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勢如破竹地掃平了幾股叛亂勢力。
真正的硬骨頭,是高智慧。
他是此次江南叛亂,實力最強大的叛軍。
高智慧占據東揚州(紹興),他的優勢兵力是水軍,這也是他敢於叫板隋朝的底氣。
在傳統上,北人長於馬戰,南人慣於水鬥。
他的部下擁有上千艘水軍戰船,組成一個龐大的戰艦群,周亙百餘裏,號為一時之盛。
強大的實力,輔以南人水戰的威名,即使擁有當世航空母艦——五牙戰艦的楊素,也頗有顧忌。
楊素敏銳地捕捉到高智慧的實力和戰意,他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心中稍微有些遲疑。
楊素的猶豫,被水軍小總管來護兒看在眼裏,他趕緊獻策。
來護兒想出了一個避實擊虛的戰法,他建議楊素先不要和高智慧在水上決戰。
“吳人輕銳,利在舟楫,必死之賊,難與爭鋒,公宜嚴陣以待之,勿與接刃。”
他要開辟第二戰場。
“請假奇兵數千,潛渡江,掩破其壁,使退無歸所,進不得戰,此韓信破趙之策也。”
這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先避開高智慧引為倚重的水軍,轉而襲擊其陸上的營寨,一是可以出奇不意,二是可以以己之強,擊敵之短。
強弱易形之間,足以收其成效,可以切斷高智慧的歸路。
讓其水軍變成無源之水,求戰不能,那高智慧龐大的水軍,就隻剩下逃跑的份了。
事實也正如來護兒的預判。
當隋軍的突襲大軍,出現在高智慧的後方營寨前,戰局就已經注定。
來護兒因風縱火,刹那之間,煙焰漲天。
江麵之上,高智慧看到後方的煙火,滿目燦爛,光耀星空,他心中歎息,知道這是給自己送終的煙花。
楊素的水軍也沒閑著。
正麵戰場,楊素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攻擊高智慧。
高智慧的軍隊看到老巢讓隋軍一鍋端了,士氣軍心大亂,鬥誌全無。
這一仗,還沒開打,高智慧已經輸了。
非戰之罪,但也是戰之罪。
高智慧雖然戰敗,但他絕不服輸,更絕不會投降。
他還有龐大的水軍,隻要遠避楊素鋒芒,逃之夭夭,就有東山再起之日。
高智慧的計劃是逃入茫茫大海,至時天地之大,足有馳騁的空間。
高智慧非常有決斷力。
他立即率領有生力量,棄營逃跑,可是,他忽略了楊素的決心。
楊素同樣也是一個非常有決斷的人。
他要斬草除根,楊素毫不猶豫,沒有任何停頓,他立即尾隨追擊高智慧,就算高智慧逃到天涯海角,他也要徹底將他消滅。
這並不是楊素和高智慧結有私仇。
而是,楊素對於江南的叛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他雖然是一個戰略大家,也是無敵的戰術高手。
他可以在戰場之上,打敗江南的群雄,但他對於江南的反抗勢力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他的認識當然遠不及高智慧這個地頭蛇。
現在,他可以利用高智慧的逃跑去做文章。
隻要跟著高智慧,他就可以迅速確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那也就是他下一步要消滅的勢力。
畢竟,能收留和庇護高智慧的地方力量,對於統一的隋朝而言,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所以,楊素並沒有立即斬草除根。
他采取尾隨,緊咬高智慧,間或小規模攻擊幾次,但卻並不急於發動全麵的攻擊,和高智慧正麵對決。
他要放長線,釣大魚。
楊素並不擔心高智慧和收容他的叛軍合力,相反,他知道雙方,天然會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
二虎相爭,無法同時容於一山。
同時,高智慧的叛軍,一定會帶去失敗的恐懼,還有添油加醋的對於楊素軍隊的描繪,這都可以達到不戰而擾動叛軍軍心的效果。
楊素在等待一個收網的時間和地點。
這種策略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楊素在高智慧身後亦步亦趨,擊破沈孝徹於溫州。
然後,楊素又派出陸軍進攻天台,直指臨海,追亡逐北,前後百餘戰,戰無不勝。
高智慧如喪家之犬,一路往南,他沿海而進,一路狂奔千裏,直抵福建泉州。
他要投靠泉州王國慶。
