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玄感已是四麵楚歌,陷入重圍了。


    東都樊子蓋時不時地派軍騷擾,洛陽城不動如山,完成了牽製楊玄感的目的。


    隋軍非常重要的一支軍隊,渡過了黃河,那是大將屈突通。


    他本來駐守在河陽,因為兵少而先行觀望,但他見到楊廣征遼的主力宇文述的大軍前鋒後,他決定渡過黃河,對楊玄感實行夾擊。


    加上東邊的來護兒,西邊的衛文昇,這種態勢,是要在東都洛陽城下形成大合圍,關門打狗的前奏。


    楊玄感本身是個知兵的人,知道麵臨生死關頭,當時,他陣中有一個重要的謀士大將軍李子雄,趕快向他獻計。


    李子雄是當世為數不多的軍界老資格。


    他因為坐事除名,在來護兒的軍中效力,在楊玄感起事之際,由於楊廣一直怕李子雄心生二意,便特意叫人鎖住李子雄,押往自己的行營。


    李子雄確實有令楊廣不放心的本事。


    他從北周時代起,一直到楊堅一朝,都因為戰功赫赫,曆任顯職。


    楊廣本人,也對其印象深刻。


    當年漢王楊諒反於晉陽,為了防止他聯合東麵的幽州竇抗,形成尾大不調之勢,需要選任一個忠誠且靠譜的大將去頂替竇抗的位置。


    這是一個風險極高的任務,稍有不慎,就會身首異處,並且,會讓平叛痛失好局。


    李子雄在楊素的舉薦下,臨危受命,匆忙之際隻組建了一個千餘人的隊伍,就用計,智取竇抗,順利接掌幽州,從而保證了楊諒之亂快速平定。


    此事之完成,非有大智大慧,大勇大武不可。


    李子雄一戰成名。


    也許,從那個時候開始,李子雄既成了楊廣倚重的將領,同時,也成為楊廣懷疑猜忌的對象。


    這也成了楊廣心中的一根刺。


    雖然李子雄有來護兒看守,但楊廣還是不能放心。


    他的不放心是正確的。


    李子雄在押送來楊廣行營的過程中,竟然逃跑了。


    不出意外,他徑直跑到了楊玄感的軍隊中,李子雄果然造反了。


    但對於楊玄感而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楊玄感得到李子雄這種軍界的元老名宿的歸心,加上是自己父親昔日門生,心中大喜,更認定自己是天命所歸,便事無巨細,都向其諮詢。


    而李子雄也懷感遇之情,一條道走到黑,對於楊玄感盡心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現在,局勢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急的時刻。


    何去何從,性命攸關。


    李子雄看出了問題的關鍵,那就是必須切斷屈突通南來的路線,才可以打破隋軍合圍的戰略意圖。


    於是,李子雄向楊玄感獻策說:“(屈突)通曉習軍事,若得渡河,則勝負難決。不如分兵拒之。”


    這是上策。


    但楊玄感正麵的敵手,是隋朝久經戰陣的名將,洛陽城樊子蓋,同時也洞悉楊玄感的部署,他搶先發動攻勢,將楊玄感死死拖在洛陽城下。


    楊玄感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陷入進攻不能,退亦不能的二難境地。


    因為需要同時應付東西二線的戰事,加上其弟楊玄挺的陣亡,讓楊玄感軍隊的士氣明顯受到影響。


    以前戰無不勝的義師,現在變成了屢戰屢敗的喪氣之師。


    這個新出現的狀況,意味著楊玄感久處洛陽城下,師老無功,他的銳氣已逐漸消磨殆盡。


    最壞的情況出現了。


    屈突通渡河成功,隋軍主力對楊玄感形成實質性的合圍,不過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再堅持下去,有死無生。


    何去何從?是擺在楊玄感麵前的一道難題。


    三十六計,走為上,打不過,就必須跑。


    雖然東都洛陽這塊肥肉,已從嘴邊溜走,但楊玄感並非山窮水盡。


    李子雄再獻一策,“東都援軍益至,我軍數敗,不可久留,不如直入關中,開永豐倉以振貧乏,三輔(關中)可指麾而定,據有府庫,東麵而爭天下,亦霸王之業也。”


