之勢。


    當年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陳國,就在楊素的進攻下,無還手之力。


    在進攻之前,李靖先穩定自己的後方。


    他建議李孝恭將巴蜀酋長子弟,全部征召入軍效力,根據他們的能力,量才授官。


    表麵之上,是將他們團結在李唐政權之下,實際上,卻能起到人質的作用。


    李靖的目標非常明確,打蛇打七寸,他想策劃一次斬首行動。


    他要一戰定蕭銑。


    這需要出其不意,直接奔殺到江陵城下,然後在援兵沒有趕來之前,占據江陵城。


    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李靖選擇了一個誰都不能預料的時間泛舟下江。


    要想攻破江陵,首重水軍。


    李靖在長江上遊早就準備好一支訓練有素的水軍,當時正是秋水大漲,長江水勢迅猛之際,要想從夔州沿江而下,必經三峽。


    三峽自古就是天險,如果遇上水猛時節,根本就不可能有人想象,還會有人下江,並且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


    這直接麵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蕭銑也想不到,他讓自己的水軍放假休息,沒有備戰。


    李唐的軍隊之中,所有人也都想不到。


    但李靖堅持立即進兵。


    他信心滿滿地對李孝恭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蕭)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


    這個計劃是一個一勞永逸的突襲之計。


    如果成功,將畢其功於一役,並且李靖對於蕭銑的弱點掌握得非常清楚,可謂知彼知己,定下的最佳策略。


    李孝恭展示出容人的能力,以及決斷力,他同意進軍。


    但當他們到達夷陵(今河北宜昌)時,蕭銑的大將文士弘率領幾萬精兵,擋住了前路。


    李孝恭準備應戰。


    但李靖發出了不同的聲音,他不無憂慮地說道:“士弘,銑之鍵將,走卒驍勇,今新失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且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


    但李孝恭新官上任,火氣正旺,這一次,他並沒有聽從李靖的意見。


    但出於尊重和慎重考慮,他留下李靖守營,以接應自己。


    李孝恭信心滿滿地向文士弘攻擊,但非常不幸,結果被李靖言中了,他被文士弘擊敗,率軍倉皇敗退到南岸,這是李靖給他早就規劃好的撤退路線。


    文士弘輕率了。


    他覺得唐軍主帥親自率主力出戰,不過如此,唐軍的戰力,被高估了,於是,他縱兵搶掠李孝恭的緇重等物資。


    他卻不知道,一代戰神李靖,正立在江邊,冰冷地注視著他這個送上門的獵物。


    李靖看到文士弘的戰士們都搶到了很多財物,已再無紀律,軍隊的陣形已經完全散亂,他知道,機會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