在這裏,高智慧跑不動了,也不想再跑了。
因為,這是江南水軍傳統上,最後的勢力範圍,再往南,就屬於嶺南俚僚的勢力範圍,這種大規模的船隊進入,一定會被視為外來勢力的侵入。
高智慧不想和嶺南的俚僚作鬥爭,那會讓他淪為海盜,他要留在泉州,要和楊素決一死戰。
但戰事的緊要關頭,楊素卻忽然接到一道,楊堅要他班師的詔令。
這是一道非常微妙的詔書。
叛賊未獲,江南未平,卻要召主將迴京城。
這顯然是將在外,君王有所不放心啊。
楊堅的擔心可以理解,除了他本身的多疑猜忌,還有當時的現實和南北朝的傳統,都無法讓楊堅百分之百地放任,楊素的隻手遮天。
當時南朝宋齊梁陳四國,都是軍人政權,全部是依靠主將掌握了前朝絕對核心和精銳的武裝力量,才將前朝拍死在沙灘之上。
而楊素,將是良將,兵是精兵,江東三吳之地,自古都是割據稱雄之所。
如果楊素和江南的力量達成某種妥協,就足以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上佳局麵。
楊素此次征伐,已曆時太久,大將久典重兵於外,並且是掌握了隋朝所有精銳的水軍,一旦有風吹草動,局勢便無法控製。
隻要楊素願意,或者江南之地,足以改姓楊氏。
於是,楊堅以楊素久勞於外,詔令入朝。
並且,為了安撫楊素,楊堅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升職為上開府,賜物三千段,這就是無尺寸之功,受千金之賞了。
楊素深知楊堅的用心,但他進剿高智慧的計劃,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一旦他離開前線,必將前功盡棄。
於是,楊素上書,以餘賊未滅,恐為後患的理由,堅決請求徹底完成清剿。
這同樣也印證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例。
楊堅畢竟是一代明君,他也知道,如果強征楊素入朝,江南叛亂勢力可能真的會卷土重來,並且,楊素之心,也未必可知。
於是,楊堅做了一個賭博,一如當日沁水之戰,他選擇相信前線的將領。
這一次,楊堅選擇完全信任楊素。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楊堅將楊素升任為行軍元帥,索性將平叛的軍民事務全部委托給楊素。
這個職位,就是真正的隻手遮天。
這是絕對的權力,也是絕對的信任。
楊堅下詔道:“(楊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無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物,一以委之。”
楊素得令,立即全軍奔赴泉州。
那裏是王國慶的天下。
王國慶原來不過是南安的一個地方豪族,機緣巧合,他殺掉泉州刺史,據州叛亂。
當時江南政權更迭,泉州遠懸千裏之外,雖然王國慶據州為亂,但和中央政府達成互識,互相承認融合,實際卻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但這個小王國,純粹隻是因為海路遙遠,中央王朝無意征服而已。
如今楊素大軍初臨,五牙戰艦,驚為神物,加上先前投奔的高智慧部眾,在楊素千裏追蹤,屢戰屢敗之下,早已成驚弓之鳥。
為了推缷自己的無能,各種添油加醋的說法,早就把楊素的水軍說成是戰無不勝的上國天師。
偏遠蠻荒之地的泉州軍民,何曾真正見過上國的天威,於是,不戰自潰。
王國慶倉皇放棄泉州城,逃入更加僻遠的山區,他的部下也是一盤散沙,或散入海島,或據守溪洞。
這給了楊素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王國慶畢竟是地頭蛇,在當地根深蒂固,楊素的目的不是殺人,他要統戰。
就必須利用王國慶的力量去做戰後的善後工作。
於是,楊素招降王國慶,準備赦免他的罪過。
但楊素有一個條件,他對王國慶說:“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高)智慧,可以塞責。”
這顯然是一個優厚的條件,於是,高智慧成了犧牲品。
王國慶很快就將高智慧抓住,並送給楊素將功折罪。
高智慧在泉州被就地處決。
於是,江南再平,楊素也達到了他武功的頂點。
但為人臣,高處不勝寒,如果不願意洗手歸隱,就隻能孜孜以求。
擺在他前麵的路,隻有入閣成為宰相的一條路。