    英雄所見略同,這其實就是當時李密所獻的中策。


    李密也表示讚同,在旁邊補充說:“元弘嗣統強兵於隴右,今可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關,可以紿眾。”


    李密實乃大將之才,短短幾句話,就將核心難題解決。


    因為,要從戰場退卻,要讓部下將士誓死跟隨,就需要許諾跟隨造反的部下,一個明確的未來。


    造反麵臨殺頭的風險,當然也必須有巨大的利益追求。


    李密此計,有一石二鳥之用,一是在於樹立一個舉手可得的優勢目標,定鼎關中,可以有著光明的未來。


    二是有關中豪強歸順,讓部下可以逃避目前的困局,能夠輕鬆重新開始。


    這對於士氣和民心的提振,是上而又上的大計。


    楊玄感果於決斷,立即放出風去,向關中地區派出間諜,傳言說:“已破東都,取關西矣。”


    兵貴神速,楊玄感不再遲疑,立即揮軍西進。


    楊玄感入關的目標、口號、勢力都是合情合理,堂而皇之。


    他不但欺騙了隋軍和己方的軍隊,甚至連其本族,弘農楊氏的宗親,也認定楊玄感有真龍之相,族中好事之人,立即成為楊玄感入關的向導。


    關中自古帝王起家之所,洛陽雖失,如果能占據關中,造反的形勢更佳。


    這本質上是一場爭搶時間的遊戲。


    現在關中的兵力空虛,隻要楊玄感一路直驅,直指京城,隋都大興城不戰而降,是完全可能的。


    一旦揮軍入城,以楊氏在關中和朝野的地位及影響力,未始沒有一戰之力,天下大勢,猶未可知。


    但楊玄感身後,也緊緊躡著隋朝的精銳主力。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比賽誰的速度更快,天命真正歸屬於誰。


    楊玄感占先行之利,眼見成功在望,他自己卻給自己掘了個坑,然後跳進去,妥妥地把自己埋給了。


    當楊玄感的軍隊經過弘農宮時,楊玄感的軍隊卻走不動了。


    並不是他不想快速推進,而是弘農當地的父老鄉親,全部欄在路中間,要求他攻下糧倉。


    他們的理由也冠冕堂皇,並且似乎為楊玄感考慮,“宮城空虛,又多積粟,攻之易下。進可絕敵人之食,退可割宜陽之地。”


    這是楊玄感的家鄉,也有他的宗族父老,他沒有辦法用強力行軍。


    況且,楊玄感認可這個計劃。


    當然,他有私心,因為弘農的太守,是蔡王楊智積。


    他是文帝楊堅的的族侄,當楊玄感的軍隊經過其城下之時,他對屬官說道:“若成其計,則根本固矣。當以計縻之,使不得進。不出一旬,自可擒矣。”


    於是,他登城而罵,蔡王有辱罵楊玄感的本錢和素材。


    因為,他是弘農太守,弘農是楊氏的起源,他手中有大把的猛料和人質,可以和楊玄感周旋。


    大概是蔡王楊智積的罵功實在過於厲害,戳中楊玄感心頭之恨,加上楊玄感的父親楊素剛被挫骨揚灰,新仇舊恨一齊湧上心頭,楊玄感被徹底激怒了。


    他決定攻下弘農郡,拿下這個不知死活的蔡王,將他徹底消滅,才能解除自己心頭之恨。


    楊玄感本以為自己一聲令下,小小弘農郡,不堪一擊,必然應聲而下,但出乎他的意料,在蔡王楊智積誓死抵抗之下,楊玄感三天之中,竟然無尺寸之功。


    楊玄感並沒有完全喪失理智,他知道他身後的追兵,已經迫在眉睫,他再也耽誤不起,於是,他立即起兵直趨京城大興。


    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隋唐天字七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流雲舞天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流雲舞天風並收藏隋唐天字七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