不過,他要成為宰相,在中樞的決策層中,自然有人就要下來。
新人進,總要有舊人出。
他迴到隋都大興後,隋朝的政壇,將發生很多深遠的變化和布局。
那已是後話了。
江南已平,嶺南風雲再起。
真正的硬骨頭,是高智慧。
他是此次江南叛亂,實力最強大的叛軍。
高智慧占據東揚州(紹興),他的優勢兵力是水軍,這也是他敢於叫板隋朝的底氣。
在傳統上,北人長於馬戰,南人慣於水鬥。
他的部下擁有上千艘水軍戰船,組成一個龐大的戰艦群,周亙百餘裏,號為一時之盛。
強大的實力,輔以南人水戰的威名,即使擁有當世航空母艦——五牙戰艦的楊素,也頗有顧忌。
楊素敏銳地捕捉到高智慧的實力和戰意,他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心中稍微有些遲疑。
楊素的猶豫,被水軍小總管來護兒看在眼裏,他趕緊獻策。
來護兒想出了一個避實擊虛的戰法,他建議楊素先不要和高智慧在水上決戰。
“吳人輕銳,利在舟楫,必死之賊,難與爭鋒,公宜嚴陣以待之,勿與接刃。”
他要開辟第二戰場。
“請假奇兵數千,潛渡江,掩破其壁,使退無歸所,進不得戰,此韓信破趙之策也。”
這是一個高明的策略,先避開高智慧引為倚重的水軍,轉而襲擊其陸上的營寨,一是可以出奇不意,二是可以以己之強,擊敵之短。
強弱易形之間,足以收其成效,可以切斷高智慧的歸路。
讓其水軍變成無源之水,求戰不能,那高智慧龐大的水軍,就隻剩下逃跑的份了。
事實也正如來護兒的預判。
當隋軍的突襲大軍,出現在高智慧的後方營寨前,戰局就已經注定。
來護兒因風縱火,刹那之間,煙焰漲天。
江麵之上,高智慧看到後方的煙火,滿目燦爛,光耀星空,他心中歎息,知道這是給自己送終的煙花。
楊素的水軍也沒閑著。
正麵戰場,楊素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攻擊高智慧。
高智慧的軍隊看到老巢讓隋軍一鍋端了,士氣軍心大亂,鬥誌全無。
這一仗,還沒開打,高智慧已經輸了。
非戰之罪,但也是戰之罪。
高智慧雖然戰敗,但他絕不服輸,更絕不會投降。
他還有龐大的水軍,隻要遠避楊素鋒芒,逃之夭夭,就有東山再起之日。
高智慧的計劃是逃入茫茫大海,至時天地之大,足有馳騁的空間。
高智慧非常有決斷力。
他立即率領有生力量,棄營逃跑,可是,他忽略了楊素的決心。
楊素同樣也是一個非常有決斷的人。
他要斬草除根,楊素毫不猶豫,沒有任何停頓,他立即尾隨追擊高智慧,就算高智慧逃到天涯海角,他也要徹底將他消滅。
這並不是楊素和高智慧結有私仇。
而是,楊素對於江南的叛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他雖然是一個戰略大家,也是無敵的戰術高手。
他可以在戰場之上,打敗江南的群雄,但他對於江南的反抗勢力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他的認識當然遠不及高智慧這個地頭蛇。
現在,他可以利用高智慧的逃跑去做文章。
隻要跟著高智慧,他就可以迅速確立下一步的主要攻擊目標,那也就是他下一步要消滅的勢力。
畢竟,能收留和庇護高智慧的地方力量,對於統一的隋朝而言,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所以,楊素並沒有立即斬草除根。
他采取尾隨,緊咬高智慧,間或小規模攻擊幾次,但卻並不急於發動全麵的攻擊,和高智慧正麵對決。
他要放長線,釣大魚。
楊素並不擔心高智慧和收容他的叛軍合力,相反,他知道雙方,天然會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
二虎相爭,無法同時容於一山。
同時,高智慧的叛軍,一定會帶去失敗的恐懼,還有添油加醋的對於楊素軍隊的描繪,這都可以達到不戰而擾動叛軍軍心的效果。
楊素在等待一個收網的時間和地點。
這種策略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楊素在高智慧身後亦步亦趨,擊破沈孝徹於溫州。
然後,楊素又派出陸軍進攻天台,直指臨海,追亡逐北,前後百餘戰,戰無不勝。
高智慧如喪家之犬,一路往南,他沿海而進,一路狂奔千裏,直抵福建泉州。
他要投靠泉州王國慶。
在這裏,高智慧跑不動了,也不想再跑了。
因為,這是江南水軍傳統上,最後的勢力範圍,再往南,就屬於嶺南俚僚的勢力範圍,這種大規模的船隊進入,一定會被視為外來勢力的侵入。
高智慧不想和嶺南的俚僚作鬥爭,那會讓他淪為海盜,他要留在泉州,要和楊素決一死戰。
但戰事的緊要關頭,楊素卻忽然接到一道,楊堅要他班師的詔令。
這是一道非常微妙的詔書。
叛賊未獲,江南未平,卻要召主將迴京城。
這顯然是將在外,君王有所不放心啊。
楊堅的擔心可以理解,除了他本身的多疑猜忌,還有當時的現實和南北朝的傳統,都無法讓楊堅百分之百地放任,楊素的隻手遮天。
當時南朝宋齊梁陳四國,都是軍人政權,全部是依靠主將掌握了前朝絕對核心和精銳的武裝力量,才將前朝拍死在沙灘之上。
而楊素,將是良將,兵是精兵,江東三吳之地,自古都是割據稱雄之所。
如果楊素和江南的力量達成某種妥協,就足以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上佳局麵。
楊素此次征伐,已曆時太久,大將久典重兵於外,並且是掌握了隋朝所有精銳的水軍,一旦有風吹草動,局勢便無法控製。
隻要楊素願意,或者江南之地,足以改姓楊氏。
於是,楊堅以楊素久勞於外,詔令入朝。
並且,為了安撫楊素,楊堅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升職為上開府,賜物三千段,這就是無尺寸之功,受千金之賞了。
楊素深知楊堅的用心,但他進剿高智慧的計劃,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一旦他離開前線,必將前功盡棄。
於是,楊素上書,以餘賊未滅,恐為後患的理由,堅決請求徹底完成清剿。
這同樣也印證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例。
楊堅畢竟是一代明君,他也知道,如果強征楊素入朝,江南叛亂勢力可能真的會卷土重來,並且,楊素之心,也未必可知。
於是,楊堅做了一個賭博,一如當日沁水之戰,他選擇相信前線的將領。
這一次,楊堅選擇完全信任楊素。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楊堅將楊素升任為行軍元帥,索性將平叛的軍民事務全部委托給楊素。
這個職位,就是真正的隻手遮天。
這是絕對的權力,也是絕對的信任。
楊堅下詔道:“(楊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無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物,一以委之。”
楊素得令,立即全軍奔赴泉州。
那裏是王國慶的天下。
王國慶原來不過是南安的一個地方豪族,機緣巧合,他殺掉泉州刺史,據州叛亂。
當時江南政權更迭,泉州遠懸千裏之外,雖然王國慶據州為亂,但和中央政府達成互識,互相承認融合,實際卻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但這個小王國,純粹隻是因為海路遙遠,中央王朝無意征服而已。
如今楊素大軍初臨,五牙戰艦,驚為神物,加上先前投奔的高智慧部眾,在楊素千裏追蹤,屢戰屢敗之下,早已成驚弓之鳥。
為了推缷自己的無能,各種添油加醋的說法,早就把楊素的水軍說成是戰無不勝的上國天師。
偏遠蠻荒之地的泉州軍民,何曾真正見過上國的天威,於是,不戰自潰。
王國慶倉皇放棄泉州城,逃入更加僻遠的山區,他的部下也是一盤散沙,或散入海島,或據守溪洞。
這給了楊素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王國慶畢竟是地頭蛇,在當地根深蒂固,楊素的目的不是殺人,他要統戰。
就必須利用王國慶的力量去做戰後的善後工作。
於是,楊素招降王國慶,準備赦免他的罪過。
但楊素有一個條件,他對王國慶說:“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高)智慧,可以塞責。”
這顯然是一個優厚的條件,於是,高智慧成了犧牲品。
王國慶很快就將高智慧抓住,並送給楊素將功折罪。
高智慧在泉州被就地處決。
於是,江南再平,楊素也達到了他武功的頂點。
但為人臣,高處不勝寒,如果不願意洗手歸隱,就隻能孜孜以求。
擺在他前麵的路,隻有入閣成為宰相的一條路。
不過,他要成為宰相,在中樞的決策層中,自然有人就要下來。
新人進,總要有舊人出。
他迴到隋都大興後,隋朝的政壇,將發生很多深遠的變化和布局。
那已是後話了。
江南已平,嶺南風雲再起。